美的历程读后感13篇

2023-09-15 14:17:43 美的历程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资料敬请参考,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一些情节非常感兴趣。 在读后感中分享您对书籍的所有感受和思考,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给您提供一个客观的建议!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1

  《美的历程》不仅在李泽厚先生的各种著述中,而且在中国美学论著中都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反应。**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

  它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作者认为,艺术作品永恒的秘密在于它包含并提供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了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了体现人类所传承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这就是本书所讨论的心理结构和美的形式。李泽厚先生重视研究艺术作品中“人”的问题,对于主体和人文现象的尊重,对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史以及思想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2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提要: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天再一次重翻这本书,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无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

  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反复阅读着这一章节,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创造美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的。这种创作就像我们的写作。最感人的不是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语,说了多少真话,而是这些话是否出自作者的内心。一句朴素朴素的话,只要字句发自内心,自然就会有可读性。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

  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是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也是人类幼年的气质。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

  它的四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

  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了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总的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2.

  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如果你想长进点古代文化知识,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雕塑,喜欢建筑,喜欢**, 却又彷徨如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美的历程》。我相信你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3

  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

  它的四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一般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如果你想长进点古代文化知识,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雕塑,喜欢建筑,喜欢音乐, 却又彷徨如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美的历程》。 我相信你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4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5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笔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变化,不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首先要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是如何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东汉末年至唐朝建立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朝代更迭,战争频繁,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和剥削残酷野蛮,经常发生暴力杀戮和无尽痛苦。现实世界没有正义合理性,佛教进入人们的内心,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逃离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当时,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巅峰。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个时期始于中唐,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科举制度在政治上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中上阶层普遍追求奢侈。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

  这些都反映在敦煌壁画中:现实生活在壁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世界生活战胜了天人信仰,艺术形象超越了宗教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

  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占统治地位的神(唐),而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三个时期石窟艺术的演变表明,艺术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不仅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典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发达的中外贸易和交通也带来了异域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它孕育了唐代的艺术和诗歌。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从那以后,边塞诗和田园诗赢得了比赛。前者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明亮、健康。而李白,以他狂放的精神,上帝的天才,奏响了唐人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的兴起和演变。并在充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高度简洁的语言指出每一代重要人物的艺术精神:

  汉代的文艺反映了作品和行动,魏晋的风采和北朝的雕塑表现了精神和思辨,唐宋的诗歌和宋元的山水表现了心境,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学艺术则描绘了事俗的人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6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它们不一定与我的专业科目有关,但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美的历程》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美学的著作,深知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上很有建树,浴室到书店便买了这本书看。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 ……""307…… 更多相关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09年入党思想报告伟大的历程油田采油队演讲稿辉煌的历史、艰辛的历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关键的抉择伟大的历程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记电视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党的十七大辉煌的成就非凡的历程李泽厚的学术思想概说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的历程感受经理人从“蜜月期”到“保质期”的历程从埃森哲公司的历程看企业的知识管理师德主题材料无悔的选择难忘的历程国的美学发展是一部以文艺为载体的美学,其对象涉及了宗教信仰、绘画、书法、文学、建筑、雕塑等各个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如合规律性为其指导思想,全书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专业史。《美的历程》不是一部纯粹理论的著作,所以它不同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也不同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美学原理》,以及其他学者的美学理论著作。

  全书通过大量对象形式的分析阐述了“有意味的形式”,认为中国美学发展的对象是合规律性的。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并不晦涩难懂,无论是雅俗共赏。通读此书,受益颇深,让我领略了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美学精华,大大扩展了我的学识。

  我想知道西方美学是否是纯粹的理论美学,而中国美学是在从人的无意识到自觉的生产转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是一门纯粹而专业的理论学科吗?因为西方的美学最初是和哲学融为一体的,而哲学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壮大之前却是和神学紧密相联的,因而当西方的美学和哲学分别从自己的母体独立出来后,美学却始终与神学保持着先天的联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与神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方美学更注重理论上的纯研究,而中国美学则不然。中国美学是在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到自觉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从来没有形成过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融于文艺之中的实用文艺美学。比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诗品 ……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7

  中国美之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

  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时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交往和直率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

  而红色只能引起人类的生理反应,已经演变成一种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到审美信仰的意识层面。以龙为代表的图腾图案表现了人们对一种强大生命力的向往,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然后这些形式逐渐走向模式化、规范化、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现式逐义,开始形成特征并趋于固定。

  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一场大规模吞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方面。它是较为凶猛严肃的青铜器,象征着权力和宗法制度。

  当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时,对神的崇拜就会减弱,他们的后代就会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维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学会了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个人情感,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人、生活、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

  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形态也会随之推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了先秦时期原始的神灵崇拜外,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内门政治压迫百姓,外门战争频发,造成生命损失。

  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人民的精神鸦片,使人民在成佛的路上敢于忍受肉体的折磨,狂热地服从虚幻的神。然而,朝不保夕的时代和生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陀的意义也会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

  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朝代,佛陀不再是一个精神枷锁,而是一种思维媒介和世俗的需要。人们在佛祖变得安详恬静的面容中,参禅悟性,祈求平安喜乐,久而久之,佛这一宗教产物在社会变幻的洗礼中,逐渐成为审美境界之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美的意味上。

  如果我们谈论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唐宋明清时期首当其冲。唐代诗词重情,而宋则诗重理、词重情;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

  几百年的光阴足以把仍然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变成夕阳余晖。唐代由于疆域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科举制度的创立,人们获得了一个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存空间。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品味山水之美,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和抱负放在人生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美的爆发。

  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然而,市民阶级的崛起并不能抵御千年君主制的压迫。这种矛盾之美,可能是明清时期唯一的积极因素。

  中国美之旅停止了,但美的历程仍在继续。李泽厚先生提到,当时艺术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但并不平衡。社会的萧条可能是艺术的高峰,艺术的衰落也可能是社会的繁荣时期。无论艺术和社会如何兴衰,中国的美确是离不开这片土地和这群人,这让我们再回忆几千年后的美的历程时,仍能感受到血液深处的美的共鸣。

  但这并不够,美的历程指向未来,“有意味的形式”需要传承。当我们沉浸在过去的美中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维系国家的美需要永恒,我们需要思考和继续。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过程就是人类意识的觉醒过程。人的主题越来越明显,人的情感思维成为艺术的主导力量;

  2、艺术虽然根植于政治与经济,但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往往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反的特征;

  3、美的延续需要我们对美的历程加以回顾、反思与归纳,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当代的美。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一。美的历程告诉我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的美,但什么是当代美?

  2、当多元的文化入侵时,我们还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有意味的形式”吗?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8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至于美,笔者认为人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是因为它包含了概念和想象的元素。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个。对于汉字来说,象形文字和结一样,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模拟对象之外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美的历程》读后感2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沉闷的诗歌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美的历程》读后感3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本书用美学标准来评价中国考古学、文学、艺术等,这与纯文学美学有本质的区别:它需要历史知识、艺术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全面,让我感到很辛苦。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该书还蕴涵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一核心是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下的生命坚持。表面上看,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与之相反,是对生命、生命、命运、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怀旧。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外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导致了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该书还具有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追求。书中说: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相联系,人的觉醒是通过对旧传统信仰旧价值观的破坏、对抗和怀疑来实现的。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9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称赞它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这本书从古代史前文化入手,涵盖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美进行了空中巡演。其中,内容深邃朴实,充满哲理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令人唱叹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经常看书画画,不知不觉中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着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学论战,羡慕作者的深厚积淀,自高自大。

  《美的历程》读后感二《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三个火枪手读后感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我花这个**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着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古代图腾时代原始巫术的礼仪活动,包括歌、舞、剧、画、神话等,以及陶瓷的文化装饰和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凶恶美的青铜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美丽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赋比兴、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最为强烈,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它不是美丽语言的突然陨落,也不是特殊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对其雄伟气势的最初仰慕。《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

  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动力激发人们的思考欲望,思想与人们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常常激发人们的感官活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

  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

  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10

  在第二章中,从充满凶恶美的青铜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美丽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读完“饕餮青铜”这一章节,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去品味和把玩。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后者体现了更多人的审美意志。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意原则、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在我看来,所谓的罗曼蒂克在楚汉时期实不同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屈骚传统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相对地下的结果,而以汉赋、石刻、壁画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则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结果。

  李泽厚先生虽然论述了汉代艺术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古代图腾的区别,但并没有清楚地解释不同的社会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不同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浪漫主义的阐述可以把古代图腾的歌舞与楚屈骚的传统相比较,把汉代的石雕、壁画,汉赋艺术以唐诗和明清浪漫主义洪流两种不同的内线和精神实质来探索浪漫主义风格。如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对魏晋,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论述。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突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和命运被重新审视和追寻。文学也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独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它仔细区分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在对“佛陀世容”的三个部分的探讨中,李泽厚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观察艺术现象的视角。在这部分阅读中,李泽厚先生也引发了我对艺术家自杀命运的思考,我坚信这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由此联想到这样的问题上来,主要是因为在李泽厚先生在对宗教艺术的探讨中,将三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不同总宗教文化中,我觉得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虽然进入现代社会甚至是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宗教被解构,但是我认为,这是根本无法可以解构和回避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意识,不管你承认与否,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宗教,但宗教意识已经转化为一个始终困扰艺术家的问题,即在思想层面上对生存信仰的探索。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宗教思想,导致了中外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自杀。

  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体现了唐朝鼎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放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巅峰。

  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五代和北宋的“无我之境”和元代到明清的“有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认识到”;而“突出强调笔墨”的“有我之境”侧重于“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其实都是艺术家们的内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虽然这种对鸟瞰的宏观把握并不能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详细的描述,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

  在每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都会体现在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上。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确真实地符合这个理论。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我在其启发和指导下进入了美学的探索和学习。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11

  再次,介绍阮籍和陶渊明。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王朝更迭,门阀世族制度下,上层政治话语权被世家大族把持,像阮籍、陶潜这样的人要么沉迷于酒,要么归隐田园,都是在逃避现世,做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但是,只有陶潜真正做到了规避。阮籍早年脾气很大,老年时改的很好,做到了“口部臧否人物”的地步,得以终其天年。

  陶潜与他都是极少的可以真正终其天年的人,陶潜其实当时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世事,但是贵在态度自然,归耕田园。

  我们都知道,其他大人物在这个时候是相当耀眼的。现在我们熟悉了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书法钟繇、两王(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分别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当然,也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人,他们在这一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阎王、王弼、夏侯玄,他们被称为是最初的名人。

  他们三人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鲁迅曾说:“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虽然鲁迅称之为“空谈”,有点贬低他的意思,但是何晏、王弼以及夏侯玄三人所倡导的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件大事。魏晋玄学打破了两汉以来的儒家经学思想,从《周易》、《老子》和《庄子》三本经典而来的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思想主流,他们三人的名声在当时还是很响亮的。

  最后,笔者总结了魏晋风度的内容。作者说,药、酒、姿容、神韵、“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构成了魏晋风度。当然,只看这一章的介绍,我们可能不知道药和酒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名人吃药,竹林名人和酒。

  酒倒比较好理解,像阮籍、嵇康以及刘伶等人饮酒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药是什么?鲁迅说,何晏是医学的奠基人,一种叫五石山的毒药。据说它能强身健体,但于鸦片相似。当时,何晏和阮籍声名远扬,社会上吃药喝酒风气盛行,但普通人却没有思想。

  所以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消失后,像刘勰所说的可以“师心以谴论,使气以命诗”的人就很少。魏晋精神并没有消逝,因为金朝末年还有一位名人陶潜。

  他们对于现实政治斗争都很反感,但是外表是潇洒风流,但是骨子里确实是很痛苦的。如前所述,他们这一时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部分,是在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坚持,表面上是消极的,内心对人生和命运怀旧强烈。笔者认为,阮籍和陶潜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因为他们一个慷慨激昂,一个与世隔绝。

  总而言之,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魏晋时期自然而克制的风度。

  总结来说,在作者笔下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潇洒、通脱而又有所沉淀。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各个学派又都有一个新的发展,并且这个时候某些人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世许多人喜爱和效仿的对象,细细理解下,魏晋时期相对于汉唐这样的大一统的繁华时期有着别样且更有韵味的风骨。

  笔者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巨变,同时也从微妙的角度感受魏晋风度。它不全面,但令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李泽厚 《美的历程》

  鲁迅而己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1级广告学

  t01014163刘笑笑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写的。

  美,大概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吧。

  但如果我问你,什么是美,你能回答吗?

  你可以说,百花齐放的时候,就是美,日出日出就是美,王羲之的书法就是美,范冰冰也是美。你会跟我说,美是抽象的,是很难概括的。

  百度百科将美定义为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人对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式和审美的理解、判断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审美。

  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

  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可能算是比较学术性质的去定义美了。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李泽厚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发现了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和关注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起点。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这就是我看到的,我有了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冲动。他是多么的美啊,无论从器形,从纹样,都体现出了商代那个神秘而又独特的朝代的东夷荒蛮之美,他神秘。可怖,凌厉。

  我沉浸在青铜器的美里中,仿佛我的手可以触摸它,触摸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留下的印记。

  作者从原始部族谈起中国的美学,为我们讲述了每个时代,中国特有的美学,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对冯友兰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记忆犹新:“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13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个。对于汉字来说,象形文字和结一样,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模拟对象之外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分享

热门关注

苏菲的杰作读后感(范文3篇)

苏菲的杰作读后感

图书读后感推荐

图书读后感

森林报读后感汇集8篇

森林报读后感

2023锻炼读后感

锻炼读后感

2023苏轼传读后感(精选六篇)

苏轼传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实用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汇编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系列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推荐7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