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读了作品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出国留学网小编筛选了多篇文章认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最为出色,所述建议仅供参考还请您自行权衡!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六年级三班黄海鑫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永远的像烙印一般刻在阿米尔的心中。
阿米尔和哈桑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他们原是情同手足的好伙伴,但却因为阿米尔的懦弱,使得哈桑和他的父亲永远离开了他们。
哈桑是阿米尔仆人的孩子,但他们并不是因为地位不同而相互排斥,而是像兄弟一样亲密。阿米尔就像哈桑的弟弟,是在哈桑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正因如此才养成阿米尔的懦弱。在一次风筝大赛中,阿米尔取得了胜利,哈桑义无反顾地为阿米尔追逐“战利品”――风筝比赛中第二名选手断了线的风筝,他一边向前狂奔一边回头对阿米尔喊: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因风筝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他甚至被种植永远离开了房子。
几年后,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战争,他带着羞愧和遗憾离开了。到后来阿米尔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宛如刮骨刀,狠狠的刺痛了他,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改变一切。阿米尔回到家乡,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
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但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他不惜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索拉博,最后他成功了,成功的救回了索拉博,他的心也得到了平静。
看完这本书,我忍不住哭了。 作者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阿米尔与哈桑亲密的友谊就如又酸又甜的柑橘,虽有过摩擦,有过误解,但友谊是无法被任何阻碍隔断的,就算远隔千里,就算生死相阻,以往那段纯真的友谊也永不会褪色。这便是友情,即使彼此分散,但那段情谊却不会因此而分散!
我们在生活中也得像这样,多一些宽容与包含,多一些理解与原谅,这样我们的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2
我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初一(1)班狄佩宇 “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 “对爸爸来说,美国是个哀悼过去的地方” ——题记当我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仍然任性地相信,阿米尔与哈桑,甚至与索拉博之间一定不会就这么结束的。 直到现在,我的脑袋仍嗡嗡作响,浮现着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本书不如甜蜜的童话故事一般,它没有那么完美的结局,甚至没有团圆时的拥抱,没错,团圆,那少了其中的几员,那还称得上真正的团圆吗?
是的,这本美丽的书,就像主人公拉米尔一样,隐藏了人性的罪恶和真理。现在,我还是任性的不称拉米尔为少爷。我们心中没有喧嚣和繁荣的阿富汗,只有一次硝烟和一次战争。
没有这样美丽的幻想,只有一次的自欺欺人,只有直达罪恶的真相。没有漫画的友情那么坚不可摧,只是一次友谊次的背叛和判刑。这么多年了,物是人非,我想唯一不变的是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得不说,我一直以来都任性地相信,阿米尔永远摆脱不了哈桑的死亡。 我想,阿米尔与哈桑就如故事《农夫与蛇》一般,自然哈桑是那个真诚朴实的农夫。不过唯一不同的是,哈桑从未怪过阿米尔,从未…… 我不知怎么去评判阿米尔,因为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脆弱而又自私的孩子罢了。
他爱他的父亲,我想在阿米尔眼中,他的父亲就如神抵一般,让他敬畏与爱,他甚至认为父亲一直恨他,讨厌他就因为母亲的死,阿米尔的母亲再生他的时候死了。他自私的不能容忍哈桑去夺得父亲的爱,何况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的儿子,一个哈扎拉人……但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哈扎拉人竟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相信,阿米尔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痛苦的……况且这个兄弟还是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 “和同样的奶长大的是兄弟“,不知为什么,这句话始终在我耳旁回响…… 拉米尔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不能也不想放弃美国的妻子与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但他同时也放不下对父亲的敬爱,和拉辛汗的友谊,对故乡喀布尔的牵挂与怀念。还有,对哈桑的歉意与愧疚,我想也是这些东西,才让阿米尔能够义无反顾的抛开一切,赶往阿富汗,但最终迎来的却是哈桑的死讯以及……索拉博。
也许,对哈桑来说,拉米尔就是清澈湖底的怪物。现在,我还是这么任性地想。我想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得多想想。我没有经历过这种激动人心的爱和救赎,也许我不想经历。阿米尔负了哈桑,哈桑却仍然真心对待拉米尔,所以,从此以后,我不想伤害我的每一位朋友,在这里像所有吵过架的朋友说一声对不起,我想我错了。
风筝是正义和真诚的象征。哈桑真的杀了拉马尔。
(范文 )
但是,当拉米尔目睹着好友哈桑在小巷中遭到阿塞夫的侮辱与殴打时,他并没有上前相助,像哈桑对他那样帮助哈桑,脑中反而还闪过他只不过是一个哈扎拉人时,他丢掉了心中的风筝,此后几年,拉米尔与哈桑分离,我看得出,拉米尔正在大踏步追逐,追逐心灵中的风筝,我想他成功了。 拉米尔与哈桑最后阴阳两隔,祝福彼此,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牵挂,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结局了吧。 从这本书中,我也领悟到了好多,生活中是存在着谎言与欺骗,但有两样东西是无法割舍的——亲情与友谊,那是岁月所淡化不了的,同时也是最珍贵的。
现在的我们正在追逐着风筝,自我心灵中的风筝,我们会沿着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去追逐,我们不会放弃自己与放弃他人,纵使我们追不上风筝,也绝不会停,而会继续大踏步的前进! 我想最后说的是,当步子追上风筝,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我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3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电影版亦是根据原故事演出了一个富家少年和家中仆人的关于追风筝的故事,一场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
我还记得著名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做真实的自己,就会有人爱上真实的你!影片中的阿米尔来自一个富裕社区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地毯商人。
阿米尔有着优越的生活,也是一个伟大的风筝梦想优秀的风筝战士。生活造就了不同的人。哈桑,阿里的儿子,阿米尔家的仆人,是哈扎拉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年轻时就认识阿米尔,也是一名风筝手。两个奇葩少年,有着同样的风筝梦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为忠诚,所以保护,因为懦弱,所以撤退。在家族隐藏的身世秘密背后,一次次的阴差阳错使两个少年由聚合到离别。在风筝比赛的背后,在荣获第一名的风筝斗士阿米尔欣喜之余,却从未想及忠心不二的哈桑会在追逐第二名的风筝途中为保护风筝而惨遭**羞辱。
因为软弱并没有把哈桑救活在水火之中,这成了阿米尔永远的遗憾。民间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而我言:事事有种无奈的苦。阿米尔虽然从小出身显贵,但却有着贵公子不应有的怯懦。
尽管哈桑从小就被灌输为仆人的儿子,但他有忠于上帝的真诚和善良。没有完美的人。这可能不仅是电影或情节,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真的遭遇此情此景时,又该如何呢?
是阿米尔还是哈桑?生活中没有标准答案。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小村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珍惜不忘初衷的感情,坚持真理,不怕过去,不怕未来,创造生活!
佛陀说:人生就像一串长长的珠子,无论你选择微笑还是苦笑,你都要读这串珠子。 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小时的一场风筝比赛却让两人因远离后而分离,而在战争的催化剂作用下,两人更是天各一方。
阿米尔逃到美国后,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明白了家庭背后的秘密和辛酸,在岁月的流淌中深受其害。而多年后,为救赎,也为那一份难割难舍的手足之情,他毅然再寻手足,却再无此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孕育了灵魂的救赎。他选择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来照顾这段珍贵而失去的爱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追风筝的人》,书中的故事情节使我深受感动,作者是阿富汗一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的内容太多触及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人性的软弱与坚强并存其中,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给寒冷季节里的我增添了温暖。
**的主人公阿米尔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两人从小都失去了妈妈,书中的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而阿米尔内心深处并没有把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说,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做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高手,容貌的缺陷使阿米尔一直都看不起他,尽管这样,哈桑却总是保护,帮助小阿米尔,在一次比赛中,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被击落的风筝,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在比赛中夺得了冠军。“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高呼着回过头来朝阿米尔微笑,这样一个微笑,在哈桑离开多年后,阿米尔都还记得。期间,哈桑被阿米尔欺负、蹂躏、却依旧毫无怨言,而少年的阿米尔,却忽视了哈桑的付出,次次陷害哈桑,在哈桑受坏人阿瑟夫等人欺负时,躲在一边**,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折磨 ,阿米尔为了独占父亲的宠爱,再一次陷害哈桑偷了他的东西,自私的将哈桑赶走,而即使这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为了友谊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
在阿富汗战乱后,阿米尔随父亲到了美国,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工作,结婚,直到父亲去世,对他来说,这种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来洗忘过去回忆的良方。
到后来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时,他内心的悔恨与伤痛时常纠结着他,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战乱的阿富汗,可是哈桑已死去,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孩子,受尽折磨与摧残把孩子救了出来,决定承担做父母的责任。
他带着哈桑的儿子一起放风筝,这一次,他听到自己在对哈桑的孩子说着当年哈桑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诠释了哈桑对阿米尔之间真诚永恒的友谊。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事令我们难以忘记,那些不负责任的错误,自以为是的小九九,会令我们终生难忘。
如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来解释我小学时做过的一件后悔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当我收拾行李回家时,突然发现我的文具盒不见了。我翻了翻包,但没找到。
所以我开始怀疑我的好朋友侯小妞,因为她曾经说过她喜欢这个铅笔盒,希望她能拥有它。“是不是你偷了我的文具盒?” 我找到侯小妞,愤怒地对她说。
“不是,不是我! 也许是你忘家里了呢……” 她小声说。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说,“那好吧,我回家找找,没有,那你就要赔钱!
”回家找了个遍,还是没有,晚上,我做完作业后,妈妈让我快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我来到学校,让侯小妞赔我六元,她很不情愿的拿出六元钱给了我,我知道,那是她的学费,这学期她该怎么办?
可那是的我正在气头上,“刷”的一声将钱夺了过来。暑假,整理房间时,意外的在床底下找到了我心爱的文具盒,可是,我却没有勇气告诉她。这件事,一直伴随我到现在,一旦想起内心的愧疚感就不由而生。
儿时的美好和友谊,因为一个懦弱和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肯定会不过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
错过、悔过,才能懂得珍惜,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友谊是一颗树。只有真诚地浇水,它才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幼年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事,让你只能低着头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自我拯救呢?
**告诉我们阿米尔不是唯一一个有着可耻过去的人。你,我和他都在里面。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做一件不光彩的事时,就算是不告诉别人,但我相信,自己骗自己的同时,却始终骗不过自己的良心的。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可以是家庭,友谊和爱。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甚至哈桑,都是阿米尔,我们每个人都是。
书中分三段:
一、 儿时犯下的种种错误。
2、 逃到美国,试图忘记那些记忆。
3、 阿米尔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并自救。
作者笔下感情简单,真挚,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揪心的疼,书的结尾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在追风筝,那种快乐和解脱更让人心动不已,那种快乐不仅是他们的快乐,更是我们读者的快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5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书由富家少爷阿米尔和”小伙伴”哈桑童年的快乐追风筝时光讲起,描绘了阿富汗在种族矛盾背景下,人性的毁灭。文中表面强势、权威的父亲却一直生活在愧疚和赎罪中,主人公阿米尔也陷入了类似的轮回,儿时因自己的懦弱伤害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人而一直受着灵魂的煎熬,等待着救赎。 民族差异与人性情理。
读这本小书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思考如何做人?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曾说”自然人只有两种情感,自我和同情心,自我即保存生命,而同情心即对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共通的本能,而不仅是人类。”我也相信,人与人之间作为同类天然的就有一种同情心、怜悯心。
然而,是什么能使一些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放弃这种本能,陷入对善良无辜者的疯狂伤害之中呢?我们永远无法同情哈桑和索拉博及其同龄人的遭遇,以及种族冲突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无法接受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仰慕不是以人的品德和智慧,而是靠人的出生和种族决定。
与哈拉赞人交朋友被视为羞辱,真诚对待哈拉赞仆人被视为不可理解。在新时代出生成长的我们,享受着民族团结和睦的我们真该庆幸,庆幸共产党人着眼于人性的至高思想境界和团结、自治、共荣的民族政策。 伤害与救赎。
阿米尔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有极高声望的人,在外人眼里,他为人慷慨正直、施德行善,受到所有人尊敬,可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备受煎熬,他以阿富汗人最不可原谅的方式伤害了甘愿为他牺牲生命的”伙伴”阿里。身处尊重与光明中的他,内心却时时刻刻都活在灰暗和煎熬中。他为自己寻找解脱的出路,选择修建抚恤院、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为自己曾经的错误赎罪,实现心灵的救赎。
人生就是如此的奇妙和充满宿命情节。这位强大父亲的孩子阿米尔,却也同样犯了自己一生都难以原谅的错误,因自己的怯懦和袖手旁观使得一直勇敢保护他,甘愿为他千千万万遍追最后的风筝,甘愿为他吃泥土以示忠诚,甘愿为他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哈桑,受到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屈辱的身体和心灵伤害。从此,他心中永远住着一个吃人的魔鬼,不断地吞吃折磨他。
但是,心魔却并没有远离他,即使他因战乱而远赴美国,即使他曾因新生活而短暂的将那段记忆搁置。可是,当一纸书信从遥远的阿富汗寄来,一切又回到最初的原点,有些事情不得不去面对,即使多年后再揭起那伤疤仍会鲜血淋漓,生活就是这么公平。他不得不接受父亲曾经的过错,不得不接受被他伤害、抛弃的可爱的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现实,不得不重新接受良心的拷问,似乎一切都是轮回。
虽然挣扎,但这次他选择了面对,面对折磨他很久的恶魔。但是,一切都已来不及,哈桑的来信之前他不曾回复过,等到他想回复时,哈桑却因种族矛盾被杀害,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他的歉疚。然而,无论何时,生活总要渗入绝望的深渊,给我们希望的光芒,而孩子永远是希望的载体。
哈桑的孩子,成为阿米尔获得救赎之光。所以,当有可能弥补的时候,阿米尔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而战,拯救这个受苦受难的孩子。在哈桑受伤的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在所有的坏角色中,懦弱是最不可原谅的。
然而,总有人犯错的时候。即使有些错误不能被接受和原谅,每个人都有自救的权利。如果最终选择阿米尔父子的方式,选择帮助别人,选择新的希望,那又是否可以停止对他们曾经错误的苛责呢?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6
读了这本深受千千万万人喜爱的世界名著后,我的心感到的不是所谓的升华和救赎,而是怀疑和沉重。也许我写的是阅读后的感觉。看完太多正面的评论,我总觉得自己是一厢情愿。首先,我们不能撇开这些不能体现文学作品真正价值的东西:
政治史诗、战争控诉、种族歧视等等。将书中的人物形象单纯作为文学形象而言,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父亲的形象无疑都具有典型意义,但也并没有达到恰当描绘的程度,即,没有达到我心中的经典的标准。人物的塑造是动态的过程,但是主角哈桑,从少年一别便再无什么剧情,永远定格在那个从幼时起便无限勇敢忠诚的形象。
阿米尔到美国之后的经历与全书情节的联系不够紧密,无论是结构还是情感的联系都较为松散,这也让阿米尔形象的突然转变即赎罪之旅的开始显得突兀。 再抛开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不谈,被大力追捧的所谓书中反映的“自我救赎”的价值观本身就很有问题。 如果说哈桑的忠诚、勇敢和捍卫给了我们一个“兄弟”的正面榜样,那么阿米尔的妒忌、懦弱、冷漠、背叛、陷害就是无可宽恕的反例。
很多人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而感动,为了那个结尾露出的不经意的微笑欣慰。但我不。自我救赎只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名字。
从阿米尔的经历可以看出,错误就像谎言。它们是滚得越来越大的雪球,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从妒忌哈桑的受人喜爱,到故意侮辱和戏弄,再到对伤害的袖手旁观、为了让哈桑离开的故意陷害,阿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停止第一个错误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胜越来越强,任由自己纵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为了父亲的喜爱,就可以牺牲仆人。
是的,只是个哈拉扎人而已。不管他自己的心情是如何痛苦糟糕,他后来如何醒悟和弥补,他给哈桑带来的伤害已经永远无法补偿了。我们给了知错就改太高的评价,却忘了这本来就是应该的。
我们给了阿米尔太多的宽容和理解,但没有人同情哈桑和阿里。何况,这个错误不是偶然,不是天灾,不是为了另一个崇高和善意的理由,而是完全自私,完全蓄意,是阿米尔一步一步,自己设计,自己选择的。就像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然后对着他的身体哭。
为什么我们要称赞这个哭得这么厉害的人?对上一代的伤害,以为在孩子身上可以弥补。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不能给他留下一个快乐活泼的父亲呢?
这就是我质疑的。 如果作者只是像巴金在《随想录》中的一样,只是想记录一桩恶行、记录悔恨的感情,那我不会提出任何意见。重点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跟读者一起,给了那个轻飘飘的风筝过于丰富的内涵。
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跟将军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都让读者觉得他很酷。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间奔跑。
但我不在乎。我追赶着,风拂过我的脸,我的嘴唇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微笑,就像潘杰希尔峡谷的微笑。我追。
”很容易将读者引向一种假性的轻松和喜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可以变好,一切错误都可以消逝和弥补——而万千读者就跟着这只高高的风筝,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原来原本胆小、恶毒的我们,也可以这么勇敢和善良。是的,这是一大碗我们自己倒的鸡汤。 对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本身我并没有太多的意见,因为它的记录基本也还是平静的,没有过多刻意的引导和升华。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多可以看成主角对这一生的错误和改过经历的诚恳的絮絮叨叨,最多是生动地展现出,人性可以这么恶毒和懦弱,也可以受到触动而回归正途。 我只是想对那些受到了感动的读者说,不要把知错就改当成一种太过崇高的品质,那只是身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任何的借口,更不要大方地承认和接受自己身上恶劣的品质,那样只会让你越来越无可救药;不要以为所有的伟大和崇高都在于先成为一个不好的自己,再战胜那个不好的自己,有的人生来就是、并且一如既往拥有纯洁和高贵的灵魂,更不需要做一些看起来很动人的事情。告诉自己,正直和美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正常条件。也许我们都会少走弯路。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7
《追风筝的人》在看这本**前先是看的同名电影,看完后很有感触便买到书来看,一是想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喀布尔旧时孤寂、寒冷又快乐的日子,再一个是想找到电影中没讲到的故事,因为电影电视受时长所限可能跳过不是主旋律的情节,比如《亮剑》,看到书后发现导演还是很负责的,电影情节与**几乎相同,《追》说是**实际上说是作者前十几年的自传更贴切些,整部**用不温不火的语气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强大的、沉静的力量,艰难却又坚韧,仆人哈桑温厚、忠诚、勇敢,像极了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可惜的是早已断了联络,前些年在家里街头看到一个很像的人但终究没去确认,算算得有8年没见彼此了吧。
崔永元曾在一篇文章里写了一个故事,说是小时候大院里有条老狗,性格忠厚,一天见它在院内休憩,他耍它,唤它来,它像是呵呵笑似的咧着嘴跑来,待它到身边时就抓把土撒到它嘴里,它跑开干咳、甩头好不容易才算把嘴里的土弄干净,他就在原地大笑,待它完事了又唤它来,它还是呵呵的跑来,然后是撒土、跑开、大笑,等到第三次再唤它来它还是呵呵的跑来,咧着嘴,这次他看着它,没有撒土,我想是忠厚感动了他吧,《追》中哈桑给我的便是这种感动,有些感动是因为体会到它的坚韧,这种感动最为长久,这也是我的那位同学留给我的感动。
主人翁阿米尔的父亲是个在当地非常有声望人,话不多却很有分量,从对待阿米尔和仆人哈桑表现的博爱,与友人拉辛汗谈话时的深邃,战争伊始坐着油罐车出逃时的勇敢,以及逃到美国讨生活时的俭朴,能够看开如此大起大落的淡然还有为儿子提亲时的自爱与威严,让人很难不欣赏,这点很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威严与优雅,所以他的死很让人唏嘘。
他也有原罪,内容是他最讨厌的---偷窃。
其实,我们都曾经或正在背着自己偷走了一些美好,只不过自己还没发觉。
拉辛汗是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尔的朋友、知己,他在为人处世、写作上给了阿米尔很多帮助和启发,其实他的存在就是在给阿米尔设了个标杆---总会有人在知识、修养、处世及思想高出你一大截,而且是好的一大截,这就够了,我想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开篇表述的正是这个含义吧。
哈里,这位仆人哈桑的父亲也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善良、勤劳、忠诚及在后文才提到的隐忍,仅这些就太符合优秀仆人的范畴了,但我更欣赏的是他知道哈桑偷东西后带着哈桑离开的坚决,就像《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汤姆,虽是下等人却有着上等的精神,唯有有这上等的精神才能立人于世。
生活中我见过另一个阿米尔,也是位公子哥,不同的是他比主人翁年长,他来自伊朗而他来自阿富汗,最不同的是他优越里透露着自负,这是自信过了头的表现,他却很懦弱、自卑,懦弱可能来自天性,自卑从之,哈桑的出现让他感到安全,也让他更自卑,及至他看到哈桑被侵凌后的担心到认为哈桑不再干净抑或纯洁、发觉自己当时袖手旁观的懦弱然后是自卑,这些最终将他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痛苦的设计让父亲赶走哈桑,他最想要的生活是在那座土坡上的那棵刻着他们俩名字的树下给他哈桑念书上的故事、教他识字、讲学校里的事、嘲弄不会生气的他,然后等到天黑了再一同回家,因为这在懦弱、自卑的他看来所有都受他掌控---除了哈桑的勇敢的力量,他想拥有却只是看着。
聪明又愚蠢的阿米尔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哈桑,有拉辛汗,后者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哈桑死了,他哈桑有了儿子索拉博,不幸的是儿子要活在动乱的国家并且随时会死掉,他听从了拉辛汗的建议重返阿富汗营救哈桑的儿子,营救程中他遇到了曾经侵凌哈桑的人,当那人痛打他时他没还手且有种莫名的欣慰,他在赎罪,最终他赢了,也赢了自己。
**最后阿米尔说了当初哈桑对他说的而今他对着哈桑儿子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现在想来也令人感动不已,没有了追风筝的人,有的是追风筝的自己,你说那风筝代表了什么呢?记忆、勇敢、幸福、智慧、信念、决心、真理、真诚、感动或其他美好的事情都可以做到。
哈桑会说话后喊得第一个名字是阿米尔的。
他们两个其实是一个人,就像我们有时候分成两部分,追风筝,谁放风筝谁就回来。
以上算是对《追》**和电影的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