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也是,好的想法都是细细品味出来的。我们在写读后感的同时,书本里的很多精华,自然而然为我们所用,今天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外国教育读后感”有关的好文章,阅读一篇好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受益!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1】
《外国教育史》读后感
巴茨在《教育文化史》一书中说:“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聪明地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研究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看出目前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过去曾怎样解决的,过去解决的办法能否用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的确,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几乎都无法与教育史截然分开。举例来说,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决非空穴来风,它实际上与二千多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打开教育史著作,可以发现教育思想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线索。
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后由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再由欧文奠定理论基础,最终由马克思发扬光大。再如,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等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参与这场争论,争论双方各执一端,难有定论。其实,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究竟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完全可以从教育史中寻找答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古知今”、“往事不忘,今日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是对历史学科的肯定,也是对教育史学科的肯定。只要人类有教育,只要教育科学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教育史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朱永新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教育智慧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跨越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比如说,教育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但是现在关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可能还没有陶行知那么多。因此,许多现代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中与过去的大师们对话。 ”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接触到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教育专著的克鲁普斯卡娅、提倡集体教育的马卡连柯、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赞科夫、写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等,与这些大师对话、与这些现代的思想流派对话,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杜威——“教育无痕”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他所撰写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
他一生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如:“儿童中心主义”“从做中学”等教育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一方面是在那里受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这句话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反复读了几遍,觉得很有道理。暑假期间,听陈主任讲课时,陈主任终于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无痕。当时我就立即想到杜威的这句话,“教育无痕”,不正是杜威这个观点的精练概括吗?
我认为教育是基于人类本能的社会活动。这样说不仅不会破坏“教育”的神圣,而且恰恰言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当教育被狭隘化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置于“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逻辑拘囿时,它的很多意义已经消遁无形了。
“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战战兢兢惟惟诺诺诚惶诚恐,大言无声的无痕教育多么让孩子们翘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种生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因此,教育的丰富性只能靠生活来发展。远离生活的教育是驯化,除了创造不会活的木偶之外,没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
当我们用生命来解读教育时,教育知识具有人性、精神性、亲和力和趣味性。
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沟通的功能,它建立在对人性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制伏,也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归化。教育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互动。有了充分的沟通,就有了教育的创造,就有了教育的幸福,就有了教育的享受和繁荣,就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2】
我与哈利波特相识的时间很短,但他给予我的魔法力量却很多。
去年暑假,我读了几本《哈利波特》,主人公哈利那坚强、勇敢的品质便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刚刚开学时,我的学习并不令人满意,几次单元考试我节节败退。老师们的忍耐也到了极限,苦口婆心地教育我,我听着老师的批评,想着自己的努力全付诸东流,不禁一阵心酸。
回到家,我忧郁地将一张张试卷放在桌上,看着他们狰狞的面孔,我心里不禁寒了好一阵子。唉。我似乎已被逼到了悬崖边,面前几只饿狼正一步步地向我逼近,我跌进了深渊。
在挣扎中,我的目光扫过几本包装精美的书。《哈利波特》。我自言自语道,目光猛的停了下来。
我似乎抓住了深渊中的一根树枝,停止了下落。我站起身来,凝着目光,右手缓缓地抬起,伸了过去。触到书的一刹那,我心中不可思议地掠过一丝暖流,抚得我冰冻的心痒痒的。我抽出一本,吹吹抚抚上面薄薄一层灰尘。封面上哈利的图像便清晰地呈现于我眼前,我心中那最柔软的一角被轻轻触动,那些与哈利为伴的快乐时光重又浮现于脑海。
哈利面对困难时勇敢与坚强的品质在我心中似乎又复活了。哈利那乐观自信的笑容感染了我,我的嘴角情不自禁地上翘、上翘,固定绽出了一个令我也想象不到地微笑,哈利此刻似乎在给我他的魔法力量,从我的嘴角,用微笑带来的快乐为介质,慢慢地传遍我的全身,温暖着我的全身。
我听到了,听到心中冰雪消融的声音,哈利的坚强与勇敢冲破牢笼,在我心空的上方释放着温暖,渐渐地,温暖充溢于我的心房,使我恢复了自信拥有了乐观。
我拥有了哈利的魔法力量,刚刚在深渊中抓住树枝,现在,脚下已是长满红花绿草的大地,饿狼竟也变成几条温顺的小狗,依偎在我脚边撒娇。
于是,我带着哈利给予的力量在学习中努力,在困难中斗争,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哈利给了我力量,让我不在痛苦中迷失方向;哈利给了我力量,让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堂;哈利给了我力量,让我在无垠蓝天上自由翱翔。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3】
读书是一件苦差事。自5月开始申请公众号开始,滕大春先生主编的《外国教育通史》已读四卷。感受良多。读史最为重要的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要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同时还有的,就是学会思维,在浩如江海的社会浪潮之中,去发现最根本的问题,需求以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
外国是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教育通史是自古至今贯穿各民族发展的、教育的全部历史。前四卷是自有人类以来至近代各国家、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我敬佩老先生,在对每一个国家、民族教育历史发展的叙述中都是以极其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涉及到的每个国家的历史场景。这一点是最吸引我,也是使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的重要原因。印象深刻的如,古代教师因学生家长行贿,由恶劣对待转而善待学生的故事;古代斯巴达妇女不顾及儿子们死亡的消息,而为国家胜利欢呼祈祷的故事;托马斯。阿奎那对于宗教的笃信执着,以其理性开启中世纪宗教教育的历史;高贵的裴斯泰洛齐与贫儿们日夜相处,将自己终生奉献给教育,用他的心,掀开了世界近现代教育新的一页;贺拉斯。曼一人孤独地骑着马奔走于广袤的大地之上,坚定地为教育发展而呼号,终究成就了美国公共教育一段一段的历史,一个一个的人,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历史,造就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历史与人,或令人茅塞顿开,或使人迷惑不解;或令人扼腕,或使人雀跃;或令人心情澎湃,或使人充满崇敬更多的,则是深入的思考。
我深深体会到,每一段历史都是不可或缺、极其可贵的,就如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人,历史都会显得残破不全。而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人的伟大就在于,它和他们成就了人类的历史与发展,完成了那个阶段、那些人应该完成的那些事,负起了那个时期应负的责任。国家、民族、人类因这一段段的历史,一个个的人而生动,而充满活力,而生生不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任务,这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能够去完成任务的人,这就必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具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沿着这种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习俗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但诸多的不同之中,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问题却是大体相同的。所以,各国之间、民族之间自然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教育的发展犹如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只注重王族、贵族、精英阶层的教育,到逐渐注重更多阶层,直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从主要进行服务于政治统治的教育,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整体进步的教育;从古代专注于高等教育,到之后的中、初等教育,再到幼儿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各级职业技术教育,至现今的终身教育,等等。所以,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同步进行的,逐渐进步和完善的。
总之,通过系统学习,逐渐对教育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教育研究的基础,也是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收获。
四卷闭,读书笔记及感想共145篇。笔记形式,从开始的逐字敲打,到手臂受伤后的读书,到如今的拍照取字。不过,好在一直坚持着,而且会坚持下去。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4】
首先,这一卷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数字:99.3%。这是1920年,日本大正时期6年制小学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这一数字给我极大震撼。随即,我登录了教育部官网,查询了我国小学入学率统计,99.3%,这是我国20xx年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普及小学教育的进程及其成就一章记载:学龄儿童入学率,1949年为20%左右,1952年上升为49.2%,提高了1倍多,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的水平(最高为抗日战争前的40%)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统计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但仅就数字而言,赶上日本相同的数字的儿童入学率,我们用了近90年。
这同时,我阅读了《现代社会学》(吴增基. 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其中谈到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了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人口因素中,人口的智能是社会各种人口受教育的结果,它可以用各种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表示。人口的智能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近一个世纪的教育差距,表现在人口智能和社会发展上,我们如何能够没有差距呢。
其次,本卷让我思考最多的,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运动。这一理论和实践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这样的教育理论早已有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便是典型代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我的思考在于:
第一,当一种理论或运动被冠以进步时,它带有着明显的鼓动性。似乎如果我们不能参与其中,不啧啧称道,身体力行,便会被扣上保守的大帽子。而这,往往是一般人不愿承受的。但是,这种鼓动性直接引发的却往往是缺乏理性和慎重思考冲动和冒进,其结果又往往是与理想相距甚远,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而教育的冒进带来的,则是一代人,甚或是几代人的惨重代价。
第二,教育是需要实践的,而且是需要大规模的实践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伟大之一就在于实践,几乎波及世界范围的实践,确实可谓广泛。这种实践在小范围进行时是效果良好的,但当进入更为广泛的实践领域时,则面临着失败。这种情况在斐斯泰洛奇,以及很多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也曾出现。由此,我想,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其形式必须是可以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够较好实践,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必须是通过大多数人,可以对绝大多数人进行的,效果良好的社会实践,而不能只是通过少数教育家,对少数人进行的实践。
第三,我想到的是当下的我国。当前,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个性化教学的呼声此起彼伏。坐而论道显然轻松,而真如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的教育实践有多少?其中成功和失败的范例又有多少?
再有,本卷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教育家杜威。其伟大不止于理论,更在于其实践。理论往往赢得的是赞誉,而实践,就必须要面对失败和非议。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到,谈理论容易,实践教学难。即使是理论的创新,与将已有的理论付诸实践相比,都要容易许多。由此我想,很多教授、专家更愿意做课题、写论文,而不愿意进行实践教学,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由此,更深一步认识到杜威之伟大。
随着读书的深入,我更加感到作为教育者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是沉重的,艰难的,但却是不容推卸的。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5】
廖功兵与他人的相遇需要缘分,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人与书的遇见,同样需要缘分。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有缺憾的书,每位教育家的体例不一致,文风不统一,那么重要的卢梭,居然只用了薄薄的三张纸,让我怀疑是几个研究生按照导师的要求做的命题作文,然后集结成文。
但对我而言,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如果是在几年前,如果不是担任校长,这本书我可能读不下去,但是现在,当市教育局提出教育家办学、当我开始思考教育目的等形而上的问题的时候,它恰到好处的出现了,解开了我的很多问题,就像口渴时,有人递过来的那杯水。
几年前我想换一句流行的句子作为我的读后感:历史很充实,现实很骨感。
历史很丰满
阅读这些外国教育者的评论常常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答案,但纵观国外教育史,有一个核心目标没有改变,那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我们多年来提出的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2000多年前的国外教育早期就已经付诸实践。
你看,义务教育法的雏形是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必须由奴隶主国家统一处理。不允许私人管理学校教育。他要求,教育立法要明确规定,一定年龄的人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对需要教育的儿童和各年龄段的人都要进行培训,对整个城邦的公民也要进行同样的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才施施的,这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教育投资主体,因此教师工资经常被乡镇**拖欠。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后,明确教育投资主体为县级人民**,解决了教师欠薪问题。
你看,我们现在提出的禁止体罚,显然是两千年前昆体良提出来的。他甚至专门列出了体罚的五大罪状,如如果年小时期遭受体罚,长大以后往往就更难以驾驭。两千多年前,教育工作者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目的,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还在暗中体罚。
你看,第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启发式教学,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全方位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2400多年前,西方教育的鼻祖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使用助产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怀疑、怀疑、助产和诱导。每次和年轻人交谈,他总是让他们试着定义一些东西,比如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节制?当青年按自己的所想回答后,他就立刻提出一些与回答并不适合的特殊例子,他们之间就可以放弃或修正最初的定义。因此,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提问和启发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得到双方满意的定义。
抚今追昔,看看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实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不是令人汗颜?
你看,我们现在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两千多年前教育的最终目标。2000多年前的昆体良,把辩论术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对待,其12卷的《雄辩术院里》,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雄辩家的具体措施。想想现在的学生,有多少只会死掉做问题书呆子?
想想现在的学校开教师例会时,学校领导总是抱怨教师在下面讲小话,却很少有人反省,到底是老师们喜欢讲小话,还是自己的演讲能力需要改进呢?
你看,我们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教育萌芽期就受到了这样的关注。柏拉图的四门艺术是天文学,算术和几何学。他指出,**之所以一直在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继续进行下去,是因为节奏与和谐能够深深地印入儿童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优美,使受正确教养的人具有高尚的心灵;也因为凡是接受过这种内心陶冶的人,都能敏锐地察觉出艺术或自然中的遗漏或错误。
一个人在他还在青少年时代,甚至尚不能接受事理之前,由于开始具有真正的鉴赏力,他就能赞誉、欢呼和接受进入其灵魂的善,同时他也会正确地谴责和憎恨恶。这样当理性出现时,他将以此作为他的教育所长期熟悉的朋友,赏识他,并向他致敬。
而到了亚里士多德,他的教育实践中,从7岁到14岁的儿童,居然是实施以**教育为核心,以智育、美育、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包括阅读、书写、体育、**和绘画等五门主要学科。其中,*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部门。在他看来,**不仅是美育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智育的一部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本身就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力量,各各年龄段都需要学习,必须纳入青少年教育计划。**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主要在闲暇时间提供理性的享受,即教育、娱乐或理性的享受,从而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激发人们的心灵,实利性部分得到发展。他强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发展理性灵魂。
体育、绘画和绘画是主要课程,而**是核心课程。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升级版吗?这是天方夜谭还是水中镜月?对照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学,看看体音美课明里暗里被挤占的现实,我只能感慨,2000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居然也可以如此先进,可以如此接近本质,可以如此丰满。
现实很骨感
对照教育史,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不由得让人长叹,反差实在太大了。我们的教育模式,实质上是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卖着应试教育的狗肉。研讨会上、对外宣传中,校长们总是在说素质教育,但私底下,明里暗里鼓励语数外教师挤占体音美课,这是很多学校的现状。
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校长们不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体音美等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好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教育的功利化。
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化。作为初级中学,评价我们的核心指标就是中考。每年中考成绩一出来,社会上、家长和学校内部,问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校今年考了几个潜江中学?
有多少学生考上潜江中学,事实上已经成为考核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指标。每年的中考质量分析会,总是依据中考的一分四率来排名,而没有考虑到生源质量,即依进论出的因素。所谓秧好一半谷,生源质量对于中考质量至关重要,只要管理上不是太混乱,好的生源总是可以考出好成绩,与在哪所学校的关系实际上并不大。
不考虑生源质量对学校进行质量评价,就跟让乌龟与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赛一样。
二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将体育、**和美术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因为他们着眼的是人的终身发展,其评价的时间跨度是人的一生。我相信,那个时候的教育,应该是没有中考的。
而现在,中考已经成为一群孩子分化的门槛,它直接决定一个孩子是去读职高,当蓝领工人,还是去读重点高中,以后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当白领。其评价的时间跨度,是短短的初中三年。正因为评价时间短,身处这个时间段的校长和教师,将教育的目标功利化了,其唯一着眼点就是三年后的中考,而不是体音美等终身受益的技能训练。
正因为这样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对体音美等课程的忽视和挤占。
找准平衡点
现实就像**,我们身处其中,没办法把它一口气撕下来扔掉。但这并不是我们不改变的借口。有句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课程,去除教育的功利化,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
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在市教育局层面,抓紧实施中考质量评价体系,按照依进论出的原则,按照一分四率,对学校的中考质量进行排名。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平的、科学的评价。
在社会层面,以市教育局改革后的排名对外宣传,以多种方式改变考了多少个潜江中学的社会**。在学校层面,严格实行均衡编班,按照生源质量对教师进行评价。三个层面评价的核心是依进论出,即考虑到乌龟与兔子的先天条件差异来进行评价。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音美等课程被挤占,主要原因是语数外等课的课堂效率低下,规定单位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挤占体音美课程。所以,要把体音美等课程的时间还给学生,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这样才可以不挤占体音美课程。
上学期开始,我们一中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初步尝试。
首先,是学习习惯的课程化。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从学校走出去时,只带走了知识,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与知识相比,学习习惯才是学生更应该掌握的,因为它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想想看,现在的我们,还能记得多少英语单词,记得多少化学公式?这些以前我们滚瓜烂熟的知识忘掉了,事实上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用不了多少,但我们掌握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却是让我们持续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习惯是应该比知识更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出台的相关教育纲要中,并没有规定各学段应该要掌握的学习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习惯,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进行规范,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正因为如此,在2014年5月,我们在七年级的两个班开设了智慧课程,每周2节,以课程形式来规范学习习惯的学习。
每节课中,用15分钟来教授相关的学习习惯,如如何预习、如何记笔记、如何改错、如何做选择题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记忆方法的课程化。横向对比近几年的中考内容,我们会发现,其实60%-80%的考试内容,其实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主要是靠记忆。
从2014年5月开始,一中进行的智慧课堂实验,每节课有30分钟是进行快速记忆方法的传授。7月2日,我们学校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展示,一共有6名学生参加展示,其中5名七年级学生和一名6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展示了15分钟记忆100个随机数字、一副扑克牌,3天记忆300个英语单词,1天记忆8年级上次历史知识点等。
这些实践证明,以快速记忆为手段的高效课堂模式,在江汉平原是可以实现的。而学生快速记忆知识点,也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能够在单位时间完成语数外的教学任务,也就没有必要挤占体音美的课时,也就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学生的体音美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从下个学期开始,一中将全面铺开这一成果,我们相信,三年以后的一中,将是一个人人有特长、教学质量高的学校。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认识到我们现在教育的不足,也提供了解决的思路。恰逢其时,它就是一本对的时候,遇到的一本对的书。
也让我相信,无论世界多么糟糕,我们总是可以去改变它,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外国教育读后感【篇6】
讲到十二至十五岁少年的智育教育时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
但是,我认为“授人以渔不如受人以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授课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老师还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刚看到书中谈及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时,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没有怨言就要忍受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但这应该是教育方式不同而不是地位不平等。
然而,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另外,我认为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当今社会。我认为我们学校缺乏爱情教育,或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很早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的爱、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回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
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热情能使人获得更多的才能,热情能帮助我们使更多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和教师又了一些新的想法。虽然有些地方是片面的,但我仍然喜欢这个过程。事实上,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到目前为止是非常合理的。然而,理论转化为现实并非一番风顺。不过,我会尽力学习你们所有人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