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传奇王阳明读后感精华七篇

2023-08-19 12:14:56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以下内容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传奇王阳明读后感”,谢谢使用愿我们共同成长。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内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我们可以重新读一遍作者的作品,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铭记自己的阅读变化,也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王阳明精通儒、佛、道学说,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是继朱熹之后中国最重要、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明史》评价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思想被众多后人传习,张居正、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随者;他的思想还传播到海外,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日本当代政商两界还视其为精神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艰辛坎坷,满地荆棘。黑暗的现实政治,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这些最终成就了他成为“古今完人”“真三不朽”“明第一流人物”,实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传奇王阳明那个书很容易看,就是翻一翻的速度就能读明白,不需要费心思去死磕,百家讲坛负责把干货稀释到接受无障碍,挑起一点兴趣,这是最好状态。 董平在书里面表现出的对王阳明的PIKA之情,就好像大鬼畜上课动不动就是阳明曾经这样说,阳明曾经那样说,很容易明白。他们崇拜他,自然不在立言,立言的哲学家太多了。太上立德,然后......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道、佛,而且能够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了解明代历史,绕不开王阳明。 本书称他为“思想巨匠、军事天才、诗文英杰、文化巨擘”。综观王阳明的一生,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2

  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3

  暑假的时候,是一年里面难得有大把空闲的时候,买了一叠书,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愉快起来。在这叠书里,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

  事实上,一个人真的需要优秀,无论他如何学习,如何做,从根本上还是从内心上。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真正能实现的很少。王阳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的“真三不朽”。再次认识王阳明,我充满了钦佩和羞愧。

  从王阳明的传记出发,我接着阅读了剖析阳明心学美学的著作——《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化》,也是颇有触动,无论是读书过程中的小小笔记,还是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摘记于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根据认知活动,作为花的客观存在,它们在山上开落,独立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

  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精神的投影,是我精神的延伸和其他整合。同时,作为一种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魂只能是无限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同一个身体、同一个呼吸循环,不能分离。

  在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启示表明,他的体验美学与人的终极关怀有关。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天空的高度和地球的深度是无法辨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

  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受到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

  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

  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

  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和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浅到深、从具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

  “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的王学风潮

  由于历史的原因,王阳明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在我过去接受教育的教科书中很少有人点名。后来,读了更多得书,王阳明的名字渐渐浮现在脑海中。这几年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两本让我对王阳明大感兴趣的书,一个是《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其中反复提到蒋介石对王阳明的推崇和信奉;一个是《明朝那些事儿》,把王阳明写得神乎其神。

  后来,我在不同的书中看到王学在**很受欢迎。

  一口气读完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后,先弄明白了两个**典故的由来。一个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来历,其本名陶文濬,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先改名“陶知行”,后又改为“陶行知”。再一个就是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的来历,原来也是王阳明先生的,以蒋介石对王学的崇拜,倒也自然。

  这个提法王阳明在平定广西叛乱的时候运用,原话是“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

  这两个典故也印证了王学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王守仁意识到,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单纯的理性认志活动和实践理性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之中。

  这种体验既不是感性的直觉,也不是逻辑上的理性心理活动,而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它与人类的情感、想象、直觉、快乐、痛苦、意志等生命活动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种审美体验,使无生命、无意义的事物本身成为审美对象,世界向我敞开,意义的以生成,同时,我的灵魂得以升华,我的存在价值得以确认。

  对此,王守仁以赏花为例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根据认知活动,作为花的客观存在,它们在山上开落,独立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

  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精神的投影,是我精神的延伸和其他整合。同时,作为一种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魂只能是无限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同一个身体、同一个呼吸循环,不能分离。

  在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启示表明,他的体验美学与人的终极关怀有关。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天空的高度和地球的深度是无法辨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

  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受到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王阳明是一个奇人,但是过去没有系统地了解过他。看百家讲坛的《传奇王阳明》,看到第六集,零碎的感悟颇多,先记录下来,生怕回头就忘记了,顺便也再理理思路。

  感慨的是王阳明12岁便立志要做圣贤之人,从此没有改过目标。那么小就有如此清晰的人生目标,可叹我们很多人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6

  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7

  读过阳明先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龙场这个地方对其的重要意义。在龙场,先生接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磨练,跨过了最大的一道坎,是在这里,先生悟出了道!

  龙场虽是驿站,却早已破败不堪,房子是危房,根本不能住人。由于条件如此之差,驿卒早已离去,驿站名存实亡。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人能够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先生也不例外。但当他静静看着弯延的山路时,最初的彷徨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豪气雄心。

  漫漫人生之路,就像山路一般,不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走完,如果连这点困难也不能克服,何谈弘扬道统,担当重任!

  就如此次的CK项目,在刚接触业务,培训完后,自己觉得还是很生疏,扫寝时也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开口,在看着战友示范了几遍之后,才渐渐找到了感觉,慢慢地自己也能够主动开口。从起初觉得困难到后面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成单量不高,但是重点在于我们敢于突破自己去做,这就足够了!

  人的内心潜力很大,但如果处于一种平淡安逸的生活,就会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但当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时,全身心投入,精神就会受到激发,唤醒你的意志力,使潜能得以发挥出来。

  所以在修炼自身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2023传奇王阳明读后感精华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脑力倍增法读后感

脑力倍增法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模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系列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收藏4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5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精华七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模板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2023哪吒传奇读后感

哪吒传奇读后感

去年的树读后感七篇

去年的树读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以下内容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传奇王阳明读后感”,谢谢使用愿我们共同成长。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内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我们可以重新读一遍作者的作品,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铭记自己的阅读变化,也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王阳明精通儒、佛、道学说,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是继朱熹之后中国最重要、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明史》评价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思想被众多后人传习,张居正、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随者;他的思想还传播到海外,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日本当代政商两界还视其为精神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艰辛坎坷,满地荆棘。黑暗的现实政治,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这些最终成就了他成为“古今完人”“真三不朽”“明第一流人物”,实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传奇王阳明那个书很容易看,就是翻一翻的速度就能读明白,不需要费心思去死磕,百家讲坛负责把干货稀释到接受无障碍,挑起一点兴趣,这是最好状态。 董平在书里面表现出的对王阳明的PIKA之情,就好像大鬼畜上课动不动就是阳明曾经这样说,阳明曾经那样说,很容易明白。他们崇拜他,自然不在立言,立言的哲学家太多了。太上立德,然后......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道、佛,而且能够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了解明代历史,绕不开王阳明。 本书称他为“思想巨匠、军事天才、诗文英杰、文化巨擘”。综观王阳明的一生,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2

  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3

  暑假的时候,是一年里面难得有大把空闲的时候,买了一叠书,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愉快起来。在这叠书里,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

  事实上,一个人真的需要优秀,无论他如何学习,如何做,从根本上还是从内心上。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真正能实现的很少。王阳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的“真三不朽”。再次认识王阳明,我充满了钦佩和羞愧。

  从王阳明的传记出发,我接着阅读了剖析阳明心学美学的著作——《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化》,也是颇有触动,无论是读书过程中的小小笔记,还是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摘记于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根据认知活动,作为花的客观存在,它们在山上开落,独立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

  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精神的投影,是我精神的延伸和其他整合。同时,作为一种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魂只能是无限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同一个身体、同一个呼吸循环,不能分离。

  在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启示表明,他的体验美学与人的终极关怀有关。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天空的高度和地球的深度是无法辨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

  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受到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

  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

  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

  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和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浅到深、从具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

  “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的王学风潮

  由于历史的原因,王阳明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在我过去接受教育的教科书中很少有人点名。后来,读了更多得书,王阳明的名字渐渐浮现在脑海中。这几年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两本让我对王阳明大感兴趣的书,一个是《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其中反复提到蒋介石对王阳明的推崇和信奉;一个是《明朝那些事儿》,把王阳明写得神乎其神。

  后来,我在不同的书中看到王学在**很受欢迎。

  一口气读完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后,先弄明白了两个**典故的由来。一个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来历,其本名陶文濬,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先改名“陶知行”,后又改为“陶行知”。再一个就是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的来历,原来也是王阳明先生的,以蒋介石对王学的崇拜,倒也自然。

  这个提法王阳明在平定广西叛乱的时候运用,原话是“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

  这两个典故也印证了王学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王守仁意识到,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单纯的理性认志活动和实践理性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之中。

  这种体验既不是感性的直觉,也不是逻辑上的理性心理活动,而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它与人类的情感、想象、直觉、快乐、痛苦、意志等生命活动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种审美体验,使无生命、无意义的事物本身成为审美对象,世界向我敞开,意义的以生成,同时,我的灵魂得以升华,我的存在价值得以确认。

  对此,王守仁以赏花为例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根据认知活动,作为花的客观存在,它们在山上开落,独立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

  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精神的投影,是我精神的延伸和其他整合。同时,作为一种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魂只能是无限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同一个身体、同一个呼吸循环,不能分离。

  在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启示表明,他的体验美学与人的终极关怀有关。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天空的高度和地球的深度是无法辨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

  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受到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王阳明是一个奇人,但是过去没有系统地了解过他。看百家讲坛的《传奇王阳明》,看到第六集,零碎的感悟颇多,先记录下来,生怕回头就忘记了,顺便也再理理思路。

  感慨的是王阳明12岁便立志要做圣贤之人,从此没有改过目标。那么小就有如此清晰的人生目标,可叹我们很多人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6

  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篇7

  读过阳明先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龙场这个地方对其的重要意义。在龙场,先生接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磨练,跨过了最大的一道坎,是在这里,先生悟出了道!

  龙场虽是驿站,却早已破败不堪,房子是危房,根本不能住人。由于条件如此之差,驿卒早已离去,驿站名存实亡。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人能够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先生也不例外。但当他静静看着弯延的山路时,最初的彷徨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豪气雄心。

  漫漫人生之路,就像山路一般,不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走完,如果连这点困难也不能克服,何谈弘扬道统,担当重任!

  就如此次的CK项目,在刚接触业务,培训完后,自己觉得还是很生疏,扫寝时也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开口,在看着战友示范了几遍之后,才渐渐找到了感觉,慢慢地自己也能够主动开口。从起初觉得困难到后面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成单量不高,但是重点在于我们敢于突破自己去做,这就足够了!

  人的内心潜力很大,但如果处于一种平淡安逸的生活,就会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但当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时,全身心投入,精神就会受到激发,唤醒你的意志力,使潜能得以发挥出来。

  所以在修炼自身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