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2023-07-01 12:57:42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该片以197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宣布恢复高考为大背景,讲述了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高考到来,且积极争取高考的故事。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生动。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的青春。

  片尾是那个曾经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亲自开着拖拉机将知青们送进了考场,送进了新时代。最后,老迟拿着话筒宣读知青的名字和被录取的学校,那洪亮的声音在知青曾经劳动的农场回荡了好久。

  对于主旋律电影,该片内容确实拍得非常生动,但我认为也有几处突兀的地方。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知青受了什么苦,从而偏要逃离那个农场不可。他们在夕阳下扛着锄头悠哉悠哉,或者是谈谈恋爱谈谈理想,要么就是开会时耍耍贫嘴。说实话,我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有多苦,除了偶尔掠过的冻疮画面,导演这方面的铺陈确实还很不够。与后面他们疯了般的追赶火车的场面配合得有点唐突,因为既然生活的这么开心,干嘛还要拼死往外挣扎?其次,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能够参加高考,而私自刻制假公章欺骗组织,被工作人员识破后,仅仅单凭一句,“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答曰:“敢”,而将此事风平浪静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要知道那个阶级斗争尚未销声匿迹的年代,这样处理该处有点太过牵强。再次,影片中的那个教授,陈琼的父亲那个角色处理得有点潦草,仿佛小丑似的在观众面前晃来晃去,人物刻画太单薄了。但不管怎样,该片带给人的感动是真实的,作为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80后,在观看此片后,已将那个年代,那些知青们的执着,深深刻入了记忆最深处,作为给当今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救赎吧。

高考1977观后感【篇2】

  一直看到网上热评《高考1977》这部片子,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未出生,但想一睹--结束恢复高考这段历史真容的我,最近很有兴趣地在家看了这部片子,一直以为这种主旋律的片子肯定枯燥乏味,也就最多让我了解下当时历史时期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但是我看完后发现,我错了。更没想到第一遍看完后又抽空看了第二遍。不论是第一遍时的震憾、喜悦和感动,还是第二遍回味时的悲痛、酸楚与羞愧。影片在很多地方着实打动了我,使我感触颇多。归纳下来,共有三大关键词:梦想、奋斗、尊严。

  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电影里那群知识青年应该跟我差不多大,但跟他们比起来,我发现他们都比我活得幸福,比我活得实在;挺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比我更有梦想。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更知道自己的梦想在什么地方;抑或是他们的梦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实现,他们可以为了梦想连性命不顾地去扛300多斤的大包,可以为了梦想去冒天下大不韪到书库“偷书”,可以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赶回黑龙江考试。当我看见影片中一群被耽误了xx年但仍渴求知识的青年拼命奔跑跟时间竞赛、跟火车叫板的镜头时,真为他们压抑了多年的梦想能得以实现而大快和解恨。这是一个与梦想追拼的画面,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个貌似物质和精神都丰富充实的人与他们的距离相隔实在太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可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真的没办法用一句话语精准地表达出来。只觉得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不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中。但这些梦想归根结底却都不是我发自内心的,基本都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至我思想中的。忽然间有种可怕的顿悟,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意识到这并不是梦想,而是一种欲望,是一种贪婪,是《沉思录》里一直想教导世人需要解脱的一种状态。发自内心的梦想是给人以纯洁的心灵启迪与归属,这与是非成败没有任何关系,而欲望和贪婪则是满足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梦想在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寄托,欲望和贪婪在于别人的眼光。如果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可算得上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了,别人的眼光左右着我的思想,他人的意见影响着我的判断,客观的事实决定着我的成败。我就是一粒棋子,周围的世界就这样被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无人可依,同样也无处可逃。静心思考,如何找到发自内心的梦想源泉,是我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毕竟,有梦才有远方。

  奋斗!为了那场高考,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抵押了爱情。

  影片所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准备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建设,在经历了孤独、严寒、远离亲人的各种考验后,他们认识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去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于是聪明肯干的番志友,家庭成份不好的陈琼,义气上进的强子,敏感弱小的根宝,都在经历了苦闷挣扎后默默接受了现实。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绩效考核、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为了争几个工农兵上大学的名额,身体孱弱的小根宝300多斤的大包也拼命去扛了,身为女性的陈琼当修路先遣队队长的拼命也当了,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为了梦想、为了将来努力奋斗着。当邓小平同志复出发表讲话,貌似已经习惯了农村小天地的知青们都预感到,一场大变革将迅速在全国蔓延。‘变革’俩字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不足为奇,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秒和上一秒也大相径庭。然而十年--对知识的破坏和对尊严的践踏,已使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所以陈琼的父亲会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是我同样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考的艰难沧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不同的是80后的我只能把高考当作我人生中一个必经的旅程,一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一个为梦想、为学校、为家庭、同样为自己奋斗努力过的阶段。但我想,片中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会把高考记忆当成弥足珍贵的财富,因为其中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跳跃的心。那一代人经历着时代的巨大变革,从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上大学到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上大学,这变化,是很大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人的奋斗在时代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个时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蝼蚁一般,而那个时代的人也够坚强,在十年的磨难中依然维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依然有骄傲,依然有爱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变命运的执着。不去探究他们的动机,相比其它而言,那些无足轻重——单单这份执着地奋斗就足够令我折服了。我感动着,不仅仅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折服,他们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仍屹立不倒的一代。

  尊严,一个人必须捍卫的东西。

  这里不得不提下影片中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角色——张图强,他是一个义气、上进、刻苦、拼命、倔强,同时很有思想的上海知识青年,以绝食来反抗老迟决定高考报名前需测验的故意刁难,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是党中央给符合条件青年的高考权利。他的那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拼命,也是等于零”实是表现出对“革命”的一种无奈。实际上,组织的政治性、组织性、原则性当时都体现在老迟的公章上了,什么都要组织盖章才行,就连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也要组织盖章才行。我不仅要问,一个公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公章就是法律?有公章就能为所欲为?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那个年代,这确是铁的事实,让不曾经历过那种荒诞、惨烈的我唏嘘不已。面对老迟阻挠高考的伎俩,强子带动大家绝食抗议,还上演了冒充招生办的闹剧,体现了知青们维护自我权利的不屈不挠。高考的意义不在于高考本身,它成了梦想和尊严的代名词,也许就像偷书的目的并不在偷。如果一句话,一块印章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那命运必定是悲哀的。诺言同样体现尊严,就因番志友对老迟的许诺而放弃上大学这样一个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虽然在我看来实属不智,但一诺千金,一个男人的尊严也由此升华,这些弥足珍贵的品德是否同样值得珍藏呢?

  影片中的爱情也深深打动了我。陈琼为了将来能就近守护着心中所爱的另一半,毅然选择让老迟帮忙找个婆家准备扎根在黑龙江,不为别的,就为能在另一半想找人说说旧事聊聊过去时有人在旁边说说话,实在动人心魄。同样也是因为爱,番志友可以自编自演了报考、赶考的“真实”一幕,送走了心中所爱,生怕自己不参加考试会影响陈琼上大学的机遇,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虽然影片里没有交待他俩结果如何,但我都祝愿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1977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沉睡xx年的民族被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这一年12月10日,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预示着把知识重新还给了中华民族,让国家再一次自主的选拔人才。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国家同样如此。

  历史不能被重演,也无需被重演,它只是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考1977观后感【篇3】

  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哭得这般这般稀里哗啦,看来从内心深处我还是老妈说的感性动物,见不得感人的东西,高考1977观后感。不过,在看这场电影的时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代,我看过很多回顾那段时光的影片,更从父母口中多少听出了断断续续,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这一次却难挡我奔流的泪水,呵呵,好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话。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间一晃xx,家乡成为了回忆,自己的远大抱负变成了脚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现实和理想的强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盖。但当恢复高考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时,故事的主人翁们如同见到了阴霾中突现的阳光吧,通过各种手段,排除万难终于参加了高考。

  与同类作品相比,似乎难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其中主人翁们对于上大学几近疯狂的向往、父亲与女儿之间亲情、男主人翁与女主人翁之间的爱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在那个时代的表现。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亲心中对女儿深深的爱,那是一种可以牺牲所有去挽留的爱,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父亲的无奈和悲凉,特别是看到父亲和女儿在门里门外的对话时,已难忍眼中的泪水。在那个淡化人性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间最原始的感情,都无法满足,再谈什么理想和信仰,就都没了底气。作为一个男人,让自己需要保护的人,忍受苦难,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痛苦。

  xx的等待,是不愿再等一分钟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热泪盈眶。

高考1977观后感【篇4】

  因为这部电影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所以让我格外有感触,我们一起感受了上世纪70年代青年人的亲身经历。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陈琼等知识青年为获取知识、参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的青年人的风采。

  是高考恢复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考试。在1977年之前,有许多像潘志友、陈琼一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那种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任何的高考复习资料,但是他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这一代的青年人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更有着为祖国付出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知道,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他们是无畏的,他们的青春是值得的!

高考1977观后感【篇5】

  对上影的这部国庆献礼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闻,故事内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影片反映的是我们上一辈的经历,表达的是我们上一辈的情感,作为80后的学生,一没有经历过废除高考的大悲,二没有感受到恢复高考的大喜,在我们的脑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

  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发了一些人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讨论。

  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高考1977观后感【篇6】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30多年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后,为了考进大学继续学习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这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追赶,是一次让青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追赶,更是一次让中华民族崛起的追赶!

  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篇7】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篇8】

  今天下午,我们龙腾虎跃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1977》。

  电影开始了,转瞬间,体育馆里悄然无声。

  这部电影是讲,一些学问青年耽搁了高考xx年后,总算等上了高考。然而他们没有温习资料,他们只好去学堂偷了些书和资料……

  他们请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时机去参与高考,然而,厂长推辞了他们的要求,还找托辞说要施行一次小尝试,假如经历就可以去,假如没经历就此后别再提升考。有些工钱了高考绝食施行破坏。一次,装喇叭时,强子在底下看着,上头的人喇叭没拿稳,忽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埋葬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勇前进要考上大学,不然他感觉抱歉小根宝。他们为着本人的空想从来拼搏着。厂长最后让他们所感激了。厥后,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途中,忽然,车子坏了。为了不耽搁一分钟,他们连忙跳下车冒死笨向火车站。有些人,在途中摔倒没办法赶到火车站,去参与高考。薄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候迟到的人们。正在这时候,他们的厂长浮现,他们感觉到喜不自胜,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最终,他们没有孤负厂长的希望,考上了大名鼎鼎的大学。完结了本人的空想!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要爱惜我们此刻优美的生活,好好学习,每天进取。我也要经历本人的勤奋去完结本人的空想!

高考1977观后感【篇9】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读后感)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

高考1977观后感【篇10】

  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高考1977观后感【篇11】

  两节课的时间经历了电影中有血有泪的故事,安静中伴随着那为之感动而喜悦的笑声,整个过程竟是异常慢,看到那为回复的高考儿燃起的一团团热火,心情也跟着激动,看到在学习的道路上竟是如此艰辛时,真的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是三十年的光景,竟然是天壤之别,可是,不管目的是否相同,那为之付出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一切又不单单是为了高考。

  被誉为“民生史诗片”的《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广泛响应,“高考我们是经历的一代,也是成功的一代。”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张明之这样说道。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他们面对时代,会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这段话摘自《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的创作手记,是对电影画面最简单的勾勒。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江海洋导演选了一个侧面,用东北知青这个群体,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对整个民族转折性的意义。

  我们感慨那个时代的黑暗,感慨民族的落后,批判着_的残酷,就如同如今的我们批判憎恶高考一样。然而,绝望处总有希望的曙光,那位代表着落后时代的农场主人,心灵受到年轻人的触动,将冒充干部的“历史反革命”中途放走,明知公章有假,仍放进“陈琼”的档案,当这群年轻人陷入困境时,开着拖拉机将他们送进考场......这也是《高考1977》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我们整日来所惧怕的高考吗?我们无法将自己传递到另一个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求知的渴望,对高考的敬仰,但我们至少,看到了高考的初衷,奋斗的初衷,看到了高考肩上所承担的重负。

  面对电影中那当年的奋发、当年的激情,当年奋力赶往火车站的场景,唯有经历当年的人,才有切肤体会。我们看到那样的镜头会哭,会感动,却远远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百感交集。电影的主题是怀念,却不单单是怀念,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为4.7%。而到了高考报考人数1010万人,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率约为56%。人数上升了,比例上升了,可是有很多人说含金量低了,到处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似乎已不是值得光荣的事。他们不知道的是,三流仰望一流的痛,明明付出相同的努力,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感叹不公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感恩高考的恢复,可又不得不说,高考仍需要改革。他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20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85.5万人,然而清华北大招收却均不足百人,这又是一个怎能公平的比例。面对考出省外的同学,我们委实佩服,他们付出的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跳出人群之外,可是我们同样付出超越考试本身五倍八倍努力,却最终成为了滞留者。

  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听到朋友感叹:“我怎么会来这里?我怎会这个专业?”当初,曾经,在家长的期盼下,在那张高考志愿书上,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江海洋说

  起现在的孩子:“他们太苦了!他们是心灵的苦,比我们当年更苦。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他们是无处申冤。那些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无形的压力。”他希望年轻人明白:“高考是一个选择的机会,努力上分数线,就是在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考生填志愿都是家长帮着选的,这样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反而不利。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有所成绩;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百折不挠。”他说得很现实,可他不知道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苦已经麻木,现实告诉我们,梦想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妥协。太多的人放弃心中所想,选择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六月,高考前异常平静,日子像画圆规般倒计时。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在操场的看台上站了很久,考试失利似乎对一年中无数次失败一样,依然是压抑的透不过气,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哭泣。好像突然明白,哭泣改变不了结局,高考委实教会了人坚强,站在录取线上抉择的那一刻仍是犹疑的。走还是不走?我是否该用一年的时间去换一个机会?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不回头地选择了复读,我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我实在没有勇气再让高考评判一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来到了这里,时间是一道不能反转的门,很快的又是第三年。我再一次审视三年前的自己时,感受虽有不同,但那份劳心劳力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见,那份抉择的艰难仍然滞留在脑海里。

  77年高考的一代人,知识匮乏,一本复习资料都来之不易,所以那一代人在拼命地汲取知识。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书已经是最落后的知识来源,然而,那些来自网络电视的信息中却夹杂着太多诱惑和不良信息,面对这个缤纷的世界,我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路尤其不确定。看到电影中高考前,男一号潘志友问陈琼:“准备好了吗”,陈琼坚定的回答:“没准备好也要准备好,已经准备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时间换取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怎能错失?如今的我们,梦想已经不叫梦想,有的更多是随波逐流,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梦想在如今已经太过廉价,在嫁人要有车有房,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现在的一切都物质化了。在看到剧中的知青们为了赶上火车,拼命奔跑时,真的万分感动,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为他们那份追逐梦想的心,为了他们种.种艰辛的努力,也为着自己而惭愧。惭愧自己如此轻易放弃梦想.。

  大学的多数时光在放弃中翩然而过,来到这里时难过中伴随着心死,梦想也成为一纸空谈,步伐跟随者水流一步步地淌着,却不知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只是走着而已。不知是梦想放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放弃了梦想,总之,心中再也没有追逐的力量,好像那种激情已随着高考而远去,生活中没有奋斗一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妥协和放弃,看到《高考1977》里那种为了学习可以拼命的勇气,我实在为自己惭愧。一味地诉说高考的不公正,却不曾想正是高考,才给了我们一次追逐梦想的机会,高考制度虽不完善,但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去看待它。

  曾经以为,梦想已经随着高考而覆灭,却从未想起梦想一直存在,我失去的只是追逐梦想的心,看到那句“走,我们读书去!”,那种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有梦想是幸福的,追逐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意义,仿佛人一下子找到了力量,找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力量。想起小学毕业老师所赠的祝福: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让高考成为过去,让曾经那为之追逐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幸福之路上毕竟艰辛,追逐的路却就在自己脚下,以勇敢的心去看待未来,用自己的手去争取,去创造幸福!走,我们读书去!走,让梦想重新成为支持生命的力量!让奋斗的心重新找回力量!

高考1977观后感【篇12】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学习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习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通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学习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学习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埃及观后感8篇

埃及观后感

2023夺冠观后感通用

夺冠观后感

团会观后感精选

团会观后感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范文4篇)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英雄儿女观后感(精华5篇)

英雄儿女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集合11篇

高考1977观后感

观后感

灵观后感

灵观后感

蜡烛观后感

蜡烛观后感

蛇观后感

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