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读后感(篇1)
内容简介:《失控》用最科学的方法,阐释关于生命未来和社会新秩序,一语道破人类最终的命运和结局。这是一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是一部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 带领人们窥探到今天和未来,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 ……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失控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可能是整个1990年代面世的最重要一本书,因为世界在后来的十几年中经历的几种重?变化都在书中得到了预言和解释,这包括互联网的兴起、民主化和自治生活的扩散,以及对技术的重新认识。从《失控》衍生出来的怀疑态度,正如同它所生出的主干,将不断地再生、分裂、侵扰我们对进步与思考的基本思维。凯利能令人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接受他的意见。
失控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曾经在亚马逊上看到过这书的英文版,一直都是五星评论。但是当时阅读能力有限,就错过了。简装已经收了一本了,传阅来传阅去的,有些磨损了,正在琢磨要不要趁着五折的时候再买一本,就看到了这本软精装。质感非常好,比简装显得大气了许多。而且我更喜欢这版封面,一开始还以?是章鱼呢!一本无论内容还是装帧都不会失望的书!
失控读后感(篇2)
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书百读不厌,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让我连续读三遍的好书——《胡小闹日记之放学之后不失控》。
这本书是乐多多写的,是由浙江少儿儿童出版社出版。
书中重点告诉我们要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是主人公胡小闹,他人如其名是一个很“闹”的孩子,在选择社团活动时因和贾古打架,没有被自己心仪的社团录取,反而被自己最不喜欢的苦瓜老师带进来了话剧社团。但是进话剧社后这个酷爱闹腾的胡小闹被苦瓜老师独特的教导方式教育得不在闹了。
这本书在每一章结束都有一日记的方式,记录文章的长篇大论,还记录了这一天结束后接下来的疑问。这可以让我学习到怎么概括文章,也可以体现到胡小闹这一天下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这就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胡小闹日记之放学之后不失控》,书的最后还告诉我们关于时间的语录,如: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我特别就把我一天变成25小时;一放学就失控,失控的不是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对时间的态度;送你一句支配时间的魔法咒语,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把对学习和兴趣完美结合,原来语数外也是可以很有趣。
希望大家也会去看看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去争做时间的主人。
失控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科技、计算的演化和未来。
书中各个章节围绕生物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如何利用计算机方法探索和建模生态系统展开,作者期望从已经演进了上亿年的生态系统中探索计算科学发展的未来,两者相互作用涌现的火花是全书精华。对于独立生态系统、种群、进化等模型的探索过程,引出了控制论、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器与生物关系等命题,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得出大致结论是:针对大部分模拟和计算需要放弃一些控制,也就是失控,才能够模拟出足够的复杂性和健壮性,才能完成进化看见未来。整本书非常具有前瞻性,值得一读。
从阅读体验来说,书实在不好读,虽然是讲计算科学未来发展的,但是很容易当做一般生物学书籍来读,有太多重要且生动的生物学例子,囊括了60年代~90年代的重大人工生态实验,这些实验的前因后果读起来太有意思了。有时候一章读完,也许读懂生物学上的层次,但要读懂kk真实的表达,还需要再思考。
这书要连续性读完几乎不可能,我居然是在这本书理解遗传算法的,也复习一部分搜索算法。。书中涉及太多概念和学术流派,kk大部分都是通过和顶级专家对话的方式来完成表达,需要时间消化。很多章节需要相当的生物学和计算科学的知识,对于文科的同学来说绝对是挑战。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几个感受:
1、近二十年来,计算机领域没有伟大的思想出现,最聪明的人都在考虑如何设计外观(apple)如何让人点击广告(google)
2、中医还是满靠谱的。中医的刮痧、拔罐,调理,科学上还不能解释原因,但是很有用,kk一定非常喜欢这例子。当然西医会越来越靠谱,因为都在进化,我们必然对分子、细胞、遗传了解更多。
3、数据为王。书中重大的发现和实验几乎都是跨界的,在这本书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都需要对数据足够了解,所有结论都是实验和分析的结果。
失控读后感(篇4)
《失控》读后感2000字:
KK三部曲分别是《失控》(1994)、《科技想要什么》(2010)、《必然》(2015)。盛名卓著,已不必赘述。看完之后发现该书写成于1994年,不得不感慨作者思想超前望尘莫及,书中很多畅想(或是设想)如今仍在变成现实的路上狂奔。
何为失控?是什么在失控?除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受我们自己控制的机器(这个是比较容易列举的例子)之外,世界上存在很多活系统,它们能够自己进化、循环等。活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会存在一以贯之、能够被察觉的规律吗?类似于概率树状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所生各个要素之间亦会相互影响,随着要素的增加,交互影响和随机性的累积,最终活系统的发展走向并不会依据期初运行的规律一直进化下去,不只我们作为研究的人类不知道,活系统自身也不知道其会走向何方。这种局面虽然失去控制,但是失去控制也存在其自身规律-----稳定的非稳态。
失控之下,人类的角色?世界一直在不断进化,人类不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者说机器有一天会和我们成为同类,因为机器也能够自我进化、产生心智。2019年正是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成机器自生心智?如果作者一语成谶,我们会恐慌结局但还是在热切的往这一天开足马力。人类还很渺小,我们一直在做出努力保护大自然,事实上在对自然这一巨大活系统的进化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过正因为会失控,连大自然都无法同时做好一切,人类又何必太过苛责自己?作者在描述大自然的进化过程中,在“生命之无法理喻之处”描写的“蝴蝶的影像投入了植物,而植物的映像也投入了蝴蝶;为了防止蝴蝶幼虫完全吞噬自己的茎叶,马利筋步步设防,迫使黑脉金斑蝶改变颜色——想法子绕过植物的防线。这种相互投映仿佛两条贴着肚皮跳舞的变色龙。”部分让我联想到了2018年的科幻电影《湮灭》(女神娜塔莉波特曼主演)中,主角一行进入一个不断扩大的类似与彩虹泡泡空间,里面时间倒错,人性会扭曲,尤其是经过一片土地时,树木长的像人和花一样,花则长的带有部分树木和人的特色,看起来与人类世界中的树与花很不一样,女主是一名生物学家,说是因为在这个湮灭空间里基因相互映射,导致人的基因映射到了树木、花中,树木和花的基因也映射到了人类中,所以各自带有彼此的特色。电影最后女主回到现实世界,但是究竟为湮灭生物的寄主还是人类生物也是一个悬念。电影里的基因映射当时让我耳目一新,如今却在一本94年的书籍中看到相关论述,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我觉得人类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的供养下产生的生物体),既然植物与动物之间基因会相互映射,人类应该也不例外,机器产生心智之后与人类基因也会相互映射,那么在共同进化的生命中人类最终会进化成何种模样呢?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的终章,在“智人末日”的标题下,作出了智人历史即将谢幕、未来数字物种可能产生的预测;作此预测的原因除了仿生科技外,也包含KK在书中提到的失控的“活系统”----如能够自行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等。尤瓦尔赫拉利虽然强调了智人谢幕之前要想通“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来影响“走的方向”,但个人觉得人类生物的进化终将失控,终将进入稳定的非稳态,我们想通与否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要研究失控?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失控的代价则是力量。这种力量让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出于本能想知道我们将走向何方,想获得预测的能力,获得指引。随机性加入进化,未来不可测,《黑天鹅》中已经有了详细阐述。但不受我们控制的系统在进化的过程中并未一下子就失控,而是经历有秩序的进化----无秩序的某个节点——不可预测的未来。读后感·因此我们虽然不能预测长远的未来甚至终点,但是我们通过学习能够“学会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即短期预测。未来是由每一个过去所缔造,我们学会并进行每一个短期预测是否会影响甚至改变未来的走向或改变最终的失控状态呢?我觉得依旧不会,因为黑天鹅无处不在,每个短期预测不一定全部正确,我们可能依据预测行为,也有可能不依据预测行为,从预测到行为中的众多的随机性终将引向进化的失控。但是能够短期预测出部分亦将是人类深深执念的回响和莫大福祉吧。
最后,在看本书之前看到网上很多人吐槽说翻译不行,但看完觉得翻译还可以,某些地方甚至信雅达均有,还捎带幽默风趣,很厉害了。而且译者就是采用了书中要义载明的协作方式,也经历了失控--进化的工作状态,很有启发。
失控读后感(篇5)
看到一位书友的评论:早在1994年,凯文.凯利就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用进化的视角给大家醍醐灌顶的喊话: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生物与机器联婚的时代,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实都是进化体,人机终将结合,共生共存!
KK认为,人和机器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生物圈进化所遵循的规律和非生物圈进化所遵循的规律一样,从氢元素到碳酸钙到安基酸和蛋白质再到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是自然进化涌现出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最终会是人机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联婚,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终将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元系统!
《失控》这本书,就像KK自己所说的一样,是一本思想的书。它不仅预测了技术的趋势同时也揭示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思维的特征。在书里他引用了100多个各行各业顶尖的技术高手或资深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实验,推论出他独到的趋势预测。
今天我们谈得火热的3D打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等技术在20年前他已早有说到了,他预测的技术发展,大部分至今已都实现,而还没实现的也有将要实现的趋势。
进入互联网、信息的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组织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大家热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连接,协作,共享,快速迭代,收益递增等等各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20年前KK也都有在这本书里提出了……
失控读后感(篇6)
预测未来的世界——读《失控》读后感500字:
最近拜读了凯文·凯利未来三部曲中的《失控》,该书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国内默默无闻,20年后被翻译到中国,却引起了波澜。微信之父张小龙说:“如果一个到腾讯应聘的大学生真正读完了《失控》这本书,他会毫不犹豫地录取他。”凯文·凯利在书中预言了电子货币的兴起,在神乎其神之间,凯文·凯利就在中国被尊为了“预言帝”。
《失控》以比较抽象化讲故事的方式对未来的世界进行勾画,书中内容让我惊叹,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是一部很正能量的书,书中内容涉及极广,有互联网、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等,用700多页的篇幅涵盖这么多的内容实属不易,任何一章细节展开讲的话都可以是一本书。在最后作者将宇宙运行的方式归为九律,分布式、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际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和变自生变等九个简单优美的运行法则。
但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失控是种夸张的说法,他真正的意思是人工逻辑与生物逻辑的结合,也就是书中说到的“协同控制”,但我觉得吴晓波提炼的词更好叫“有序失控”。
有意思的一点是KK对老子《道德经》的喜爱,特别是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把“德”理解为“控制”,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最高级的控制就是失控,这才是真正的控制。而最低劣的控制是什么都控制不放手,这等于没有控制。”这恰恰是本书的精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其实都是这样,过度的控制,过度的干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大脑到处都是爆点,太多太多的新概念、新思维、新技术,再加上经常出现比较专业的词汇或者语句,让人读起来既觉得新颖刺激、心潮澎湃,又感觉苦涩难懂,不得其解。但读完后感觉收获还是非常多的,这书恰恰补上了长久以来我世界观拼图里缺的那一块。
失控读后感(篇7)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读后感
一本名为《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的书由凯文·凯利所著。就如同这本书给人带来的感觉一样,凯文·凯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这一本书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机器、系统、生物以及社会等。在过去的十年里,这是世界公认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一本书。放在现在来看,这本书还是写得很好的。在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凯文·凯利得智慧。
本书共有24个节章,囊括了科技、生物、经济、数学、机器、天文、进化论、宇宙、网络、艺术等诸多知识。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释了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书中有一句话,借来阐释再好不过了: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
作者说,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之国度正在融为一体。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在书中众多内容里,我对预言这一章最感兴趣。预言这两个字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预测不为人知的未来。当然,书中的内容我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毕竟,以我现在的学识,要看懂一些自己从没接触过的内容,难度是非常大的。作者能了解这么多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且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可见其学识渊博。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说这本书确实很高深莫测。也许是个褒义词,是对本书无上的赞美之词;也许是个贬义词,是对自己的挖苦讽刺。不管怎么说,《失控》真的很棒。
失控读后感(篇8)
本文内容是根据《失控》一书加上自己的猜想而写,与原著所表达意思不同。
《失控》一书我已间断的读了两个月,但阅读速度十分缓慢。总共才到五分之一的样子,我就感觉自己的大脑信息不够处理了,脑细胞消耗比较大非要写点什么记录好此时我的心理想法。
一,存在感
存在感此刻是指我们地球这个大自然集体的存在的意义。从细菌,微生物,植物,冷血动物,哺乳类动物,到人类。这是一套循环的立体生物图。如果说地球这套大自然的系统看做一个盒子(盒子理论)我们人类相对于系统的存在感就是最接近盒子口盖的种族,而且对盒子外的世界有了部分的了解。同时地球和银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盒子的关系,银河系与宇宙也可以看做盒子关系。在人类与地球的盒子关系里,我们人类处于生物链的顶峰,但地球与银河系,银河系与宇宙中我们还是太渺小了。我想这一整套宇宙的盒子系统中,人类肯定不是最优秀进化最快的种族,也许某个种族快要解开宇宙这个盒子的盒盖时,宇宙也将因为能量失控而陷入崩塌。
二,社会学,人类和蜂群的区别
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论题。同样是群居,同样是有着严密复杂的社会系统,亿万年发展过来两者却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廉价,迅速,质量就是蜂群进化缓慢的原因。廉价是指,创造一个生命体所需要的能量和时间周期太过小,少了。能量和周期的短暂,那么个体的存活能力就十分低下。迅速也就是周期问题,生存时间短暂,科技经验知识只能通过基因遗传成为本能,而无法流传下去。质量是说明基因的好坏决定了进化和发展。蜂群没有在亿万年里进化为哺乳类,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人类就不多说了在此。这里的蜂群不一定就是蜜蜂,还有老鼠,蚂蚁等,甚至和外星人相比我们何尝不是这浅薄的蜂群么。
三,进化
达尔文同志的《进化论》大家都肯定知道其中原理如何,在此基础上我简单的猜想下人类的进化方向。第一,改变基因。简单来说我们基因进化的过程就类似于孢子这款游戏一样,拼命的啃食其他的基因使自己不断强大。古代人一直处于战乱与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度日,他们的身体强壮度远非我们可比拟。但可惜的是现代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拼的是脑子。亿万年来我们被大自然所进化的基因在此时被隐藏了起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突破基因的缺口,当然一旦突破也许就真的成为了电影里漫画里的超人。当然这样改变基因后,我们的人均寿命必然延长,而人口数量和繁殖能力将逐渐被剥夺。到时候我们人人都是超能力者。这让我想起《海贼王》里面的能力果实,吃了后是不是就开启了各种基因锁的密码呢?
第二,科技进化,这也是我们现在主要的进化方向。先扯远点,古代修真传说,可以看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符文科技。暂且不管东方的御剑飞行和西方的阿拉丁的飞毯诸如此类的东西。我大概用科学的语言猜想解释下,通过天材地宝的提炼,运用可知的知识以符文的形式像编程一样输入到物品中,改变其周围环境的因素,通过精神力作为启动密码,汲取周围环境的能量产生飞行的效果。现代科技嘛,原理类似,不过更加的精细缜密,毕竟修仙是个人行为,且没被证实过,现代科技是集体行为。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想《星际争霸》这款游戏一样,基因进化成了神族,科技进化成就了人族,或许蜂群进化方向正确而成了虫族呢,进化的道路本就很多。
三,人类未来
基于上述进化的理论,简单而言死亡是进化最好的老师,物进天择,是很有哲理的。如今的人类要进化已经很难,没有自然的威胁,战争在这个大环境下没法大规模开打,无论是在基因上和科技上我们都处于一个停滞期。虽然不喜欢战争和灾害,但人类要进化,要快速赶上宇宙的其他种族,我们需要不断进化。现在全世界都在搞军事竞备,也许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时候,更也许是人类灭亡的时候。关于基因进化的未来,我以《生化危机》为例。t病毒是通过提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活性产生,原意是保护伞公司研究长生不老而准备,却最后被居心不良的人控制。T病毒在和人类融合时消耗了人的脑细胞,所以人虽然得到了活力无限的躯体,但没有承接自己的智力而沦为丧尸(所以大部分丧尸行动不需要食物提高能量并且长久生存还没有智力的原因)但女主角爱丽丝是唯一能和T病毒融合的人类,并且由于被保护伞抓获从其体内提出了G病毒,从此丧尸开始逐渐走向智能化.进化化,当然爱丽丝也成为超能力者。当然我们人类不一定会遇到生化危机,但是在各种人类的灾害面前比如病毒危机,末日危机,环境危机等等,人类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活下来的人都是基因的胜利者,都是超人了。
四,外星人
以前我的日记2011年《宇宙,科学,玄学》中提到过,我就少写点了。我们和外星人的关系就是蜂群和人族的关系。我们明显处于劣势,或许他们就是养蜂人,我们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一旦我们踏上星际旅程的科技状态时,我想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宇宙是残酷的,外星人是不会允许我们有能力和他们掠夺资源。霍金也说过,不要妄图联系外星人,这会带给我们灾难。因为我们不是最接近宇宙盒子的种族。
失控读后感(篇9)
《失控的正向思考》一书就讨论了以上问题。本书作者反思了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正向思考”现象,探讨了“正能量”思维的起源、“正能量”经济,以及“正能量”泛滥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书的第一章就讲述了作者在患乳腺癌期间经历的事情。作者在医院里接触了许多“积极”的读物,也结识了许多病友。和大家一起相互鼓励的经历让作者觉得十分安慰,但有些过于积极的观念也让她感觉到尴尬。比如,一些刊物宣传“要感恩癌症”,有的患者还宣称“患癌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事”。有一次,作者在阅读病友来信时,发现许多病友责备她“不够积极”,劝导她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癌症的积极面,而不是消极面”。这简直是强迫人家把“丧事”当成“喜事”啊!作者表示,如此“正能量”虽然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但并不能像书中吹嘘的那样帮助治愈癌症。相反,随处可见的“健康正能量”让作者觉得压力更大了,因为她担心自己露出担忧、焦虑的神情会招致旁人的责备:“你怎么不‘正能量’啊?”
借着全民积极的社会风气,“正能量”经济油然而生。除了励志书籍、课程,还有相关的衣服配饰、科学研究。连教堂都开始摒弃传统教义,转而传播“正能量”。毕竟,干巴巴的《圣经》吸引不来太多人,而慷慨激昂的励志演讲却能招徕众多听众。总之,只要跟“正能量”相关,就有人需要,就可以赚到钱。
书里介绍了一位姓Gitomer的创业者。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创业。起初,他的生意并不好,婚姻也不顺利。于是,他开始上“励志课”、翻来覆去地看“励志电影”、读拿破仑·希尔的“励志书”,还要求每个员工都得读这部书,还要写读书笔记。当有人问他最近过得怎么样,他便张开手臂大呼:“Great!”终于有一天早晨,他一醒来,发现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正能量”,于是他大喊:“IGOTIT!IGOTIT!”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盛行国内的“疯狂英语”:
“疯狂英语是一种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精神!有了这种奋斗精神,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取得成功!”
“疯狂英语是一种热爱丢脸、追求完美的疯狂操练精神!”
李阳通过“疯狂英语”赚得盆满钵满,“正能量”这碗饭就是这么好吃。
作者认为,“正能量”思想的源头在于美国移民早期的加尔文教。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神力和人的道德缺陷,认为人是罪恶的、渺小的,而上帝是铁面无私的,上天堂不是件易事。要洗刷人的罪孽,人必须不断地劳动。加尔文教影响下的美国人低落阴沉,只能不停地工作。
后来,加尔文教因为过于生硬严肃被人们冷落,到了19世纪,“新思想”(NewThought)开始流行,系统的“正向思考”理论成型了。20世纪,美国逐渐成为强国,“正能量”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结合,成为了社会主流。不论是街头小报,还是总统演说,到处都是positivethinking,谁敢反对,谁就是在扫兴。
难道美国人天生就积极向上吗?不是的。书中写道,美国人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开朗快活,相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是美国人,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抑郁之国”。众多心理疾病患者在“正能量”泛滥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在“正能量”者的眼中,心情低落的人都是“负能量”,这种人得反思自己,得送去上励志课,不论如何都要把他们扭向“正能量”。
过去的宗教对人说:“你要反思,你今天做了什么恶?”如今的“正能量教”对人说:“你要反思,你今天有了哪些‘负能量’?”这无异于压迫人性,是一种“精神上的暴政”。
过分的“正能量”不但让弱势人群受苦,对社会经济也有损害。书中写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顾现状地消费、借贷呢?作者认为,作文就是因为全社会风行的“正能量”思想让很多人有了盲目的自信,认为欠的钱总是能挣回来的,自己总是能当富翁的。但现实是,他们没有发财,也就无力偿还贷款。于是,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大萧条如期而至。
不仅如此,当经济下行、员工失业的时候,“正能量”会告诉你:“你被炒不是因为经济不好,而是因为你自己不努力!”、“你要感恩失业、感恩改变,要把它当成人生机遇!”
作者还说,大萧条时期的工人运动层出不穷,而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也不好,却很少发生运动。作者认为这也是“正能量”思想泛滥的结果——底层劳动者把它当作安慰剂,坚信一切都会变好的,自己只要不断工作就能翻身做富人。
在教育领域,过分的“正能量”也有负面影响。很多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乍看是对学生的关怀,实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而不是“积极思维”(positivethinking);要让学生学会怀疑、质问,而不是接受现状、美化事实。
那么,既然作者这么反对正能量,在面对糟糕的现实时,我们就得摒弃正能量吗?也不是。作者认为,积极的心态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抵抗抑郁,但积极的心态不是通过上励志课、看励志书得到的,而是通过实践得到的。要治病,就不能到处宣扬“感恩癌症”,而是要积极治疗;要创业,就不能沉迷于励志演讲,而是要了解现状、不断尝试。
“警觉”和“现实”是所有生物生存的两大法则。别听那些“励志导师”瞎说,看清危险、认准事实、客观对待、勇于实践,这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