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正名 说曹操 小学六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的作文,题目为:《我说曹操之为曹操正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前言:之前读《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最痛恨的就是曹操,但那是少时读罢此书的感觉。现在,听《百家讲坛》,看三国正史,我开始在心底为曹操喊冤,因此特做文一篇,为曹操正名。
受宋代朱熹等人的影响,再波及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们中国历史的三国时代中,曹操好似成了一个最奸之人,而刘备则是最仁之人、诸葛亮是最智之人。
要我说,曹操不奸,他“雄”;刘备有仁,却也有“假”;诸葛亮有智,却更有“奸”。
在这里,我先说曹操。
曹操被世人骂为“奸雄”,无非是因为他在躲避董卓追杀、错杀吕伯奢一家后所说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甭教天下人负我”的“千古绝唱”。其实呢,看过正史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原话应该是“宁我负人,甭人负我”。罗贯中以原话进行改动,加上了两个“教”和两个“天下”。“教”,改动不大;但擅自加上一个“天下”,句意可就全变了。如果我们细细品析“宁我负人,甭人负我”这句话,就不难发现:曹操身处此境、所说此话,是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思在里面——“人都被我给杀了,人死不能复生,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而更难得可贵的是,曹操在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敢于说出这句话——这叫什么?敢作敢当!他敢。我们想想,如果换成是刘备,他一定会一边掩面大哭,一边哀号自己的过错——为的,不就是在时人世人眼里留下个“仁”的印象?反之,罗贯中擅自改动后的语句,则好像显示着曹操是故意杀人的——这种行为,不说他奸都怪呢!
曹操有一大特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想当初官渡之战,袁绍帐下的许攸给袁绍献计,袁绍不听;于是许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当时是“跣足而出”——也就是光着脚迎接。在当时,“跣足”有两种含义:一,听到许攸到来,高兴地来不及穿鞋子;二,表示尊重。曹操不仅是表面上的“跣足”,他不疑许攸,所以当许攸提出火烧乌巢时,曹操没有犹豫就立即行动。在现在人看来,他太不谨慎了;实则非矣。曹操火烧乌巢,显示出了他对许攸的信任,并且“用人不疑”;而他用人不疑,也是有根据的:当时袁曹对垒,袁绍是占上风的,而曹操的粮草已所剩无几。这时候,袁绍只要与曹操硬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根本不需要用任何的计策;曹操正是认准了这一点,料定许攸来投并不是袁绍派来的间谍——因为袁绍已经不需要间谍了;所以,曹操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许攸,并且采纳了他的计谋。就这样,曹操以他博大的胸怀、睿智的分析,得到了北方的统一。
曹操是礼贤下士的。昔日刘备的“三顾茅庐请诸葛”留下了千古美名;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就曾“三顾茅庐”过,不过他请的是荀彧 ,而且他比刘备更用心。第一次,天气寒冷,荀彧不在家,曹操恭立门前等了好几个时辰,猜想荀彧 今日不会回家,这才怏怏而归;刘备请诸葛,第一次也是未遇本人,直接扭头就走。第二次,天降大雪,荀彧又不在家,曹操恭立门前又等了足足两个小时,才遗憾而去;刘备请诸葛,第二次也是未遇本人,还是直接就走。第三次,清明节这天,曹操料定荀彧会去扫墓,早早地在那里等候,这才见到了荀彧。荀彧故意说自己患有腿疾,行走困难,曹操二话不说直接就背着荀彧走出了墓地;第三次,刘备请诸葛,得知诸葛亮在休息后,才在门前站了一会儿,最后又以“哭”骗来了诸葛亮。要我看,刘备请诸葛远没有曹操请荀彧精彩。
曹操是绝对的实力派,他本心喜欢安逸,因无奈而步入政坛,竟顺利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是豪爽的,他疑人不用,用人则必不疑,他敢做敢当,他打仗要么大胜要么全败;曹操还是全能的,需要打仗,他就会变成将帅;需要行政,他就会变成政治家;需要赋诗填词,他又会变成文学家,才华横溢!
很多方面,我都会以曹操为榜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