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刑弼教是什么意思?明刑弼教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3-02-11 09:00:14 成语

成语名称:明刑弼教 míng xíng bì jiào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明刑弼教】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明刑弼教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明刑弼教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成语出处]  《尚书·大禹漠》:“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道尊老氏。(唐·张说《起义堂颂》)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 基本信息

  • • 详细释义

  • • 示例

  • • 典故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发音

  míng xíng bì jiào

详细释义[回目录]

  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明:严明。

  弼:辅助、辅弼。

  教:教育,指“五教”。

  从字面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要受“德”的制约,始终处于次要、辅助位置。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比如,汉唐社会稳定,在立法指导原由上就主张宽刑轻典,所谓“德主刑辅”(以首先教化为主,刑罚惩治为辅)、“德体刑用”(以首先教化为本体,刑罚惩处为其服务)、“明德慎罚”,就是宽刑轻典的立法原则。

  宋代以降,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做了新的阐释。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法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又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

  与前代儒家学说不同的是,他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行事。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说来,倡导“德主刑辅”,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所以它往往是同轻刑主张相联系的。而经朱熹阐发,朱元璋身体力行于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则完全是借“弼教”之口实,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于是他强调“刑乱国用重典,重典治吏”,重农抑商,打击豪阀和为富不仁者,在法制史上留下了严刑峻法的浓重的一笔。

示例[回目录]

  《尚书·大禹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后人简称明刑弼教。

  示例 ~,道尊老氏。(唐·张说《起义堂颂》)

  教,教育,指“五教”

典故[回目录]

  彰明刑罚,辅以礼教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知道,治国安民有两个武器:一是刑罚惩处的儆戒作用,一是礼教的教化作用。这再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同的只是,在不同朝代,阶级斗争激烈尖锐程度有所不同,统治者运用这两手的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就有所区别。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39900.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391961.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