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孔孟之道 kǒng mèng zhī dào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孔孟之道】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孔孟之道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孔孟之道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儒家思想
百科解释如下: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孔孟之道的最早出处[回目录]
简介 孔孟之道:( kǒng mèng zhī dào )
解释: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
孔: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崇尚“周礼”
孟:孟子。指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仁政”
出处[回目录]
北宋胡宏(?—1155)《知言》卷三:“释氏窥见心体,故言为无不周遍。然未知止于其所,故外伦理而妄行,不足与言孔孟之道也。”(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百子全书》2册3卷2页)
用法[回目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儒家思想
近义词:儒家文化
详细介绍[回目录]
区别: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激进。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季子享用天子规格听音乐时,他也会说“士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倾向激进,并强调“格”、“气节”。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罔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9月28日,在儒家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华人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举行。其实,不光是华人,整个亚洲包括韩国、日本、越南,以至于欧洲、美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学者都开始关注提倡“仁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老哲学。
* 今天重提孔孟之道有特殊意义
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要与西方价值发生更强烈的冲突。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作为企业、品牌生存的文化环境,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有,价值何在?
* 孔孟之道接轨多元经济
在新加坡,商人受着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表明,经济的兴衰成败,不能完全依赖于一种哲学思想。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环境里,孔孟之道需要何种自我调整,才能够适应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向演化,融会贯通西方的现代管理制度、法制体系和契约原则?在对企业、对品牌行为规则树立过程中,是否还能重塑孔孟之道“顺昌逆亡”的强大影响力?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86525.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99497.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