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是什么意思?朝秦暮楚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2-09-20 02:41:58 成语

成语名称:朝秦暮楚 zhāo qín mù chǔ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朝秦暮楚】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朝秦暮楚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朝秦暮楚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早上侍奉秦国;晚上倒向楚国。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  明·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正音]  朝;不能读作“cháo”。

[辨形]  暮;不能写作“幕”或“墓”。

[近义]   朝三暮四 三心二意 见异思迁

[反义]   始终不渝 始终如一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朝三暮四”有别:~侧重于形容变换态度;“朝三暮四”侧重于形容变换手法。

[例句]   你既然已经和丁力结婚了;就不能再~;想着方刚。

[英译]  serve Qin in the morning and Chu in the evening

百科解释如下:

朝秦暮楚

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  

目录
  • • 读音

  • • 释义

  • • 示例

  • 反义词

  • • 典故

  • • “朝秦暮楚” 上津古城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读音[回目录]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解析: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释义[回目录]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示例[回目录]

  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 (清·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反义词[回目录]

  始终不渝、始终如一、 海枯石烂。

典故[回目录]

  关垭位于湖北省的竹溪蒋家堰镇和陕西省的平利县长安乡交界处。亦称关垭子。距竹溪县城20千米。因昔在此设关卡,故名。现古堡残碉犹存。垭口海拔710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0米,高5米,宽7米,两侧属泥质石灰岩,北侧山岭海拔854米,南侧山岭海拔955米。汉白公路从垭口通过。历为军事要地。关垭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横亘南北,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自春秋以来长期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隘口。这从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文可知,云“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且“关垭城堡为竹溪县周边六处楚长城城堡遗址之一”。于是,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经传媒称之为“楚长城”流转开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楚长城始筑时间应为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十年)楚伐申国(今南阳市北部)、邓国(今襄樊)之后开始修筑的。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攻楚,两军对垒之际,楚将屈完对齐桓公进言,“楚方城以为城(城墙),汉水以为池(于是齐桓公知难而退,两国讲和),”这个历史事件也佐证了当时楚长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据此可知楚方城至迟始筑于春秋早期。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出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过湍河,经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复向东沿伏牛山脉,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308千米。另一说楚长城自湖北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析竹山地置竹溪县)跨汉水至河南邓州市,往北经内乡、镇平、南召,折而东抵鲁山、叶县,往南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近400千米。又因其顺伏牛山脉之山形筑成,以其走向曲折如“方”,故名方城。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一条长城。

  到底那一说接近事实呢?事实上,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长城)的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不过,此时秦楚间的互动关系大体上友好,楚国也没必要在陕鄂边界修长城以御盟国。及至公元前312年后秦楚交恶,双方在今鄂陕一带实施拉锯战,虽互有胜负,但楚国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在缓冲地带的山脊上修筑这么一道城垣。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国时期楚国防御秦国军事最前线,新近发现的位于今丹江口习家店镇青塘村古寨城遗址是汉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楚国最大的军事城堡。据考证,古寨城修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似应为楚军事指挥所也可佐证。故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不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当然也不是所谓的“楚长城”了。

  但根据对城墙风化程度判断,这道边墙建筑年代距今不会久远。查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荆襄郧数地白莲教起事,是为修筑边墙之因。据严一青于嘉庆五年七月十五日呈陕西巡抚《修筑边墙禀文》称,陕鄂边墙的“修筑之法,垒石为堵;无石之处,始用土筑。俱上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间有通大路之处,俱修筑城门,以通出入;小路僻径,概行挖断。惟冀筑成之后,当可同心固守,以保无虞。” (嘉庆六年《白河县志·寨堡志附修边墙》)严一清所述之法与我们所见的陕鄂边墙的建筑形制完全吻合。据此断定:今陕鄂边界的所谓“楚长城”遗迹实乃清代嘉庆五年建造之防堵白莲教军的边墙。

  有必要说明的是,关垭却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见,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关垭,由于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夺回了失地。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一带的原巴国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据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这难道不是原巴国百姓一种生存的智慧 。

“朝秦暮楚” 上津古城[回目录]

  

从地图上看,郧西县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陕东南的一角,历史文献中称此地是“三面环秦,一面接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十堰境内诸国先后为楚所灭,并入楚国版图。战国时秦、楚争雄,秦大败楚国,割数地予秦,此地又划归秦国。

  湖北省唯一完整的一座古城,就在郧西县上津镇。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为明代城址,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为历代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分别叫做接秦、达楚、通汉、连郧,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城门的名称也直观地反映出了上津四通八达的重要地理位置。

  曾经的“天子渡口”

  在历史上,上津一带是金钱河流域最大的冲积开阔地。金钱河是汉江一大支流,当年金钱河环城西而过,为防河水冲击古城,便在河两岸广为植柳,因此,上津城又被称做“柳州城”。金钱河河床腹地宽阔,水势浩荡,从隋唐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之地。可惜因战火不断,河床淤塞,上津码头的繁华也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消失。 要说古镇之风流,还要数其作为“天子渡口”的繁华。按当地人考证,“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为“天子渡口”。历史上,南粮北运有三条要道,东边是沿海漕运,中有京杭大运河,西以汉口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无疑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驮运翻越秦岭小道直至关中,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险峻的楚塞秦关,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其间曾14次建县,六次设郡,两次置州。上津不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华显赫一时,它踞秦楚要塞,自古以来更以雄关当道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祖赵匡胤、吕洞宾、黄巢、李自成、张献中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也为古城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部古建活教材

  上津古城自诞生起就一直伴随这块特殊地理位置,融进独特的酸甜苦辣,荣辱与沧桑。走在古镇中,恍惚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古老甚至破旧的城墙,斑驳的建筑,无不是历史的痕迹。在古城明清街上,当年的“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向人们述说着烽火岁月。现在的上津古城,既不显赫,也不喧嚣。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十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有古城墙、古戏楼、古趣街等;四是民居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等最有价值。

  目前,上津古城除城楼和城垣被毁外,整体保存完好,古朴雄厚之风仍存,除有极高的考古、历史、教育、观赏价值外,还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参考价值,是一部古代建筑活教材。上津古城1985年12月被郧西县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镇政府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于1992年对古城北门进行了修复,使其基本保持了原貌,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参观考古。

  某天清晨,76岁的吴天明老人和往常一样在古城墙上晨练,老人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的城墙可比不了你们西安城墙那么大气,但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百姓生活也很自在,虽然房屋有些陈旧,但大家还是愿意住在城墙里面,心里总有种自豪感。”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6855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99553.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