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是什么意思?先发制人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2-09-15 23:46:07 成语

成语名称:先发制人 xiān fā zhì ré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先发制人】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先发制人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先发制人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发:开始行动;制:制服。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现泛指先下手争取主动。

[成语出处]  《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正音]  发;不能读作“fà”。

[辨形]  制;不能写作“质”。

[近义]   先声夺人 先下手为强

[反义]   后发制人

[用法]  指主动出击;先敌而动。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先下手为强”;都有“抢先下手争取主动”的意思。但“~”重在强调抢先一步制服对方;“先下手为强”重在强调抢先一步;占据优势。

[例句]  
    ①这一仗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一下子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
    ②会议一开始;他就~;提出了许多问题。

[英译]  dominate the enemy by striking first

[成语故事]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百科解释如下:

先发制人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发”发动;“制”控制。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目录
  • • 详细释义

  • • 典故

  • • 原文

  • • 历史实例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详细释义[回目录]

  【拼音】:xiān fā zhì rén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指先下手为强。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示例】:剑波没等这位警长开口,便理直气壮地来个~。 ◎曲波《林海雪原》三 

  【近义词】:先声夺人、先下手为强 

  【反义词】:后发制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主动出击

典故[回目录]

  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

项梁先发制人

项梁先发制人

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先发动的可以制服 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 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 的。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 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于是他 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 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说完,项梁 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叔侄俩一前一 后走进厅堂。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说时迟,那 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项羽提着殷通的 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出处《汉书·项籍传》

原文[回目录]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首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 眴 ①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蛰伏②,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③,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史记 项羽本记》)

历史实例[回目录]

房玄龄定计诛太子

  房玄龄从小聪明机智,唐高祖李渊率军入关以后,投奔唐太宗成为其重要谋士。

  唐朝建立以后,太宗因功高权大,遭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嫉恨,多次遭到陷害。房玄龄对太宗另一重要谋士长孙无忌说:“现在大王与太子矛盾很深,无法调和,如果

房玄龄像

房玄龄像

不早想办法,不但会危及秦王府,恐怕连国家都有覆灭的危险。我有一条计谋,不如效法周公的做法,先下手为强。有句古话:‘为国者不顾大节’。与国家沦亡,身名俱灭哪个强些?”长孙无忌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没敢说出来,今天你所说的,与我的想法太相同了。”

  于是,无忌将两个计谋告诉太宗。太宗又召房玄龄一起谋划。房玄龄说:“国家患难,历代都有,不是圣明之人,不能平定。大王功盖天地,不但人会为你谋划,就是神也会暗中帮助你。”

  于是,便与杜如晦一起同心协力,进行谋划。李建成非常痛恨他们二人,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把他们赶出了李世民幕府。

  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又令房玄龄、杜如晦穿着道士衣服,偷偷潜回共同谋划。事变成功以后,房玄龄因功封为邢国公,升中书令,赐封一千三百户。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生四子,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大功,权势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胁他的地位,就与元吉勾结想除掉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手下大将李靖、李等多次对他说:“大王因功高被怀疑,靖

李世民像

李世民像

等愿效犬马之力。”劝李世民早想办法。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归,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机召集军队,准备与建成约定时间举事,除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劝李世民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不采取应变行动,国家必定有灭亡的危险。周公是圣人,难道没有兄弟骨肉之情?为保存国家,大义灭亲。现在大王临危不断,坐等受屠戮,怎么成就道义?如果不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将逃身草泽,不能够在大王身边。”李世民听从了他们的计谋。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挠乱后宫,并说:“臣没有丝毫对不起兄弟之处,今天他们想杀我,好像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与父王永别,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等贼也感到羞耻。”唐高祖听了以后,惊讶地说:“明天一定查问这件事,你应该早点告诉我。”

  四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九人到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有变,马上回马,准备回宫府,李世民的伏兵出击,杀建成、元吉,扫除建成、元吉的残余势力。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4593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