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天下为公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2-09-15 08:46:43 成语

成语名称:天下为公 tiān xià wéi gō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天下为公】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天下为公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天下为公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

[成语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  公;不能写作“共”。

[近义]   天下一家

[反义]   天下为家

[用法]  多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的理想。

百科解释如下: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tiān xià wéi gōng 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目录
  • • 汉语词语

  • • 作品珍藏:乌托邦式的天下为公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汉语词语[回目录]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1)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4)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而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④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5)及(6)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7)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8),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9)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释

  (1)大道:上古五帝所行之道,儒家认为的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2)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和睦。

  (3)矜寡孤独废疾:“矜”同“鳏”,鳏夫,丧妻者;寡,丧夫者;孤,幼而丧父;独,老而无子;废,残废者;疾,患病者。

  (4)外户:大门。

  (5)世:为之一代的意思.

  (6)及:相比

  (7)选:遣、读诔、哀悼,这里指哀伤

  (8)让:礼让(因法家规定贵族之间等级刑罚,只有大夫上犯罪可以免,而大夫以下刑罚不能避免,孔子埋怨太不讲礼让,贵族都不应该刑罚,这里指前贤们都懂得礼让.)

  (9)执:捕,抓罪人

译文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 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姓家的财产(此孔子认为财富各诸侯贵族都应得到照顾,不要有血缘贵族们挨穷)。人们各只把自己的亲生的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一代人的认知就把它当作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以为法治就是礼义,用来确定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淳厚,兄弟关系和睦,夫妻关系和谐,还用来制定颁发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奖给功臣,为的都是自己个人立业。所以争端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如在世也会因此而悲伤。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等级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向下民们昭示刑罚法也有个度(儒家认不但要刑不上大夫,而且最好免了)。如果有贵族们有越轨的反常行为.象抓下民罪人一样逮捕去,那大众才认为是一种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原意来源剖析

  天下为公。公,平分也。——《说文》,指是是一种平均关系.这“公”的来源是出自统治者之间的和谐.中国原来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开始进入农耕社会,统治者为了贡其利益的奴隶主们达到和平,不必互相争抢粮食土地,开始实行共田制,如此奴隶主统一共管,物质与奴仆也按级别分配,“公社制”将他们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有利于统治与管理。官员与奴隶主贵族有了共同利益,共同事业,那么他们常强调他们之间这“公”的作用.从夏朝至周朝这些体制发展已经很完善.特别周朝的西周,统治者为了达到官家到奴隶贵族的和谐与富裕,集中劳动力,除先是对敢造反的奴隶与民实行有力的震慑制度,也加强了贵族文化思想上的约束(礼制),使天命论让下民服从,对共田也实施改良与调整(井田制),达到管理官员与奴隶主一定的富足,如此,统治者安享近二百年富裕生活.不过是不是象儒家描绘奴隶主们那样无忧无虑?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得安享民脂民膏的腐朽的统治者,欢淫无度,任意生育,原来所规的只吃血缘关系的正统子弟队伍无限扩大,物质根本不够分配,民众已经养不起他们了,原来富足的奴隶主贵族从下层一点的,开始出现挨饿现象,往日美景不复存在.穷则思变,各诸侯国部分隶主贵族开始要求改革,比孔子先的管仲就开始调动了原来天子定下的制度,甚至各国日益开始一部分奴隶主贵族不想再用共田制,偷开私田,原来“公”的概念在官与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上也日益淡化.不过强调继续的守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开始了他们抢救这种概念的人,但他们只能以描绘过去美景,解释原来周礼的伟大来挽救将要失去的财富与荣耀.然而孔子的儒家无法视察社会变化,这种返祖思想最终落空,小国或不思进取的诸侯国被改革了的强国吞并,而强国之间为此又进入了混战,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公”尽失,礼崩乐坏了.

  当我们明白这“公”来源,我们就很明白儒家,戴圣所作的这《礼记》所说的孔子说的是什么一回事了,也只是同样是描绘西周以前时代的奴隶主的富足景象.不过从这句话看来,他除了描绘西周的过去,他批判却是法家的法治的政策改良.我们知道法家的政策改良,是孔子以后的事,距几百年后的秦汉才形成明显的政策,孔子怎么能知以后的事呢?何况这句话说什么“大同社会”,我们知虽然西周以前都大概按周礼等级行事,但各族之间生活习俗各异,甚至文字很多国家的都不一样,何来“大同社会”呢?从作为传本的《论语》得知,孔子最高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从没说过什么“大同”,更不可能说个什么“大道”出来;据传孔子见了论道的道家老子,问礼不问道,老子很不悦,以道的观点批判孔子一回,孔子回来后跟弟子们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虽然尊敬老子,但认为老子说的如龙一样,见首不见尾,云里雾里的搞不清.由此我知孔子根本不会把自己宣扬的周礼说成是道,在《论语》里还丢下两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暗讽说道者。种种逻辑形成,所以我们知道戴圣所作的这《礼记》孔子的什么“大道行”与所谓“大同社会”加批判法治,这根本是孔子不可能说的,只不过是西汉时儒士戴圣不满当时法家得势,借孔子来批判它们罢了.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必知中华文化的精华不是受封建统治,污染了的治世思想,而是这些前人留下的真性情的字词,诗赋,而就算当时封建思想者用的字词,很多后来的人都想借以诉说自己的观点,如后来我们搞的“公社”又以“公社”为名,公社出自奴隶社会,但我们知道现代的,本质上已经颠倒,不同.同样我们的资本主义民主先驱孙中山,就曾借用了儒家这句“天下为公”来表达自己的民主理念,想改换成他本人的理念,然而当今不了解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的一些人,却误以为是孙中山说“天下为公”是儒家提的“天下为公”.

  儒家的提倡的“公”只是继承了奴隶社会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的一种上等人的共和、和谐,它富足与安定是建立在如何驾驭,完全榨取农民、奴隶劳力的理论,其公天下与家天下是相通的,本质是不变的,如此得以在往后封建制社会借其“公”伪各自贪婪的私,因为后来的封建制统治者也知那是无法实现的梦,只是只要给儒士们仕途之希望,他们就会成为为你麻痹万民的吹鼓手,你吹成什么又如何呢?封建制两千多载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儒家与封建制统治者的一种交易,儒家人士死死守护着封建制、封建帝王.

  而我们知道,自小体会了几千载受尽儒家封建统治者小看的农民之苦,受源自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走的是一条是完全反儒家所谓上等人的和谐之路,他主张的“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权”反的就儒家主张只有上等和谐,实行的是政治权与下民共享,再其中的“民生”中主张民与地主均田,更是违反封建王朝等级,儒家的贵贱有序.而孙中山更对儒家形成儒教宗教式文化的东西批判说:“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形成反儒家之王道思想,直指了儒家要害,也因此,袁世凯要重树孔孟,又要借这帮吹鼓手来帮他重立帝位,孙中山痛恨至极,不得不主张武力讨伐,然而孙中山民国间之均田土地改革,恰恰是因为被儒化了的地主坚持了等级观念,不肯放弃长期占有的土地而失败,也因此使广东一带农民失望,认为孙中山讲空话,“孙大炮”外号由此而来.基于国内各届人士儒教式文化思想根深蒂固,虽已经无帝,但封建守护思想的守护者还在,温和改良无法撼动儒化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孙的最后几年,终于要举起坚定彻底的反封建大旗,1922年孙山与要彻底铲除封建剥削的列宁走到了一起,开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融合新的革命思想,要以一种强势抑制儒化了的封建思想,只可惜孙中山未能活下去.

  由此我就知儒家一个是守护封建者,孙中山一个推倒封建者,从他的三民主义的理念与政策,可以看出他后来提的“天下为公”的“公”,完全是民主化的全民之“公”,而与儒家的“公“是敌对的东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把两“公”混化,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

作品珍藏:乌托邦式的天下为公[回目录]

  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蛮荒时代历史的夸张描述,是根据想象,对自然事物、人类起源的虚构。中华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有多种说法,名字各异,是人是神,无法确定。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录了传说中五帝:轩辕、颛顼、喾、尧、舜。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取得胜利,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先后战胜炎帝、蚩尤而称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黄帝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后代拥有天下,其它得姓者,为诸侯。一路诸侯获得一个“姓”,百路诸候即“百姓”。“暴虐百姓”,是大部落侵吞百家小部落,“百姓”不是现代意义的“百姓”,那时平民没有姓。

  黄帝死后,黄帝之子玄嚣,为姬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传位给昌意的儿子颛顼。颛顼死后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绐玄嚣的孙子帝喾;帝喾死后,大儿子挚不能胜任,传给二儿子尧:“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在培养班人时,众首领推举共工,尧认为共工言语漂亮,却用心不正,欺骗上天(另据传说,共工为炎帝后代,炎帝与黄帝争天下而失败)。众人再推举鲧(颛顼之子),结果鲧治水九年无功。

  最后,尧问四岳,你们谁能接替我的位置?四岳回,我们德性鄙陋,难担大任。无奈,尧划定了个范围:“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人推举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舜符合尧“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的条件:“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简言之,五帝之首是黄帝,其它四帝:帝喾与尧是大儿子玄嚣的后代,颛顼和舜是二儿子昌意的后代。“禅让”,让来让去,本是一家人。

  舜符合尧选择继承人的条件,先考察:“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再提供物资援助:“尧乃赐舜绵衣与琴,为筑仓禀,予牛羊。”

  舜父瞽叟、后母和弟象,几次欲害死舜,抢夺尧赐给舜的老婆和财产:“舜妻尧二女及琴,象取之,牛羊仓禀归予父母。”然而吉人自有天相,舜几次大难不死。舜五十岁代行天子事,在六十二岁时践尧帝位。舜当了天子,不记前仇,“封弟象为诸侯”。

  舜死,“舜子子商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禹是谁?黄帝二儿子昌意的后代:“禹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史记.夏本纪》)让来让去,同姓也。

  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舜的儿子子商也不肖,但“皆有疆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禹也是禅让,先举荐皋陶,皋陶先禹而死,再授给益:“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于政,而皋陶卒。”“后而推举益。”“十年,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

  五帝至禹,传贤不传子,倍受儒家赞赏。自禹的儿子启开始,子承父业、改“禅让”为“世袭”。其实,夏朝启以后,并不是只传儿子,例如,启传给儿子太康,太康传给弟弟:“太康崩,弟中康立” (《史记.夏本纪》)。五帝及禹的“禅让”,实质上也是“世袭”,继位者是由众首领推举出并经帝认可的众多子孙中的优秀者、包括儿子。后世的“世袭”,由嫡长子继承,长子死了或不能胜任或其它原因,再在其余儿子中间选择,或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如果天子的兄弟、儿子太多,又互不谦让,有时就要斗得死去活来。

  儒家典籍把中国早期五帝社会称为“大同”,夏以后社会称为“小康”,又称“公天下”、“家天下”。西汉戴圣编的《礼纪.礼运篇》,托孔子之名,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只要阅读《五帝本纪》,就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的天下为公,是天子一家的天下,没有无姓平民什么事。也不象儒家所说的那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就几次想害死舜、抢夺天子尧赐给他的财产和两个妻子。

  历史学家按照人类使用工具的器质,把人类早期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五帝处在石器时代。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奋斗过。然而,儒家的“天下为公”,只不过是想像出来的、美化的乌托邦式原始社会,与现代民主制度有着巨大的差异。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也说过天下为公,历史已证明,这种虚无飘渺的大同社会,难以实现。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4021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