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强弩之末 qiáng nǔ zhī mò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强弩之末】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强弩之末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强弩之末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 末;不能写作“未”。
[近义] 师老兵疲 鞭长末及
[反义] 势不可当 势如破竹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①敌人已经到了~的地步;不堪一击了。
②敌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局部进攻;也遭到挫折;成了~。
[英译] an arrow at the end of its flight
[成语故事]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建议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对军队不利。而且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百科解释如下:
强弩之末 ( qiáng nǔ zhī mò ) 又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弩:古代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名词解释[回目录]
下议:交臣下议论。
大行:职官名称。
安国:即韩安国,字长孺。
迁徙鸟举:迁徙如同鸟飞一样 。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 例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南宋的词已经是~。”至于军阀,那是~了。 ★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解释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近义词
师老兵疲、罢夫羸老 、强弩之末反义词
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古文原文[回目录]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回目录]
下议:交臣下议论。 大行:职官名称 安国:即韩安国。 迁徙鸟举: 迁徙如鸟飞一样。
疆:同“强”。 不属为人:不可能真心归属汉人。 虏以全制其敝:敌人凭养精蓄锐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
习:熟悉
约:盟约
举:飞
冲:直上
附:应和
率:率领
倍:背弃
兴兵:发兵
负:依靠,依附
罢:疲劳,劳累
译文[回目录]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文言知识[回目录]
互文见义。互文,即互文见义,意思是指上下文义互相阑发,互相补充。上文“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两句,句式相当,表达的意思互相补充,其中“极”与“末”的含义相近。这种现象就是互文见义。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92084.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109626.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