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清秘史》有感

2012-08-25 22:49:05 有感秘史
散文标题: 观《前清秘史》有感
关 键 词: 有感 秘史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最近看了太多的穿清小说,以至于想对清朝历史有更清晰、正确的认识,于是看了纪录片《前清秘史》,终于对晚明前清外加农民起义的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前清秘史》是尤小刚导演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是一部采用情境再现形式手段拍摄的历史片,它开辟了我国历史电视叙事片的崭新样式。《前》剧讲述了自明朝万历至清朝雍正共9位皇帝、579位历史人物、236个历史故事。在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李亚平担当主持人,沉着冷静,观点鲜明。解说词辅以尤小刚“秘史系列剧”中的画面、音乐、音响等,烘托历史事件的过程和鲜活的历史人物。

看完《前》剧,我对晚明前清的历史史实有了正确的认识,对那段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努尔哈赤的猛,皇太极的勤,福临的戾,玄烨的仁,胤禛的诡,清朝前中期的五位皇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借古鉴今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就从政治、名族、人文、爱情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政治兴天下,忘天下;兴己身,忘己身

观《前》剧,一个深刻的认识就是政治太复杂,有太多的悲屈与黑暗。

一个王朝的覆灭,另一个王朝的兴起,虽说是依靠军事斗争取得政权,但谁能否认不是双方政治力量角逐的结果呢?晚明的政治阒黑,万历皇帝的终年不问朝政,天启皇帝的沉迷木工活,崇祯皇帝的反复无偿,朝堂政治斗争的凶险激烈,各派之间的尔虞我诈、互参陷害,终使忠贤仁能之士惨死,恶奸邪狞小人独存。苛捐杂税日益,民不聊生。江南农民起义爆发,辽东战事连连,泱泱大国腐朽不堪,终于轰然坍塌。

反观大清王朝的建立,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攻占图伦城,建立后金,称汗告天“七大恨”,以少胜多“萨尔浒大战”,夺取广宁;到皇太极以间谍战使袁崇焕惨死,占领宁远,松锦之战大胜,建立清朝;再到多尔衮入驻北京,平定江南,完成大清王朝真正的统一中国;玄烨平三藩,治黄河,管漕运,抗沙俄,设博学,鸿儒科;胤禛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的建立、强大、统一无疑是在明、清、农民军诸多政治力量斗争中的胜利者。

前期的清朝统治者懂的民心向背的道理,也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这是值得肯定的。政治的清明才能是人民得到安居,国家得到繁荣。

《前》剧中历史人物众多,上到君王将相,下到士卒农夫,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政治相连。看《前》剧才知政治斗争艰险,才些许明白为什么当代人说官场黑暗。若想进官场,若想从政路,《前》剧的确是很好的教导书。

民族一个民族只是一个,民族大统才是整体

在中国历史上,被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朝代是有一些,如:辽、金、元、清。没有什么大汉族的思想,或许是因为我国汉族人口众多,才会把其他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吧。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若不能搞好民族问题,必然会引起争端,挑起矛盾。

清朝人这支女真部落游牧民族,的确很聪明,面对身后的蒙古铁骑,他们采取“联”的政策;面对前方的汉族王朝,他们采取“攻”的战术;面对汉族降臣,他们采取“礼”的厚遇;面对汉族人民,他们采取“安”的手法。虽说在努尔哈赤时代,对待汉人采用了过于残忍的屠杀手段,虽说多尔衮在入驻北京后、平定江南时有着过于血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但是皇太极对待汉官的礼让、躬谦,厚待,对待汉人的“满汉一家”;玄烨平三番后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拜奠孔庙,汉民族最崇尚的儒家鼻祖。面对攻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夺取其他民族的王朝,大清人很巧妙的运用政治宣传策略,自称是明王朝继承者的身份,帮助明王朝驱逐农民军的作用,达到了安抚民心的目的。

我们不能以汉族士大夫的眼光去看待清朝,因为着包含了很多狭隘、偏见的民族情怀。明朝统治时期,真正中央政府统治的国土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而到了清朝,外攘蒙古,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中央政府实际统治的边疆达到了100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在清朝晚年,有着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但是前清君臣努力才奠定了如今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基础。

民族应该统一,从古至今这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虽然我们是在国家人口占多数的汉族,但是我们不应有任何的优越感与自负情绪,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同样是祖国的建设者,甚至他们的付出比汉族更多更艰。

人文沧海双姝,史册高悬

清朝虽说在早年有着政通人和的开明时期,但是他们的确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不仅学习了汉族优秀的传统思想、生活习俗,就连汉族官场政治也学习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清朝的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官者,勾党结派、官官相护、蝇营狗苟,民者,压迫级深、苦不堪言、生灵涂炭。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产生如先秦、唐宋时代的磅礴大气的文化,清朝200多年的历史记录也印证了这一规律。留名史册,让后人为之作品惊叹的清朝文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康熙年间宰相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另一个就是雍乾年间作以传世名作《红楼梦》的曹雪芹

纳兰性德一个宰相的儿子,康熙身边的伴读,帝国权力高端的贵公子,如此显耀身份给人的印象应是一个纨绔子弟,纵写歌赋也是辞藻华丽,庸粉纸俗之流,但是恰巧相反,纳兰性德的作品或咏叹爱情,或歌颂友情,但都流露着悲悯之情,愁绪满满。

或许是站在帝国政治的高端,对蝇营狗苟之事看得太多,心灰意冷,厌倦官场生活,也无心功名,所以才在作品里融入了过多的忧虑和愁楚。也有传说他的心上人被选秀入宫,而纳兰每日进出宫门却无法与心爱女子相见,才将无法抒怀的忧愁写入了词中。“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性德作为清朝著名的词人,生命却过于短暂,或许是天妒英才,或许纳兰本身苦闷的性格,以致过早的积忧成疾。这位英年早逝的词人,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另一位被后世留名的文人曹雪芹被今人赋予了崇高的评价,他的呕心之作《红楼梦》也被我们评定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曹雪芹是康熙年间江南制造曹寅之孙,从小就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因为政治牵连曹家被抄,曹雪芹从此由衣食无忧的贵公子沦落为清贫拮据的平民百姓。生活的巨大落差给了曹雪芹创作的素材与体验,而带有自传性质的未完本《红楼梦》又留给了现代人研究康雍乾历史、文化、习俗的资料。不去深究红学界众多研究家们对《红楼梦》、曹雪芹的探讨,就凭如今吵得沸沸扬扬的《红楼梦》重拍来看,《红楼梦》在国人心中占有极重的分量,是经典之作,不朽之作。

曹雪芹晚年生活凄凉,在身心俱疲下创作《红楼梦》不能不让人敬佩。正因有着身心之痛才有发奋之作,才有后人的推崇。留名青史者往往生前凄惨,这也不外乎历史规律了。

爱情历史的谜团后人的谈资

爱情永远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在严肃的历史面前,在丹青史册的记录中却过于简单而含糊。正是这种简单、含糊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英雄红颜,才子佳人,侠骨柔情,爱恨情仇的纠葛都是如今文学影视作品的核心。的确这种出于模糊、不确定的史实,民间野史的流传,加之艺术创作的夸张,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努尔哈赤为什么对女真第一美女聘而不娶?陈圆圆是否真的令吴三桂冲冠为红颜?皇太极对海兰珠的至爱究竟有多深?大玉儿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福临与董鄂的爱情悲剧如何?孟古、东哥、阿巴亥、海兰珠、大玉儿、陈圆圆、长平公主、董鄂妃、吕四娘,这每一个名字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真正的爱情故事和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

与帝王将相的名字联系起来的女子,注定是不能平凡与安宁的。那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中,女子往往是被轻视与低贱的,甚至不正确的被人给予诽谤与污蔑。在权力的争夺、政权的谋划、利益的角逐中,女子往往成了牺牲品和利用品,这就比如东哥、陈圆圆。即使加入帝王之家的女子也未必幸福。孟古面对的丈夫努尔哈赤是自己弑兄杀父的仇人,大妃阿巴亥正值风华绝代之时被逼与努尔哈赤殉葬,大玉儿因皇权因政治与小叔多尔衮理不清的暧昧关系,董鄂妃加入皇室后却因顺治的宠爱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被后人关注的迷案,拍摄成影视作品,渲染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的确,与皇室、与政权相连的爱情让人无法考核其忠贞的程度,于是我们以真善美的标准去圈定时,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满足了人们美好的想象与理想。在这些爱情故事里,皇太极与海兰珠的故事令人感动,一个皇帝能为一个女子如此用情之深,也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爱。

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比孝庄大4岁。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比孝庄晚嫁皇太极9年。这个极受皇太极宠爱的女子,却在所有史册中找不到她26岁前的记载。皇太极的四妃中她为“宸妃”,地位仅次于元妃,她所在居所,皇太极以诗经名篇《关睢》为之命名“关睢宫”。宸妃产子,皇太极大赦天下。皇太极出征明军时闻宸妃病危,不顾前方战事,连续五个昼夜奔袭返回盛京,可是到达盛京后,宸妃已经薨逝。皇太极恸哭不已。之后六日几乎不进饮食,朝夕悲哭,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去世那年皇太极已过50,一个半百的老人,历经风霜磨炼,却还有如此深情,让人不得不概括、感动。海兰珠去世两年后,皇太极就猝死于盛京皇城的清宁宫……

历史的故事,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故事而已,月星斗移,沧海桑田,万事万物都变化着。

回望历史,了解,温故,借鉴。

喜欢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