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是什么意思?而立之年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2-08-24 02:19:33 成语

成语名称:而立之年 ér lì zhī ni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而立之年】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而立之年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三十岁的代称。

[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而;不能写作“儿”。

[用法]  表示人已到了30岁;应有所成。一般作定语、状语。

[例句]   到了~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百科解释如下:

而立之年

成语,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目录
  • • 拼音

  • • 出处

  • • 解释

  • • 示例

  • • 其它年龄指称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拼音[回目录]

  ér lì zhī nián

出处[回目录]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解释[回目录]

  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则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知、获得知识了,是该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经之路,也是第一阶段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说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是应该具有了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的自立和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

示例[回目录]

  鲁迅《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拘了。”

其它年龄指称[回目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60693.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