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澄澈在千年古风里的湘西小镇

2012-08-20 00:27:44 小镇千年
散文标题: 黔城:澄澈在千年古风里的湘西小镇
关 键 词: 小镇 千年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认识黔城,是在黔城栉此鳞比的古建筑中。这些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迹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成为小镇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荡人心的点缀。初春时节,满畈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笔者沿着镇外的小路和镇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寻幽踏古,在2007年的初春烟雨中与小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远离”喧闹的金鳌山古刹

初春的早晨,我站在那个叫金鳌山的地方,忍不住哇地叫了一声。想当年黔城邑人王氏站在这里,一定也惊喜莫名,于是慷慨捐建鳌山寺。据民间史料记载,这已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事。

从黔城东门出,西去三里便是金鳌山。一条僻静的乡间公路,一路田园风光,旖旎醉人。山脚下温顺的沅水在此调皮地拐了一个大弯,老成持重的雪峰山慌忙往后一退。峰回路转,远远的只见绿树白花中土红色庙宇的尖顶若隐若现。

鳌山寺前多坟墓及梨、橘等果木,暖冬过后,时下已是尽带梨花。择山间小径盘桓上金鳌山,没有想象中寺院的香烟缭绕,游人喧闹。进去后才发现鳌山寺其实很大,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妙之处,遮绕上下之间,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寮房、斋房、香积厨呈阶梯状次第建构,依次拾阶而上,如不是钵椎之声丝丝入耳,还以为自己走错了路,闯进了一户平常人间的院子。

一群怀化来的中专生比笔者早来一些,正细细聆听着一驻寺老媪诉说着寺院的“前世今生”,一学生还拿出笔做着详细的记录。花影疏斜的五岳殿,寺内一佛学俗家弟子正在给二十多位中老年佛学爱好者讲授着佛宗,其表达之流畅,口齿之清晰,思路之敏捷,令笔者及同行的小周为之称奇。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深山讲佛”仿佛已离现代人远去,哪想这僻静的小镇山野中却仍然遗存。返程后,查阅相关书籍才得知,“鳌山寺原是五溪及周边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活动中心”。

古镇遗韵赤峰塔

坐落在黔城赤宝山上的赤峰塔,传说是为了镇住在沅水河兴风作浪的青鱼精所修建的,宝塔因此曾一度作为“镇河之宝”而被人们顶礼膜拜。直至今天,宝塔对面的“虎山”、身后的“睡狮岩”仍然静静地守候着古塔。

塔身镌刻的文史资料记载,赤峰塔建于清代,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塔围29米,内圆直径4.6米,厚2米,七层八角,高28米,每层均有彩绘小窗、漏窗,塔层相接处用花纹角砖砌成。塔内曾有青砖砌成的梯子螺旋而上至塔顶,塔顶八方翘角曾悬挂有铜铃,风动铃响,十里之外也可听到悦耳的铃声。小镇大数人家只要坐在家门口,遥望赤宝山,不出家门,塔影就会扑入眼帘。塔门向江而开,春风轻拂下的沅江碧波荡漾。不知何缘由,塔内的旋梯和塔顶的铜铃而今已不复存在,只余一尊静默的塔身。

赤峰塔位于小镇东北一公里,目前镇上有公交车可通至山脚。从山脚至宝塔所在的山坡,需沿通幽小径,过田畦,穿茶林,约200米就到了赤峰塔。赤宝山上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特别早,刚过完古历年,就已是满山春意盎然,山岭上的树芽、花蕾、绿草竞相爆出,给青黛色的宝塔平添了几分生机。

登临古塔,白色云雾从山脚下升腾,青山、绿水、鲜花、杂木在云雾间虚无缥缈,时隐时现,如诗如画。小镇上七十四岁的王大爷正携着孙女在塔周遭游玩,他说,赤峰塔是古镇名胜之一,“古塔遗韵”、“雪中云梯”被列为“古镇八景”而闻名遐迩,无人不晓。赤峰塔曾是他儿时踏春嬉戏登高经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冬日飞雪连天的日子,这里更是另有一番情趣。他的孙女也经常缠着他到这里来。

举目眺望,与赤峰塔隔河相望的小镇,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维修加固着满镇的窨子屋、青石巷、门楼,再远处是新城——洪江市行政中心所在地。

行走南正街

古镇黔城,老街纵横,南正街无疑算得上是古镇历史见证的史书。南正街为明清时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马头墙、铜钱漏、祠堂、旧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至今仍然遗存南正街,见证着古镇的沧桑轮回。

最让人动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龄”,而是古建筑中流淌的古韵。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铺就街面,街道窄而狭长,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窨子屋幽深曲远。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这里的窨子屋少了许多霸气。虽然也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家家鸡犬之声相闻,佳肴之香隔墙漫溢。笔者在南正街内穿行,老街边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暮龄老人,或磕烟,或呷茶,或打旽。听说笔者来采访,一谢姓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笔者让进窨子屋内。他已经不止一次接待来访的陌生客人。古屋内门雕、格扇、栏杆十分精巧,门枋上题写的“耕读世家”、“关西门弟”等字还清晰可见。老街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他们对文化的追索成为这里特殊的符号,虽久弥香。院内内盆栽了不少红枳、桂树、仙人掌、杜鹃,许多还只有手指粗细,显然是新植不久。虽然窨子屋已有些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谢大爷介绍,如果不是先祖用了特定的工艺,老屋早就塌了。

古镇保护的三个问号

1997年,国务院一道批文同意洪江市市治设黔城。十年来,洪江市新城建设的动作从未停止过。与此同时,当地人对千年古镇保护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

据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新城开发和古镇保护的拐点上,他们更看重古镇保护,决心打造“五溪文化名城”,使古镇“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名副其实。为此,该市早在1999年就将市治选址在距离古镇文物保护区五公里外的株山村,古镇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2002年后,当地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并启动了“黔城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计划”,包括南正街、芙蓉楼在内的众多古建筑、古街道被纳入了当地旅游保护整合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修缮、加固。当地旅游及文物管理部门2007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该市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黔城古镇“芙蓉楼”景区古建筑维修改造工程,老街“三线下地”一期工程业已过半,“中正门”改造工程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雪峰山首届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在该市成功举行,古镇作为本次大赛“古城寻宝”分赛场而受到众多媒体的聚焦。

与此同时,当地决策者也在积极思索着古镇保护的三个问题——为何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有识之士也给出了一些答案:保护古镇不仅仅是为文人保留怀古的去处,也不单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光顾,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得到传承,民俗得到抢救,地域得到认同;古屋、古街、古楼、古庙、古祠堂理应得到保护,更应保护的则是对先祖生命轨迹的记忆,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关于谁来保护的问题,一些人提出古镇的居民是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在规划、修复、导向有所作为。

而据笔者了解,古镇居民至今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祭祀、舞龙、舞狮及开展相关民俗活动的习惯,每每至此,千年古风里的遗韵仿佛历历在目。

喜欢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黔城:澄澈在千年古风里的湘西小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散文标题: 黔城:澄澈在千年古风里的湘西小镇
关 键 词: 小镇 千年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认识黔城,是在黔城栉此鳞比的古建筑中。这些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迹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成为小镇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荡人心的点缀。初春时节,满畈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笔者沿着镇外的小路和镇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寻幽踏古,在2007年的初春烟雨中与小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远离”喧闹的金鳌山古刹

初春的早晨,我站在那个叫金鳌山的地方,忍不住哇地叫了一声。想当年黔城邑人王氏站在这里,一定也惊喜莫名,于是慷慨捐建鳌山寺。据民间史料记载,这已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事。

从黔城东门出,西去三里便是金鳌山。一条僻静的乡间公路,一路田园风光,旖旎醉人。山脚下温顺的沅水在此调皮地拐了一个大弯,老成持重的雪峰山慌忙往后一退。峰回路转,远远的只见绿树白花中土红色庙宇的尖顶若隐若现。

鳌山寺前多坟墓及梨、橘等果木,暖冬过后,时下已是尽带梨花。择山间小径盘桓上金鳌山,没有想象中寺院的香烟缭绕,游人喧闹。进去后才发现鳌山寺其实很大,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妙之处,遮绕上下之间,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寮房、斋房、香积厨呈阶梯状次第建构,依次拾阶而上,如不是钵椎之声丝丝入耳,还以为自己走错了路,闯进了一户平常人间的院子。

一群怀化来的中专生比笔者早来一些,正细细聆听着一驻寺老媪诉说着寺院的“前世今生”,一学生还拿出笔做着详细的记录。花影疏斜的五岳殿,寺内一佛学俗家弟子正在给二十多位中老年佛学爱好者讲授着佛宗,其表达之流畅,口齿之清晰,思路之敏捷,令笔者及同行的小周为之称奇。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深山讲佛”仿佛已离现代人远去,哪想这僻静的小镇山野中却仍然遗存。返程后,查阅相关书籍才得知,“鳌山寺原是五溪及周边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活动中心”。

古镇遗韵赤峰塔

坐落在黔城赤宝山上的赤峰塔,传说是为了镇住在沅水河兴风作浪的青鱼精所修建的,宝塔因此曾一度作为“镇河之宝”而被人们顶礼膜拜。直至今天,宝塔对面的“虎山”、身后的“睡狮岩”仍然静静地守候着古塔。

塔身镌刻的文史资料记载,赤峰塔建于清代,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塔围29米,内圆直径4.6米,厚2米,七层八角,高28米,每层均有彩绘小窗、漏窗,塔层相接处用花纹角砖砌成。塔内曾有青砖砌成的梯子螺旋而上至塔顶,塔顶八方翘角曾悬挂有铜铃,风动铃响,十里之外也可听到悦耳的铃声。小镇大数人家只要坐在家门口,遥望赤宝山,不出家门,塔影就会扑入眼帘。塔门向江而开,春风轻拂下的沅江碧波荡漾。不知何缘由,塔内的旋梯和塔顶的铜铃而今已不复存在,只余一尊静默的塔身。

赤峰塔位于小镇东北一公里,目前镇上有公交车可通至山脚。从山脚至宝塔所在的山坡,需沿通幽小径,过田畦,穿茶林,约200米就到了赤峰塔。赤宝山上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特别早,刚过完古历年,就已是满山春意盎然,山岭上的树芽、花蕾、绿草竞相爆出,给青黛色的宝塔平添了几分生机。

登临古塔,白色云雾从山脚下升腾,青山、绿水、鲜花、杂木在云雾间虚无缥缈,时隐时现,如诗如画。小镇上七十四岁的王大爷正携着孙女在塔周遭游玩,他说,赤峰塔是古镇名胜之一,“古塔遗韵”、“雪中云梯”被列为“古镇八景”而闻名遐迩,无人不晓。赤峰塔曾是他儿时踏春嬉戏登高经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冬日飞雪连天的日子,这里更是另有一番情趣。他的孙女也经常缠着他到这里来。

举目眺望,与赤峰塔隔河相望的小镇,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维修加固着满镇的窨子屋、青石巷、门楼,再远处是新城——洪江市行政中心所在地。

行走南正街

古镇黔城,老街纵横,南正街无疑算得上是古镇历史见证的史书。南正街为明清时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马头墙、铜钱漏、祠堂、旧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至今仍然遗存南正街,见证着古镇的沧桑轮回。

最让人动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龄”,而是古建筑中流淌的古韵。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铺就街面,街道窄而狭长,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窨子屋幽深曲远。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这里的窨子屋少了许多霸气。虽然也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家家鸡犬之声相闻,佳肴之香隔墙漫溢。笔者在南正街内穿行,老街边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暮龄老人,或磕烟,或呷茶,或打旽。听说笔者来采访,一谢姓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笔者让进窨子屋内。他已经不止一次接待来访的陌生客人。古屋内门雕、格扇、栏杆十分精巧,门枋上题写的“耕读世家”、“关西门弟”等字还清晰可见。老街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他们对文化的追索成为这里特殊的符号,虽久弥香。院内内盆栽了不少红枳、桂树、仙人掌、杜鹃,许多还只有手指粗细,显然是新植不久。虽然窨子屋已有些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谢大爷介绍,如果不是先祖用了特定的工艺,老屋早就塌了。

古镇保护的三个问号

1997年,国务院一道批文同意洪江市市治设黔城。十年来,洪江市新城建设的动作从未停止过。与此同时,当地人对千年古镇保护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

据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新城开发和古镇保护的拐点上,他们更看重古镇保护,决心打造“五溪文化名城”,使古镇“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名副其实。为此,该市早在1999年就将市治选址在距离古镇文物保护区五公里外的株山村,古镇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2002年后,当地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并启动了“黔城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计划”,包括南正街、芙蓉楼在内的众多古建筑、古街道被纳入了当地旅游保护整合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修缮、加固。当地旅游及文物管理部门2007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该市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黔城古镇“芙蓉楼”景区古建筑维修改造工程,老街“三线下地”一期工程业已过半,“中正门”改造工程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雪峰山首届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在该市成功举行,古镇作为本次大赛“古城寻宝”分赛场而受到众多媒体的聚焦。

与此同时,当地决策者也在积极思索着古镇保护的三个问题——为何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有识之士也给出了一些答案:保护古镇不仅仅是为文人保留怀古的去处,也不单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光顾,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得到传承,民俗得到抢救,地域得到认同;古屋、古街、古楼、古庙、古祠堂理应得到保护,更应保护的则是对先祖生命轨迹的记忆,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关于谁来保护的问题,一些人提出古镇的居民是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在规划、修复、导向有所作为。

而据笔者了解,古镇居民至今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祭祀、舞龙、舞狮及开展相关民俗活动的习惯,每每至此,千年古风里的遗韵仿佛历历在目。

喜欢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