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及家谱文化

2012-08-19 23:28:28 文化清明
散文标题: 清明祭祖及家谱文化
关 键 词: 文化 清明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清明祭祖是古习的延续,是人思祖敬先恋故人的亲情体现。中国政府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深得民心,因此,今年的第一个祭奠日更引人注目。清明为假日,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的清明文化的肯定与恢复,也是对中国人文伦理道德敬老敬祖,乃至光大祖业既精神的弘扬。祭的是先祖,育的是后人。

久长的祭祖活动,必然形成独特韵味的清明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异彩夺目,各显风韵。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微妙的变化着。如北方由单纯的扫墓,填土,上香、烧纸钱,烧金银纸宝,跪拜,逐步掺进了送鲜花,花篮,墓碑挂红花,撒花瓣,照像,录像等新的内容。相比之下,江南的清明文化更幽深,礼仪更繁杂,表现为放假、祭祖、上香、拜墓、念祭文、(个别地区还有族长训词)燃鞭炮、扫墓、填土、杀鸡宰羊、摆酒肉果蔬尚飨供品等传统习俗,也加进了送鲜花、撒花瓣、挂红花、照像、录像等现代内容。总体祭奠趋式,老式的规矩还在延续,新式的内容,却不断充实。迷信的内容正在减少,新文化的内容迅速增加。特别是网上祭祖,象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诞生了。它必然以其自身的特点和韵味发展着。人们在祭祖时避免不了的要缅怀先人的业绩及创业精神,其现实意义在与教育后代,培养后人的孝敬老人,尊来爱幼的美德,其效益必使社会得到稳定。

在祭祖的同时,也使人联想的另个问题,试问在祭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前的祖宗是谁?他们的业绩及佳话故事又有那些呢?可以肯定的说,知道的寥寥无几。难道不应该缅怀他们的事迹吗?没有祖宗那有我们,没有祖业那有代代相传的发家至富。这种对前辈了解甚少的状况的产生,起因就是家庭传统教育差,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造成的。而这种记载的最好形式就是家谱。试问现代的家族中,有多少家有家谱呢,实在是凤毛麟角。

家谱属民间文化,一部家谱,就是这个家族的家书,家史。家谱的历史越久远,其意义就越重大。孔家的家谱,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决不局限于孔家,而是涉及到中华文化由来及影响的史册。一部山西乔家的家谱,反映的确是山西的部分发展史和山西乃至中国的局部商业史。历代的官宦鸿臣的家谱,都是哪个时代正史记录的参照史。当然对绝大多数的家族和家庭来讲,其作用没有那么大,那么重要。但能反映局部状况也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家族内部的传统教育。由此看来,家谱的建立,是必要的。这不是政府的事。乡镇县志,乃至局级以上单位的大事记,到国家的日大事记,那是各级政府的事。家谱是百姓的事,现在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重视本家族家谱的修缮,及新家谱的建立的族群越来越多了。

我家先祖是穷人,我的祖爷是1856年前后从山东携妻筐里挑着儿子闯关东过来的,纯属要饭花子。约150年了,到我这一代是第五代,现是八代了,由于老辈无文化,无家谱记载,祖爷的名字都失传了。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十年前,着手收集资料,走访老辈亲属,对照历史参考书,反复核实,终于完成了十万字的家谱,也是我们这普通人家的家史,家书。特别有价值的是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从1891年(光绪十七年)到1953(土地合作化之前)年间,老辈置地,交赋税,地亩税,分家,置房的几十份契约文书。当你展开117年前的民间的置地契约,看着那发黄的宣纸上清晰的墨迹时,既看到了先祖由要饭花子点滴积攒到买土地的奋斗艰辛史,也体会到了这些契约在研究辽西发展史,演变史,隶属史及中国民间土地交易史,物价史,铜币,旧币价值史,民间交易状况史等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的实物文物价值。

如果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后,中国的百姓都注重自己家谱的建立和续谱的话,可以断言,百年千年后,在中国的民间将闪烁着亿万颗璀璨的民间文化的明珠。那时的清明节上的后人,仍哼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唐朝杜牧的名诗,当问及到我们时,他们却一无所知,你说怪谁呢?

喜欢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