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读后感集锦

2023-09-16 11:55:26 道士塔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获得感悟之后。每逢遇到这样好的作品,内心的感悟可以通过读后感记录,有关“道士塔读后感”不妨看看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请认真阅读本文以获得更多信息!

道士塔读后感(篇1)

  看了新旧两版的《道士塔》,不得不说,很有意思,在新版里,余秋雨可谓是删改了大部分,尤其是它让人有争议的部分。要让我来评论,旧版是余秋雨在见过道士塔之后第一时间的真情流露,而新版里大概是他在几年后重新看待这个故事后所作的理性思考吧。

  在新版里有几处很关键,第一,他删去了王道士是千古罪人这句话,同时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王道士那会儿为什么会那么做,我想没看过旧版就看新版的人应该不会再对王道士恨得牙痒痒,反而会把唾沫星子吐到另一个人的身上,新版里多了一个蒋孝琬,这人可是十足的汉奸,他带着斯坦因找到了王道士,斯坦因不会说中文,是他说服王道士卖经书,是他翻译了经书,甚至是他擅自把价钱压低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余秋雨在新版中假设他阻止了斯坦,拿到了**,但他不知道把**送到**,一路上的**?混乱的军阀?

  不会是伦敦博物馆,但他真的不知道该寄到**,所以他在沙漠里哭了。

  我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会讲故事,更是因为台词之间的丰富感情。在这次新的修订中,我认为余秋雨表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思考。再来说说《道士塔》,先看王道士吧,我认为不管是新版还是旧版,余秋雨都没有把最大的过错归结到他身上的意思,新版里也算是为他平了反。应该说王道士只是中国那个时代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又或者说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余秋雨说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滞”,或许没有错,典型的一个憨厚的老实人,只不过他摊上了莫高窟这件事,就成了“罪人”了。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里的蒋孝琬,这人名字里带了一个“孝”字,为人可却是不忠不孝,他出卖了自己的国家,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流入他国之手,如果说王道士是无心之失,那他可就是有心之过了。所以说没有知识不是最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有知识却没有道德。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有多少这样的人走出了中国,蒋孝琬知识其中之一。更加深刻的是沙漠中的那段,我想余秋雨应该也认为那样的一个状况更多的是国家、社会的错,不过现在再来追究谁对谁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在为旧时的中国买单时,大概也会闭上争论不休的嘴,像那几个沉默地走过道士塔前的专家一样吧。

  看完新旧版本后,我个人喜欢旧版本。虽然有些地方有点偏激和不准确,但这是余秋雨当时最真实的情感表达,那就是他的仇恨和眼泪。但我也明白,在情绪宣泄之后,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客观分析,盲目使用自己的精力,这正是余秋雨几年后在新版中所做的。而在我看来,或许正是那种第一反应下的愤怒、激动,促使了他的爱国之情爆发,才会有了后面的理性分析和埋头苦干。

  非理性情绪宣泄是人们争论和思考的原因。如果余秋雨连骂人的冲动都没有,那不是因为理性,而是因为冷漠。

道士塔读后感(篇2)

  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在笔者的介绍下,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这枚诱人而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从印度来中国学习唐僧脚印的所谓外国人。

  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王道士正在数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

  读到那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对那些穷得连奢侈生活都付不起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

  令人愤慨的是,博学的中国人从未下决心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愤慨的是,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大副的人,不应该取代大贝大人和希和一代。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

  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都没

  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强盗与懦夫之间所谓的公平交易,这是对所谓荣辱与实利的彻底揭露。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只有这三个字,包含着对王道士和颓废**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真挚的爱。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一个没有伟人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一群生物;一个有伟人却不知如何支持、爱慕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期望的奴隶国家。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

  一个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礼节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国家。一个文化优秀但不珍惜、不保存、不学习发扬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期望的平庸国家。

  但愿不如此!

  道士塔读后感(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

  兵马俑、长城、京杭大运河等。可悲的是,也有很多屈辱,比如在园中烧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等等。

  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那个在杯子里走错了路的小丑。他只是个道士。他怎么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呢?

  他只是个农民,怎么能把莫高窟当成自己的家呢?他只是个平民,怎么能控制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呢?中国公务员死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当我看到他的时候,更难过了。王道士把这些珍贵的文物当作玩物,随意送给别人。当他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时,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结晶。这时,没有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腐败,道士们真的能让他指点莫高窟吗?

  不能!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王道士为什么这么笨。他宁愿把这些珍贵的文物交给那些外国人,也不愿向法院报案,把它们留在自己的国家。如果我能和王道人同住一个朝代,我一定要尽力阻止他。如果不行,我就用大刀把他捅死!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最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我的家。

  中华民族在用自己的行动**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个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那样愚蠢。我们应该给人类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道士塔读后感(四):

  我不明白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这篇文章,或许并不是所有感触都能够用文字来诠释,总之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先来说说这个王圆箓,一介草民,大字不识几个。作为人,他是不幸的,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随波逐流,逃荒到甘肃当了道士,为的就是混口饭吃。作为农民,他是悲哀的,他憨厚得近乎愚蠢,愚蠢得近乎麻木。

  同时,作为农民,他也是幸运的,他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他周围的每一寸土,每一滴露,每一粒尘,在历史的打磨雕饰下,一颦一蹙,都显得那么大方得体,历代的记忆都氤氲在他的周围。然而,他却不懂得珍惜,他用极为低廉但对他来说极为高昂的**换走对世界来说奇世珍宝可对他来说却是一堆破烂的杂物。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就像是自家农舍里种的瓜果蔬菜,是能够随便挑选,能够用来赚钱牟利的。

  他那如孩童般幼稚的想法,如孩童般脆弱的心理防线,只需几句如童话般的谎言,假唐僧也能够拿走真**。他身上透着一股奴性,几句谎言,所有的外国学者就成了洋唐僧,只要几两银子,所有的大人,洋唐僧,都是他的主子,是主子就就应尽量满足主子的要求。于是,一车车的古物就这样被运走。

  王道士就是某些人格低下的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的一个剪影,一面镜子。

  我还依稀记得前些日子听过一则新闻,说是几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岸边渔船上的渔民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因为这一带水流湍急,常常有不少人落水,打捞尸体就成了他们的职业。

  在他们眼里,死神手中的人们是能够用金钱交换的,当民众强烈要求打捞尸体的时,渔民们竟开出了一万多一具的天价。这就是中国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毅然选取了前者,在金钱面前颔首低眉。那么,中国人在对待个人利益和对待民族利益时的态度堪称云泥之别,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再来说说文章的配角,中国的朝廷百官和外国学者。清朝时期官宦的作为想必人人皆知,一堆被四书五经腐蚀得不**形的臭虫,吃喝嫖赌,见利忘义,不务正业,搜刮民膏,阿谀奉承,讲究排场。不得不说,敦煌文化的超多流失,他们也功不可没,那时的中国固然贫穷,但是从这些官吏们日常生活***能够得出,中国并不是穷到连这些保护文物的钱都出不起,也不是官吏们没学问,不懂得文物的重要性,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志气,总是想着让王道士顺手送几份,不是拿来自我研究当摆设,就是送给别人。

  再看看外国学者,仅仅带着永不回头的勇气,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只为目睹东方瑰宝的绮丽,他们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但他们高估了中国人。他们没有想到如此耀眼的文化竟由一个土得掉渣的老农把持,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几千年来最圣洁的沉淀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官吏有钱没志气,他们更没想到中国人的麻木软弱。

  《道士塔》中有一段话: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作为中国人,我想,究竟是我们就应耻笑外国人太不了解中国太无知,还是就应让外国人用他们的学术报告探险报告唤醒一个疲倦的古老的民族?

  以人为镜,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人长衫马褂,文质彬彬的外表背后的一颗私心,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愚昧就不能随便乱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馈赠就能够视为糟粕。挥霍在自我身上的钱从来不嫌多,一到为公家筹集费用就扭扭捏捏。这就是礼仪之邦,礼貌古国,清朝的疆域幅员辽阔,但是就跟人的心一样,小得连敦煌,甚至连几卷**都容不下。

  文章接近尾声时,余先生引用了几行诗:

  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纵观大清王朝晚期的几次著名的变法起义:洋务运动,是几个略有作为的**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维护晚清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一群农民聚在一齐琢磨着不切合实际的**田亩制度;戊戌变法,几个文弱书生干着急,不发动民众,手无实权的光绪帝瞎忙活;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却不敢向帝国主义实力发起挑战虽不敢说是全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崇尚个人主义,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操刀舞戈,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单打独斗,最终倒在历史的血泊里。

  其实我们并非无能,而是我们缺少那一腔誓死捍卫文化,重振华夏之雄风的热血。我们也没有理由怪罪这个王圆箓,以他的见识,也完全无法理解后人往他身上吐口水,扔臭蛋的原因,跟他讲述他所犯下的过错,也但是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也许我们真的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千古罪人并不是王圆箓,而是腐朽没落,即将崩溃的王朝。

  清朝的皇权愈发僵化,***也就愈发登峰造极。鲁迅先生说过,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不仅仅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钳制人们思想,培养了一群清朝的忠实走狗,还大大滋生了人们的奴性,渐渐失去了辨识力,什么都听老爷主子的,老爷主子说的准没错!

  就像是恣意生长的爬山虎,牢牢地吸附在即将倒坍的围墙上。

  这是中华民族的杯具,是一个泱泱大国所不愿提及的痛处,他把忏悔做成纱布,包扎自我的伤口,企图挡住那些可怖的蜚语,那些刺耳的斥责,那些不解的眼神但是这样,这些盐巴也就渗透得越快,伤口也就愈发疼痛,久而久之,伤口也就化脓,溃烂了。

  还要再冷漠么?还要再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么?看看我们手中的传统,手中的文化,还在沾沾自喜么?

  看到韩国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遗后才火急火燎的张罗起来,那是源于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没有像江陵端午祭一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标签?因为我们忽视了。为什么忽视了?

  不在乎?不了解?还是无所谓?

  不管此刻有多少专家出来解释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只是在时光框架上与中国相同,而形式大有不一样,都不能掩饰我们对文化宣传保护的漏洞,对文化的忽视,这样的冲击难道还不足以唤醒中国人么?此刻又有传闻说韩国要将风水学进行申遗,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源于自我的文化到头来成为别国的名牌么?

  我真的不愿意再看到这样的退缩,这样的逃避,为什么在我们把这类叩人心扉的经典散文供奉起来顶礼膜拜的时候没有人大声的呼喊,反抗。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就是他意识到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而改变人们精神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在我看来,想要用文章唤醒人类麻木的心灵,不是要把它摆在高处,供世人顶礼膜拜,而是要让文章深入人心,成为人的一面镜子,才能让人意识到自我的丑陋,意识到精神的力量,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能意识到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道士塔读后感(篇3)

  荣耀千年,屈辱百年。如今,中华脊梁,屹立东方。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我想,那车上的“货物”太重了,一箱一箱的,承载的是敦煌文化,能不重么?

  或者,王道士根本阻止不了。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并不容易。但他只为了一堆银元,便拱手相让,不禁让人气愤。那是沉甸甸的文化瑰宝,或许他英勇的反抗一下,那么作为后世中华儿女便好受了,流传的,也就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了。

  在敦煌文化外流的情况下,王道士只能算是故事中的小丑。试想一下,当你一人向刷墙的人喊住手时,没人帮你,当看到他们呆滞的目光时,你能怎样?当你拦住文物车队,看到他们的嘲笑,你能做什么?

  我遗憾我未早生一个世纪,未成为莫高窟的主持,中国未早日强大。我想这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愤怒、无助、窒息者写都很难说。文章中说道:

  “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我没有亲眼见过敦煌,也不知道敦煌文化的价值。但从秋雨先生的作品中,我可以感觉到敦煌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绝对是非同寻常的,不能用货币来衡量。《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所以我查了一下百度上关于敦煌石窟的信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东麓鸣沙断崖切割而成。

  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泥塑、彩画、壁画和各种文献书籍,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

  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敦煌文献的发现是研究中国和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学技书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物和部分石窟壁画、彩塑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贼抢运出境,散落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世界。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国家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莫高窟成立,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所。

  以上这些粗略的介绍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近现代和当代文化研究者对于文物流失的“痛”,那是一种灵魂被践踏,被撕碎的痛。荣耀一千年,屈辱一百年,百年的流逝,一个民族的荣耀的流逝。在这个屈辱的世纪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物和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豪。在这个漫长的世纪里,我们被践踏,几乎被遗弃。

  最后,终于爆发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代又一代先人,浴血奋战;一代又一代英雄,谱写赞歌。中华民族的脊梁骨,一个个拾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

道士塔读后感(篇4)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题记

  我一直听说余秋雨先生和他的作品,但我没有碰过。上次去舅舅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了好奇.

  土黄的书皮,还未翻开书,我便已读到枯涩的味道。这类似于泛黄的纸张的色调,似乎已历经岁月的沉淀,深沉的封面,左侧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这段“苦旅”必定是在过去岁月中的苦苦行径吧。

  这是一本值得认真体验的书,所以我利用假期去读。余秋雨先生渊博的学识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判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随着书中的脚步前进着,我驻足于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当时的中国,亲眼目睹了莫高窟的辉煌与落寞。

  曾经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

  曾经的莫高窟,并没有在文化保护之内,它不比丝绸,不比青花瓷,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于是我们选择了遗忘,更任由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说,没有这些被我们称为“掠夺者”的人,谁又能意识到它们的珍贵,又怎能唤起我们对文化的记忆。也许,正如那些掠夺者所说,没有他们,莫高窟将成为一段永久的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轻蔑地称他们为掠夺者。

  如作者所说的那句气话,“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

  当外国学者仔细探究莫高窟文化时,曾几何时,正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国的骄傲,和诺大中华,真的容不下这片小小的土地?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西洋学者,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

  ,也许是我们太过于自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直到现在,当我们只能从国外购买文学电影时,当我们深深地羞辱和买回曾经属于我们的文化时,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的无价之宝和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今天,为了这段历史不再重演,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懂得珍惜,让那段历史成为永久的历史。

道士塔读后感(篇5)

  道教塔就在莫高窟外面。它的主人是王道士。余秋雨只说王道士是敦煌学的罪人。亦不尽然,王道士一介愚民,能分辨出那些经卷是文物已是不易,况且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抵挡外国冒险家的垂涎?

  然而,王道士却成了人们鄙视的对象,事实上,他只是当时愚人的代表。

  王道士一大早就打开了莫高窟的秘门。他不知道那是一扇举世闻名的门,随意毁坏洞中的雕像和壁画。洞中保存着大量经卷,画轴及唐塑,他自然不知道其珍贵之处,却以难以想象的贱价卖给了那些外国冒险者。

  每每读此文,最感悲愤之处不是王道士在冒险者们离去后王道士数钱时的欣喜,亦不是余秋雨列出的一串外国探险者运出文物的清单,却是那些官僚明知文物之重要,却因为路费而将这经卷弃置在王道士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道千里迢迢**家产的外国冒险家,只想带回12件文物。如此对比,立场坚定的余秋雨竟放出“宁愿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之话。

  毕竟,这是愤怒的谈话,但这很有道理。

  王道士将发现文物的消息告诉县长后,县长又告诉上级,却仍未将文物妥善放置,如此,便无人能阻止外国冒险者取走文物。即使王道士为了保护文物而放弃了生命,那些已经做好冒险准备的冒险者也不会放弃。王道士的行为实在实无关紧要,但方式太丑陋了。

  脑中常浮现外国冒险家装载着成车的**满载而归的喜悦,又常想起王道士看着冒险家背影时候的喜悦。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学者和文人痛恨自己一个世纪的晚年生活,愿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民族文化。

  这是一个世纪前的事了。如果我们不吸取教训而哀悼,我们只能让子孙后代再次哀悼。在外国,如今仍有不少八国联军侵华时掠去的文物,它们流落海外,中国定会尽力将其送入国内,只是流失文物之多,无法尽数挽回,如此只能叹息王道士,官僚之愚昧。

  希腊之前向大英博物馆提出索回巴特农神庙残片,理由给得很坚决:“那些残片属于巴特农,巴特农在雅典而不在伦敦,为了保全文物的完整性及其文化价值,必须归还残片。”

  我也想说:

  “那些经卷属于莫高窟,莫高窟在中国而不在不列颠,为了保全文物的完整性及其文化价值,必须归还**。”

道士塔读后感(篇6)

  今天学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余秋雨先生认为,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造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剧。

  余先生说,这是一干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这句话,我认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它都是对的,王道士只是一个小配角,他没有权力没有势力去改变什么,余先生也承认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论。至于对石窟的破坏,暂且跟从余先生的说法。王道士用石灰把墙壁刷了一遍,但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她再细细刷上第二遍,接着,他又找帮手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结果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看到这,我不禁想为认真二字大笑,但那几下锤子仿佛捶在我的心坎上,痛得我想放声大哭。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我总算体会到了。文章快完结时,余先生发出感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地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俗话说:不知者不罪。王道士既然无知,那么就应该无罪。除了可能有破坏文物的罪行外,我认为也应该无罪。因为他无知呀,又不是他愿意这么无知。如果他不是农民,深知其价值却装作无知,把文物以高价卖出去,那么他是卖国贼,他无耻,他才有罪。但现在错不在他,可恶的是那些官员。可几遍官员们有一颗赤诚的心,运回宫中保存,那又怎么样呢?八国联军原来,还是抢的抢,烧的烧,损失将会更大。在这点上,我认为历史是很公平的,有它必然的发展。当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就必定会失去自己的一切。外国冒险家盗取中国的宝物似乎也就成了必然,它们的精神应该受到赞赏,但当他们忘记一些极基本的前提,事实也不会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事实总会证明一切。说实话,我真的情愿它们存放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卢浮宫这些地方,因为人家保存得确实比我们好,在中国,博物馆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叫人怎么安心呢?至于耻辱嘛,这个不好说。不能因为自己得不到这个东西也不让别人得到,虽说文物是出自中国的。但我认为也可以这样想,科学、艺术都是无国界的,放在哪其实都一样,只要各方都享有同等权利。

道士塔读后感(篇7)

  我好恨“我见过他的**,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这就是那个令我悲愤的道士王圆篆!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这篇文章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竟然丢失得如此不容分说。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后,通过宗教精神交流,被斯坦抓获,最后将充满中国文化的藏经卖给斯坦。这是一个多么愚昧无知的农民道士!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我恨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出现在那个地方,也许,我还能停下来,做我的一点。当然,连作者余秋雨都说:“几辆装载古代经卷的车,怎样才能通过?

  怎样才能到达?”我又有何本领。去完成这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民族大业呢?

  但是,我的内心告诉我说:“我好恨,我好恨清**的腐败和无能。”如果当时的清**依旧可以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也许,普通百姓也不会这样无知,也不会去做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情。

  也许,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痛恨王道士呢?”我也很好奇,我告诉我说:

  “王道士,不应该被我所痛恨。”在网上查了查,他的确不应该为我所痛恨。因为王道士为了保护这些**,几次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把这些古籍送到当地**,最后冒着生命危险为慈禧太后写了一篇悼念书

  所以,恨,我只能恨清朝的贪腐无能,我不应该恨那些利用形势的外国人,因为如果清朝有一丝义气,这些外国人就不会成功。王圆传、王道士,我只能悲愤相待。

道士塔读后感(篇8)

  《道士塔》读后感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

  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

  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

  加上王道人的无知和无知,他陷入了时空的漩涡。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又有一个深邃的黑洞!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人是历史罪人,他会在国外挥霍数千公顷的经书宝藏,留下艺术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

  这就像一个世代从事农业和纺织的农民。即使他有唐寅的真迹,他怎么能欣赏呢?谁知道在这个时候如何欣赏莫高的艺术呢?晚清的**怎么样?

  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

  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

  异国珍宝,珐琅翡翠,那会输给莫高佛经吗?而这些艺术的精髓,清**是不会理解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和光绪逃走。

  《辛丑条约》谈判桌上,亿两**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

  这显然比王道士更有罪,更臭名昭著!

  但现在,面对日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不懂得珍惜,也不想从中学习。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看到另一条老路站在沙漠的边缘,望着两辆车深深的痕迹,目光呆滞,神情凄惨。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

道士塔读后感(篇9)

  道士塔读后感(一):

  这天,我读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虽然它被命名为道教塔,但它与莫高窟有很大关系。道教塔在莫高窟门口。这不是为了纪念任何人,而是为了离开中国最可耻的人,王圆子,他对莫高窟做了对不起的事!

  说他是大罪人也有些过分了,他知识那个时候到处能够见到的中国平民,他手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可他又何时明白莫高窟的价值有多么高。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们建于隋唐时期。石窟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和无数生动多彩的雕塑。石窟中保存的超级多佛书也非常珍贵。可王道士却把眼前的文物都当做普通的东西,他不止到它的价值,他只想做一笔小买卖,当外国的科学家来时,他也不明白,该在窟口站几个人或添几把锁。

  尤着大家进进出出。

  他从外国人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物一箱箱运走,他的行为好比两枚别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子青菜。当他把这么多文物换成这么少的钱时,他不明白国家损失了多少,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像王道士这样为了自我利益出**家的事情也有很多。

  就如台湾的***。这几年,传***要****的报道很多。

  有一篇报道说***的手下为了日本支持****,***宁可出卖本国领土,把宝贵的钓鱼说是**热闹的,这真是可恶。还有些腐败分子,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家利益。有一个腐败分子,他从美国批了一些电视机,原本只需3000的电视却破天荒的喊到6000,从中捞了3000,可他却只能拿到其中的百分之十,其他的都给了美国,他自我得到了点利,可够家却损失惨重。

  这些人比王道士更可恨。王道士卖文物士因为他没有文化。如果他有文化,我认为他不会为了家庭的利益做这种事。让我们好好学习,不要再让王道士的杯子玩了。

  道士塔读后感(二):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在笔者的介绍下,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这枚诱人而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从印度来中国学习唐僧脚印的所谓外国人。

  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王道士正在数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

  读到那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对那些穷得连奢侈生活都付不起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

  令人愤慨的是,学识渊博的中国人从未下决心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愤慨的是,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大副的人,不应该取代大贝大人和希和一代。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

  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都没

  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强盗与懦夫之间所谓的公平交易,这是对所谓荣辱与实利的彻底揭露。

  余秋雨先生除了感叹、无奈和愤怒之外,在文章的最后还写了三个字,表达了我的恨意。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只有这三个字,包含着对王道士和颓废**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真挚的爱。

  此时此刻,我想起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一群生物;一个有伟人却不知如何支持、爱慕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期望的奴隶国家。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

  一个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礼节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国家。一个文化优秀但不珍惜、不保存、不学习发扬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期望的平庸国家。

  但愿不如此!

  道士塔读后感(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

  兵马俑、长城、京杭大运河等。可悲的是,还有很多屈辱,比如烧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等等。

  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那个在杯子里走错了路的小丑。他只是个道士。他怎么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呢?

  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悲哀,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的腐败,道士自以为真的能够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

  不能!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我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必须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最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我的家。

  中华民族在用自己的行动**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道士塔读后感(四):

  我不明白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这篇文章,或许并不是所有感触都能够用文字来诠释,总之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先来说说这个王圆箓,一介草民,大字不识几个。作为人,他是不幸的,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随波逐流,逃荒到甘肃当了道士,为的就是混口饭吃。作为农民,他是悲哀的,他憨厚得近乎愚蠢,愚蠢得近乎麻木。

  同时,作为农民,他也是幸运的,他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他周围的每一寸土,每一滴露,每一粒尘,在历史的打磨雕饰下,一颦一蹙,都显得那么大方得体,历代的记忆都氤氲在他的周围。然而,他却不懂得珍惜,他用极为低廉但对他来说极为高昂的**换走对世界来说奇世珍宝可对他来说却是一堆破烂的杂物。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就像是自家农舍里种的瓜果蔬菜,是能够随便挑选,能够用来赚钱牟利的。

  他那如孩童般幼稚的想法,如孩童般脆弱的心理防线,只需几句如童话般的谎言,假唐僧也能够拿走真**。他身上透着一股奴性,几句谎言,所有的外国学者就成了洋唐僧,只要几两银子,所有的大人,洋唐僧,都是他的主子,是主子就就应尽量满足主子的要求。于是,一车车的古物就这样被运走。

  王道士就是某些人格低下的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的一个剪影,一面镜子。

  我还依稀记得前些日子听过一则新闻,说是几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岸边渔船上的渔民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因为这一带水流湍急,常常有不少人落水,打捞尸体就成了他们的职业。

  在他们眼里,死神手中的人们是能够用金钱交换的,当民众强烈要求打捞尸体的时,渔民们竟开出了一万多一具的天价。这就是中国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毅然选取了前者,在金钱面前颔首低眉。那么,中国人在对待个人利益和对待民族利益时的态度堪称云泥之别,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再来说说文章的配角,中国的朝廷百官和外国学者。清朝时期官宦的作为想必人人皆知,一堆被四书五经腐蚀得不**形的臭虫,吃喝嫖赌,见利忘义,不务正业,搜刮民膏,阿谀奉承,讲究排场。不得不说,敦煌文化的超多流失,他们也功不可没,那时的中国固然贫穷,但是从这些官吏们日常生活***能够得出,中国并不是穷到连这些保护文物的钱都出不起,也不是官吏们没学问,不懂得文物的重要性,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志气,总是想着让王道士顺手送几份,不是拿来自我研究当摆设,就是送给别人。

  再看看外国学者,仅仅带着永不回头的勇气,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只为目睹东方瑰宝的绮丽,他们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但他们高估了中国人。他们没有想到如此耀眼的文化竟由一个土得掉渣的老农把持,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几千年来最圣洁的沉淀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官吏有钱没志气,他们更没想到中国人的麻木软弱。

  《道士塔》中有一段话: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作为中国人,我想,究竟是我们就应耻笑外国人太不了解中国太无知,还是就应让外国人用他们的学术报告探险报告唤醒一个疲倦的古老的民族?

  以人为镜,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人长衫马褂,文质彬彬的外表背后的一颗私心,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愚昧就不能随便乱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馈赠就能够视为糟粕。挥霍在自我身上的钱从来不嫌多,一到为公家筹集费用就扭扭捏捏。这就是礼仪之邦,礼貌古国,清朝的疆域幅员辽阔,但是就跟人的心一样,小得连敦煌,甚至连几卷**都容不下。

  文章接近尾声时,余先生引用了几行诗:

  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纵观大清王朝晚期的几次著名的变法起义:洋务运动,是几个略有作为的**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维护晚清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一群农民聚在一齐琢磨着不切合实际的**田亩制度;戊戌变法,几个文弱书生干着急,不发动民众,手无实权的光绪帝瞎忙活;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却不敢向帝国主义实力发起挑战虽不敢说是全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崇尚个人主义,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操刀舞戈,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单打独斗,最终倒在历史的血泊里。

道士塔读后感(篇10)

  历史的指南针旋转得很快。看着飞扬的黄沙,我站在**里,心中有太多的愤怒和无奈。但,回不去了。

  ——题记

  我深深记得,学***古代史时我对洋人的怨恨,恨他们强盗一般的举动,恨他们将中国的艺术宝库洗劫一空,我恨!

  但,现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国的“强盗”毁了我国的敦煌文化还是我们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渐渐向自己倾斜……

  没错,就是我们!我们自己地府了这一切!

  我无法想象那些官僚吃着俸禄,住在王府,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处逍遥时,是怎么一副嘴脸输出运费太贵;我无法想象他们用破旧的席子、麻绳捆着一笔笔文化财富时,沿途那捞碗油水时的自然,如此之“不经意”的将其放入己袋;我无法想象他们知道这些为无价之宝时,讲的不是怎样保护、使这笔文化延续下来,而是用它去贿赂**时的阿谀奉承,我真的无法想象,更觉得恶心!

  我怨王圆篆,但我不恨他,因为他只是无知,因为他只是一个想有点写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很值的将文物卖出去,这笔债让他背,实在太沉,太沉。我怒于斯坦因他们从一个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骗的卑鄙手段换取一车车经卷,但我也无奈与此,就如一群饥肠辘辘的人,见到一间摆满山珍海味的房间,他们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猎物来换取,谁知连个守门人都没有,屋门打开,像在恭迎他们似的,谁不欣喜若狂?而仿佛最与此无关的那些官僚们,却是我的所恨之处。

  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觉悟,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赤肠忠心,不曾为祖国着想,不曾发觉这是一笔文化财富,不曾认为将一绚丽荣耀的文化所埋没的罪恶感!但我也无法想象如果洋人没有把这些文物带回去,没有看清它的价值将其放入博物馆小心珍藏,这些东西会怎样被我们糟蹋?也许,我们连文献的胶卷也没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过是这场变故里的一个受牵连的人物罢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导火线啊!

  仰望天空,大洋彼岸的人们,我由衷而郑重地感谢你们帮助中国保存了这种文化,但这只是敦煌精神,它一直缠绕着这个文明灿烂的古老国家。

  只是,那时的我们,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挥舞着双手想要拨开重重迷雾,但终是,未瞥见绿洲……

分享

热门关注

中国童话读后感精华六篇

中国童话读后感

2023卡耐基读后感

卡耐基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选五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实用12篇)

百分百责任读后感模板

百分百责任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必备8篇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

道士塔读后感

关于道士读后感600字9篇

道士读后感

最新道士读后感800字系列

道士读后感

读后感乌塔读后感600字通用

读后感乌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