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4篇

2023-09-07 09:17:40 苏东坡传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示,帮助你在本次交流中有所收获。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拓宽我们的眼界。通过仔细阅读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引人深思的话语。该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一下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自己对苏轼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非常详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苏轼的性格。苏轼的生活极其曲折,特别是中年以后,他几乎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待一整年,这可以说是一种流离失所。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漂泊,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几乎和他一样有名,但没有一件是假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其实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

  苏轼也喜欢画花,但他不像传统画家那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棵枯树斜靠在那里,一块奇怪的石头躺在那里。苏轼笔下有一种动人的美。

  苏轼的绘画也因此而闻名。许多当地的英雄出来争抢墨水,但苏轼不卖他的画是因为钱。

  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开掘出来的。过去,西湖就像一条人造的臭水沟,水质差,杂草丛生。沿岸居民甚至不得不饮用钱塘江微咸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

  但是工程还未完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放逐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

  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一看到苏东坡这名字,就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在朗诵《继承天寺夜游》前,给我们表达他对苏东坡的爱慕。

  “从来没读到过能把月光比作澄澈的清水的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过苏东坡童年时期那一章,大概也明了了为何他能写出“积水空明”了。四川乐山眉山,大抵是宜居的好地方了。在峨眉山的阴影下,玻璃河流过,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永远造就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

  四川人豪爽的性格,也会在诗句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读《江城子》的“左牵黄,右擎苍”总会不自觉的想起穿着貂皮大衣的山大王形象。书中苏轼祖父着实把我吸引住了。

  苏轼的二叔是进士人,官家兴高采烈地来报到,正好赶上苏序的爷爷在山脊上喝酒。有人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他一言不发地继续喝酒。后来,我醉醺醺地把**的喜报和喝的牛肉装在一个大口袋里,带回家。

  好可爱直爽的一个老头!他不识字,却总是能在生活时充满智慧。有一年,苏序爷爷**可能要发生自然灾害,就大量地储藏稻谷而不是稻米。

  当别人对他的这一“异常举动”不解的时候,果然,这一年遇到了大灾,别人家的米都吃光了,他家仓库里的二三万石稻谷派上了用场。

  苏东坡最为像他祖父,有人说他时“天生的乐天派”,黄州惠州最远到海南,网友笑称“苏东坡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乌台诗案,不容于新旧两党,是不是天下才人都是如此坎坷。

  一代文豪也不过如他在游览真州市写下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张婧捷)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最早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诗文,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人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又生爱慕之心,胸中涌动着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水,继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启迪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力吧!

  苏东坡的伟大品格具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邃、博大、幽默、高智商和童真。他的完美人格源于他对生活的开放和乐观态度。

  他有一颗仁爱的赤子之心,对妻子东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凄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动容,“惟有泪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两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令所有写月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人,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至真至诚,仁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一直陪伴他。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就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诽谤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都可以尽情享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自得。“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

  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艳阳!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苏东坡,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个好东坡,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洒脱,是一个真正的名人从天而降!

  东坡潇洒的人生,源于他对儒释道混合哲学的精神洞察。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他高举儒家的大旗积极入世,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

  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救济饥馑、建立医院等等,“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

  捧读《苏东坡传》,心中涌动着万顷波涛,无法释怀,为东坡的情,也为他的才,这也正是林语堂想告诉我们的。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眷顾他,赋予他那么多的才情,好生让人艳羡。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春鸟秋虫之声”,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给人快乐,难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举箸不食,赞叹不已。

  纵观几千年,苏东坡的诗歌依然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渺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于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势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秀飘逸;“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豁达······他的诗文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万般风情他都能驾驭自如。读他的诗或热血沸腾,或垂头丧气,或忍不住大笑,总是一种艺术享受。

  苏东坡的胸中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峰岩,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东坡的年龄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几千年。就我而言,他是一个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是个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个资本家,永远高高在上!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读后感——《苏东坡传》

  (董文迪)

  提起苏东坡,人们心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和蔼可亲、可敬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是身边的长辈。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每当我想到一个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感到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言行和人民向我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蒋兆晨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这么厚的一本书,这么多章节,自然是一个接一个都感觉不到的,也许上半部分的阅读比较严肃,而且大部分都是讲前面的。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当然,我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后面有很多评论。我不会一个一个地打。除了李白和杜甫的评论,我认为苏东坡的评论还不错。一辈子的才干和阅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文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也有生动的形象,这也是了解宋代的一种方式。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也要提。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与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相比,他们可能还不到苏轼人才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归根结底是苏轼敢于面对**和错误提出和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对苏东坡印象很好,当然我也有。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诚然,无论在哪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尚的人格特质似乎注定要被黑暗和丑陋所摧毁或吞噬。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世界上的奇迹之一。苏东坡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伟大学者,为世人所景仰。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是基于他罕见的勇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思想,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鲜明的人格魅力。

  他的一生都笼罩在政治的旋涡中,就像风中飘扬的华盖,四处漂泊,生活在屈辱之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

  他享受在黄州的惩罚和拘禁生活,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那两篇月夜记游赤壁的文章流传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当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到这些词时,我们会对人生有一个新的人识。

  他在人生的晚年时期被贬谪到岭南,爱了这里的“岭南万户皆春色”,他自以为可以定居惠州,不料60岁的时候又得到了移居海外(海南岛)的命令。热带小岛的夏天湿热难当,他常坐在槟榔树下数日子,等候秋天来临。秋天下雨。由于气候原因,船只不再向南航行。食物短缺。在岛上连米都买不到。

  “食无肉,病无药”,老人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但他不屈不挠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未失去生活的乐趣,也许他真的掌握了自己,至少他从未失去幽默感。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

  “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如今和默默无闻的穷学者、农夫交往。

  家里一天没有客人,他感到不自在。如果别人不来,他就出去拜访邻居。他衣食无忧,但似乎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他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一边唱歌,一边走过田野。我对苏东坡充满热爱。

  我爱他身上所有的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我始终相信,只有完全舒展、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盛放出快乐的花朵。这是慷慨的天才馈赠给我们的近乎神祗的笑容。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屡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 今天,当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我们正追随着这样一个清纯、真实、诚实的伟大灵魂。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我相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室内像一个冰库,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遭遇。苏东坡、范仲淹、王安石等就是这样。

  而让我真正认识苏东坡,全面了解苏东坡的则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先生眼中,苏东坡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全面。他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p6)在中国历史上怕是很难再找出像苏东坡这样有成就的大家了。

  我觉得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再去评价苏东坡,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所以就只能很浅薄地从林语堂先生的书中去论证自己以前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更多一些理解。初中时学过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体会到了任何人在世间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看到了诗人对亲人的一颗拳拳之心。通常当我听到**时,我会随着优美的旋律哼唱,诗歌的情景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他又有一首写给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从前从老师的口中知道,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感情豪放。读他的诗会使人有一种自豪感。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苏东坡作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苏轼的诗和词是婉约的,更是豪放的,我们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以读出他的胸怀和大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担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深念百姓疾苦。

  所以,在王安石朋党当政期间,面对改革派的压力,他能针锋相对,指出“青苗法”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多次上书太后要求废除青苗法,哪怕被贬官也在所不惜。他五十二岁任浙江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他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在杭州水灾之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苏东坡在西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日形繁殖,他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费时四个月,终于将西湖中的淤泥和水草清理干净,为了解决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苏东坡在西湖中修建了长提。这也是苏堤的由来。

  苏东坡既有入世的旷达,又有出世的超脱,与他骨子里那种悲天怜人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许是因为从佛学和道家的修炼中获得的智慧与超脱,他总能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恬淡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即使身处逆境,他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等。

  这是我第一次读历史传记。当我第一次写这样一本传记时,我突然觉得我的文化背竟无法承受写一个伟人的艰巨任务。教师是要读点史学方面的书,尤其是文学史和哲学史。我感到这方面自己很欠缺,所以在只读了一遍《苏东坡传》的情况下,感觉我浅薄的文学素养无法写出更深入的读后笔记,实在惭愧、惭愧。

  以后定要通过阅读,全方位的阅读恶补自己在文化底蕴方面的缺失。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现在的人类致力于为各种前人做传,目的不外乎是将自己的偶像安利给后世或者保留住自己在某一时期对某人的看法,翻开书之前,我近乎觉得《苏东坡传》与曾经看过的《名人传》一类没有太多区别,但翻阅下来,才发现,我错了。

  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大致源于学习《赤壁赋》时期,老师对于苏东坡的简介,无非是什么东坡生于何时,死于何处,为官几何的字眼,实是品不出什么关于这个人品行上的内容。好在高中的语文老师倒也是有心性之人,跃出课本,谈了些苏某的韵事。其人一生为官,却又一生遭遇贬谪,如果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苏东坡这**占的有些过分了,与王安石的狭路相逢,多次丧妻之痛,所朝奉之人越发不明事理,事业、家庭、朝运的各种打击却从未将他击垮,故而才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佳话,将一代风流人物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

  而《苏东坡传》这本书则是一代禅师林语堂对于东坡的见解了。正如林语堂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李白更高贵,杜甫更为大,但正如我所说,苏轼是我的首选。

  其实这种情感我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三人中让我选择,东坡应该也是我的第一人选——李白浪漫的过分,甚至野史中说他是捞水中月亮而死的,他所生活的朝代繁盛且安定,而他就像一个小天才,拥有者上天赋与的才学和生来的稚子之心;杜甫在我印象中则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整天忧国忧民,当然,与其生活的时代动乱有关;可苏轼,我感觉他更像是两者的融合,虽生于动乱不堪的年代,却仍能在忧心国家安危之时清醒自持,潇洒处之。也许喜欢李和杜的人会出来反驳,但毕竟,正如林语堂所说:归根结底,我们只能了解我们真正认识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在林语堂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苏东坡的青年时光,那是怎样的恣意、潇洒、豪放、不羁,或许是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哥哥苏轼与弟弟苏辙都在父亲苏洵的教养下,文采斐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甚至被人们称作“三苏”。他的青年,有研读史籍的严谨与认真,有与弟弟相伴却又分离的思念之情,有依依不舍的初恋情人,丰富又多彩,他与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有着年轻的放纵与爱恋,又与普通的年轻人不一样,在诗作以及书法的成就上有所造诣,甚至为世人传阅。当然,他的童年与中年、老年也很精彩,只不过童年少了一分成熟,老年少了一分恣意,故而没有青年那样吸引人了。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人人都想活成苏东坡,饱经风霜却仍保有赤子之心,行走江湖,义字当头,看破世间的假象而不戳破。以林语堂的描述结尾: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张熠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林语堂著出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8月第一版“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看到作家只是为了娱乐而写作,但是我没想到他们会记录如此完整而委婉的写作。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在课堂上只学了苏轼的许多文章和诗歌,只听了他的佚些佚事。我已经在心里称赞过了。真是个文学大师。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说,没有人能像林语堂那样彻底地分析苏东坡。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也许就是这样。林语堂没有用太多华丽的文字来堆砌他崇拜的人,只是简单地完成了传记。

  这也很符和苏东坡的性格。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

  “我不是把书当**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简单的作品就像未经修饰的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清廉,与伟大的作家、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勇。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与苏子由相比,苏东坡的兄弟姐妹可能还不到苏轼才华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归根结底是苏轼敢于面对**和错误提出和批评的态度。

  也许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人的私欲,很卑微。他的人生,他的目标是定位在人们的生活中,他的眼睛,更多的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痛苦。只要他认为改革脱离实际,与救民相冲突,他就会反对到底。即使在他管辖的州首府,这些所谓的强力措施也被他忽视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

  ”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

  ’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

  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那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写诗,与僧侣交谈,为人们祈雨,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篇章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志气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以下范文由xx提供。我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你需要的相关信息。祝您生活愉快!更多资讯请收藏意大利人,他于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苦研汉学,通过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向国人展示了一幅神秘的西方世界;另一个便是林语堂他足可望利玛窦之项背。

  林语堂以娴熟的西方文学技巧,向世界揭开了东方中国的神秘面纱。他的《吾国与吾民》南北折返,东西受命,面对“京都”这一政治漩涡的中心,屡次跳出而又屡次卷入。他是当朝唯一被流放异域但他屡贬屡赴,最后硬是从海南儋州成功北还;他的作品,蒙当朝圣上喜读,受当权大臣激赏,被平民百姓传颂而又屡遭查禁;他官及二品,又被贬为七品之下,却始终泰然处之,苏东坡受佛家“平常心是道”的影响可谓至深。

  在黄州、惠州、儋州,他置田筑屋,躬耕农舍,于赤贫之中其乐陶陶。谪居黄州时的那首《定风波》,便是极好写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曾经怀疑苏东坡为何方神仙转尘,在我看来,苏东坡一生就是一个游历的**,旅行的作家,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正如所言:“莫听穿林打叶,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再看看林语堂从10岁离家开始的70年求学、执教与创作之路:福建漳州-厦门因受皇帝信任支持,擅自越权推行变法,他统领了吕惠卿、曾布等一部分庸才之臣和一群无名小卒,这伙人野心大,精力足,阴险狡诈,才把王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激进的、极端的付诸实施。要说王安石本人既不纵情声色,也不**腐化,他只不过是一个“狂想主义者”而已,而新法推进过程中的得实利者无疑就是那群蝇头小人罗。

  苏东坡的政治斗争,正是由于王安石的改革。一个在今天看来无异于“摊派国债”的所谓“青苗法”,当时在皇权的保护下强行推行,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最终弄得民不聊生。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向以王安石为首的当权派发起了猛烈反击,虽然最终新法被废止,但由于朝廷的保护,当权者的强硬,使得反对派屡遭报复,苏东坡便是风口浪尖的一个中心人物。

  他生性刚烈,遇有不惬意之事,便会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愤世嫉俗,过于是非分明,他口无遮拦,过于心直口快,他无心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文人,始终没有把心放在政治上。

  按理说, 苏东坡作为皇帝的翰林学士,与皇后、皇家过从甚密,如果他真的有心把玩政治,凭他足够的聪明,宰相之位对他来说应该是唾手可及的,然而苏东坡的天性绝非如此,果真那样苏东坡便不是苏东坡了,或者说是泯灭了天性的苏东坡。看看他的嫉恶如仇吧:面对王安石强推“青苗法” ,排除御史台异己 ,斥逐异议之臣,众多官吏遭降级或革职,甚至要恢复肉刑,苏东坡挺身而出,冒死谏言:

  “今朝廷可谓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胜之。力之不能胜众者久矣。

  古者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之...今天下有心者怒,有口者谤...” 以力胜心,这几乎是对皇帝的警告 。

  想一想。一个聪明的政治家会这样向皇帝示威吗?绝对不行!一个聪明的政治家要么沉默寡言,要么满口空谈。高明的政要学会时时提防开罪于人,时时讨好于人,要会阿谀奉迎,现代社会叫“赞美”,其实就是“送马屁”。

  **曾经说过:马屁人人爱吃,但非人人会送。我理解,虽然送者闻者感到臭,但吃者嚼得味道香。

  **作为一个文人型政客,尚且爱咀嚼马屁,他神宗、哲宗皇帝何尝不爱但你苏东坡就是送不出马屁,就会送谴责朝廷的表章,还动不动洋洋千言。但是,如果一个文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讲真话和批判的勇气,他就不能成为一个文人,社会上的言论自由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前面说了,政客自己是不会讲的,那除了最爱讲真话文人,不知道还有谁会来讲苏东坡要能作为今天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出席两会,怕不把他累死才怪,因为议案提案都交他了。

  林语堂绝对也是敢说真话的文人,那句“你虽然是个官,看起来也还像个人。”的名言,未知他老先生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写出来的,只是感到他嘲弄****的尖刻程度已经到了极致!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想必从欧美文学中也吸收了诸多讽刺与幽默的元素。

  印象中马克·吐温有一次痛骂国会议员,说:“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是**养的” ,后来招致众怒,他被迫公开道歉,并更正:“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不是**养的” ,你马克·吐温可以这样骂国会议员**养的,我林语堂一样可以这样骂****不是人,只是骂法稍嫌雷同,未知是借鉴还是殊路同归

  林语堂出生的年代与苏东坡过世的年代相距近800年,如果俩人生活在一个朝代,想知林与苏绝对是一个派别的,虽不若司马光、欧阳修、韩琦 、富弼等元老大臣向王安石朋党发起猛烈抨击,但也会如苏子由、黄山谷或者亦如李察、苏颂等成为苏东坡的密友,同恨同爱,一起受贬或遭排斥,岂不快哉乐哉!

  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xx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鼎鼎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而已。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他潇洒的文笔所凝结而成的字符,当真可谓“一字千金”;然而,只有彻底地了解过他的身世之后,才能知道他的这份奔放豪迈,是与他豁达的人生观息息相关的。

  苏轼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无需多说。然而,如果它们仅限于此,它们就太窄了。他于宋朝历史文化的贡献,不止于延续了千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多才多艺的东坡,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琐碎的工作,他都有自己的创造发明。他不但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味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异常,收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如此,苏轼依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

  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他贪图功名、觊觎朝廷的职位与俸禄,他是为了黎民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之一粟”,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全力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年少轻浮的行为逐渐收敛,东坡开始了解生活。他爱好广泛,擅长烹饪、吃药,甚至有健身秘诀。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他乐于结交奇人文人,一同游山玩水,尽享人生之乐趣。他的人性趋于温和厚道,浑然一股浩然正气之风;他以写作为乐,将世间烦恼尽皆忘去,独留自己升华的灵魂与己作伴。人生纵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却视困难为无物。

  正是这种大度的心态,让他安享晚年,结束了传奇人生。

  林语堂先生是我钦佩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章总是给我带来不同的经历。写《苏东坡传》,于他而言,似乎全凭兴趣,但在这纸墨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他写作的真情实感。林先生确实是感触深刻,才能作出如此佳作。

  《苏东坡传》于人物传记来说,它合乎历史事实,真实可靠;于文学作品来说,林先生更是绘声绘色地还原了东坡的生平,趣味性和故事性极强,确实给予了读者不少的阅读兴趣。

  即使是如此的杰作,也有不甚妥当之处。作者在论述王安石执政时期的那段文字中,不免有一些主观意识过于强烈;事实上,王安石的政治策略并非一无是处,将其几乎全盘否认,虽然暗含对主人公的维护倾向,但对历史客观角度来讲,确有疏漏之处。

  总之,林先生的这篇《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苏轼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令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世之时该作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3

  千年的对话

  李鼎新我读《苏东坡传》,一开始其实不大情愿。我总想着:“一个人有什么好读的?

  千年以后,谁知真假对错?”于是对它便不爱理睬。但当我的一个朋友在我桌上看到它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兴奋。

  他小心翼翼的捧它起来,激动的双手颤抖:“你,你这本书,可否借我一阅?”我很惊讶他的反常,要知平日里他是很沉稳的。

  我答应他之后,便对这书产了兴趣。当他恋恋不舍归还之后,我急忙翻了起来。

  虽然我不喜欢读传记,但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一开始是因为他的诗词。时而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时而深情,如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而豁达,如《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时而恬淡,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因为豪放,所以不羁;因为深情,所以重义;因为豁达;所以从心;因为闲雅,所以淡泊......

  见字如面,带着好感,读起书来分外轻松愉快。

  读到一半,我才猛然惊醒:在漫漫历史长河长河中,苏轼之文采固然惊艳,可如他之人并不少见。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晏殊“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但林语堂为他写传记是因为他的经历和行动。

  我想林语堂先生在为苏先生写传记之前一定很震惊。苏东坡是幽默的,也是洒脱的。民间广泛流传他与佛印的趣事,至今还津津乐道。

  他可以从容地在“一尊佛”与“一坨屎”之间切换,大俗也如是,大雅也如是。若不是生性如此,怎会在千年以后,仍有趣闻?这就是幽默,这就是洒脱。

  苏东坡又是勇敢的。在王安石变法正在受大宋统治者青睐时,先人一步发现弊处,愤然上书.若是说满朝文武无一人发现弊端,让人如何信服?

  但只有他挺身而出,这就是勇敢。苏东坡又是闲雅的。在其屡遭小人陷害,贬至杭州时,他远离喧嚣,回归了人之初的空灵。

  这就是闲雅。因为***淡泊,所以他俊逸洒脱;因为饱受苦难,所以宠辱不惊。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成苏东坡为“超现实主义者”。时的,纵观全书,苏东坡的行为与当时的新生代青年非常相似。我好像看到林语堂先生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和苏东坡一起喝酒,一起欢笑。

  苏东坡的朗朗笑声,好似在说“吾有美酒,汝有佳文乎?”

  林语堂先生也笑了。他写了十万字,这是一篇好文章。

  读至书末,我勾起唇角,这场心灵对话,也该结束了。

  我笑了,林先生和苏先生还在笑着。足矣。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4

  所谓大师

  ——读《苏东坡转有感》

  所谓大师,既是一个称谓,又代表着一种涵养。所谓大师,必是集大成者,为后代指引方向,消除迷惘,造福于后人。有一个人被成千上万的人称为大师。他就是唐宋八大家族之一的苏轼。

  大师之才华

  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一位全才。除了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外,书法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另外,他还是个发明家,发明了“自来水”,爬山的鞋子,东坡肘等等。他的才华,似乎与生俱来一般,可谓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天才。

  大师之风度

  苏东坡为人洒脱,率真。他在法廷上大胆坦率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时遭到反对派的强烈驳斥,于是他决定低头。或许因为“不合时宜”的缘故,被改革派的强烈抵制下,他被贬谪了一次又一次,且一次比一次远离政治中心。

  然而,即便是在贬谪的那段时期,他依旧如此洒脱:时常宴请几个士大夫朋友,有时下下棋,作作词文。正是因为他在面对贬谪是并不郁郁寡欢,而是洒脱坦然地面对,他在那段时间的诗词作品尤其是黄州时期的作品,数量甚多,因此,也使得他这种风度下衍生出的文学,长久地流传下来。

  大师之仁爱

  他在地方上做官时,十分之关心百姓。当苏轼居于常州时,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经过仔细询问,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太太所说的祖传房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费衮《梁溪漫志》)这样的他收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这是苏轼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的语句。这篇文章是苏轼对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也可能是苏轼对韩愈一生的向往。这些语句恰恰吻合了我心中大师的形象。

  所谓大师者,必有东坡之才学之深厚,才情之丰富。

  所谓大师者,必有东坡之浩然之气度,豁达之心态。

  所谓大师者,必有东坡之轻己重民,仁爱天下。

  这样的东坡,怎么能不令所有的人尊称一声“大师”呢?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读后感(推荐4篇)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4篇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

露珠读后感

露珠读后感

种太阳花的小猪读后感(精品10篇)

种太阳花的小猪读后感

名著飘读后感合集5篇

名著飘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本1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系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读后感900字系列

苏东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