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对某部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并撰写过其观后感呢?观后感应该善于结合观看和感受,既抒发情感又进行叙述。本文将与大家共享有关“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如果您认为本文有价值的话能够将其收藏起来!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1
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
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老冯回答,就像摩梭人拜的佛那么重要。
第六,摩梭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摘下门牌,前后交替,踩在上面,走过草海,拿回国徽,并要求邀请国徽。当时,夕阳映照着手持国徽的人们,很有诗意。
第七处,失而复得的国徽,被擦得锃亮,庄严地放置在笔直的木桩上,摩梭族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起了民族舞蹈,而后一个个像供奉神灵般相继对国徽顶礼膜拜。
电影,常常被称作隐喻的艺术。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部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主旋律的影片中找到一个隐喻性的载体,那么代表司法权威的闪亮国徽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观众认为最后七个情节(即摩梭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舞)是主旋律的讨好,有故意和认为之嫌。可作为基层法院的普通一员,我更愿意认为上述七处有关国徽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叙事的发展更像是一条自然恬静的小溪,不谈信仰,不谈理想,国徽的故事静静流淌,填平了阿洛精英文化和老冯乡土文化的沟壑,弥补了法律规定与村民公约之间的偏差。
传承如此神奇
在这条路上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冯,深谙当地民风习俗,他解决矛盾的方法看起来有些不合法,但服水土;初来乍到的大学毕业生阿洛,带着满腹的法律知识,办案以法条为唯一准则。
试想我们身边,何尝不是活跃着这样特色鲜明的两群人。办完案件还得给你擦屁股,爱护大于责备的嗔怪是否觉得耳熟?杨阿姨走了,还有我,向老前辈表决心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想起来,周身的热血还会再次澎湃。
故事在继续,由于办案理念的差异,更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磨砺,阿洛对老冯的土办法很不理解,两代司法工作者的冲突,在办案过程中愈演愈烈。
这一矛盾在猪拱罐山(灰)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受害方要求对方赔偿并做场法事,阿洛以诉求不合法且法律不支持迷信为由予以驳回,可这样简单的处理,差点引起了双方的一场械斗。最终,冯某出面指导双方考虑换位,最终以赔偿一头猪的方式解决了纠纷。他没有越境,也不支持做法律行为的要求。
真正做到了法律的归法律,宗教的归宗教。
案件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事人主意的改变,使得老冯要亲自去牵猪执行。看着已不再年轻的老冯牵着猪满街乱跑,狼狈得有些可笑,阿洛实在想不通,心里反思着法官的形象,郁闷之极。
最终,冯和阿洛在一场更为激烈的争吵中分手。直到影片结束,冯小刚因为打瞌睡从悬崖上摔下来而死亡,阿洛也没有再出现。
不必难过,导演是不会留给大家这样的遗憾的。分别前夜,温暖的炭火旁,杨阿姨对老冯的一句阿洛跟你年轻的时候好像哦的话,胜似千言万语。电影无需再用胶卷展示,阿洛会坚定地走在这条大山深处前辈们用生命开拓出的法治之路上的。
是的,如果亲属之间源于dna的相似性是由于生物遗传,那么两代法人之间的相似性是什么?是同样的坚守,是岁月的打磨,抑或是不变的情怀,答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这里,传承,自然而然,如此神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2
有关司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近日,我在电影频道观看了由李保田领衔主演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颇有感触。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部山区。三名法院工作人员(老冯、老杨、罗)利用租用的马匹携带国徽和生活用品,翻山越岭,进行巡回法庭。几十年来,冯和杨已直这样工作,而阿洛是第一次。
全剧以**审案为主线,穿插着些许友情爱情故事。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与现实、法律与习俗的冲突时有法生。老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处理方法,逐一化解矛盾,维护了村里的安定团结。然而,故事最后,老冯牵着马独自走在返程的山路上(老杨因文化程度低被迫提前退休,办案后留在老家;阿龙与老杨发生冲突,提前离开)。面对20多年前同事双腿长事的峡谷,老杨悲伤地说:
“我老啦,昨天掉了颗牙。”。山谷无音,老杨悲切的喊道:
“长腿,我想你啦!”。影视的镜头最后定格在老冯轰然倒下,天色渐黑,马儿孤寂的守在山道旁。
看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同为法院工作者,这部剧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法院调解问题
法院的工作是以审判为基础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调解的适用。本剧主要贯穿了四个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所有案件都可以考虑通过调解结决。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真正结案,恢复正常的邻里关系,维护村里的和平稳定。
其中第一个案件是妯娌二人为挣一个瓦罐而闹上法庭,在庭审过程中老杨耐心劝说双方,因为老冯他们知道,即使案件通过判决,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但被损害的妯娌关系却得不到恢复,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可能就会形同陌路了,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老冯自掏五块钱买下罐子,给妯娌二人各两块五,案子得以最终解决。
二、关于法与习俗问题
法律不能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法律不能调整,就需要通过其他规则来调整,而习俗有着这样的补充作用。在鸡头寨,一户人家的猪拱起另一户人家的罐头山(祖坟),另一户人家要求赔偿两头猪加上一起法律事件。阿洛不到一刻钟就回来告诉老冯,案子已经结案了。老冯问怎么关的。阿洛面带肯定地说:
“法无明文规定,法院不予支持,驳回当事人请求。”老冯听后大惊 ,他告诉阿洛如果是这样就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正说间,双方族人就要发生械斗,因为法院未能给予处理。
最后老杨通过假意让原告家的猪去拱被告家的罐罐山,让被告将心比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老冯的做法就很好的证明了习俗在特殊情况下的非凡作用,也化解了法在适用过程中遇到的捉襟见肘的尴尬。
当然,某此时候法与习俗也存在冲突。在鸡肚村,村民们约定,如果其他村的牲畜吃了村里的庄稼,牲畜就归村里所有。虽然协义的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通过,但违反了《公平正义法》的强制性规定,这种习俗不能被法律所接受。
这些案例反映出了法与习俗在共存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故在具体司法过程中应注意对善良习俗的尊重,对不法习俗的摒弃,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应当关注习俗,关注民风,只有做到了法与习俗的有益结合,才能将法院的工作深入到人心中,树立法院的权威。
三、关于法官形象问题
何为法官形象?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概念。阿洛认为老冯在审判过程中,为化解矛盾,帮一方当事人牵猪,满村子的跑,损害了法官形象;而老杨则认为阿洛为了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而不顾乡风民俗,和爱人一起出走是损害了法官形象。
从外表上看,老冯的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他的行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其实,老杨并没有损害法官的行象,相反,他树立了一种法官的行象。阿洛和爱人是合法夫妻,从法律角度讲,他们为抗拒无理的婚姻干涉而出走是正当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被当地习俗所接受,也造成了村民对法官乃至法院的不信任,以至于最后老冯为村民**审案时,村民们不愿配合,并且说再也不找法庭审理了,通俗的语言表现出对法庭的不信任。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法官的形象不仅是由法官群体本身所界定的,而且是由人民群众所赋予的。因此,法官在关注自己的形象时,一定要多听人民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是一面镜子,准确地反映出法官的光辉形象。
四、关于法官的信仰问题
老冯和老杨几十年靠着双腿穿行于村寨之间,为民排忧解难,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以至于老冯的爱人和孩子都离他而去,老杨则因为工作不能走婚(当地的风俗),以至于耽误了婚姻。他们何以坚持下来,我觉得就是他们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群众,充满了信仰。在鸡肚寨老杨的老家,老冯他们租来的马不慎被盗走,老冯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徽还在不在,当知道国徽也在被盗之列,老冯顿时失魂落魄,当地人劝他不要难过,说那不过是一块铁罢了。
老冯的回答让人很是敬佩,他说:“国徽就是法官心中的神,就像你们对于你们所信仰的神。”国徽象征着国家,象征着法律,它是老冯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
作为一名法官,我认为我们应该以老冯为榜样,树立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作信念。在当前形势下,“三个至上”应成为法官共同的信仰方向。
五、关于司法保障问题
剧中三个人出发,最终一人踏上归途。翻山越岭凭借的是一头租来的马匹。虽然是为剧情的需要而有意进行了矛盾集中,但也反映出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法院工作人员多而少、人才匮乏、保障不力等情况时有发生。法官需要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他们首先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保障。只有当他们没有烦恼时,他们才能无所畏惧地工作。老杨的被迫离去,阿洛的愤慨离去,老冯的孤寂哭泣,令人深思。
当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相信司法保护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法治现代化最终会实现
这是一部反映云南省基层法官生活的影片。导演刘杰从基层法官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讲述了边远山区流动法院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解决民事纠纷、举家搬迁的故事。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它震撼和发人深省无处不在,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
法官老冯、摩梭杨阿姨书记、大学生罗老马组成了全院法官。一个国徽,几张桌子则是法庭的全部设备。庭审现场颠覆了法院的传统形象。我们没有感到好笑,反而感到它的庄严和神圣。
这个特别法庭不应该解决这个大案子,而应该只解决一些邻里纠纷和家庭琐事。其实,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为人民做了实事,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法律尊严。
我们没有因为法官在火塘灰头土脸吃土豆而认为他们土气。我们不会因为老冯拉猪而感到尴尬,因为这是血肉边疆法官的形象。通过鲜明的文字特征、生动的文字描写和对边远山区法律状况的介绍,似乎可以看到中国法制发展的足迹。
老冯法官是这个群体的骨干。他毕生努力演绎正义、一心为民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对人民群众朴实真挚的感情。在处理一桩债务纠纷案中,被告欠原告150元钱,原告无钱可还,但家里的东西随便原告拿,可被告家唯一值钱的一头小猪也远远没有150块钱啊。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老冯用150买了小猪,了结了这场纠纷案。
在处理妯娌分家案时,把她们争抢的瓦罐摔得粉碎,自己掏钱给她们一人买了一个。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血性汉子,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法官形象。
书记员杨阿姨,可以说是法制改革的牺牲者因为没有文凭却要被刚刚大学毕业的阿洛取代,在处理民事纠纷案中总是充当和事佬但她也是民族习俗与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牺牲者,以致终身未婚当退休的命运将要降临在她头上时她表现出了对法律事业的不舍。
大学生阿洛,可谓是新世纪年轻人的代表,具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严守着所谓的程序正义,在猪拱罐罐山事件上以一句“封建迷信不在法院受理范围之内”加以拒绝。而且“身为法院里的人 ” 阿洛公然挑战民族习俗,带着新娘私奔,引起族人不满,声称再也不打官司了,再也不信法院的人了。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相应的法律事业也在发展,但表现为一种不均衡性,这部电影也反映出山区法制的落后,从这个“马背上的法庭”所遇到的阻力与冲突可看出。
首先是法律下乡过程中,遭遇到的与少数民族沿袭以久的乡规民约,宗教风俗的冲突。在鸡肚子寨,老冯一行遇到了麻烦,他们的全部‘家当’被人给偷走了。国徽丢失对于法律工作者是一个多么大讽刺啊!
在全力找寻无果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村中的长老。借助长老的威望‘家当’是找到了,可是当老冯向长老索要盗贼时却碰了壁。在老冯眼里这可是构成了刑事犯罪了,长老却以‘神灵已经惩罚了他’而拒绝。
老冯提出要请执法机关来强制执行时,长老不客气的把他轰了出去。在老冯看来宗教规宗教,法律规法律,二者不可混淆,在猪拱罐罐山后他亲自拉猪,这就是他对宗教与法律的界定,他的使命是解决民事纠纷而不是死板的套用法律。
其次是为乡风打磨,深谙情理法的老法官与新加入的年轻法官的观念冲突。在老冯看来,执法要注意时效性与经济性,而阿洛遵循的是正规的执法程序。在猪拱罐罐山后,原告要请祖宗来拉猪,老冯夺过绳子拉着猪满巷子跑。
这是阿洛所不理解的,觉得有损法官形象。
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场景让人感触颇深,一对夫妇离婚,女方占据了唯一的家产——房子,男方无家可归。两人争执不休闹上法庭,当女方得知法院要分割她的财产时,女方干脆在地上打滚,发出动物般的哀嚎。看到这一幕我想揪心的不止是身为执法人员的法官,那一幕的出现并非当事人漠视法律,故意耍赖,而是因为对于她来说生存意义大于财产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而西南山区相对落后,法律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要想法制在这个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温饱线下无法律”这不是一句空谈,如不解决温饱问题,普法注定会失败。
写到这里脑中浮现出老冯跌下悬崖,老马独自走的场景,顿时觉得任重而道远,因为作为法科学生更应该为法制的发展出。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3
此外,我们看不到更多的法律。我们再法庭上看不到法律的存在。我们还想普及法律。这不是还想吗?
一个政府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还有必要去执法吗?你为什么不先解释你的罪行,然后扮演法官的角色。如果推卸责任是经济过错,我们希望国家政府怎么办?
难道只是来给一部分的人来缔造“金融帝国”的工具吗?
能把这些琐事解决也会要靠法制化。是要把一些问题用法律解决。但是前提是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
根本原因解决不了,即使通过立法解决,也只能止沸。因为即使再健全的法律也不可能应对各种突发的而且不断升级变化的事件。根本的问题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得不到全民的根本改善,这一系列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在影片中,人们对政府持怀疑态度。他们相信自己的信仰。国徽是什么?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不承认国家和政府?只是因为三人法官团队?还是政府的武力镇压呢?
这里哪个官员来过呢?如果有,为什么啊洛的岳父作为一名村长确立下一个“法令”呢?
纵观全国的政府官员过的日子不是比同级别的其他行业的人过的好呢?谁听说过官员买不起房子,买不起墓地,买不起车呢?他们的钱哪里来的?
工资???还是拿得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在经济领域中的隐性剪刀到处存在,为什么全国9亿恶农民在全球的11%的土地上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呢?
为什么社会底层的依然是农民.创造价值的只是农民,然而遭到剥削最严重的依然是农民。这种生产资料的分配制度是为什么建立的?
令人感到反思?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不用货币符号了呢?应该有饭吃有衣穿,那么就以物易物吧!
让不创造价值的人创造价值,让他们丢掉骗人的把戏!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4
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德治,两者相辅相成,却一不可。我们不能因为小事就求助于法院,这会增加法官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艰苦的基层法院。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有强烈的诉讼厌恶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系学生最忌讳的。
但影片中妯娌俩为了一个小坛子大打出手,最后闹上了法庭,这有必要吗?那可以私下解决。你为什么要上法庭。当庭长把坛子摔碎给她们一人二块五的时候,她们都不愿意要,这分明是在赌气。
这样做只会影响法律的权威,同时也会给这样一个条件艰苦、人力不足的基层法院组织带来很大的麻烦。她们的做法与法律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有很大不同。我坚信中国的法治进程离不开德治。
影片中给我们展示了三个人组成的最基层的人民法庭,他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所爱有所恨的法律事业,为了它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它他们愿意一辈子辗转于各个山寨,为了它他们干脆自毁自己法律人的形象,为的是能调解更多的矛盾与纠纷。他们的专业精神值得称道,但我们也看到,我国的法制还不完善,司法机关、检查机关等一系列机关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这也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提。
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法制意识不够强,搞笑的是影片中村长所谓的民主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民主,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脚的。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减少许多干部群众的政策失误,减少矛盾。同时也有利于人民通过法律这种**维护自己的权利,从另一方面也给司法机关减轻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使人民群众明白什么应该诉诸于法律**,什么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毕竟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工作人员确实太不容易了。
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缺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对法律人来说是多么痛苦啊。
纵观整部影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国基层法院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设备缺乏,法律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严,群众对法律的公信度有待提高,他们都认为老式的武力更能够解决问题。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与往年相比,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至少人们可以求助于法律,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步骤。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普法教育。
《马背上的法庭》深刻的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普法教育的成就。但作为新时期的法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法治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吸收世界优秀的法律文化,然后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国的法治进程作出贡献,努力成为合格的法人。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5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与地方或民族传统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甚至冲突,这在影片的许多细节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情况在法社会学者专业用语中叫做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之间的冲突,、传统法等的称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给我们法学学生一个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不顾生命安全的想要走进草海取回国徽深深的感动了我,一个基层司法人员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我国司法工作的忠诚和贡献表露出来,这是我们新一代法律人值得学习的。但老冯感染了大家一起努力找回国徽。当地居民以最高的礼节崇拜国徽,这应该是中国法制宣传最理想的效果。希望所有公民都能尊崇国徽和法律,使法律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保护公民的礼剑。
影片中所叙述的阿洛结婚和阿洛岳父制定违法村规两件事情,而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导致阿洛带着妻子离开,其中就透露出情与法的冲突还有农村地区公民法制意识低下,依据自己民主制定的村规村约却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但是自己还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样的事情在我国西部法制落后地区是广泛存在的,这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盲区,是我国法制建设最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地区。但阿洛得罪了岳父,因为他只是指出岳父的错误做法,导致岳父拒绝两人结婚,这显示了中国基层执法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与法律的冲突。
影片中开始冯法官、杨阿姨、阿洛三人同行进行巡回审判,杨阿姨因为我国法制发展的要求提前退休留在家里,而阿洛因为结婚的问题提前离开,使得三人行开始的巡回审判之旅到最后的归途变成冯法官一人,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间接造成了冯法官的坠崖,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贫困地区各项条件太差,法治水平落后使我国基层司法人员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冯法官和其同事长腿都是在巡回审判过程中坠崖,说明我们应该给予坚守在艰苦地区、战斗在我国司法第一线的人员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此我们应该向坚守在第一线的司法人员致敬,这一部影片以写实的场面反映了我国贫困地区司法的一个现状,是一部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在获得国内好评的同时也获得国际电影人的肯定,该片获得2006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大奖。作为一个法人,我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注基层司法执法人员,也希望有更多反映中国司法实际情况和中国司法发展的电影。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6
《马背上的法庭》。整部影片用纪实镜头语言来描述中国司法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电影之后对个别司法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 虽然电影已经结束了,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一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