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读后感 篇1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同期声,追寻他的初心和使命。他从人民群众中走来,总是牵挂着人民,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
上世纪60年代末,才十几岁的他就从北京到延安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当起了农民,他放下了城里丰衣足食的生活,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关心起老百姓的生活,做起了为老百姓办好事、做实事的工作。在当选国家领导人后,虽然高居庙堂,但他仍不忘江湖之远。他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奋斗的目标。他时刻心系困难群众,人民最需要扶贫,他就重点抓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他的口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沉下心去稿扶贫,静下心去做实事,要了解每一个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争取在20XX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在走访期间,他会揭开锅盖看群众家里吃什么,他会关心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他会问人民群众家乡的路修的好不好,村民改厕了他会替村民们高兴等等。人民群众痛恨腐败,他就坚决打击防范腐败,他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群众的关心与爱护,也是切实想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体现。
他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所要紧紧牢记学习的。
领袖读后感 篇2
现在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着能源危机、战争、种族歧视、儿童饥饿、环保等问题,身为地球村民及未来的主人翁,实不可不知这些常识及重视全球潜在的危机。
国际间设立了一个纠察站,专门维持全球的秩序,那就是联合国。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防御国际战争,影响国际安全和世界事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肤色、饥饿和环保。
曾经有段时间黑人被白人使唤、欺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种族间存在严重的歧视问题;另在全球各地也有许多儿童死亡,主因便是「饥饿」;而环保则最为严重,根据学者专家指出,再2050年全球生物会消失四分之一,而2030年荷兰西北部可能沉入海里,其原因是地球严重被污染,圣婴现象导致天气异常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环境保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有希望。
经过这本书的洗礼,使我深深体会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而我也希望能成为优秀的世界领袖,带着全球做环保、帮助落后国家的难民改善生活、倡导世界和平,用爱解除武装,成为一个美好的世界。
写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不断获得生活的积累,这包括读书、工作、娱乐、交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等,你需要随时将这些存储在大脑中,并在字里行间中应用。终身学习是不断创造优秀作品的源泉。
领袖读后感 篇3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该视频追溯了习近平同志的青年时代,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他的初心和使命。一经播出就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浓浓敬意油然而生。
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为老百姓办好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才十几岁的习近平,就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到那儿去当了农民。当时的乡亲们生活十分困苦,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从此,他在心中默默许下诺言,以后有机会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现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当时的承诺,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他始终秉承着当时的初心和使命。
二、如果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心,你居庙堂之高,你仍然不会忘江湖之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20XX年的他,已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的仍然是老百姓。他会揭开锅盖看群众家里吃什么,他会关心困难群众住着冷不冷,他会和村民说家常,会如长辈般亲切的关怀村民的孩子......
三、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抓什么。人民最需要扶贫,就抓好扶贫。他向人民庄严地许下承诺:到二零二零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他始终重视百姓,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要是哭,就要注意该改正的改正,该完善的完善。在他看来,老百姓最痛恨什么,人民最反对什么,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坚决打击老百姓最痛恨的腐败分子,被人民冠以“腐败克星”之名,看似是一句戏谑之言,实际上隐含了人民大众对共产党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支持和拥护,是真正赢得民心的表现。
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领袖读后感 篇4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该视频追溯了习近平同志的青年时代,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他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为了群众,时刻不忘群众,将群众是哭还是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观看《人民领袖》,使我受益颇深。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和使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做到了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否已违背了初从政的初心,是否已忘记了我们的使命。静静反思,整装待发,从“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抓什么”入手,切身深入人民群众中,体民情、察民意、系民生,真正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以为人民服务之心,以饱满的热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对于即将深入基层展开工作的我,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的工作经历就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进的方向,我会牢记初心和使命,要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秉着为老百姓办实事态度,踏踏实实搞好基层工作,揭开锅盖看群众家里吃什么、关心困难群众住着冷不冷、看看农村改厕是否到位……群众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要求我们更要以为人民服务之心,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领袖读后感 篇5
今天市城镇管理监察大队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在凤凰国际影视城集中**红***《领袖1935》,该片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如何带领红军突破重围为切入点,用周恩来的视角来结构全剧,讲述了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红军长征在遵义那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
遵义会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在红军和党的领导班子中,对毛泽东的领导仍然存在一虑。那么,土城战役的失败,更严重的失这种怀疑。危难之中,在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人的坚定支持下,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采纳和执行,使红军能够在敌方几十万重兵的包围中四渡赤水、绝境逢生,最终巧渡金沙江,继续北上抗日。
看完《领袖1935》后,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让我对老一背的领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回顾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历史,认识到领导精神的伟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的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都当不住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服从和服务于为人民的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为风险所惧。加强学习,努力工作。通过阅读,我变得更加坚定地学习。
今后,我将继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理论,提高我的政治素养和水平。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业务技能和专业精神。
【支部领袖1935观后感二】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潇湘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推出献礼电影《领袖1935》于昨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办了隆重的首映意识。演员吴京安出席了此次活动,在谈到本片的意义时吴京安介绍说,这部电影充裕了“长征精神”的核心,观摩它是一场精神的“朝圣”。
领袖读后感 篇6
作为一篇读后感,我认为先对作品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是必须的——永远的领袖银斑,是一本以小说的方式呈现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名为银斑的老虎,它是一只英明的领袖,带领着团队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中生存。这本书通过描述银斑的生命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世界之中也存在着“道德”,让我们对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银斑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中一直承担着领袖的角色,但是却在某些方面显得非常的“人性化”。在近乎残酷的生存环境下,银斑不仅注意到了自身与同伴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是注意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系。银斑在故事中充当着保护者和引导者,他严厉地对待猎食和自私的行为,并鼓励其他野兽之间建立友谊和互助。这些行为无疑将银斑的角色定位在领袖这一道德高地,而这种道德的塑造方式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也有着很多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并不仅仅仅是一些道德上的教化,并且在故事的深入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动物世界,这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般的亲切自然。虽然这是一个故事,但整个故事背景的现实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所有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员,都需要通过互动与相互矛盾中达成适应。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让我向银斑这个动物形象衍射出了许多深层的社会主题。银斑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虎,而更像是一个模范。他通过训练,使得他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遇到的困难,这是一种领袖所必备的能力之一。他不仅引导其他动物学习生存技巧,而且鼓励他们建立起友情与互助的关系。这样的精神引导,让人不由得想到我们的社会,那些模范的领导者,那些引领大家走向正确的方向。
此外,银斑也在故事中体现了“亲情”的力量。他十分珍视和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像教育他的团队一样,专心致志地帮助他的孩子们成长。银斑不仅带领他的“家人”度过了过去的生活,还教育他们遵守社会规则。当他的团队不断遭遇到危险时,银斑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与相互的信任来化解困境,这种情感上的力量,令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情。
综上,永远的领袖银斑这本书通过描述银斑的故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生物世界的存在,也让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通过这本有趣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动物世界之中同样存在着情谊、道德等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这本书越深入,越会让人感到哲人之所以能成为哲人,是因为可以将深层社会现象的精神表述到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世界之中,而创造了一个更为感性且真实的故事。
领袖读后感 篇7
读了《永远的领袖银斑》,我感到乌鸦领袖银斑是一位真正的领袖。
在松林小丘里,有丰富的食物,也有适合练***的地方,是适合鸦群居住的地方。富有经验和聪明的领袖银斑带着鸦群住了下来,幸福地生活着。
在这里,乌鸦不仅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而且成功地繁殖了下一代。经过严格的训练,小乌鸦成了乌鸦队的优秀队员。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乌鸦的劲敌猫头鹰出现在松林和山丘上,这平静的一天结束了。
最后,为了保护同伴,银斑献出了保贵的生命。乌鸦群中的每一只乌鸦都不会忘记领队银斑。他像一颗星星,永远闪耀在同伴的心中。
在银斑看来,我们可以为了同伴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吗?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乌鸦,曾经多少次帮同伴筑巢,多少次发出警报,让同伴避难,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去察看种种情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是同伴,嘴里念的也是同伴。
有多少人能为同伴献出生命?这才是真正的领袖。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银斑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像银斑一样的人。比如,为炸毁碉堡而献身的董存瑞和被大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解放战争时期,上面把炸碉堡的艰巨任务交给了董存瑞,他冒着敌人猛烈的攻击来到了桥下,可没有放炸药的地方,情急之下,董存瑞左手托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一个战友看见了,往桥底下的战友跑去,董存瑞吼道:“趴下!快趴下!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塌了,年仅十九岁的董存瑞也牺牲了。董存瑞舍命炸毁碉堡,为党作出了贡献。我也要像他一样,牺牲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
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旺盛,也没有那么多的死亡。但当我们念想着父母在三秋霜寒、五更落寞时起早贪黑地为我们准备饭菜,念想着
同学一起笑说前路煌煌的狂妄,念想……我们记住该记住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脚踏实地,遥望着远方,吟唱着自己的诗前行。
银斑,真正的领袖,让我感受到它的自我牺牲精神。用银斑的善良、勇毅,去守望生命。
领袖读后感 篇8
读后感以往的大多数关于领袖人物研究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运用历史方法,从领袖人物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来考察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作用。尼克松在继承这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研究方法上,著者运用了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技术,对书中各章节中关于战后不同国家领袖人物的个性描述都是基于自身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的经历。
参与式观察的好处是,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同意记者未经分析就提供的内容。[1]由于尼克松工作经历的原因,使得他可以有难得的机会在战后三十五年的时间里直接研究世界领袖人物。他访问了世界80多个国家,直接与斯大林以外的世界重要领导人打过交道,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领导,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分析了他们成败的原因。
在研究道路上,尼克松在战后研究世界各国领导人时,主要集中在精英理论上。精英理论是通过分析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性格和政治行为来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的一种方法。[2]著者通过选取战后不同的领袖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他们的性格和政治行为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对世界历史进程或是某些具体领域、事件产生的重要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想和安排,这本书描述了战后世界的重要领导人,如丘吉尔、戴高乐和周恩来。这些不同的领导人也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章节。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他们影响了世界进程》清晰地勾勒除了全书的理论框架以及著者的写作思路,同时交待了他对领导能力、领袖界定等问题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七章中,我们选取一些战后领导人进行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相对独立,但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由于这些领导人生活在冷战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的思想或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第九章《在舞台上》主要论述了对领袖领导能力的见解,是对以上诸多个案分析的总结和升华。
二、领袖政治行为与时代的互动
领导者政治行为与时代的互动一直是政治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著者没有重蹈既有研究中的误区,即机械
的“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书中对领袖的个案研究折射出冷战不同阶段世界形势对领袖们决策的重要影响,但不是简单重复“个人推动时代进步、时代对个人产生影响”这样僵化的公式。相反,著者更注重的是,领袖本人对这种具体而外在的国内外形势变化所产生的反应,并把这种变化放在领袖本人对外认识的变迁过程中来认识。
正如阿诺德·沃尔弗斯强调的那样“外在于行为体的因素只有当它们影响决策者的头脑、情感和意愿的时候,才能变成决定因素。人们决定以某种方式行动,这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必须表示任何策略行为的一系列事件中的最后一个链接。”[3]也就是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领袖们政治行为产生影响是不证自明的道理,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是,领导人是如何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影响,并且如何处理这种影响变化与既有路线的关系。
本书中第七章《周恩来》中关于周恩来对中国当时所处的孤立境地的逐步认识和他与尼克松的接触互动的分析最为典型。事实上,在六七十年代,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中国处于孤立的境地到最后做出与美国和解的决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各种导致他认识到这种情况以及最后做出与既有路线相反的决策的因素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影响周恩来的想法,问题是这些因素是否为他所接受以及他怎样根据这些因素来决策。
三、领袖如何进入“伟人”行列
关于领袖人物如何进入“伟人”行列,著者提出了一个可靠的公式:一个大人物、一个大国和一个重大事件。笔者认为,战争时期的挑战时领导者的性格表现易于衡量,和平时期的挑战可能是巨大的,但领导者战胜这些挑战并不能构成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战时领导者的评价要高于平时领导者的评价。这种思路贯穿于著者在对领袖进行个案研究的各章节当中,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使领袖人物进入“伟人”行列。例如,麦克阿瑟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在太平洋战争中领导盟国取得了伟大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在日本战后民主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著者强调被广泛称之为“伟大”的并受人们尊崇的领袖人物并不一定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伟大的领袖更侧重的是他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通常,人们在谈到伟大领袖时,只是很少提到那些在高度道德水平上治理国家事物的人,更多地是谈到那些以宏伟规模非常有效地行使权利从而极大地改变历史和世界进程的人。
四、对领袖的领导能力的认识
关于领袖领导能力的见解,著者也提出了系统的论述,尤其体现在最后一章《在舞台上》。著者在阐述领导力见解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单靠理论、现实或是抽象的概念来论述,而是往返于大量领袖人物的具体经历和关于领导能力的基本概念之中。正如约瑟夫·奈所言“单靠理论或者历史是不足以解释问题的。
只有在历史和理论之间来回徘徊,我们才能避免这种错误。”[4]著者明确区分了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区别。对领导者的素质没有系统的、固定的讨论,这可能给领导者带来利与弊。
所谓的这些素质并不是领导者固有的,可能一些商界成功人士或是一般民众同样具备,问题在于这些优良的素质是否为领导者正确而又成功的运用,并对自身的政治行为产生益处。领导能力应该建立在领导者的优秀品质之上。当领导者运用这些品质时,他们知道如何权衡后果,也就是说,他们是否会给自己的政治行为带来好处,那么品质就可以转化为能力。此外,领导力的体现还在于领导者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行为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