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战观后感四篇

2023-09-06 13:32:32 湘江血战观后感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1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校组织大家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从这部电影中,我们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性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湘江血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在此血战中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况惨烈,损失惊人!影片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教训,生动表现了以红五军34师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大敌当前,兵临绝境,险象环生。然而,信念如磐,血肉似钢,红军战士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持誓与阵地共存亡;信念如磐,血肉似钢,红军各级指战员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信念如磐,血肉似钢,陈树湘师长在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时,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捐躯疆场;信念如磐,血肉似钢,林裁缝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林裁缝和四个儿子无疑是优秀红军战士中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他们这样的无数好男儿以血肉之躯,凝成了钢铁“红流”,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才使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信念如磐,血肉似钢。血战湘江,红旗高扬!《血战湘江》让我认识到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并为追寻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影片和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照亮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必将照亮伟大的民族复兴梦、世纪强国梦!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2

   

  为了让观众看到更逼真的战场,拍摄前陈力和所有演员说过话。电影拒绝绿幕和效果,所有场景都要去战场,真的要打。因此,陈力生开辟了一个小战场,训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一次又一次地称赞所有参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感动了陈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内演员价值过高引起争议的时候,《血战湘江》的剧组成本计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报酬连电影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都用于拍摄和制作费用。演员报酬特别小,基本上有补助金,也有零报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演员们的献身精神。陈力说,电影拍摄的过程也经历了长征。

  视频中饰演毛主席的演员王,为了拍这部电影,20天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视频中的表现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这场战斗已经过去了83年,红军士兵不怕痛苦,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了一代有志的青年,继承了他们死亡的革命意志。

  为了向全国观众提供最完整的作品,电影制作完毕后,不是直接公开,而是去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进行公开会议活动,听取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的建议进行修正,最终全国公开。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交谈,才能拍出令人感动的作品。

  许多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说: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生付出了什么代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恐怖感。陈力说,好电影比理论教育更深入人心,感觉更深。用电影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3

  市委党校组织全校学员观看电影《血战湘江》,当日晚上7时准时播放,2019年度春季二期学员100多人坐满党校中报告厅。

  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队伍从8万多锐减至3万余人。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5万多红军英勇捐躯。有一家父子四人投身革命,其中三人牺牲在前线;师长陈树湘坚守阵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断肠明志不做俘虏;在弹尽粮绝时,红军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声震天,炮声隆隆,英勇的年轻战士相继倒下,鲜血染红湘江。

  大家饱含热泪观看影片,我的泪水流淌下来,内心受到深深震撼。大家屏住呼吸,为国民党亡我中央红军之恶扼腕愤慨,为红军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赴死而流泪不止。当看到毛泽东说服高层纠正错误指挥,力挽狂澜改变战争走势时,放映厅响起激动的掌声,大家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胜利的光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漫长斗争和战争洗礼,取得了最终胜利,解放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部电影是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课,我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关键

  影片中,中央红军的低端武器和人员数量与敌人不堪对比。红军缺衣少食,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不畏惧不怕死。履行着“誓死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哪怕和敌人拼到只有最后一颗子弹。反观国民党的激发士气的“最高”手段是派发银元。在时刻付出生命的战场,金钱能大过生命吗?只有信仰的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法宝,中国革命队伍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是制胜关键。

  电影中一个片段令人感动:当林家老四得知父亲和三个哥哥都已牺牲在战场上,他虽泪流满面,但仍要参加红军跟党走。红军中像他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明知明天会战死,也义无反顾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听党指挥,一心只为革命成功。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把战场上的每个战士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时刻把先辈革命者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创造业绩的强大动力。这也是我们这些来自永州各条战线学员们的共同使命。

   二、民心所向是党夺取胜利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片中毛主席率领的军队路过村庄,村民自发慰问,为红军送水送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不拿食物。直到毛主席发话用银元买老乡的粮食。当时的银元价值不菲,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慷慨地用一个银元换一个红薯。这足以说明军民的鱼水之情。离开时,毛主席含着眼泪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掏出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经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红军,这是民心所向。自古民心所向决定政党存亡。反观国民党,军队涣散,缺失信念。军阀为保存实力,对上虚与委蛇,对下盘剥百姓,成为人人憎恨的“刮民党”,与我党工农红军“一个银元换群众一个红薯”立判高下。

   三、传承红色基因,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继往开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我辈之责,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我们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革命精神,以优良的作风、过硬的本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具体到个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给自己提要求,出难题,寻差距,淬火锻炼,强化本领,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会一步步变成现实。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4

  影片以宏大的长面和真实的战争历史为基础,讲述了83年前红军在湘江上的伟大牺牲的悲惨故事,深刻诠释了长征的伟大精神。影片中,红军牺牲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营长林有国在血战中歼灭无数敌人,与身为枪架的父亲林裁缝被枪杀后倒地,并为父亲做军帽,两人都为自己是红军的一员而自豪。

  主力西进后,合围的敌军如飞蝗般扑来,34师全体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这部电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和感动,更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诚。

  历史事实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继承长征精神,就是坚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长征给了人们深刻的启迪: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事业,创造辉煌。要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状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

  我们**办工作人员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是我们建党的时候,要时中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战斗精神,时中保持童心为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追随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5

  近日,延安生产中心党支部组织所有在岗职工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让大家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这部影片项向我们讲述了中央红军在湘江一线与国民党军艰苦鏖战、突出重围的悲壮故事。1943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是一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战争,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血战湘江》讲述的那一段历史应该可以算作是红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也是我党历史上面临着生死抉择的最为关键的时刻。正是有了过去的苦难岁月和沉痛教训作对照,时刻提醒我们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有了如今我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依然能绝处逢生,靠的不光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领导人的正确灵活的作战方针,还有一心想着群众,敢于直面困难,甘于奉献,团结一致的基层干部群体。

  我们要敢于担当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起于理想,信念源自担当。我认为长征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更是我们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强国的动力。我们应不断加强学习,把自己改造得更好一些,使自己成为肯干、能干、善干、恒干、敢干的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勇于担当责任、引领行业发展的开路人。我们必须百倍珍惜今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以先辈为榜样,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在为神渭管运项目建设中付出自己的努力,做出优异成绩。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6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血战湘江》。星宇娱乐宫灯光暗淡,随着幕后的慢慢拉开,周围变得安静。大家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扫射正在过江的红军,湘江遍布红军尸体。他们的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很压抑,大家都冷静下来,没有一个人的话,有几个女同学低声哭泣。这场战斗太困难了,红军士兵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飞机大炮,只有战胜敌人,冲出包围的信念。

  在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感染了革命先烈勇敢牺牲的精神。如果长征是震惊世界的壮举,红军突破湘江之战是这个壮举中最悲惨、最悲惨的场面,令人难忘。

  千淘万岁很辛苦,但把狂沙吹到金钱上。湘江江之战中,我们的年轻党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那以后,我党走向成熟,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

  我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实践。

  今天,我们要怀念革命先辈的精神,我们要爱党,爱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练习能力,勇敢负责,为实现中国梦想的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和力量。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7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2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坦克强势行进,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8

  7月1日,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思想的错误,李德同志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次反围剿的惨痛损失,党中央及时总结了教训,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接受了毛主席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正确革命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主席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观影结束后,心中感慨万千,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9

  长话短说,先抛结论:战争史诗大片《血战湘江》故事不拖泥带水,极速狂奔血战到底,不失为一部节奏鲜明风格很硬的史诗电影。

  纵观长征史,血战湘江这段历史是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或者说分水岭。女导演陈力这部战争史诗大片《血战湘江》大可以用“悲壮”和“惨烈”两个词汇来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是历史片,但《血战湘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而是一部风格鲜明气质硬朗的新主流电影。譬如,尽管该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但对故事主线的陈述和情节推进上绝不拖泥带水,而是通过时间节点和战争的场面进行快速推进。

  所以,看《血战湘江》这部电影时,你的思路一刻都不敢放松,而是随着故事的快速推进极速奔跑,内心沉浸在两军交锋、战役场面上不能自拔。这是一种很刺激的观影体验,这也意味着,你全身每个细胞都被剧情带着走,而不是沉浸在爆玉花之中。

  事实上,和那些媚俗、无聊、商业的爱情电影不同,这也是一部很不适合吃爆玉花的片子,相反,如果你想提高男性气质,或者说让雄性荷尔蒙、肾上腺激素巴比胺直线上升,或者让自己很Man的话,我建议你来看这部片子。

  因为,这部电影节奏很快,风格很强,很有《血战钢锯岭》的味道。但和《血战钢锯岭》中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不同的是,这部《血战湘江》战争格局更大,气质更硬,战争场面更惨烈。身为一个战士,两军对垒,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子弹击中,倒地赤红的血水里。

  在某种意义上说,《血战湘江》中的战争场面中,多次出现战士倒在血水中的场面。战士倒在血水的瞬间,血水涌上尚有余温的肉体。前一刻,战士还是热血之躯,下一秒就变成了冰冷的尸体,此中悲壮,惨烈程度,非语言所能形容。

  孙子兵法有云:“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一方面红军战士迎接国军的阻击,一方面是大部队极速奔走,横渡湘江。所以,就《血战湘江》这部影片来看,在冰与火的体验中,影片充满极速狂奔血战到底的战争气质。这样的气质,发人深省,让人侧目,却又不敢掉以轻心。

  换言之,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创作拍摄的这部战争史诗片《血战湘江》的出炉,既是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回归,也是理想主义者对信念的终极坚守。这正是生活在在今天的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所在。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10

  偶然机会,看了《血战湘江》,然后习惯性的看看豆瓣评论,想想还是吐个槽吧。

  先说结论:影片水平勉强3星,加颗星算是鼓励吧。毕竟这年头有点态度去拍这种类型片,还是以鼓励为主吧,这片虽然槽点多多,但跟那些“神剧”相比,那还不是水平线上的东东,这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虽然把控功力有点差距。

  接下来细细道道观影感受吧:

  本想优点缺点分开说,写写发现这片优点缺点混杂在一起,就懒得掰开了,苦笑ing。。

  1、电影立意还是基本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湘江之战的几个关键点,红军的信仰、红军的矛盾与问题(李德的瞎指挥、博古不看实际的书生气及其导致的惨烈后果,最典型的就是辎重问题),国军的问题(主要是各怀鬼胎),几个关键战场都抓到了。

  但是,上述关键点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深入不够,一一说来哈:

  (1)红军的信仰,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怎么让有新意、有诚意的在这部电影里立起来,电影里散布了一些点,如二纵抬着辎重奔向湘江时唱着的客家民歌,如比较反复提到的福建客家红军对毛的信赖(先不论其历史真实,影片里对毛的信赖也是因为毛带给他们朴实无华的信仰)等,只是可能影片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尤其是影片的节奏太快,一直就在哒哒哒、跑跑跑,这些点就比较难在观影过程中让观众串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块还算塑造成型。

  (2)红军的矛盾与问题,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还是做得不错,尤其是与李德、博古的冲突,还是花了不少笔墨,当然了,这也不算禁区,可以大胆的表现,但是影片没有考虑观影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他们能够知道这些矛盾矛盾的前因后果么,要是这块能够以很好的艺术性表达出来,这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可惜战斗场面太多,而且太雷同,节奏偏快,导致没有时间展开这个问题,让观众稍微停下思考。

  (3)国军的矛盾与问题,其实影片也是表达出来了,但是问题跟第二个一样,要历史知识不够的观众从几句话就能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这难度有点高,这本应就是影片的要做到的,可惜了。。比如影片开头匆匆提到全州丢失,其实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点,桂系、何键、蒋的矛盾就能先期展开,为后面蒋任命何键为剿匪总司令等国军各派系的一系列情节做比较好的铺垫。

  (4)关键战场,这个做得不错,湘江之战中甬道式护卫,在立意上还是通过影片强调的几个战斗体现出来了,就是战争场面实现的不太成功,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场面的事情留到下面说。

  2、战争场面总体来说比较失败,虽然动员的部队群演众多,行军打仗场面也算宏伟了,但是几个关键槽点可能是导致影片风评不好的重要因素。

  (1)战争场面调度个人认为极其不好:

  一则节奏太快,前面说了也不少了,有句老话叫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不多说了;

  二则,几个关键战场的场面都差不多,很难搞清楚哪是哪,也难怪有不少观众犯迷糊,甚至说重复使用画面,其实就算同样是防御战斗,指挥员不同,部队不同,地形不同,敌人不同等,必然是不同的打法,如红一军团活,红三军团硬,但是影片基本一概就是指挥员大声嘶吼,战场上哒哒哒,轰轰轰,确实看起来没啥区别

  (2)战争场面里的亮点,我认为战壕挖的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毕竟八一厂的,还有,我似乎看到了国军进攻的时候重机枪(应该是马克沁水冷)是抛射,这个细节有点意思,ms是第一次在国产影视中看到,老片子记不太清了,至少新时期里的影视剧里是第一次看到。

  (3)槽点呢,大家也说得比较多了,我看到的哈:

  a、整个战斗过程基本就是哒哒哒,里面看到的机枪太多了,而且轻机枪都是没有副射手的,好多都是端着机枪不停地扫射,zb26使用20发弹匣,没有点射,没有副射手,自然大家都吐槽子弹无限模式太假了咯,当然了影片还是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换弹匣镜头,但是这也太写意了吧。。。

  b、队形都是那么密集,可能是为了场面好看点,可不真实的场面除了让人吐槽有什么用呢。。。

  c、白刃战表现不够,红军相对国军的一个长处就是敢于白刃战,毕竟装备差那么多,影片里唯一的一场白刃战我表现的认为还是比较失败的,那么长的冲锋距离,那不是送死么,毕竟红军防御就人少。

  d、战斗场面视角太窄,姑且算是成本问题吧,大决战里印象较深的就是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那个战场视角就很够。

  e、还有很多很多战斗细节问题,比如除了林、彭这俩军团长级别的没有在一线突突突之外,师团长级别一律都抱着轻机枪在第一道战壕,这明显不符合现实;如国军的炮击就表现的太差了,看不到炮火对红军的机枪火力点的关照,典型的就是34师在枫树脚(是这个地名吧,就是18团全团牺牲的地点),到最后国军才敲掉正面房子里的红军机枪火力点。。。

  国军空军的几段画面那就真·五毛特效了。。。

  当然红军中军团长、师长、团长都比较年轻,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历史事实嘛。

  3、结尾

  一个不小心,这都写了这么多。。。

  算了,先就这么着吧,也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了,能够拍的出来也算不错了。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开学第一课春季观后感心得(系列9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参观工厂观后感(汇总14篇)

参观工厂观后感

读书改变人生观后感4篇

读书改变人生观后感

电影听说观后感汇总

电影听说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心得(5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通用

《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精选7篇)

《血战湘江》观后感

观后感血战湘江900字(精选3篇)

观后感血战湘江

《湘江北去》观后感精选

《湘江北去》观后感

关于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1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