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汇集八篇

2023-08-22 16:55:59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不同寻常的心得感悟时。写读后感不能脱离原件,要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想了解“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的内容吗栏目小编特别为您挑选了这篇文章,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您解决听欲解决的问题!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一条原则:一个淘气的孩子经常做恶作剧,大多是因为缺乏关爱,他们滑稽的潜意识是为了吸引眼球。事实上,这种观点不仅实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年人。

  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无论这是因为他们卓尔不群,或是由于他们卑微无能。愈是完美的人愈受人尊敬。如果别人总是走在前面,而你只是随波逐流,那么,即使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也不过是剩菜而已。

  月亮独挂天庭时尚可与众星争辉,而骄阳一出,它便光彩顿失不再显赫,甚至干脆消失。因此,不要接近那些让你变得迟钝的人,而要和那些能反映你风格的人在一起。马歇尔诗中聪明的法布拉之所以在她其貌不扬又不修边幅的女仆当中显得美丽不凡、光彩照人,也正是出于这个缘故。

  不要自寻烦恼,也不要贬损自己徒增他人荣光。青少年时须多结俊友高明,成年后则当与凡人为伴。 即使最完美的人也有缺陷。

  缺陷为什么与人形影不离呢?才智有其缺陷。一个智力超群的人最有缺陷,或者说最引人注目。

  不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些缺点,而是他喜欢它们。这是战胜自我的一种勇敢的方式。人们都善于看见他人的缺点。

  他们不会佩服你的才华,只会注意你的缺点,用它来掩盖你的其它资质。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2

  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让设计充满情感

  这是《设计心理学》系列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由于该本书的内容过于概念化,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去阅读,还跳过了关于机器人设计的一部分。情感,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正确地认识情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还能更好地生活和理解世界。诺曼正是在这本书中阐释了如何在设计中运用情感因素,让设计拥有情感、唤醒情感。

  诺曼博士首先对情感进行了分类和定义:本能、行动、反思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是先天部分;行为层次是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反思层次是大脑的思考部分。

  例子:坐过山车,用快刀把事物剁开切成块,思考严肃的文学或艺术作品。这三种行为以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第一种是最原始的,对堕落、高速和攀高产生本能的反应。第二种涉及使用高效的好工具时的愉悦,指的是熟练完成任务产生的感觉,来自行为层次的反应。这也是任何专家顺利完成工作时的快感,如驾车通过崎岖山路或弹奏高难度曲子。这种来自行为的愉悦,不同于严肃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带来的快乐,因为后者来自反思层次的享受,需要进行分析和诠释。

  针对三种层次的设计随之呈现三种风格:

  本能层次的设计——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反思层次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这三种风格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独立或结合,而是灵活地区分重要性并融于一体。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3

  用两天时间看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其实是不错。有很多实例都是比较经典的产品,他的见解也是十分到位。

  接下来,我依靠我在网上看到的信息来分析它。

  在心理学中,人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根据这三个层次,作者对情感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笔者以过山车为例,指出过山车本身会引起本能的恐惧感,但后来会感觉良好,因为它是一种刺激冒险的行为,也可以作为自夸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的焦虑水平和对幸福水平的反思pk的结果。

  根据这三个加工层次,设计又可分为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层面的设计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尤其对于功能性产品,更应该关注效用和性能。使用产品是一系列的操作。漂亮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持久,取决于两个方面:任务能否有效完成,是否是一次有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层面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射层的设计与物体的意义有关,受环境、文化、身份等因素的影响。它将变得更加复杂,变化也很快。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最重要的需要是树立他们的自我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当一件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它加深我们的满足感时,我们就会爱上它。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人的想象力驱动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要对它进行测试和修改;如果你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一个人清晰的观点驱动;设计的本质是把很多东西放在一个小空间里,保持一种美感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作一本科普读物,作者书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喜欢的产品和东西,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4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当然,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设计师也不例外。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不同与人。所以才有设计师。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本书还谈到了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即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是把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对意识作用于设计的认识,研究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而设计对社会和社会个体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起着设计的作用,使设计更能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想象力、运筹学、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篇二: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对意识作用于设计的认识,研究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而设计对社会和社会个体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起着设计的作用,使设计更能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是想象力、运筹学、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

  为了传达设计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被称为产品,为了生活的设计被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

  让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到满意的产品,达到这个目的。了解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一种知识就象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你可以听从别人的指示,对或错,也可以摸索自己的运气。但最好的办法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可以选择你喜欢走的路。这本书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给你所有的知识,但它给了你整个画面,给你道路。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就足够了。要深入了解,这本书还告诉你如何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是一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它是一种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地表达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它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现实,扩大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习动漫设计,不仅要扎实掌握自己的专业基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销售自己的成果和产品,这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就像一群诱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带到心理学的新领域。

  在那里,他们将开辟新界,实现他们的雄心壮志,并为人类的理解和进步做出贡献。了解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艺术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 !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专栏,从象牙塔带给你心理学。看看这些问题:“生活经验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

  ""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我希望将来能学会运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手提箱,跟随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richard“grieg and philip”zimbardo)踏上学习“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之旅。我相信你会满载而归的。篇三: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

  但我不知道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缺乏耐心。我几乎可以说,我苦读了设计界的经典名著,然后我就糊涂了。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功能的***,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

  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时,苹果为何敢于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说到诺基亚,我想到了它的“技术以人为本”。豆瓣上有各种更好的“科技是懒人为本”的说法。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上、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

  然而,还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为了便于使用或技术的限制而牺牲大部分的美学。诺基亚和苹果也是如此。诺基亚在320x240手机屏幕上坚持了多久?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

  那么,苹果为什么首先推出视网膜显示器呢?和之前的误解一样,诺基亚尊重技术和用户习惯,但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5

  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对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种要求进行协调的过称,因此设计是一门充满挑战,颇具意义的学科!

  唐纳德.a.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

  这就是我们做设计的中心思想!!

  《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觉得作者不是在讨论某个问题、某个设计的秘密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通过表象直接达到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即把握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本质和根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6

  这,就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作为一本纯文本的书,目录的重要性明确地放在这里。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楚。某些章节是理论和心理学混着来,某些章节则是比较纯的心理学内容,比如“责备错误之事,不当的自责这两章”,看完之后心里好受多了,也许我并不是很笨呐。

  大部分讲设计的书都不会在用户心理方面有太多笔墨,最多一笔带过,这本《设计心理学》则从心理角度讲了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互动等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和案例研究。现在有些案例已经很老了,但是设计原则没有改变,人们的设计应用心理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事实上,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的风格,基本的技能是必要的。

  所谓经典,就是不论经过多少时间和沉淀,依旧会被人们所用,所以《设计心理学》就是个教科书一般的案例。新版本运用了更多这个时代的案例,更多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很多精彩的幕后故事,将这些经典理论在设计领域呈现给我们。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7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 《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 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8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在本书的内容中,作者表达了这样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足见“行为与信息”是联结人与物,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纽带。

  由此可见,“行为”不仅仅是狭隘的,看得见的动作,还应该包括在人的大脑中发生的那些内部“思维”的操作,那也是行为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看不见的内部操作决定了看的见的外部动作。如果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来解释上述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信息在其中的作用。

  诺曼博士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出错的根本途径。为了设计出方便实用的产品,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各种因素。大多数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制造人们所实用的产品。因此,用户的需求应该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本书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设计用户能够理解和知道如何实用的产品。

  但这个箱子并不意味着产品的易用性优于其他因素。所有伟大的设计都追求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没有必要为了产品的可用性而牺牲艺术美,反之亦然。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9

  设计与心理学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我不知道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缺乏耐心。我几乎可以说,我苦读了设计界的经典名著,然后我就糊涂了。

  (图1:《设计心理学》与作者诺曼)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图2:“诺曼门”)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觉得作者不是在讨论某个问题、某个设计的秘密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通过表象直接达到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即把握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本质和根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

  (图3:畏研吾与其作品《莲屋》)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功能的***,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

  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图4:黑莓、诺基亚、iphone)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韩寒也曾爆料格兰仕也推出带电视功能的微波炉,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图5:电视微波炉、三星冰箱、imac)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还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为了便于使用或技术的限制而牺牲大部分的美学。诺基亚和苹果也是如此。诺基亚在320x240手机屏幕上坚持了多久?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

  当然不是。那么,苹果为什么首先推出视网膜显示器呢?和之前的误解一样,诺基亚尊重技术和用户习惯,但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6:设计发展轨迹)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视一些必要的设计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易用始终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应用于你接触到的任何地方。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例如,当我们看到剪刀时,我们可以理解如何立即使用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去高档酒店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进去,虽然门口看起来很高档的气氛。

  豪华大巴司机面前有100多个按钮,但对司机来说并不难,因为这种设计符合一对一匹配的原则。但当我们面对复印机上的按钮时,我们很困惑。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一个号码,然后将手机连接到耳朵上时,我们会听到嘟嘟~嘟嘟~嘟嘟的声音,表示我们已经拨号,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和u盘设计成只能以一种方式插入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师认为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阻止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素描来读,在素描中我读到了作者在全世界寻找的各种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与设计无关的传教士来说,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心扉,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一条原则:一个淘气的孩子经常做恶作剧,大多是因为缺乏关爱,他们滑稽的潜意识是为了吸引眼球。事实上,这种观点不仅实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年人。

  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珍惜眼前的学问。当你有机会学习这段经历时,你必须更加珍惜它。你不能靠活着过一辈子,很多过程都不能省略。至少学习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避免许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你所谓的成功可能只是他们眼中的短暂停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控制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心态。同时,心态也决定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人生。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很容易走,也许有些路能让你美丽,也许有些路很安全,有路可走,但那些路的主角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别人肆意地说你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是否害怕失败。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犹豫,当你悲伤的时候,独自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所有这些消极的事情都是我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抓不起来是流水。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

  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

  无论他多么痛苦,无论他多么痛苦,只要一个人心中还有一颗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活再次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标,忍受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和挫折,继续奋斗,成功终将属于你!

  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一些事情,即使不是真的,最终也会让你相信。当你感到悲伤和痛苦时,最好学点东西。

  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

最新风雨哈弗路读后感(推荐六篇)

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开心闯龙年读后感12篇

开心闯龙年读后感

十五岁的船长读后感(模板十五篇)

十五岁的船长读后感

青少年教育读后感

青少年教育读后感

[精品]读后感心理学(合集10篇)

读后感心理学

心理学个人读后感(合集4篇)

心理学读后感

销售心理学读后感(集合6篇)

销售心理学读后感

读后感销售心理学通用

读后感销售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汇总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