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热情,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们学习写作的标准,您为写好作文而夜不能寐过吗?下面为您呈现的是小编推荐的“复古节作文”,欢迎您阅读本文并请务必保留收藏!
复古节作文 篇1
学校制度管理是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学校制度管理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建立,又包括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突出质量为本、管理立校方针,不断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尤其在学校制度管理上,坚持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制度,要加强学校制度管理,而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以激励和约束为主的学校制度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学校制度管理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
学校要把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就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一切工作和所有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矩可蹈。我们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一系列这样的制度,如目标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分配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等。实践证明,学校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秩序,有效地奠定了其他学校工作的基础。
2.学校制度管理是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只有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了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学校办学效益才能提高。我们在管理中建立起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以及对整个学校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学校制度管理是形成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管理要求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行为有所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促进制度文明,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有形无形间奠定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
学校是个多种教育因素集成的复合体,制度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制度时,应该以系统论为支撑,形成制度管理体系。多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正确关系,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建立了全面、系统、协调的制度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
1.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我们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实施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在学校质量管理的点、线、面上,从学校规划策略、发展目标确立、工作计划制定、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三全”管理机制,使学校制度管理在一个完备的系统中良性运行。
2.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形成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的制度化机制,着重建设三个队伍: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名教师选拔制度”,培养教育能手。三个专业化制度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使不同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
在分配机制上向初三年级倾斜,设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奖,以中考培养质量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拉开差距,好的重奖,不好的不奖甚至罚,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我们形成了学校先、优、模评选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学校进行通报嘉奖,充分发挥了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4.以校本为基础,形成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的科研工作遵循“以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立足校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学校制定了包括理论学习、新课程研修、课题研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尤其是校本研修逐步走向制度化,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有效推动了校本教研的进行。
5.以成长为指引,形成和实施学生教育制度。
我们按照制度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和守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拓展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等各项德育制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了每年举办“艺术活动”、“春秋季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制度,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都纳入了制度化管理,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6.以规范为坐标,形成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上,我们按照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环节,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师业务考评制度”,使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遵循必要的规程,促进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运行,保障了学校常规教学秩序。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这应该成为今天学校制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走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走向人本和建立校本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学校制度管理应在内涵、方法、途径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赋以新的内涵。我们在近年的实践中,力图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让制度管理与时俱进,赋予制度管理以人性化、人文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在诸多领域推动着学校管理的内在变化,学校制度管理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改变。在课程管理上,我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建立了新课程上课制度、综合实践课程推进制度、以校为本的科研制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等,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好了制度上的铺垫。此外,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些与新课程不适应的旧有制度,着重建立了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制度、教师角色转变制度、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制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度等等。
我们尝试了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上的创新。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评价,多数学校往往仅以高中升学率来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成绩。其弊端在于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背,使学校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纠缠,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工作成果。但作为衡量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尺,教学质量又不能不评价。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改革精神,我们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使用了“高中生、高职生培养率”的概念,建立了以“培养率”为坐标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体做法是客观定位学生入学时的状况作为基数,经过三年培养,以每名学生的提高幅度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的工作成果进行定位和奖励的依据。这种动态的、发展的评价制度实施,形成了一种以学生成长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正确导向,促进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上升。
在学校制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实践和尝试,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制度管理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还需继续努力去探索、创新。
复古节作文 篇2
回首过去,只见滚滚历史长河东逝水,悠久的文化浪花于水面翻腾,我们驾着“传承”的小舟,浪中前行;展望未来,我们举起“创新”的火把,燃烧荆棘,照亮前行的道路。
李光地故居中,悬挂着李光地亲手题写的四副对联: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万松岭上梅千树,百鸟声中酒一杯;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不作**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四副对联令参观的人印象深刻,他教诲我们“立梦想,能吃苦,肯努力,善做人”。这场跨越几百年的对话,说明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无时无刻潜移默化着我们,是应被牢记,被传承的。
泱泱华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历经上下五千年沉淀的瑰宝。中国之所以能经过多少次凤凰般涅��重生,如雄狮般屹立于世界东方,靠的正是这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与愈战愈勇、永不服输的民族斗志。这,正是值得我们传承的。
无土栽培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植后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这种技术已经渐渐被多数人所熟知,以及有愈来愈多的'科研投入,凭的正是这种技术在今后大环境下的强大的实用性及其所代表的创新精神。
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掌握新技术,要善于领悟,要善于创新”。技术研究,科研进步所需的正是这勇于创新的精神。
传承与创新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若无创新,传承只是一颗不能出土的种子,无见日之时,又何谈长成参天大树之日;若无传承,创新也只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烈日曝晒,成为栋梁之材更是无稽之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传承乃创新之源,无传承何谈创新;“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说明了只按前人的方法做事,那么就不容易创新,只会走向平庸。我们应以传承为根,以创新为茎,步步长为国之栋梁。
我愿高举“创新”的火把,驾着“传承”的小舟,于历史长河中乘浪疾驰,披荆斩棘,到达那迷雾消散、旭日初升的明天。
复古节作文 篇3
时光机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哆啦A梦里,小叮当和大雄经常坐时光机去未来或从前的世界,而我今天坐的时光机里只有快乐。它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公交车。
这几天因为特殊情况,我得自己回家。前天我上了车之后发现杨柳勇也在公交车上,哈,我俩居然同路,并且在同个站点下车,这下好了,我俩可以一起乘车回家了。
放学啦!我们上了705路公交车,挑了个双人位置坐下,现在的5路车换过了,前后两排位置间距缩小了,我背了书包只能勉强坐下,杨柳勇更不用说了,就他这“完美”的身材,不把座位撑破才怪,他坐下来两腿分得特开,“嘻嘻!”我心里偷乐。坐稳了我们便开始谈天说地。
他说:“我和你说:‘我第一天吃豆腐我就心里想以后如果有人打我,我就用这东西砸他,这东西太硬了!’
哈!这是啥豆腐?
“这是冰豆腐吧,而且是SOSOSO冰的豆腐!”我说。
“这东东如果硬成这样肯定没营养。”他说。
“我学你句话:这东西咋没营养呢?它含有维生素A、B、C、D、E、F、G,钙、铁、锌、硒、钾、镁、钠,各种矿物质和各种有机物质!”说完我便笑了出来,因为这句真的太逗了,我们就像演小品一样说下去,说完了又开始搞笑语句。
他曰:“你瘦得像只猪”,我说:“信不信我用一滴水把你淹死?”“信不信我用10颗消化药把你撑死?”“我学诸张渊的:我命你三天不准拉屎,拉屎不能用纸,用纸不过三尺,直到憋死为止!”这里好多话不合常理:10颗消化药吃了已经饿死,还撑死?瘦得像猪?我还胖得像只猴哩!
总之,这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时光总是短暂的,更不用说在时光机上了,车很快便到了站点,我们俩只好挥手道别各自回家。
王宇炜
复古节作文 篇4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愉快地叫了起来。刘星从教室里“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抓起书包就想两脚抹油——开溜。班主任朱老师扶了一下黑镜框,用力拍了一下讲台桌,喊道:“刘星!你在干吗啊!我还没说放学,你这么快就想回家了?等会儿下课,别人都走了,你就最后走,去办公室等我!”“啊!什么!不要啊,漂亮又年轻的朱老师,你就饶了我这一次了吧,我保证我下次不会了……”刘星苦苦哀求道。“别吵,没得商量!刘星,快点!去办公室等我!”朱老师瞪着刘星说道,声音大得能把房顶掀了!
“哦……”(说完走进了办公室),一阵思想教育后,天已经全黑下来了,刘星拖着疲倦的身躯,走出了办公室。“气死人了,真不知道她的口水怎么会这么多,她有自动解渴功能吗?说她漂亮还不领我的情?!脸长得像老巫婆一样,嘴巴开口像水龙头一样,全身胖得像猪一样,再配上她的姓(朱),绝配!不就是站起来一下了吗,留我到这么晚,害我踢不了球,”刘星一边踢着路上的小石子,一边愤愤说道。“哎呦”刘星抬头看了看撞到的人,天哪!是爸爸!夏东海也揉了揉撞疼了的肚子,低头一看,居然是他要寻找的目标——刘星,于是夏东海低着声调,对刘星说:“刘星,你知不知道,你妈她在家有多着急,她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了呢,这么晚,又踢球去了,是吧?走吧,快回家,饭菜都凉了。”“噢……”,刘星低着头,跟着爸爸回到了家。
“梅梅,我回来了,刘星也找到了,”一进门夏东海就对屋里的刘梅喊道,刘星小心翼翼地溜回了房间,放好书包,突然有人拍了一下他,“啊”刘星猛得回头一看,原来是夏雨,只见他拿着一杯冰激凌,一边吃一边对刘星说道:“哥,你要倒大霉了,妈妈很生气,你还是去跟妈妈道个歉吧。”“喂,该怎么道歉啊,教我一下,我亲爱的老弟?”刘星强忍着心中的委屈笑着对夏雨说。“不知道,自己事情,自己做!”夏雨很不给面子地说道,顺便走出了房间并“砰”的一下带上了门。“没心没肺,枉你哥我白给你那么多东西了。”算了,还是道歉去吧,刘星在心里说道。
刘星轻手轻脚地推开房门,走到客厅,试探性地叫了一声:“妈……”,只见刘梅脸如面瘫,双手抱胸,眼睛平视前方,那卷卷的短发上,刘星似乎能看到隐隐约约的火光,“你回来了?!嗯?!”刘梅冷冷地说道。“……嗯,妈,别生气了。”“别生气?哈,你叫我怎能不生气!说,你这死孩子死哪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真不让我省心,一天到晚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你要是能长大就好了,长大了就懂事了,懂事了就不会让我操心了!”刘星站在那儿,也不去争辩,任由刘梅说去,他觉得很累了,累到突然觉得这世界没有一点光明。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着:为什么?为什么做个人要这么难,做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心目中的乖宝宝更难。一想到自己才走完人生旅程的十七步,头就开始痛了。好想……好想尽快度过这漫长而艰熬的青少年时光,这样就不必听家长与老师的唠叨,也不必学习了……,想着想着,刘星进入了梦乡……
“咦,这不是胡爸爸吗?怎么年轻了这么多,头上也长满了黑发,身体强壮得像头牛,还在举着杠铃。”刘星望着远处的胡一统纳闷地想到。这时胡一统也看到了刘星,便打着招呼走了过来了。
胡一统摆弄着自己的肱二头肌,得意地对刘星说:“儿子,怎么样,你爸我是不是更年轻了?是不是更帅了?羡慕吧!”刘星愣愣地站着,没有接他的话,胡一统看着眼前不太对劲的儿子说道:“儿子,谁欺负你了,看你一脸颓废,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吗?”刘星赶紧摆手:“没,没有的事,对了,爸,你怎么变得这么年轻了?”刘星不想让胡一统知道并为他操心,而单细胞的胡一统也完全没察觉,继续笑着说:“儿子哎,你爸我得到个好东西”,说着拿出了个和铅笔盒型收音机一样的东西来,“你可别小看它哟!它就是使我变年轻的秘诀,它叫时光机,能让你的外貌、身体都变成任何时间内的样子,而且如果需要它还可以带你到未来的任何时间,并且身体也与在那时间段内的身体年龄一样……”话没说完,只见杨欣阿姨在催老胡走,于是胡爸爸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刘星说:“儿子,这东西寄放在你那,别让你妈发现喽,收好。它还有第二个功能,如果不是太需要,就别用它,否则……”刘星已经听不清了,不过管它呢!该用就得用,反正有利无弊。
回到家,刘星放下书包,对着时光机观察了起来。全身灰灰的,像个废铜烂铁,刘星一看就在想:“该不会是爸爸捡破烂无意中拾到的吧?嗨,想法太离谱了。”在机器的上方,有用铅焊着的两个字母:A与B.难道是这两个键?刘星试探着按下”A”键,只听见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句话,分外大声:“主人,请您选择身体的年龄,我随时听候吩咐。”刘星吓得赶紧把它关掉,冲出房间一看,妈妈还在看着电视,包括夏雨、夏东海都一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的样子,“原来他们都听不到,哈,这下好办了。”刘星悻悻地笑着。
晚上,趴在床上,刘星想着老师与家长的唠叨,心就很烦,要是我现在已经长大了该有多好呀。“咦?我是笨蛋吗?不是有爸爸的时光机吗?既然A是第一种功能,那么B就是第二种功能喽?”说完刘星“哗”地一下跳下床,打开书包找时光机。
哈,找到了。刘星坐在床边按下了B键,,这时,一种像从山谷中传来的声音幽幽地对刘星说道:“我的小主人,您要穿越时空去哪?”“去我二十五岁时的地方,”刘星认真地回答。那声音又说:“您确定?”“嗯”刘星点了点头。“啊!”刘星突然被一个陨石带走。等他睁开眼发现……
天哪!这还是当初的自己吗?西装革履,还长着一排男人的标志——胡子。人长大了就像离了巢的鸟,得自己找工作。于是刘星来到一家公司。经过一上午的漫长等待,刘星终于进入了面试大厅。只见监考官居然是小时候的同学——键盘与佳佳。所以刘星忙去打招呼,但两位儿时死党丝毫不领情。键盘示意他坐下,问答即将开始。佳佳面带笑容地问:“刘星先生,请问您是大学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我?我……是初中毕业”。“哦……,那么,您对中国如今经济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佳佳的脸上泛起了不好意思的红晕。刘星搔了搔脑袋说:“不知道,下一题呢?”一连几题下来,回答的都是标准答案——不知道。
面试结束,佳佳抱歉地对刘星说:“老同学,不是我没尽力,但你的文化水平太低了,我也实在没办法帮忙”。刘星拍了拍她的肩:“你也别为难了,我知道我的底子,我走了,保重”。说完,刘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回到旅馆,刘星对着时光机说:“时光机呀时光机,找工作太辛苦了,我又没文凭,要想有文凭还得学习,烦啊。带我去我四十五岁的时候吧,那样我就不用学习了”。说完他按下B键。这时,一颗彗星带走了他……
此时的刘星是一个大商人,靠一次意外的买卖发了家,家中有个妻子,还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很舒心,但美中不足的是刘星的儿子刘梓航,他是一个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孩子,比刘星还不爱学习,刘星与他的妻子为此愁白了头,这不,老师又找家长了。
“嗨!您是刘梓航的家长吧,他成绩差不说,您看您儿子干得好事:这是他拆坏的两张桌子与五张椅子;这是他打坏的两个电风扇与三面玻璃窗,最关键的!这是他打伤的一名同学!”刘星望着这位同学,只见他两眼成了熊猫眼,脑袋上肿了个大包,露出的腿肚子上紫青色的一大片……
刘星只好一直对着老师和同学道歉,并赔偿了所有的损失和医药费。他终于知道,小时候的自己给父母增添了多少负担。
回到家后,刘星拿着时光机走到阳台,望着树杈上的小喜鹊叼来虫子喂老喜鹊吃,心中不免一酸。低头对时光机说:“看它们,孩子大了,也懂事了,也不要我操心了,我要是变老了,就好了,”说完按下B键。这时,一片沙尘向他吹来,然后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床边站着他儿子还有一个女孩。儿子刘梓航说:“爸,您终于醒了,吓死我了,妈已经走了,您别再离开我们了呀,来,这是我的女朋友,她叫苏娴,漂亮吧!我们准备一年后举行婚礼”。刘星欣慰地点了点头。。但几个月后,身体突然恶化,刘星拿着时光机对它说:“朋友,再给点时间,下个月我儿子就要结婚了,”只听周围冷冷哼了一声:“时间?你叫我给你时间?做梦去吧,你现在老了,怕死了,时间不够用了,想回到小时候了,是吗?晚了!光阴一去不复返,你知道你爸胡一统对你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他说:“第二个功能如果不是太需要,就别用它,否则时光则会停留在那一刻,到了该生老病死的时刻就会驾鹤西去,而且时光机只会向前,无法后退!”什么!爸爸是说这个!都怪当时没听清,为了满足一时的愿望,而迷失了双眼与生命。刘星正在悔不当初时,死神来了,对他说:“想回到儿时?哈!这容易,跟我走一趟吧!”“不!不去!”刘星紧张地叫着,可苍老的双手扒着床边不松。“你觉得你有选择的余地吗?”这时走出了一个老人,这人的声音跟时光机发出的声音一模一样。“我是时间老人,你不珍惜我,我也不会挽留你,去吧,孩子,你会重获新生的。”老人缓慢地说道。
地面裂开了一条缝,在这条缝里刘星看到了老师的唠叨、家长的挂念、朋友的叮咛,顿时比起生命,比起逝去的光阴,这些都太微不足道了。此时的他后悔不已,但地面裂缝越来越大,火红的浓浆不停地翻滚着,他也一失足掉了进去……
“啊!”刘星猛地坐了起来,原来是一场梦,看看被子全都被汗水弄湿了。刘星拍抚着自己那颗还未能平静的心,想起昨夜做的那一晚的梦,一切都好像刚发生的一样,那梦境中的一切都深深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无法忘记。
“刘星、小雪、小雨,开饭了!”客厅传来刘梅的一声喊叫,这才把刘星拉回了现实。刘星拖着缓慢的脚步走到了餐桌旁,呆呆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拿着面包咬一口停一下,目光呆滞,小雨见了奇怪地问:“哥,昨天你犯了什么病?一个晚上大喊大叫不停,还叫着什么时光机?奇怪的家伙。”
刘星瞪了他一眼,放下面包,对刘梅说:“妈,对不起,昨天我回来晚了,让您担心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了,并且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原谅我这次吧,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我不会嫌你们唠叨了。”
全家人听完后,嘴巴都成了“O”型,都在想:“这孩子不会是被什么刺激到了吧?态度转变那么快?”没等他们想完,刘星猛喝了一口牛奶,抓起一片面包出门向学校跑去。“我要向老师承认错误,请求老师的原谅,从现在起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刘星在心里对自己说。他的身影瞬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复古节作文 篇5
偶遇“复古爷”
雨天在平江路上漫步,更多的是惬意。街两旁不少老宅已充作茶室,或各式特色小店等。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后,初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两样,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多的是雅致和安静,安静得能听到屋檐上水滴滴下的声音,滴在叶片上,滴在水桶里,真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看,那是不是电视里说的那个怪人?”在妈妈的`提醒下,我的目光越过窄窄的河道,果然看见对岸有个人正挥动手臂,“叮叮当当”捶打着石头。在雨声的稀释下,这捶打声并不显得嘈杂。
我们绕过小桥,到了对岸。果然是他——“复古爷”,剃了前额的头发,在后面辫了个辫子,身穿一件灰色T恤、一条发白的牛仔裤。最显眼的是下巴处留着一撮儿胡子,约有半寸长,和辫子相呼应。怪不得称他“复古爷”呢!我很内向,连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在一旁怯怯地看着他。
“几岁了,小丫头?”看见我的到来,他放下锤子,顺便吸了一口烟问我。
“12,读五年级。”我声音不响。
“会背些什么古诗?”
我低头不语。古诗我会背好多,但是我只在妈妈和老师那里背过,这样的场合,面对一个陌生人,我开不了口。我把目光转向妈妈求救。
“复古爷”没有看出我的窘相,自顾自地吟哦起来。他的话我听不太懂,反正是在念诗。后面一首我听懂了,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球石在平江”。吟诵完毕,他朗声大笑:“念诗好啊,小孩子更要多背背古诗!”我问他在雕刻什么,他说:“午睡的蒙娜丽莎。”说完,他又开始“叮叮当当”地捶打起来,一锤一锤,掷地有声。我环顾四周,压着帐篷支柱的是一个脚掌形的石雕。这里没有来来往往的行人,他自带茶具,完全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叮叮当当”的声音依旧不急不缓地响着,听起来格外响亮,回荡在古老的平江路上,似乎成了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复古节作文 篇6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 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 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 ,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
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 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 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士绅的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 者与调节者。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 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D.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复古节作文 篇7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举制度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用,来研究这种制度在近代变革中的消失对20世纪现代化的长远影响。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否有可能调动其原有的传统制度文化资源,来缓解社会转型过程的整合困难,并尽可能减轻现代化转型所引发的社会震荡?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可以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一
历史上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这些社会阶层各自在经济、文化与政治上承担着维系社会生命体的组织功能。
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而这种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由科举制度来实现的。例如,地主与庶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这样的士绅的身份,士绅则又可以进一步通过更高层次的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僚政治精英。而官僚精英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影响,通过所授予的职份田以及通过购置田产,进而在经济上成为士绅地主。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
在中国历史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表明中国社会内部的稀缺资源(财富、地位、权力与名望等等)分配过程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流动。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由于科举已经相当制度化,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其他文明社会中存在的数百年乃至数十代延绵不绝的世家贵族,“世家无百年之运”,为社会精英的“君子”所享有的稀缺资源的非连续性与“五世而斩”的代际更迭,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较高频度的社会流动性的具体写照。
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正是以科举制度为枢纽,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无论是西欧的领主封建社会,日本藩封制社会,还是印度的种姓社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闭性的阶级等级制度,而不具有中国传统社会如此高度的社会流动性。二这种社会流动性究竟对中国文化生命体的特点、延续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首先,这种体制使历代统治者可以不断从平民阶层中补充新鲜血液,吸纳在智识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除了娼优等少数贱民之外,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攻读生活,通过科举制度提供的“金榜题名”的相对平等机会,进入统治精英阶级。而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则在同一社会循环中又不断流动出政治领域。由于这种结构类似于近代“科层制”的开放性与自我更新,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层始终处于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之中,科举制至少是形成这种社会新陈代谢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在科举制度下,精英层之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高于以身份等级为基础的结构封闭性的社会。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比较看出来。隋唐以前,在九品中正制这种封闭性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功名的获取所依据的条件,是世袭的身份,而不是个人的努力与知识积聚的水平。文化知识的传播范围,往往局限在少数具有贵族血统或较高的世袭身份等级的阶层中。整个社会缺乏强大的获取文化知识的利益激励机制。而在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下,功名、地位与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获取,是需要社会成员以获取这个社会的主流知识文化为基础的,这就使社会的文化教育覆盖面,在科举制度下达到近代以前最为广泛的普及与提高。而国家与政府却可以不必为实现文化教育的这种相对普及支出巨额的教育经费。正如一位清末人士所指出的,“科举办法,士子自少至壮,一切学费,皆量力自为。亦无一定成格。各官所经营,仅书院数十区,(费用)率多地方自筹,少而易集,集即可以持久,无劳岁岁经营。”
第三,使社会价值的高度一体化。造成这种价值一体化的原因是,一方面,只有按照统治阶级钦定的儒家经典所主导的价值规范来应试的人,才能获得功名地位,这就使得士人为应试而浸淫于儒家经典的过程,自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学习以儒学为立身行事的标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在士绅、官僚与地主这三大社会精英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社会流动,这就使儒家价值规范在各精英阶层的对流中得以广泛的认同与普及。于是中国也就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一统天下。
第四,在社会稀缺资源追逐过程中,失败者自然会有一种挫折感,而科举制度却有着一种可以称之为“自我消解挫折感”的功能。这是因为,每次科举取士虽然只有少数幸运者获得功名,但由于科举取士没有年龄限制,这样,它就为每一个失败者始终保留着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与希望,而只要存在着这种机会与希望,个别的科场失意人固然可能成为现存秩序的反叛者,但群体性的'社会不满就不会凝结起来,而且不会形成对现存秩序的巨大反抗性的政治参与压力。这一点与近代学堂教育制度颇有不同。
'p>
这样,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制度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凝聚机制。它也在长期的历史中,造就并形成中华民族特定的政治文化心理与价值。它使传统中国人重视儒家知识、重视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与风俗成为天经地义。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p>
自隋唐以来,中国文化之所以经过多次的朝代更选和“以马上平天下”的外族统治,却始终保持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乃是因为任何朝代的统治者,必须依靠士绅官僚来实施其对社会的治理,而在科举制的铸模中,士绅阶级则已经是被儒学规范定型化了的阶级。他们在文化价值上有着同样的“基因”,他们可以在为任何统治者效忠的过程中,像春蚕吐丝那样,不断复制出同样的文化价值。中国在近代以前之所以没有出现春秋战国时代那种文化上的多元化,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即儒学之所以具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连续性与生命力,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可以从科举制这一简单的事实中得到解释。=y&+J]p aQA {mKlUQlI z w Rh l ?Q P ,~l行政管理论文P BU CgT9^oR$ gB96//F5c%Ri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的高度一统化,又导致社会文化缺乏活力与生气。“科举文化”不需要原创性、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远比探索未知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所需要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久而久之,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也就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轨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积习。在以制艺为人生追求目标的士人们看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就被简单地解读为“十六字心传,五百年道统,圣人之学不外乎是”的僵化教条。清末保守派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叶德辉之所以反对任何变革,乃是因为在他看来,孔孟之道,“乃大经大法,凡吾人所欲言,无不于数千百年前言之。”这种陈腐保守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正是科举制所造成的文化思维定势的必然结果。论文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来自免费论文网
于是,在前现代时期的中国,一种最具阶层开放性的制度,又恰恰与最为封闭的思想模式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并世代相传。开放性的阶层流动与精英新陈代谢,是这一制度的优点,但它们却被充分利用来巩固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信条与士大夫官僚的定型化的思想行为模式。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这种社会整合机制支配下的国家和社会建制,以及这种建制下的中国士绅官僚精英阶级,是无法应付民族危机和现代化挑战的。自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新型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消极面的批判乃至愤怒声讨,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作为这种整合机制的基础的各项制度进行改革,便成为清末新政的当务之急。二
在改革科举制度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之后,在如何改革,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改革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渐进的变通的方式。清末新政初期,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9和19初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的改革建议中,就主张通过“变通”的方式来改革科举制度。他们主张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考试“各国政治地理武备农工算法”的内容,并建议留学学成归国者经清政府复试可以取得进士贡士的资格。清政府接受了这种改革思路,在清末新政初期,改革科举制度的办法也是渐进式的,例如辛丑年(1901年)七月,清廷命自从此为始,乡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并停止武科考试,等等。此后,取消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清廷的主政者在具体措施上还是渐进的。1902年张之洞首先提出十年内逐步废止科举制度,这一建议受到清廷采纳。方法是每科取士名额递减,分三科减尽,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
第二种选择则是立即彻底废除科举。其代表人物有袁世凯、端方等人。清廷认为他们的奏议“不为无见”,此后不久,端方与袁世凯的废科举的建议被清廷采纳。清廷于19采取更为激进的彻底废止科举的措施,其理由可以从袁世凯、端方的奏议中看到。该奏折的大意是:--根据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悻得第之心,不能专心一致砥砺新学,民间更是相率观望,而且,私立学堂极少,公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普及学堂。因此,如继续采取渐进方式,新式学堂就没有大兴的希望。--即使现在立即废止科举,遍设学堂,也要等10多年之后,才能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各类人才。如以渐进的方式废止科举,那么要培养出所需人才则要到以后。而在强邻相逼的窘迫环境下,中国大局必然危殆。--学堂最为新政大端,学堂对开通民智、普及教育、培养合格国民有根本的作用。因此,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不能坚定,民智不能大开,故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从以上奏折内容来看,端方与袁世凯等人之所以要求迅速废除科举,其理由是,由于人心恋旧,从而妨碍了新制度的建立与开展,他们认为,在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只有迅速地取消科举制,才能釜底抽薪地消除人们对旧制的依恋,迫使士绅知识分子接受新的教育制度。这种“先破后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主流精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方法。他们注意到了科举制度的固有惰性对变革的阻力,并且以此作为彻底废除科举的理由,而又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压力作为迅速废除这种制度的根据。但他们却较少考虑到,这种作为现存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的制度一旦突然取消将可能在社会整合上引发的问题。此外,他们也很少考虑到,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与发挥成效,并非简单地“破旧立新”就能达到,新制度的发挥效能尚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条件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