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文可以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作文考查的是我们的综合文学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好?这份“我梦的故乡作文”是出国留学网独创制作的希望您能够喜爱它,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1
故乡是一种忧愁,流走的是时光,留不走的仍然是时光。故乡是一种记忆,飘散的是故事,飘不散的仍然是故事。故乡是一种情怀,远行的人们从这里出发,又把精神寄托在这里。
再见故乡已是在外地工作的四年以后,从鸟语花香的南国回到银装素裹的北疆。因为工作的性质,任务的繁重,不能请长假,直到一九八六年,单位特批,才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一路辗转,下了汽车,眼前的景象瞬间凝固了双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分外妖娆,这是我的故乡,这是南国从来不会有的景象。
背着行囊,徒步一个小时,已近黄昏,更近老家。
驻足村庄外头,北方,冬天,傍晚,白雪茫茫,万籁俱寂。小山村,一块块雪白的毡布上炊烟袅袅,很轻,很直,升入空中,慢慢消散。良久,青春的记忆丝丝爬上心头,家家的`炊烟伴着农家饭的香味,窜入鼻孔。四年了,没有听到乡音,没有见到亲人和儿时的玩伴。四年的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唯一改不掉的是乡音和乡情。
走进村子,年迈的父母站在两边全是冰雪的小路上等着他们儿子的回来,家家炊烟已经逐渐散尽,那是人们正在吃晚饭的时间。两眼盯着仅剩的炊烟,不敢直视父母苍老的容颜,一路低头,一路说着话,走进老宅。
年迈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把我推到炕上,瘦弱的父亲赶紧往火炉里添加煤块儿,我泪眼婆娑,掏出路上给父母买的棉衣,让父母试穿,三个人在老宅温暖的火炉旁转来转去,转来转去。
我搬上小炕桌,父亲坐在老宅的土炕上,母亲端出香喷喷的饭菜。四年了,没有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没有吃着家里的味道。三个人聊着家常,时断时续,不敢把工作的烦恼告诉,不敢把生活的艰辛诉说。
晚饭后,陆陆续续,儿时的玩伴纷纷来看我,和他们一起唤起童年的记忆,一起诉说童年的故事。但已经没有了儿时的肆无忌惮,没有了儿时的放浪形骸,毕竟都已成人,都已长出胡须。
五天后的早晨,背起行囊,很重很重,步履艰难地出了老宅。父母也是眼泪汪汪,始终不肯回村。
我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叹息,就这样走走停停,父母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童年的村庄渐渐地模糊。再次驻足,凝望很久,不知何时能再见亲人,不知何时能再见故乡。带着沉重,带着惆怅,带着哀怨,再次上路。
既然我不能经常回来,就让父母随我流浪,总比常年不见要好得多吧。我一路走一路想,直到客运站门口。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2
“春节”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一派祥和。
“放鞭炮,吃年夜饭”可谓是过年的“重头戏”了。瞧,现在才下午五点钟,奶奶却已经忙活起来了。再看看客厅里,大人们正开心地谈天说地,小孩们则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随着一盘盘佳肴陆续上桌了,我们才意识到准备放鞭炮了。看着爸爸从箱子里拿出了一大卷的鞭炮往门外走去,我赶忙拦住爸爸,说道:“爸爸,这回让哥哥来点燃鞭炮如何?”爸爸看向哥哥,却见哥哥正使劲地摇头摆手。爸爸看着他说:“一个男子汉,这么怕死干嘛!”说着,把手中的鞭炮递给他并把他往门口推。见他那十分无奈的样子,我不由的觉得好笑。
在看看他的动作:还没点燃就跑的远远的。第二次点鞭炮时,几分钟过去了,怎么还没点燃?原来啊,这紧要关头打火机却“掉链子”了。第三次终于点燃了,只见哥哥早已跑到一棵大树后面,探出颗脑袋远远地望着那鞭炮。我们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鞭炮声渐渐消失了,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原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吧!回到家中,看到那满桌的菜肴,数了数竟有十八道菜,大家都惊呆了,入座后,只见爷爷拿出了一瓶茅台酒来,与大家品尝、分享。只见大人们纷纷拿出了红包递给我们并送上祝福,我们也互相的道谢、祝福。然后,便美美的吃着年夜饭,其乐融融。
瞧,这就是我们家充满欢笑的春节。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3
那片故土,深锁我的童年。那时,我家在这个村,外婆家在邻村,连接着的是一条几乎没有汽车通过的公路和一条泥泞小路。这条路,我走了无数遍,时光缱绻美好,以至于我如此怀恋。
那时,我家屋后有几棵果树:樱桃树、枇杷树和从不结果的李子树;有小小的一方池塘,它真的很小,或许那只是一块洼地;有几块田地,种着蔬菜,其中最为特殊的,是我的草莓地。对我来说,屋后就是花园。每天放学后,我来不及扔下书包就先跑去看它们,浇水、拔草,直到它们一个个长得肥肥圆圆,嘴里还念叨:“你们可得好好长啊,给我结几个大果实啊!”是的,它们也不负希望,陆陆续续地结出果实,而我高兴得等不到它们成熟就将它们摘下。
那时,走到外婆家的路不算长,我总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外婆的大柜子里总充满着神奇的魔力,里面有吃不完的`零食。我常去倒腾那个柜子,但乐趣全然不是在吃的上,翻出来的总是那些陈旧却又新奇的东西,并拿去向外婆炫耀,外婆也只是笑笑不语。和外婆一起去做农活又是我的另一种乐趣,小小年纪的我总是抢着帮外婆背背篓,我想那一定很神气,像个小大人,偶尔还会赢得他人的称赞。
故乡,对于远去的我们来说,除了残留在脑海最深处的童年记忆外,还意味着什么?或许是留在心底里最初的那份纯真。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4
有一条河,它流淌了亿万斯年,却一直名不见经传。它的流量非常的小,与大江大河的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简直无法相比,却因其柔美而被称为“亲情河”、“友情河”还因水质清纯而被称为“矿泉可”。它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贵州的杉木河。
我虽然已去过两次杉木河,但但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感受。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杉木河时,我目视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农夫山泉吗?那里的水实在是太清澈了,即使是从是在最深处从水面往下看,也能看到最底部在欢快嬉戏的小鱼小虾。我还好奇的尝了一口这如此清澈的水,一丝冰凉清爽还带着点甘甜的味道直浸人心肺,如果不是因为有人在上游玩水的话,我肯定会装几桶回去喝。
在那里漂流其它也很简单,随便拿一个橡皮圈、浮板什么的,只要你抓得住的漂浮物,而漂浮又承受得了你的重量,那么连救生衣也不用穿你就可以尽情漂浮了。那里的水还比较有趣,靠近山那边的水流比较急,靠近岸边的水流则比较缓,适合漂流嬉戏,似乎是大自然专门为人类开辟的水上游乐园。最刺激的是河道较窄处的那一块块沉没于水下的大石头,它们似乎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在山上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在杉木河,它则是一种娱乐的景点:漂到那里时有一种要撞上它的感觉,漂过它上方时,漂浮物会突然猛地往下一坠,然后一浮,“哗啦”一声,杉木河里又多了一只“落汤鸡”!经过了石头就得立刻停下来上岸了,前面将会有一段湍急的浅水,如果停不下来的话“嘭”的一声,石桥将会让你的脑袋上多一个包!
阳光下的杉木河波光粼粼,这是我在梦境里经常遇到的情景。
梦回杉木河..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5
我是在北京白塔寺人民医院出生的,上学在皇城根脚下的奶奶家,放假玩耍在昆明湖畔的姥姥家,十几岁前没出过北京,北京是我的故乡,这事儿铁定的!
但是有一天的一件事让我动脑筋想了想是不是还有一个地方是我的故乡的呢?这是在大概十五年前,爸爸妈妈和小姑小姑父一起回了爸爸的老家山西(小姑是在北京出生的)。我从小是在爷爷奶奶浓重的山西口音中长大的,吃面食、吃醋、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让我习以为常,从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直到爸妈他们从山西回来,妈妈絮絮叨叨的讲述着这次山西之旅的各种事时,妈妈说了一句:“昨天早上我醒了看你爸躺床上流眼泪呢,我问他,她说想你奶奶了。”
我好奇的问爸爸:”真的?”爸爸说:“这次回了贾令村,问了好多人找到了我小时候出生的那个院子,我想象着你奶奶年轻时进出院子的样子。”说着眼圈又红了。当时我让他继续讲讲,我爱听。他讲的事情好像我也听爷爷讲过,可当时太年轻,好像这些我都不爱听,当了耳旁风。
时隔几年,我和老公带着儿子驾车来到山西省晋中祁县贾令村,到了那个我在爸爸口中听到的,在照片中看到的地方。村庄位于著名的乔家大院和平遥古城中间,距离不到五公里。古朴的村子,宽宽的街道和高高的院墙就是晋中大多数村落典型的样子。它虽然低处著名景点中间,但是完全被人忽略,没有被开发,没有被破坏。
因为村里的胡同没有名字院落也没有门牌,而且爷爷家的院落已经荒废,所以我照着爸爸当时给我的建议一路走走停停问问,那熟悉的山西口音指引我来到了曾是我爷爷奶奶的家。爷爷当时在大德通商号做副理,后来到了上海的中国银行,又辗转到了北京,退休于中国工商银行。在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都能隐约记得当年那个精明能干后来到了大城市进了银行的人。我说着爷爷的号(当时在外工作的人名字有号在家称呼,还有字在外称呼,爷爷在离开山西后用的都是字),热情的帮我回忆着。
虽然院子已经荒废,但是真的身临其境我也能按照照片中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样子想象他们在院中的情景,想着曾经他们生活富裕时被奶妈抱着的大姑,后来在大姑背上长大的爸爸,再后来一个人在这个院子中照顾四个孩子和公婆的奶奶。想着奶奶讲过她接到爷爷来信说带着孩子们到北京时的慌乱无措,不识字的她是怎样下定决心离开家带着四个孩子坐着直升飞机来的北京?她当时心里是多么的忐忑!
回到了贾令村,听到了那么多的山西话,吃到了真正的刀削面,喝到老陈醋,在那个荒废的院子里,回想着爷爷奶奶和爸爸跟我讲过的故事。我知道山西是我的故乡,这里有祖辈的影子,有他们留给我的念想和回忆。
北京是我生活熟悉的故乡,贾令村是我心中的故乡。现在谁要是问我是哪里人?我都说我是山西人。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6
今年 9 月 12 日,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一口已经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锅蒸出了满 锅的肥蟹。这口用于蒸肥蟹的大锅直径 6.6 米、高 2.3 米、内深 1.5 米、重 7 吨。而这口大 锅的铁锅盖子需要用一辆大型吊车吊起。 年 10 月 18 日,长沙世界之窗内,经长沙市开福区公证处公证,直径 4 米、厚 6.5 厘米、重达 1863 斤的超级南瓜饼在现场制作出锅。资料显示,之前最大南瓜饼吉尼斯纪录 保持的成绩是直径 3.75 米,680 公斤。 年 10 月 19 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在湖南长沙举行。中国湘菜大师许菊云率 团队将一条长 1.4 米、重 102 斤的罕见有机鳙鱼(雄鱼,单鱼头约重 50 斤)现场宰杀,烹制成 “双色双味剁椒鱼头” ,并申创吉尼斯纪录。 此外, 更有媒体总结称,近几年中国各地申报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很大一部分可归为 “钱 海战术”与“人海战术”两类。 如果说前述和吃有关的吉尼斯纪录属于“钱海”中的一类,那么下面的例子应该可以算 作“人海”了。
10 月 25 日,来自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武汉等 8 座城市 11 个场地的 1443 名准妈妈一起上课,同练瑜伽,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 一节孕妇瑜伽课。 10 月 18 日,河南省焦作市组织的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活动,成功挑战“最 大规模武术表演(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广场舞+吉尼斯”就会发现,从四川到浙江、从北京到湖北,万 人起的广场舞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闻了。 当然,也有“钱海”与“人海”相结合的例子。 当地时间 5 月 8 日,在法国尼斯,中国某集团为庆祝公司成立 20 周年,全公司所有员 工均获 4 天假期。该集团半数员工,约 6400 人,在法国的巴黎和尼斯两城市展开为期 2 天 的旅游。
这些人头戴蓝帽、身穿白 T 恤衫,聚集在尼斯海滨一条宽阔大道上,组成广告人 链,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有内涵的“世界之最”才有价值 我们还是回到这“世界最大份炒饭”上来。此事引来诸多媒体评论,有媒体认为,其哗 众取宠的行为助长了心浮气躁的社会病态;也有媒体表示,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不过是一次 成功的策划。 不论从何种角度去看待这份炒饭, 其浪费的行为无疑成为大多数媒体及网友所诟病的焦 点。 新华网的报道就此指出,有内涵的“世界之最”才有价值和意义,用砸钱、堆人、拼场 面等粗放方式打造出的“世界之最”除了满足虚荣心,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更在某种程 度上表现出当下社会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浪费粮食,荒.唐的“创纪录”何时休? ——“扬州
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地铁车厢吃凤爪涉事女子回应:我没打破文明尺度,我没任何错”女子在上海地铁吃凤爪,骨头随地乱扔。乘客指责却反遭辱骂。央视采访涉事女子,她回应:没有故意扔垃圾,我既没有打破文明尺度,也没有打破治安管理制度,这个角度里,前面加几个前缀的话,我没有任何错。
记者今天从上海地铁运营方了解到,他们也在持续关注这件事,对于此事他们态度非常明确。首先是谴责视频中女子的行为,同时希望更多人监督地铁车厢里的不文明行为,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虽然不是法规,但它是地铁乘客共同的文明公约。
上海地铁媒体信息部负责人尹炜:你比如说,吃东西的话可能会掉落一些残渣,你手上有饮料可能会打翻,那么对我们的设备可能会造成干扰,另外残渣可能会引发鼠患,那么鼠患对设备也会造成安全隐患,这和在车厢里不得吸烟,希望不要大声喧哗,等等,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希望乘客能够自觉遵守,这种文明公约也是绝大多数乘客的共同心愿。
类似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不文明事件一而再发生,无一例外是在曝出视频、照片后,当事人的背景被迅速“人肉”而出。“凤爪女”事件曝光后,网民不仅扒出其曾参加真人相亲秀,更群起到其微博对其进行各种辱骂。掩盖在真相背后的隐私权已经曝光无遗。
回归事件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能饮食、不能乱扔乱吐,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常识。“凤爪女”之所以令人厌烦,最直接的原因是她的行为已经超越忍受的底线,而诸如其在真人秀里的言论,甚至是被提醒之后的出言不逊,充其量只是其个人素质不佳的辅助表现罢了,将她的隐私逐一暴露在民众之下接受“鞭笞”,与“伪善”并无分别。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时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一、理由: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阜阳劣质奶粉”、“红心蛋”等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的决不是颠覆规则,玩弄手段,恰恰相反,是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是要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二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著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3、她是一位真正的医者,温润却坚韧,温和而坚定。医者的责任让她知难而上,她打破虚假,还原真相。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她不惧怕死亡,用生命还医疗行业一片纯洁的天空。
陈晓兰,一个与假劣医疗器械斗争了的白衣天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用规则作盾,以正义为枪,划破了企图阻挡阳光的那抹阴霾,驱散了模糊时代精神的尘埃。同事笑她傻,面对巨额的红包、封口费竟然丝毫不动心,反而默默承受黑心商人的打击报复;家人骂她傻,为了取得证据,竟不惜假扮病人,以身犯险,以身试针。
可是她说:“既然身穿白大褂,就不该对不起医生这两个字。”神圣的医德让她无法眼看着黑心商人用假劣医疗器械欺骗病人而默不作声,纯净的良知让她无法忽视病人被病人被病魔折磨后却得不到治疗的痛苦。于是,她选择站起来,去戳穿那些肮脏的谎言,为维护白大褂的纯净。
这不是不知变通的愚昧,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落魄,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毅,虽然这条路很难走,可她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为社会找到了方向。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的人。
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起,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著,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5、今天,如果有人大叫“吃亏了,买到了注水牛肉!”别人一定会说他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已对注水肉见怪不怪了。事实上,从红心鸭蛋事件到不少食品行业被指添加苏丹红,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多家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霸王洗发水被检出超标二恶烷,从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制作到日化行业秘密曝光,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7
上高中以后,我每天维持着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被课本、教辅与试卷压得喘不过气,往往每个清晨都是带着“浓睡不消残酒”的慵懒被叫醒。今日却有些奇妙了,天色尚早,城市亦未苏醒,淅淅沥沥的小雨轻叩着窗户,我有些贪婪这独有的安然。
凌晨的城市没有喧嚣,它变得清静而柔和,恍惚间我想到了我的故乡,也是如此的清静而柔和,如今大概是到了下雨的时节了吧,这时候是不是也下着小雨呢?
它是人们口中的江南水乡,处处是亭台楼阁,流水潺潺,清雨绵绵。这个时候,人们大都还在酣的睡梦中吧,而我若是生在那处,应是和着清晨夹杂着泥土和树叶清香的微风,伴着河畔的依依杨柳开始崭新的一天了吧。离了多年的那些场景的我,以为早已“林花谢了春红”凋零枯萎了,可是此刻它却如此活灵活现。
周遭逐渐变得朦胧,我好像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初春的雨终于将寒冬残留的凛冽一洗而尽,走在河畔被昨晚的雨残留的凛冽一洗而尽,走在河畔被昨晚的雨洗的一尘不染依稀发亮的石板路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顺着树叶轻轻滑下,滴到了河里,唤醒了水面的美梦,碎了一圈涟漪,沾染了一片透明的天空。
一个孩子用小脚踢着雨水,水珠变纷飞四溅,在空中转圈、跳跃、摇曳,而后轻飘飘地落下,绽放一个个水花。一个老人牵着孩子,撑着一把淡粉色的油布伞,伞上开了漫山的桃花灼灼,雨儿滋润着花儿,老人对孩子慈爱地笑着,蔓延了整片小雨,荡漾了整个湖面,灿烂了整个时光。
河上如烟如纱的薄雾轻柔地散去,沉睡的小镇渐渐醒了。人们开始忙活,街道也热闹起来。雨过天晴,淡淡的曦光浮现出来,云是白的发亮的,它们看起来很低,恰好悬在屋里的青瓦上,我总是忍不住去抓。云摸起来是什么样呢?软软的?黏黏的?我总是把它们当棉花糖,想着抓一小块来品尝一番,可怜人沮丧的是,我总是抓不到它们,手一伸,它们就跑掉了。
“想吃糖吗?”外婆总是跟我心有灵犀,她总能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蹦蹦跳跳地牵着外婆的手走着,塘坊在河对面。这座桥很窄,外婆便背起我,她瘦弱微驼的身躯,街道上骑车的少年和嬉戏的儿童,两岸随风起舞的杨柳和高矮不一却错落有致的房屋,都倒映在水里与很远的湛蓝天空相融在一起了。
塘坊的做糖人宛如魔术师,一个木勺,半瓢红糖,顷刻间变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吃在嘴里甜丝丝的,有时粘在脸上黏糊糊的。暮霭初降,天湿漉漉的,微风浮起一丝微凉的雨意,一直压到了屋瓦,有些许闷热。
小镇炊烟袅袅。要回家了。我跑起来,跑过茂盛的树林,跑过清澈的小溪,跑过洁白的麦垛,跑过美丽的花地。外婆就在后面跟着我,直到我的身影愈来愈远,消失在了她的视线里。
睡觉时,我总是要外婆给我讲故事,哪怕一个故事,听了十几遍,却从不厌倦。我贪恋的'是依偎在外婆怀里的感觉,那时她搂着我摇,故事偶尔被巷子里几声滴滴的犬吠击中。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墙壁渐渐淡了下去,岁月在上面刻下了斑驳的痕迹,门框也在不经意间松动,掉下几块油漆。
时光飞逝,故乡终究是离我远去了,镜头定格的一刻,是我和外婆相依安睡的画面。后来我随父母到了这座繁华的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灯火阑珊的夜景,无不让人时刻感受着时代的脉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在急速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在变化本身的时代,我们需要去努力,去付出,而后赢得认可与尊重。但生命历程中除了保持前倾的姿态去拼搏,仍然需要寻找心的港湾、精神的家国和灵魂的休憩地,它可以是一首诗、一段音乐,也可能是对故乡、对童年的美好留念。
在这临近清晨的时候,在天空半明半暗的时候,在天边红褐色的残霭即将变成白色的流云的时候,我梦见了我的故乡,那个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美好的地方。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8
精选文章《记忆中的故乡》
离开故乡已经有二十五年,那时还小。说是故乡,其实离我现在生活的地方也不远,现在一年也还回去几次,之所以要写这些文字,原因之一是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原因之二是为了寻找精神中的故乡,寻找精神的栖居之所。我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梦中的情境大多都和故乡的山水草木有关,和在故乡的生活枝节有关。在那里生活的十五年,留下的既有太多的美好和兴奋,也有太多的艰难和痛苦。其实美好和痛苦,一样让人刻骨铭心!
简陋遥远的村小
我的故乡在乡下,算不上偏僻,因为那个地方离区政府所在地不过两公里的路程。虽然离区政府很近,但中间隔了一座山,这座山将街上和乡下分成了两个世界。
老家离街上不远,到街上的区小学只要十分钟,走小路翻过那座山就到了,我家住在山那边,区小学在山这边,中间只隔着一个“白家垭口”。因为是农村孩子,不能上区小,我只能到离家五公里远的村小去读书。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走的不是山路就是小田埂路,天一下雨全是泥浆,很滑,出门就是一身泥,还经常摔跟头。特别是冬天,小路的两旁全是泡水田,田埂上很滑,一不小心就摔到田里去了,全身都是稀泥,冷得全身直打颤。
村小是半日制,早上十点半上课,下午四点半放学。夏天还好些,白天长,一到冬天就惨了,白天短,上学常常是两头黑,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下午放学天黑了才能到家,因为来回要徒步行走十公里的小路。来回十公里,对于年仅几岁的孩子来说,的确不算近。有一次学校上早课,8点钟必须赶到学校,那天晚上月亮很明,因为家里没有钟表,不知道时间,我和尔明兄很早就出发了,往学校赶,一路上到处都是萤火虫,我们捉了很多装进南瓜叶下的管子内,南瓜叶下的管子是透明的,满管子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很漂亮。那次我们赶到学校都还没天亮。挺怀念那些日子、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只可惜尔明兄已经不在人世了。
村小非常简陋,土墙房子,顶盖青瓦,泥巴地面,白纸糊的窗户。教室没有装楼板,夏天太阳光透过瓦隙照进教室,明晃明晃的,让人觉得火爆爆的烦。天一下雨就漏,教室里到处都是泥泞,上课就好象在打田。冬天,凛冽的寒风刮过房顶的青瓦,呼呼地透进教室,大家冷得直打哆嗦。
为了取暖,一到冬天,每间教室的角落里都生一个用泥巴筑成的地炉,值日生每天不但要负责打扫教室卫生,还要负责生火。于是大家一到值日的时候就得从家里带干柴,记忆中带得最多的干柴就是苞谷芯。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聚在一块“挤油渣”,用大家相互拥挤的方式取暖。记忆最深的事情不是这个,而是冬天的时候大家都带一个小火炉,一般都是用废旧的茶缸或者脸盆做成的`,交叉穿上两要根铁丝方便用手提,烧的要么是木炭要么是煤,当然也有烧柴的,搞得教室里乌烟瘴气。下课时,大家在操场上把自己的小火炉甩得呼呼作响,那感觉有如神仙一般。那时候没有爱心午餐,大多数孩子是不吃午餐的,冬天的时候就带红苕,放在自己小火炉上烤,整个教室甚至整间学校都弥漫着浓浓的烤红薯味。那种味道至今仍然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那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艰辛的味道。
学校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梧桐树,就在操场的边上,天热时梧桐树象一把撑开的大伞,为我们遮阴。学校没有什么象样的体育设施,只有一个篮球场,两个破烂的木篮板一直陪伴了我们五年。操场边上是农田,我们打篮球时无数次把球打在那块稻田里,为此也没少挨学校老师的批评和种田老乡的骂。
就在这里,我上完了小学。现在,这所学校已不复存在,一切都随着岁月的老去,消失在时间的维度和记忆中长河中,渐行渐远。
知人冷暖的泉水
老家的房子修在在半山腰,但常言说,山高水高,再高的山上都有水。老家的院坝边就是一口水井,记忆中那口水井一年四季泉水长流,从来没有干过,是我们一家生活用水的保障,洗衣、做饭、饮用都靠它,多余的水还可以灌溉家门口的一些稻田。
小村子里只住了九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一口井,但其他的水井都坐落在相对较低的地方,水源都是地下水。只有我家房子坐落得较高,背后是油沙坡,有一座比较大的山梁子,水就顺着那道山梁子,经过油沙层层过滤,慢慢地浸出来,常年不断,大家都称这口井里的水叫“油沙水”。
油沙水有三个特点。一是特别清洌,因为天然降雨经过油沙的层层过滤,将所有的杂质全部吸收,水浸出来的时候特别干净,特别清洌。二是特别甘甜,井水经过油沙过滤后,涤除了杂质,同时也渗入了很多矿物质,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井水喝起来都特别甘甜。三是冬暖夏凉,冬天的时候水井冒着热气,井水暖暖和和的,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夏天天热的时候,那水冰冰凉凉的,就象现在饮水机致冷过的水一样,喝起来清爽极了。也许水也有灵性,能够知人冷暖吧!
那口水井是很多人的向往,附近的村民、街上的居民,一到夏天,他们不怕翻山越岭,不怕炎炎烈日,成群结队地到那里去饮水、挑水,去感觉那水的清凉和甘甜,去感觉那水知人冷暖的灵性。那口井是我家私人打的,但我的祖辈们从来没有干涉过别人在那口井里打水,我的父亲说,因为那口井,更因为那清洌甘甜的井水,让他认识和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吧。
我到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故乡成了国营煤矿的采区,父亲说晚上睡觉经常听到地下采煤时的放炮声,能够感觉到房子象地震时那样摇晃。再后来,房子歪了,墙和地面都拉裂了很大的口子,地表水自然渗漏了,那口水井慢慢地干了,没有了一滴水。再后来,就要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生活了,这个现状一直持续了十五年,直到2006年祖母病故。
而今那口水井还在,只是没有了曾经清洌甘甜、知人冷暖的泉水。岁月沧桑,就让那些曾经的过往、曾经的美好、还有曾经的痛苦,都留在童年的记忆中吧!
神秘古老的石头
老家的门口有一块石头,石头长得象只蛤蟆。这石头没有名字,从小只知道大人们都叫这块石头“大石头”,其实这块石头不大,只是长得奇特,真的和蛤蟆一样,大家都觉得这石头挺好,特别是小孩,就爱跟这石头玩。
没有考证过这石头的来历,也不知道这石头到底在这儿生活了多少年,父亲说他知事的时候这石头就在那儿了。我想,要说这石头的年龄,或许百年,或许千年,或许更长更久,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它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存在,它就在那儿,无声无息地在那儿,经历着风雨,见证着岁月,承载着沧桑……
于我而言,那是一块神秘的石头。父亲说,那块石头是我们家的风水石,不能破坏,至今为止,那块石头一直都非常完好,大家都很爱护它。父亲说他每一次回去他都要去看看那块石头,我也一样,每次回老家,都忍不住去看看,因为那块石头载满了我童年最美好、最神秘也最深刻的记忆。
春天,村里孩子们会经常来到石头那里,围着它玩泥巴打仗的游戏,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父亲会带着我们坐在干净的石头上纳凉,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秋天,我经常独自与那石头为伴,看日出日落,看朝阳黄昏,想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心事,寻找“为赋新词强索愁”的感觉;冬天,我们会在那大石头上堆上一个大大的雪人,好象要把蛤蟆的背给压弯……
在那块神秘石头的陪伴下,我渡过了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历经沧桑的拐枣
老家的房子前面有一棵很大的拐枣树,要两个人才围得过来,估计已有百好几十年的树龄。父亲说,那棵树是祖父亲手栽的。既然是祖父的手植树,大家都非常怜爱这棵树,这棵树从精神层面来讲,这已经不再是一棵单纯意义上的树,它代表着祖父在我们心中的存在。
我从没有见过祖父,父亲说祖父在他十五岁时就去逝了。是祖母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地维持生计。父亲是老大,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因此他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协助祖母带大四个妹妹的责任。父亲的一生是辛苦劳累的一生,我至今仍然记得最小的姑妈结婚的时候的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是用他16岁的肩膀担负起了一整个家庭的负担,我可以负责地讲,我的父亲母亲绝对是天下最负责的人。母亲在辛苦中终其一生,已离开我们十六年之久,祖母也在辛苦中终其一生,离开我们已有7年光景。所幸的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已过古稀之年父亲至今仍然健在,给了我们尽孝的机会,但愿他能够幸福快乐地渡过属于他自己的晚年。
因为地质灾害的原因,父亲还有我的家人们都已搬离故乡多年,故乡的老屋一直保留在那儿,已经非常残破,但我仍然不想就此拆掉,哪怕是保留一点老屋的影子,于我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也许这就是故乡情怀吧!
今年春天,我回到老家,那棵历尽沧桑的拐枣树仍然枝繁叶茂。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9
故乡的路
路,从无到有,从古至今。
路,由窄变宽,由曲到直。
故乡的路,饱经风霜,它承载着一代代家乡儿女的生生不息。
故乡的路,历尽坎坷,它记录了家乡从古至今沉重激昂的历史。
故乡的路,抒写繁荣,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引导着家乡的巨变,见证着祖国的发展。
故乡的路,忧伤的路……
在儿时的记忆里,故乡就是一块偏僻、贫困、荒凉的黄土地。那条通往集镇的土路弯弯曲曲,路上虽稀有来往的车辆,但更显得拥挤。平日里,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下雨后,积水遍地,泥泞不堪。正所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在这样的路上人们肩扛背驮,用艰辛与忍耐沟通山乡与城镇,就是在这坎坷不平的'土路上,留下了我最痛苦的回忆。记得那天阴雨刚过,恰是一个赶集的日子。倔强的我不听母亲的劝阻,悄悄地去赶集,毕竟人小,而且路也太滑,一路上跌跌撞撞,弄得满身稀泥。突然脚下一滑,我重重地摔倒在泥水里,抬起进水的泥鞋,摸摸疼痛的右腿,看着满身的烂泥,眼泪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满腔赶集的喜气霎时被痛苦与后悔所淹没。于是,在我幼小的心里,把这切都归咎于那条土路,归咎于那条令人忧伤的土路。
故乡的路,欢快的路……
我思绪的骏马又从往事的追忆中回到了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几年后的今天,脚下的情景使我感到异常的激动。那条曾经令人忧伤而又让人充满期望的土路,如今已被拓宽、硬化,平整宽阔的公路上车来人往,两侧那绿茵茵的小树更是像使者一样迎来送往,何等舒畅,何等惬意啊!就是这条银白宽阔的水泥路,把山里人世世代代的诅咒,在改革的春风中化作一抹淡淡的云烟,消逝得无影无踪。也就是这条路,将城里人与山里人连得那样的近、那样的亲!山里的绿色,适时地进入了城里人的菜篮子,城里人的文化不时地来到山村,包装了山里人。城里人节假日喜欢踏上这条路来山里体验农家乐,山里人时不时经过这条路去城里感受都市风情。
瞧,那条欢快的路,那条忙碌的路。一辆辆崭新的农用车满载着农家的希望在奔忙。通红的枣、金黄的梨、鲜绿的菜……源源不断去接受城里人热情的款待,叔叔伯伯们黝黑朴实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小车上、摩托上、电动车上那一个个俊男靓女在时代的节拍中唱着《大地飞歌》、《越来越好》穿梭往来,笑容在雨后的彩虹中绽放,宽广的乡路笑了,富裕的山村笑了……山民们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书写着神奇,书写着快乐,日子越来越滋润,越来越红火。
故乡的路,希望的路……
故乡的路,你一直向前延伸,走向城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你的前面,金色的东方巨龙在腾飞,在引领着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故乡的路,你贯古通今,记载着历史,创造着未来,创造着金色的未来。我看见,中华民族似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着世界的文明与繁荣。
我坚信,有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的沉淀,有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呵护,故乡的路啊,你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灿烂,越来越辉煌。
我爱你——故乡的路!
我爱你——故乡!
我爱你——祖国!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10
“老人常与树叶为伴,以无来由的某句话为口号,独行于田地,树林,和山之低谷,山之极顶。”
“他惯于沉默,有时也会提着老旧的刀斧,穿梭于厨房,里屋,和院落毁坏了新置的沙发,摔碎了新买的饭具茶杯……”
“他已不在乎大小便,更不在乎老牛迟疑的双眼”。
……
(群童戏耍于路口,也众口声事,竞说自家“故事”。)
一年之后,然而似乎时隔多年,又横立于故乡的腹地,故乡纯粹的山际草木间。是的,我又亲临于故乡之冬,故乡之野。
回到故乡,回到众山之山,薄雪弃于野,飞尘起于草木,幼童更望于无路之路……
回到故乡,邻之又邻的老人急来问故。老人好奇于我的工作,我毫无沉思我说修路,修渠道,修“泵房”,修……,为了使流水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为了修复大自然的自我损毁和人为破坏,更为了人饮大计呵!
(老人沉默良久,连连称赞。)
回到故乡,绕村三行,或穿越其中数来往。最后目光落回到老家的地坎上,“屋前的地沿后退了一两米!”老人说,“屋后的土坎塌落了两三方”。
不不,然而老屋恒在,岿然不动。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回到家中,我们东拼西凑,终也找不到一个共同的话题。
“这病由来已久……”,我却灵也似的听到老人在说,院落的荒芜由来已久,家人常年的奔走由来已久,幼童伴着老人也是由来已久的……
他也说到了贼或小偷的.故事无奈朝来飞雪晚来风,“小学生也潜进了里屋,翻箱倒柜,然而一无所获”。
幸甚至哉!
但是,事事无常,太多的季节里他亲自下厨。真的,喂牛,劈柴,晨醒昏定,老人已沉默多年……
在某阵微冷的气流下,他抬头仰望天空,他一无所获。
我也极目深望,同样一无所获。沉默一词似乎有了它终极的意义……真的,我们普遍缺乏对词语的敬畏,对语言本身的耐心,和重读。
但是,如果文字有任何突出的意义,我愿保持沉默,从此提笔耕耘。
某阵清冷的寒风吹来,我也深座山野,又写下了老人口中的只言片语:“老人坚守的信念有所转变,他们近乎无礼的让我反向而行考取功名,力争仕途,让那近二十年的读书心血也不至于损失殆尽,流于空言。”如今,冬风如是,老人心中坚守已久的是非观念尽已模糊不清。信仰,正道,人情,往事,幼童,飞雪,断草……他已分不清这些词语本有的位置。
然而究其原因,那定然不是地形的变换所能引发的。瘦枯的老树沉默如常,萧条的乱叶已几度重生,又遭覆灭。那棵坚硬的核桃树也似“树老成精”,根系充塞了枯井,又蔓延至两侧的蜂箱之中。
“一再的离开故乡,才能终于回归此地,”我说那蜿蜒诡异的硬化路,终于输走了成形不久的少年,荣光待发的青年,还有家中的最后一个顶梁柱尚且健壮的中年呵!
恰如硬化后的水渠,河道……让流水顺利的行进远离它的源头。
尽是百年大计呵,却不以人老为患?
但是,真的,如果文字可以产生如重重错觉之中那般的洪荒之力,我愿沉默于习俗和舆论之中,提笔耕耘,记录现实。
然而事事无常,孩童两眼无光,却追我至于无路之末,无地之野。
没错,来也空空去如风,青年又要出发了……
行于山路之间,我尽也看到了老人呆立于高山之上的梯田,穿行于落叶层叠的深林,他与树叶为伴,以无来由的某句话为口号,独行于田地,树林,和山之低谷,山之极顶……
但是真的,那是我确知的。直到深冬之冬傲雪凌霜,群山万壑覆白雪,那便是故乡最后的美景,是我唯一的出路。
是的,孩童最爱的是白雪,拯救白发的是白雪,淹没一切的也是白雪……
但是,我又出发了,出于白雪之未发,出于开春之,无音……
2018年元旦,写于家乡之野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11
故乡
是一个很小的山村
遥遥得
座落在有浓雾弥漫的地方
一条唯一的山道
坎坷出了十八弯
多少年来
负载着村人殷勤的希望
多少次回眸
依然不变的是耸入云霄的高山
故乡
记忆的摇篮
牵绳旁
还有灵秀的姑娘
秋 枫
傍晚
秋枫下
我诵着刚发表的文章
你一脸神往
纤细的手上
平放着刚落的枫红傍晚
以后的日子
你除去了我所有的负担
从你的'手上
我读出了秋叶的枯黄
秋枫下
红叶覆盖了我的信誓旦旦
从此
你我成了黄昏的夕阳
稻 草 人
一颗心
孤独在风中
迷路了
牵不走的草人
落泪了
那被绳在木架的身体
点滴着晶莹
是愁
因为风的出走
从此没了着落
他知道
应该哭泣
让泪水淹没记忆
山 屋
小山坡上的小屋的小门
终于腐烂
小院的小路上
再没出现他的鞋印
杂草
占领了这里
矮矮的土墙
便是它们的哨岗
屋里
还是空荡荡
只有一张木床
和几颗沾着陈年血迹的子弹
比起从前
还多了几缕阴暗的阳光
一口破水缸
一只喝水的羊
然后
来了一个小孩
牵走了羊
责备了一句:
这里的水脏
吻 别
出发前
你不舍却无言
没落一滴泪
"我会回来,等我"
你坚信
路旁
风正凄凉
骗自己别伤感
尽亮把心放宽
可还是
吻了你湿湿的脸庞
道别
"路很长"
我梦的故乡作文 篇12
关于故乡的文章解析教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我”在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全不如此。我的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棗“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人物的形象对照表。
闰土的形象:
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杨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②教师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业
1.作“练习一”
记忆中的和眼前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作“练习二”
填写“人物变化表”尽量找出原句,这样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填表,才能细读作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作“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辨析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疑难语句的分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6.“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7.“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类型
教师提问:作“练习五”,思考一下,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四、小结
1.疑难语句的理解要紧紧联系全文的内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态度,不能凭空臆断。目的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
2.辨析段的类型要以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为依据,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
布置作业
1.作“练习六”
小说中的议论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写的人物,所叙述的事件内涵的意义,或直接表明作者对该人物、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画龙点睛,一语道破,给读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题的思路。小说中的议论只是用浓缩的语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需要议论文所具有的论证过程。
2.作“练习八”
把《可爱的》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在所写的内容,采用的体裁,写作的目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写作方法上都不同。
教案点评: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及人物与眼前的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探究活动
你的在哪里?20年前的和20年后今天的相比,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体会,采写你的过来人,从一些人、事的细微变化中思考人生、社会,并形诸文字,写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