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200句

2023-07-10 09:55:48 老子名言

  “悲慈之心使人勇敢,节俭之道使人广阔;不敢妄为天下先,因此能够取得长久的成就。”栏目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搜集和编辑了“老子名言”。名人名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格言箴言则能够为我们提供生活智慧。这些句子仅供参考和使用,请大家收藏和分享!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福生于清俭。《道德经》:“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8、为了真正拥有东西,我们必须先学会放弃,因为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1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

  11、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3、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 ----《道德经》

  14、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6、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1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8、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9、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20、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21、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老子《道德经》

  22、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2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2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6、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7、盖闻善攝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2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29、书是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30、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1、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桥梁,而学习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

  32、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3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4、勇敢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敢于面对恐惧并从中得到力量。

  35、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7、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3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9、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1、一切都有自己,而我却固执得像个可鄙的人。

  4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4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46、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4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8、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49、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0、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1、“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52、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愿能与书一生为伴。

  5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5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5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老子的名言。

  57、“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的这条名言为我们提供了找到自己内在力量的重要提示。

  58、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59、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61、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经典的用兵之道,如在第三十章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不主张用暴力治理天下;在三十一章中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主张在政治上滥用军队;在第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主张谋略上以奇用兵;在六十八章中说“善战者,不怒”,主张选拨头脑冷静的将领;在第六十九章中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张战略上以退为进;还在第四十六章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分析了争夺自然资源是战争的根源;然而最典型的是在第五十章中说“兵无所容其刃”,指出要彻底消除战争的根源,全文如下:

  6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3、太,不知道那里;第二,热爱并尊重它;第二,恐惧;第二,欺负。不信怎么,有不信怎么。

  64、心无挂碍,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并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65、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66、德生于谦卑。《周易》:“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

  67、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6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69、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70、玄之又玄的循环:是你非你——无数个你,曾站在同一条长河边看落日

  71、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7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3、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7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75、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76、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7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8、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和大怨必有馀怨,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1、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2、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8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4、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8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86、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87、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9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91、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92、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93、治人时需以德为先,以法为辅,老子的这个名言很有道理。

  94、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9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9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

  98、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

  99、老子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10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2、世界上最大胆的行动,往往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柔和与平静。

  103、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04、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105、为道敬德,而不自居高人,才能真正获得智慧的启迪。

  106、慈善行为不应仅仅出于虚假的外在表现,而是真心流露的行为。

  107、“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108、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0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110、正常、维系家庭的正确秩序。

  111、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1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李耳《江海能为百谷王》

  11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4、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5、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7、上德不德,是以有?拢幌碌虏皇У拢是以无德。

  118、易经名言:亢龙有悔,潜龙勿用

  119、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2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2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2、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我们生活的好坏也是相对的,有的人一直和别人比较,心比天高,怎奈何命比纸薄?

  12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2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2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26、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12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28、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2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30、三十个轮辐,一个轮毂,当它不是一辆汽车时。他们被找到了,但是当他们没有被找到的时候,他们是有用的。16.当你没有空间,你就有空间。因此,有利润,没有使用。

  13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32、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強。

  13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34、所以说善于珍惜人之生命的人,在进纤活动时懂得防范犀牛和老虎等野兽,在处理国家关系尽量辟免兵戎相见;这样,使得犀牛的触角沒人可撞,使得老虎的爪牙无人可抓,人类自己组建的军队也就无人可杀。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从根本上消除了兽害;又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类自相杀戮的战争根源,即“兵无所容其刃”。

  135、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3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37、善良和宽容的心,是与人相处和谐共融的根本。

  1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39、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也就是不强求,在某些情况下不去干预,这个思想颇为深刻。

  140、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141、老子的这个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醒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42、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143、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144、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45、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14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47、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48、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0、师之所居,荆棘生之。

  15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52、为了保有内心的宁静,我们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并接纳一切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153、运用道家的思想,我们要学会放下欲望,如同老子所说:“欲以观其妙,其妙且神妙,衆妙之门”。

  15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55、命生于和畅。《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56、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57、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15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9、在细微之处体现真理,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深度和美妙之处。

  160、巨大的委屈,必有委屈;以德报德。

  161、我总结了六句老子的名言

  162、不生不灭的智慧:生命之根——不生不灭,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己

  16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16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1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66、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67、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16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缺乏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缺乏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6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7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7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17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73、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74、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17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176、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17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7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7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180、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8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182、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人生是不可逆转的,世间万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不能一味的固执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18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84、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85、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

  18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187、《道德经》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8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9、参禅修道的缘起:今日逍遥——活在当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才是智者

  19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191、“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192、读书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使人优雅。

  19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5、天地间,其然共悦?空而百折不挠,动而不止。

  19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9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9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99、道生于安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0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应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修正并完善自己。

作文网为你推荐:
感恩名言 | 奋斗名言 | 励志名言 | 读书名言 | 爱国名言 | 名言作文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老子名言200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关于交友名言

交友名言

劳动名言简短收藏69条

劳动名言

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69条

阅读名人名言

鼓励学习的名言97句

鼓励学习名言

海德格尔名言54句

海德格尔名言

细节名言200句

细节名言

作者名言200句

作者名言

情绪名言200句

情绪名言

员工名言200句

员工名言

放弃名言200句

放弃名言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悲慈之心使人勇敢,节俭之道使人广阔;不敢妄为天下先,因此能够取得长久的成就。”栏目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搜集和编辑了“老子名言”。名人名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格言箴言则能够为我们提供生活智慧。这些句子仅供参考和使用,请大家收藏和分享!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福生于清俭。《道德经》:“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8、为了真正拥有东西,我们必须先学会放弃,因为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1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

  11、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3、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 ----《道德经》

  14、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6、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1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8、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9、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20、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21、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老子《道德经》

  22、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2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2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6、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7、盖闻善攝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2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29、书是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30、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1、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桥梁,而学习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

  32、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3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4、勇敢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敢于面对恐惧并从中得到力量。

  35、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7、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3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9、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1、一切都有自己,而我却固执得像个可鄙的人。

  4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4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46、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4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8、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49、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0、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1、“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52、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愿能与书一生为伴。

  5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5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5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老子的名言。

  57、“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的这条名言为我们提供了找到自己内在力量的重要提示。

  58、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59、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61、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经典的用兵之道,如在第三十章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不主张用暴力治理天下;在三十一章中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主张在政治上滥用军队;在第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主张谋略上以奇用兵;在六十八章中说“善战者,不怒”,主张选拨头脑冷静的将领;在第六十九章中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张战略上以退为进;还在第四十六章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分析了争夺自然资源是战争的根源;然而最典型的是在第五十章中说“兵无所容其刃”,指出要彻底消除战争的根源,全文如下:

  6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3、太,不知道那里;第二,热爱并尊重它;第二,恐惧;第二,欺负。不信怎么,有不信怎么。

  64、心无挂碍,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并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65、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66、德生于谦卑。《周易》:“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

  67、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6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69、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70、玄之又玄的循环:是你非你——无数个你,曾站在同一条长河边看落日

  71、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7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3、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7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75、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76、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7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8、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和大怨必有馀怨,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1、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2、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8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4、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8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86、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87、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9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91、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92、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93、治人时需以德为先,以法为辅,老子的这个名言很有道理。

  94、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9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9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

  98、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

  99、老子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10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2、世界上最大胆的行动,往往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柔和与平静。

  103、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04、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105、为道敬德,而不自居高人,才能真正获得智慧的启迪。

  106、慈善行为不应仅仅出于虚假的外在表现,而是真心流露的行为。

  107、“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108、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0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110、正常、维系家庭的正确秩序。

  111、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1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李耳《江海能为百谷王》

  11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4、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5、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7、上德不德,是以有?拢幌碌虏皇У拢是以无德。

  118、易经名言:亢龙有悔,潜龙勿用

  119、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2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2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2、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我们生活的好坏也是相对的,有的人一直和别人比较,心比天高,怎奈何命比纸薄?

  12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2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2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26、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12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28、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2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30、三十个轮辐,一个轮毂,当它不是一辆汽车时。他们被找到了,但是当他们没有被找到的时候,他们是有用的。16.当你没有空间,你就有空间。因此,有利润,没有使用。

  13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32、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強。

  13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34、所以说善于珍惜人之生命的人,在进纤活动时懂得防范犀牛和老虎等野兽,在处理国家关系尽量辟免兵戎相见;这样,使得犀牛的触角沒人可撞,使得老虎的爪牙无人可抓,人类自己组建的军队也就无人可杀。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从根本上消除了兽害;又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类自相杀戮的战争根源,即“兵无所容其刃”。

  135、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3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37、善良和宽容的心,是与人相处和谐共融的根本。

  1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39、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也就是不强求,在某些情况下不去干预,这个思想颇为深刻。

  140、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141、老子的这个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醒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42、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143、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144、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45、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14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47、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48、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0、师之所居,荆棘生之。

  15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52、为了保有内心的宁静,我们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并接纳一切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153、运用道家的思想,我们要学会放下欲望,如同老子所说:“欲以观其妙,其妙且神妙,衆妙之门”。

  15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55、命生于和畅。《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56、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57、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15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9、在细微之处体现真理,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深度和美妙之处。

  160、巨大的委屈,必有委屈;以德报德。

  161、我总结了六句老子的名言

  162、不生不灭的智慧:生命之根——不生不灭,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己

  16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16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1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66、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67、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16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缺乏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缺乏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6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7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7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17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73、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74、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17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176、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17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7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7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180、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8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182、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人生是不可逆转的,世间万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不能一味的固执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18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84、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85、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

  18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187、《道德经》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8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9、参禅修道的缘起:今日逍遥——活在当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才是智者

  19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191、“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192、读书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使人优雅。

  19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5、天地间,其然共悦?空而百折不挠,动而不止。

  19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9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9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99、道生于安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0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应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修正并完善自己。

作文网为你推荐:
感恩名言 | 奋斗名言 | 励志名言 | 读书名言 | 爱国名言 | 名言作文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