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经典10篇)

2023-06-28 20:03:03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篇1)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读后感(篇2)

  多年以前我曾读过《杨绛文集》,当时很为杨绛先生的才情所折服。这次再次拜读《我们仨》,因为多了几年生活的经历,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钱钟书曾夸夫人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两个“最”给我的触动颇深。“最才的女”,这个可以理解,杨绛先生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确实当得起才女之名。“最贤的妻”这个评价到底如何,就如同脚上穿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的人最清楚。能得到相伴经年的丈夫如此评价,可见杨绛先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讲了她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一家人几十年来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乖巧听话,体贴孝顺父母的阿瑗;看到了温柔细腻、一身才华的钱钟书;还看到了善良温柔、贤惠宽容的杨绛自己;更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爱、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这样一种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是如何营造和维持的呢?答案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即有共同的爱好,同时又能用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都喜欢读书,这是他们共同的爱好。钱钟书自然不必说,他学贯中西,仅是读书笔记就有几个麻袋。钱钟书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管锥编》里面更是汇集了诸多文化的精髓。钱媛小时候被祖父称赞为“读书种子”。杨绛先生到晚年时还读书写作。所以,他们一家三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学问上。全家人寄情于书海,专注于学问。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这种朴素、单纯的生活方式,让无数人心生羡慕!

  而“存异”最要紧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上。杨绛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她给予钱钟书的生活态度,一直像是朋友一样: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别的不说,光是对丈夫的宽容体贴,就很值得世人学习。她爱钱锺书,也包容他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后来相伴的63年岁月,她也是如此,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烦过他。即便有麻烦,只要自己能解决掉的,都不会告诉他。她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烦恼尽交付自己,因为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反之,常常会徒增焦虑和争执。这样的睿智和深情,是他们这个家庭最好的粘合剂。反观现在很多动不动就“离散”的家庭,缺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尊重。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没有什么所谓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是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彼此欣赏和尊重,在苦痛中找到幸福。

  从常人的角度看,杨绛先生晚年的经历,实际也是不幸。她先后遇到女儿与丈夫离世。这两位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生总是在遇见和告别中循环,但告别后成长不期而遇,下一次将是更美好的遇见。

我们仨读后感(篇3)

  这本书看了十多年。家里有一本纸介版的书书,封皮封地与这个电子版一般无二。那是十多年前一个同事送我的。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还没有结婚,翻看了两页,觉得事情琐碎、乏味,也难找出读起来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就像是一位老人家在碎碎念。所以就放下了。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回到娘家。没有什么事,想找本书看你,便一眼瞥见书架上落灰的它。当时想就这本没看过,要不再努力看看吧。谁想,一看便停不下来,有了家庭,上了年纪,便对着书中记录着的那些生活琐碎有了共鸣,而那些平实的文字将这些生活琐碎描绘的如此温馨,令人羡慕,也让人警醒:这些就是幸福!一家人相互扶持、包容、分享,与人为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业,但,是出于爱好、出于责任,并不为名利所累。家人分离时,都会积攒“小石子”,待重聚时,相互分享、讲评。钱老先生夫妇俩人的爱情是最浪漫的,最令人羡慕的。有一句歌词说: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两人携手经历了七灾八难,慢慢变老,两人互为对方最后一本著作题字,这是多浪漫的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罗曼史,有的就是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但正如杨先生所说,人生没有永恒,读到这里,不禁泪目。一家再好,也总逃不过生死别离!所以,现在当至亲还都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一些包容、理解,就多一份温馨、幸福!珍惜,珍惜!

我们仨读后感(篇4)

  我们仨,平静的文字,娓娓道来,却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里打动别人。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稳稳的幸福呢?我与钟书,一同求学,一同工作,频频搬家,却相濡以沫。当两个人住在四间房子里的时候,却反而“不适应了”。现在的很多人,结婚有了房子,看似安稳,如果同床异梦,这是安稳的幸福吗?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爱情呢?是我懂你,你懂我。杨绛与钟书有意见的不和,但绝不会吵的面红耳赤。他们给了彼此足够的信赖和尊重。现在的我们常常翻看对方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不自信?

  现代孩子该如何教育呢?书中完全没有提到他们对于阿圆的教育,但阿圆却“无师自通”,一生看书学习,对学生负责。连最后在病床上,都不忘记继续阅读。父母恩爱,以身作则,就是对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这本小书中,亲情,爱情给人许多的思考。什么是家,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杨绛给了我们答案。

  愿有人与你共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有人与你共沉浮,梦里看花笑红尘。

  愿有人入你玲珑心,快意恩仇江湖行。

  愿有岁月可共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今天听到了一个词叫做——命定残缺,所以很多人不能完美。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杨绛与钟书这种爱情,亲情。即使婚姻是一座围城,我也愿意与你守城。

我们仨读后感(篇5)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己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直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但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篇6)

  容易被一本有味道的书吸引,每每看到精彩的地方,甚至连做个标记都不会想起来,只是迫不及待地接着往下看,经常等到看完整本书,心满意足才发觉好像漏了些什么,又要再花时间往回翻阅我当时印象深刻的篇幅,虽然有一些感触,但也很少耐心记下来。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我们仨》,真的是越发觉得要像钟书杨绛这样有趣又有条件的知识分子才更配养育后代。一家人即使在动乱的年代,也能把日子过得那么从容纯粹,真的很让人向往。虽然一开始的古驿道情节,看得我有点慌乱差点没了兴趣,但后面又峰回路转越看越有放不下,以至于我看完整本书满脑子都是羡慕,甚至觉得生离死别变得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一起度过的时光实在太美好。当时一个朋友发了圈说《我们仨》太沉重,我还反驳了说我看完整本书的感受和他完全相反,我觉得轻松美好,也相信杨绛先生是内心平和在讲述他们一家的故事。朋友表示不认同,还特意提到古驿道那个章节,我又专门再翻一遍,然后没底气地告诉他这一节确实有点沉重,但我说的是看完整本书的感受。最后我们都坚持自己当时的想法并且认为可能是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到后来朋友看完整本书,嗯确实有了和我一样的体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实在没能力对书做评价,每次的所谓书评大概就是一点点读书笔记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7)

  读《我们仨》这本书,你可以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和女儿浓浓的爱。年轻时在国外求学,夫妻俩那种默契真让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爱情吧!起初,看到女儿和丈夫都一一离去,我也觉得悲痛。但,读完文章,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们三个之间的爱,很温暖,很舒适。人活一生,能有一个知己,能有一个孝顺又聪明的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记忆最深的是:每外出一趟,回到家中,都可以彼此分享奇闻趣,他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很有意思的一家人,也很会生活。

  看到女儿去世前几天,给妈妈写信的内容,她怕妈妈以后没人照顾,不会做饭,还特地写了食谱。好感人!钱钟书生病住院,也要坚持坐起来给女儿写信,女儿得知消息,还未收到来信就高兴的先给爸爸写回信。多么浓厚的父女情啊!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和杨绛一生都是不刻意追逐名利的。不管身处什么恶劣的环境,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学习的父母,爱看书爱思考,这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女儿。这种爱的教育是精神上的传达,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我们仨读后感(篇8)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9)

  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 。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篇10)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我们仨读后感(经典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平凡的世界简单读后感集锦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8篇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楼兰读后感(推荐9篇)

楼兰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模板

《红岩》读后感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必备12篇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模板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系列6篇)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通用5篇)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我们仨读后感(篇1)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读后感(篇2)

  多年以前我曾读过《杨绛文集》,当时很为杨绛先生的才情所折服。这次再次拜读《我们仨》,因为多了几年生活的经历,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钱钟书曾夸夫人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两个“最”给我的触动颇深。“最才的女”,这个可以理解,杨绛先生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确实当得起才女之名。“最贤的妻”这个评价到底如何,就如同脚上穿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的人最清楚。能得到相伴经年的丈夫如此评价,可见杨绛先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讲了她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一家人几十年来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乖巧听话,体贴孝顺父母的阿瑗;看到了温柔细腻、一身才华的钱钟书;还看到了善良温柔、贤惠宽容的杨绛自己;更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爱、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这样一种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是如何营造和维持的呢?答案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即有共同的爱好,同时又能用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都喜欢读书,这是他们共同的爱好。钱钟书自然不必说,他学贯中西,仅是读书笔记就有几个麻袋。钱钟书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管锥编》里面更是汇集了诸多文化的精髓。钱媛小时候被祖父称赞为“读书种子”。杨绛先生到晚年时还读书写作。所以,他们一家三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学问上。全家人寄情于书海,专注于学问。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这种朴素、单纯的生活方式,让无数人心生羡慕!

  而“存异”最要紧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上。杨绛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她给予钱钟书的生活态度,一直像是朋友一样: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别的不说,光是对丈夫的宽容体贴,就很值得世人学习。她爱钱锺书,也包容他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后来相伴的63年岁月,她也是如此,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烦过他。即便有麻烦,只要自己能解决掉的,都不会告诉他。她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烦恼尽交付自己,因为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反之,常常会徒增焦虑和争执。这样的睿智和深情,是他们这个家庭最好的粘合剂。反观现在很多动不动就“离散”的家庭,缺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尊重。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没有什么所谓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是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彼此欣赏和尊重,在苦痛中找到幸福。

  从常人的角度看,杨绛先生晚年的经历,实际也是不幸。她先后遇到女儿与丈夫离世。这两位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生总是在遇见和告别中循环,但告别后成长不期而遇,下一次将是更美好的遇见。

我们仨读后感(篇3)

  这本书看了十多年。家里有一本纸介版的书书,封皮封地与这个电子版一般无二。那是十多年前一个同事送我的。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还没有结婚,翻看了两页,觉得事情琐碎、乏味,也难找出读起来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就像是一位老人家在碎碎念。所以就放下了。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回到娘家。没有什么事,想找本书看你,便一眼瞥见书架上落灰的它。当时想就这本没看过,要不再努力看看吧。谁想,一看便停不下来,有了家庭,上了年纪,便对着书中记录着的那些生活琐碎有了共鸣,而那些平实的文字将这些生活琐碎描绘的如此温馨,令人羡慕,也让人警醒:这些就是幸福!一家人相互扶持、包容、分享,与人为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业,但,是出于爱好、出于责任,并不为名利所累。家人分离时,都会积攒“小石子”,待重聚时,相互分享、讲评。钱老先生夫妇俩人的爱情是最浪漫的,最令人羡慕的。有一句歌词说: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两人携手经历了七灾八难,慢慢变老,两人互为对方最后一本著作题字,这是多浪漫的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罗曼史,有的就是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但正如杨先生所说,人生没有永恒,读到这里,不禁泪目。一家再好,也总逃不过生死别离!所以,现在当至亲还都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一些包容、理解,就多一份温馨、幸福!珍惜,珍惜!

我们仨读后感(篇4)

  我们仨,平静的文字,娓娓道来,却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里打动别人。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稳稳的幸福呢?我与钟书,一同求学,一同工作,频频搬家,却相濡以沫。当两个人住在四间房子里的时候,却反而“不适应了”。现在的很多人,结婚有了房子,看似安稳,如果同床异梦,这是安稳的幸福吗?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爱情呢?是我懂你,你懂我。杨绛与钟书有意见的不和,但绝不会吵的面红耳赤。他们给了彼此足够的信赖和尊重。现在的我们常常翻看对方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不自信?

  现代孩子该如何教育呢?书中完全没有提到他们对于阿圆的教育,但阿圆却“无师自通”,一生看书学习,对学生负责。连最后在病床上,都不忘记继续阅读。父母恩爱,以身作则,就是对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这本小书中,亲情,爱情给人许多的思考。什么是家,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杨绛给了我们答案。

  愿有人与你共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有人与你共沉浮,梦里看花笑红尘。

  愿有人入你玲珑心,快意恩仇江湖行。

  愿有岁月可共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今天听到了一个词叫做——命定残缺,所以很多人不能完美。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杨绛与钟书这种爱情,亲情。即使婚姻是一座围城,我也愿意与你守城。

我们仨读后感(篇5)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己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直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但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篇6)

  容易被一本有味道的书吸引,每每看到精彩的地方,甚至连做个标记都不会想起来,只是迫不及待地接着往下看,经常等到看完整本书,心满意足才发觉好像漏了些什么,又要再花时间往回翻阅我当时印象深刻的篇幅,虽然有一些感触,但也很少耐心记下来。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我们仨》,真的是越发觉得要像钟书杨绛这样有趣又有条件的知识分子才更配养育后代。一家人即使在动乱的年代,也能把日子过得那么从容纯粹,真的很让人向往。虽然一开始的古驿道情节,看得我有点慌乱差点没了兴趣,但后面又峰回路转越看越有放不下,以至于我看完整本书满脑子都是羡慕,甚至觉得生离死别变得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一起度过的时光实在太美好。当时一个朋友发了圈说《我们仨》太沉重,我还反驳了说我看完整本书的感受和他完全相反,我觉得轻松美好,也相信杨绛先生是内心平和在讲述他们一家的故事。朋友表示不认同,还特意提到古驿道那个章节,我又专门再翻一遍,然后没底气地告诉他这一节确实有点沉重,但我说的是看完整本书的感受。最后我们都坚持自己当时的想法并且认为可能是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到后来朋友看完整本书,嗯确实有了和我一样的体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实在没能力对书做评价,每次的所谓书评大概就是一点点读书笔记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7)

  读《我们仨》这本书,你可以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和女儿浓浓的爱。年轻时在国外求学,夫妻俩那种默契真让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爱情吧!起初,看到女儿和丈夫都一一离去,我也觉得悲痛。但,读完文章,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们三个之间的爱,很温暖,很舒适。人活一生,能有一个知己,能有一个孝顺又聪明的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记忆最深的是:每外出一趟,回到家中,都可以彼此分享奇闻趣,他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很有意思的一家人,也很会生活。

  看到女儿去世前几天,给妈妈写信的内容,她怕妈妈以后没人照顾,不会做饭,还特地写了食谱。好感人!钱钟书生病住院,也要坚持坐起来给女儿写信,女儿得知消息,还未收到来信就高兴的先给爸爸写回信。多么浓厚的父女情啊!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和杨绛一生都是不刻意追逐名利的。不管身处什么恶劣的环境,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学习的父母,爱看书爱思考,这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女儿。这种爱的教育是精神上的传达,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我们仨读后感(篇8)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9)

  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 。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篇10)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