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音乐之声观后感汇集

2023-06-12 09:10:41 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篇文章名为“音乐之声观后感”,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如果您正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苦恼,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帮助。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解读作品的创作灵感,通过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所以,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收获,不妨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啊!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

  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2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该片中天性自由,美丽的见习修女,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3

  “云岭送翠,只为这天籁之声,我心雀跃不已,只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鸟生新羽展翅飞去,自湖滨遥向枝头高栖,我心呢喃低语仿佛钟铃,自教堂乘风徐徐而来,欢笑一如小溪轻轻,蜿蜒婉转,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4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乐之声》的电影。因为马瑞亚的性格关系,她离开了修道院,在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还跟他们唱歌、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我是奥斯卡的评委,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评为:最佳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评最佳音乐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音乐特别多,也很好听,而且不同的场景会出现合适的音乐。

  评最佳女主角奖是因为马瑞亚很美丽,还会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调唱不同的歌曲。评最佳配角奖是因为这七个孩子都很可爱,在和马瑞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们边玩边学,最后变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乐队。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

  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 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

  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

  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5

  看完音乐之声,发现它留给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说实在的我实在发现不了什么内涵性的问题,若要说学到的哲理的话,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玛利亚为人乐观,无忧无虑的性格值得我学习。我觉得像她这样始终乐观,从不沮丧,在被军方监视没有自由还会随时丢掉生命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很令人吃惊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比玛利亚,现代为情为失业为高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寻短见的人是多么的渺小与自卑。我认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们不能为一时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弃,甚至作出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选择。

  电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我觉得喜欢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网友应该都是冲着那贯穿影片的旋律而来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让人心情愉悦,忘记烦恼的杰作。玛利亚唱的歌是比较有趣的,也是最好听的,不过我最喜欢听的是那七个小朋友唱的歌曲。因为在他们唱的歌曲当中我能够回忆起儿时的乐趣,那是玛利亚所不能带给我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歌能反应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玛利亚的歌虽然好听有趣,但相比孩子们唱的歌却有了一种做作牵强的感觉,应该是大人们内心都是比孩子们复杂很多的。片中孩子们的童声是纯净的不带一丝的杂质,虽然缺乏艺术,比不上玛利亚的动听,但总能给人心灵以最大的洗礼。

  本片很多动作细节都比较夸张有趣,像片子开头玛利亚在听到教堂钟声响起时,惊慌的手舞足蹈,修女们看到玛利亚迟到一副理所当然,叹气的搞怪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在玛利亚来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家时,上校要孩子们像军队一样列队欢迎,孩子们那种稚嫩之下又带有严肃气味的表情,也不禁让我发笑。不过最逗的是孩子们练习唱歌时的动作,在孩子们在唱音符1—2—3—4—5—6—7—1时,最小的一个孩子总是发不了长音,片中音乐节最后也是这样,不过他那最稚嫩的声音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的,因为她那个样子实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个看点就是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爱情经历。特拉普上校为人冷漠严厉,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说是比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女教师玛利亚之后,他的性格逐渐怪变,由古板冷漠的军父变成了一个温情的父亲并且深深爱上了这个平常让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给专给他添乱的女教师。整个过程都是充满搞怪和有趣经历的,让我们不得不赞叹玛利亚那乐观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们帮助特拉普一家和玛利亚逃走的经过也是充满温情的,修女们是在不顾牺牲的情况下冒险放了监视特拉普一家的军人军车的汽油,并协助他们逃跑。这个片段反映出了当时充满战乱的时代,世间还是充满温情充满了正义与爱。

  本片以动乱年代为背景却为我们阐述了世间爱是不分年代的,让我们对生活和信仰始终充满信心为效果。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6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师经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教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励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因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认真仔细地打量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顺序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高兴,因为她开始喜欢上这些孩子们了。渐渐的,玛利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始教学,因为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整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高兴,因为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教师整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终于,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看见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惊,她感到失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始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见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连忙跑过去向她道歉,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高兴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最后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7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抱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特别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抱负。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喜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终,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样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8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9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你是谁?

  《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军人,太太过世后,这位海军舰长用管制舰队的方法来管教他的七个孩子,他与孩子们的沟通工具是一只口哨,用不同的哨音替代每个孩子的名字,训练孩子们在庭院中操练,按时就寝。

  口哨一响,孩子们便会从各自的屋里冲出来,整队集合,做出相应的动作。特拉普不仅本人不苟言笑,一派军人作风,也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大声说笑,然而这些孩子却个个古怪精灵,难以驯服,用各种恶作剧捉弄家庭教师。

  生性活泼的玛丽亚是孩子们的第12个家庭教师,她冲破特拉普上校的限制,用真爱和歌声让七个孩子重新恢复了天真烂漫的本性,特拉普舰长也被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歌声感染,重新拿起了吉它亮起了歌喉,家庭中又重新充满了自由、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拉普上校十分严谨,他在舰队里和社会中备受敬仰,但是面对自己的七个孩子时,他依然用军人的方式去完成爸爸这个角色,于是问题就来了,孩子们相继制造出各种问题向父亲进行抗议,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朋友A是个优秀的中学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敬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每每提起自己的儿子,A便会眉头紧蹙,上中学的儿子种种叛逆和对抗,让A伤透脑筋,用她的话说“管得好别人的孩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失败啊。”追问起她与儿子交流的一些细节,发现她们之间一些对话不像母子,更像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一个老师的威严,而不是妈妈的慈爱和温暖,每天在学校要面对老师,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妈妈老师”,孩子不叛逆才是更大的.问题啊。

  无论是特拉普上校还是教师A,都成功地出演了自己的职业角色。或许职业角色的成功出演耗费了他们全身心的精力,或许职业身份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变成了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们在其他的人生场景中都无法放下这个角色。

  然而生活的多彩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如果把漫长的一生比作一部自导自演的长剧,那么随着剧情和场景的改变,我们会涉猎不同的人生领域,会担当多重的身份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一种责任,幸福的人绝不仅仅只成功担当某种单一角色,而是能在不同的领域中自如地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担当各种不同的责任。

  面对孩子,有父母的抱持和温暖;

  面对棘手的工作,有干练高效地果敢;

  面对妻子时,你是灵魂伟岸的丈夫;

  面对年迈的父母时,你又要做回一个温顺的孩子……

  那样的人生境界也许才是圆满的吧。

  说到圆满我想到了一位熟识的企业家,他一生勤勉敬业,创下了数亿的资产,在企业中他威严过人,是人人敬畏的企业老总,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威严的男人,很多本地人知道他也是一个大孝子,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在家中同时是一位和善慈爱的父亲,更难得的他还是一位知冷知热的丈夫,他对待妻儿的那种柔情与威严的职场形象判若两人。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是谁?当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担当着一份怎样的责任,才能顺利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圆满地过好这一生。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0

  我的家在《青藏高原》,这里的《珠穆琅玛》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有一条《天路》通向《西藏天边》,这是我们和西藏人民建立起《友谊之桥》的《希望》。我常常穿着《黑色毛衣》在《认真的雪》认真的飘落时,唱着《冬天快乐》畅想着那美丽的《江南》风景,畅想着那儿的六月里飘洒着的《六月的雨》。

  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是我多么《向往》的地方啊!我好想《在那遥远的地方》交到许多《朋友》。希望在那里找到好的工作,因此,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走出高原。我畅想着会在枫树林找到那属于悲伤的《黄色枫叶》,让它不要再唱响那悲哀的《离歌》了。希望《白色恋人》们一起《手牵手》在《月夜》浪漫的欣赏美丽的《流星雨》。

  我喜欢在我悲伤的时候,用《快乐练习曲》来打发悲伤,赶走《寂寞》;我喜欢唱歌,因此我的音乐宗旨是“《想唱就唱》《唱的响亮》”,让我的《朋友》们都听到我的“《天外宵音》”;我喜欢在《月夜》观察美丽的《星座》;我喜欢寻找《北极星》的影子,虽然我找不到;我喜欢想象《一千年以后》的我,也许那时的我已经在走过N回《奈何桥》后以一个新的躯体,新的《灵魂》在《蝴蝶泉边》听妈妈讲《童话》,讲《蝶恋花》,讲《独占神话》,讲《阿拉丁神灯》,讲《宝莲灯》,讲《美丽的神话》美丽的故事,让我在《河滨公园》度过快乐的《童年》。这《就是我》,一个爱《幻想》的我。我《希望》把我的喜怒哀乐和《知心朋友》们一起《分享》,希望大家和我一起happyeveryday,大家和我一起唱起我们之间的《同一首歌》!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1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最新音乐之声观后感汇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奔腾年代观后感热门

奔腾年代观后感

常识观后感

常识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合集9篇)

传统文化观后感模板

传统文化观后感

2023大学生观后感分享15篇

大学生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经典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的观后感范文9篇

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800字(精选7篇)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最新大数据时代观后感汇集

大数据时代观后感

最新你好李焕英观后感(汇集5篇)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本篇文章名为“音乐之声观后感”,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如果您正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苦恼,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帮助。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解读作品的创作灵感,通过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所以,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收获,不妨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啊!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

  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2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该片中天性自由,美丽的见习修女,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3

  “云岭送翠,只为这天籁之声,我心雀跃不已,只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鸟生新羽展翅飞去,自湖滨遥向枝头高栖,我心呢喃低语仿佛钟铃,自教堂乘风徐徐而来,欢笑一如小溪轻轻,蜿蜒婉转,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4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乐之声》的电影。因为马瑞亚的性格关系,她离开了修道院,在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还跟他们唱歌、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我是奥斯卡的评委,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评为:最佳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评最佳音乐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音乐特别多,也很好听,而且不同的场景会出现合适的音乐。

  评最佳女主角奖是因为马瑞亚很美丽,还会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调唱不同的歌曲。评最佳配角奖是因为这七个孩子都很可爱,在和马瑞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们边玩边学,最后变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乐队。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

  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 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

  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

  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5

  看完音乐之声,发现它留给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说实在的我实在发现不了什么内涵性的问题,若要说学到的哲理的话,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玛利亚为人乐观,无忧无虑的性格值得我学习。我觉得像她这样始终乐观,从不沮丧,在被军方监视没有自由还会随时丢掉生命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很令人吃惊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比玛利亚,现代为情为失业为高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寻短见的人是多么的渺小与自卑。我认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们不能为一时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弃,甚至作出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选择。

  电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我觉得喜欢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网友应该都是冲着那贯穿影片的旋律而来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让人心情愉悦,忘记烦恼的杰作。玛利亚唱的歌是比较有趣的,也是最好听的,不过我最喜欢听的是那七个小朋友唱的歌曲。因为在他们唱的歌曲当中我能够回忆起儿时的乐趣,那是玛利亚所不能带给我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歌能反应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玛利亚的歌虽然好听有趣,但相比孩子们唱的歌却有了一种做作牵强的感觉,应该是大人们内心都是比孩子们复杂很多的。片中孩子们的童声是纯净的不带一丝的杂质,虽然缺乏艺术,比不上玛利亚的动听,但总能给人心灵以最大的洗礼。

  本片很多动作细节都比较夸张有趣,像片子开头玛利亚在听到教堂钟声响起时,惊慌的手舞足蹈,修女们看到玛利亚迟到一副理所当然,叹气的搞怪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在玛利亚来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家时,上校要孩子们像军队一样列队欢迎,孩子们那种稚嫩之下又带有严肃气味的表情,也不禁让我发笑。不过最逗的是孩子们练习唱歌时的动作,在孩子们在唱音符1—2—3—4—5—6—7—1时,最小的一个孩子总是发不了长音,片中音乐节最后也是这样,不过他那最稚嫩的声音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的,因为她那个样子实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个看点就是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爱情经历。特拉普上校为人冷漠严厉,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说是比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女教师玛利亚之后,他的性格逐渐怪变,由古板冷漠的军父变成了一个温情的父亲并且深深爱上了这个平常让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给专给他添乱的女教师。整个过程都是充满搞怪和有趣经历的,让我们不得不赞叹玛利亚那乐观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们帮助特拉普一家和玛利亚逃走的经过也是充满温情的,修女们是在不顾牺牲的情况下冒险放了监视特拉普一家的军人军车的汽油,并协助他们逃跑。这个片段反映出了当时充满战乱的时代,世间还是充满温情充满了正义与爱。

  本片以动乱年代为背景却为我们阐述了世间爱是不分年代的,让我们对生活和信仰始终充满信心为效果。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6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师经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教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励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因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认真仔细地打量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顺序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高兴,因为她开始喜欢上这些孩子们了。渐渐的,玛利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始教学,因为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整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高兴,因为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教师整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终于,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看见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惊,她感到失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始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见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连忙跑过去向她道歉,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高兴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最后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7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抱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特别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抱负。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喜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终,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样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8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9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你是谁?

  《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军人,太太过世后,这位海军舰长用管制舰队的方法来管教他的七个孩子,他与孩子们的沟通工具是一只口哨,用不同的哨音替代每个孩子的名字,训练孩子们在庭院中操练,按时就寝。

  口哨一响,孩子们便会从各自的屋里冲出来,整队集合,做出相应的动作。特拉普不仅本人不苟言笑,一派军人作风,也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大声说笑,然而这些孩子却个个古怪精灵,难以驯服,用各种恶作剧捉弄家庭教师。

  生性活泼的玛丽亚是孩子们的第12个家庭教师,她冲破特拉普上校的限制,用真爱和歌声让七个孩子重新恢复了天真烂漫的本性,特拉普舰长也被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歌声感染,重新拿起了吉它亮起了歌喉,家庭中又重新充满了自由、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拉普上校十分严谨,他在舰队里和社会中备受敬仰,但是面对自己的七个孩子时,他依然用军人的方式去完成爸爸这个角色,于是问题就来了,孩子们相继制造出各种问题向父亲进行抗议,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朋友A是个优秀的中学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敬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每每提起自己的儿子,A便会眉头紧蹙,上中学的儿子种种叛逆和对抗,让A伤透脑筋,用她的话说“管得好别人的孩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失败啊。”追问起她与儿子交流的一些细节,发现她们之间一些对话不像母子,更像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一个老师的威严,而不是妈妈的慈爱和温暖,每天在学校要面对老师,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妈妈老师”,孩子不叛逆才是更大的.问题啊。

  无论是特拉普上校还是教师A,都成功地出演了自己的职业角色。或许职业角色的成功出演耗费了他们全身心的精力,或许职业身份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变成了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们在其他的人生场景中都无法放下这个角色。

  然而生活的多彩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如果把漫长的一生比作一部自导自演的长剧,那么随着剧情和场景的改变,我们会涉猎不同的人生领域,会担当多重的身份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一种责任,幸福的人绝不仅仅只成功担当某种单一角色,而是能在不同的领域中自如地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担当各种不同的责任。

  面对孩子,有父母的抱持和温暖;

  面对棘手的工作,有干练高效地果敢;

  面对妻子时,你是灵魂伟岸的丈夫;

  面对年迈的父母时,你又要做回一个温顺的孩子……

  那样的人生境界也许才是圆满的吧。

  说到圆满我想到了一位熟识的企业家,他一生勤勉敬业,创下了数亿的资产,在企业中他威严过人,是人人敬畏的企业老总,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威严的男人,很多本地人知道他也是一个大孝子,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在家中同时是一位和善慈爱的父亲,更难得的他还是一位知冷知热的丈夫,他对待妻儿的那种柔情与威严的职场形象判若两人。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是谁?当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担当着一份怎样的责任,才能顺利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圆满地过好这一生。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0

  我的家在《青藏高原》,这里的《珠穆琅玛》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有一条《天路》通向《西藏天边》,这是我们和西藏人民建立起《友谊之桥》的《希望》。我常常穿着《黑色毛衣》在《认真的雪》认真的飘落时,唱着《冬天快乐》畅想着那美丽的《江南》风景,畅想着那儿的六月里飘洒着的《六月的雨》。

  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是我多么《向往》的地方啊!我好想《在那遥远的地方》交到许多《朋友》。希望在那里找到好的工作,因此,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走出高原。我畅想着会在枫树林找到那属于悲伤的《黄色枫叶》,让它不要再唱响那悲哀的《离歌》了。希望《白色恋人》们一起《手牵手》在《月夜》浪漫的欣赏美丽的《流星雨》。

  我喜欢在我悲伤的时候,用《快乐练习曲》来打发悲伤,赶走《寂寞》;我喜欢唱歌,因此我的音乐宗旨是“《想唱就唱》《唱的响亮》”,让我的《朋友》们都听到我的“《天外宵音》”;我喜欢在《月夜》观察美丽的《星座》;我喜欢寻找《北极星》的影子,虽然我找不到;我喜欢想象《一千年以后》的我,也许那时的我已经在走过N回《奈何桥》后以一个新的躯体,新的《灵魂》在《蝴蝶泉边》听妈妈讲《童话》,讲《蝶恋花》,讲《独占神话》,讲《阿拉丁神灯》,讲《宝莲灯》,讲《美丽的神话》美丽的故事,让我在《河滨公园》度过快乐的《童年》。这《就是我》,一个爱《幻想》的我。我《希望》把我的喜怒哀乐和《知心朋友》们一起《分享》,希望大家和我一起happyeveryday,大家和我一起唱起我们之间的《同一首歌》!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1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