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精品8篇

2023-06-03 14:06:38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许多读者在阅读完一本著作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动。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包括哪些方面吗?笔者非常喜欢这篇题为“道德经读后感”的文章,认为它非常值得我们去读一读。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我们给人生天然的设置了一个首先模式。例如,你认为不可能返老还童,永葆青春,却无视那些真正做到的,70岁像28岁的人。头脑里总有一个你认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就是你人生发展的界限。

  例如,你认为不可能像别人那样获得自由财富,却无视他们曾经跟你一样普通到被人忽视;例如,你认为拥有的亲密关系,最后只会随时淹没在锅碗瓢盆的世俗里,却无视身边那些随时随地紧握的手和充满了他们爱意的眼神。

  我们过着一个个受限的人生,却不知道当你转就像念了一句“芝麻开门”,这受限的模式会立即去除,从此人生无限宽广。你只要做到这样:时刻微笑提醒内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记了这就是你本然的状态”。

  这不是一句自我鼓励,或者是心灵鸡汤的话,而是来源于最近看《道德经》的感悟,《道德经》要告诉世人的真相。

  《道德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告诉了我们我们来到这个地球上的原因:

  《道德经》曰:“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一念产生大千世界”。既然这个世界就是那一个意识念头的产物,和我们平时随时头脑当中闪过的念头一样:“我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让另一个我在里面体验我所体验不到的东西。”比如:我没进过监狱,我要创造一个那样的场景就像拍电视剧一样,让里面的演员替我体蹲监狱是什么滋味,会经历哪些感受。”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发布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集合,更多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集合相关信息请访问心得体会频道。【导语】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而言之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为了方便您的写作,今天就为您精心整理了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集合,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二)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三)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的真,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由整理]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道德经》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其思想之深邃、精神之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个人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以及疑问,由于我的文学功底较差,难以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在这份笔记中记录下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够和大家进一步讨论,并得到解答。

  在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如水”,老子认为水具有崇高的美德,与世无争,既能滋润万物又能净化污秽,是符合“道”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而为之,老子忽视了水凶猛狂暴的一面。洪水也可以冲垮房屋、毁灭生灵。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思存在的,它们不应该具有主观色彩。在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例子。中国人把不实际存在的龙凤当作是祥瑞的象征;信仰的人认为蛇是“狡猾、邪恶”的代表;进行黑魔法崇拜的人认为山羊和倒五芒星能召唤恶魔,带来一些邪恶的力量。但实际上这些非人的生物、无机物、象征符号的存在本身是完全脱离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好”与“坏”,“善”与“恶”,“德行”与“恶行”,“节制”与“放纵”,这些标准完全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浸淫在如此的价值观念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厌恶“肮脏”的苍蝇,喜爱“忠诚”的狗,而“脏”与“净”的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忠诚”在自然界也只是动物群体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镌刻在基因中的“服从”。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一种物质,本来就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它作为生命延续的必需品,受到人的赞美与推崇。我原先一直认为,老子是企图脱离人类价值观念的禁锢,站在一个所谓的“上帝视角”来完全客观地观察人类社会,进而发掘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来规范社会,让社会按照其规律发展下去。而社会发展的前方,不一定是人们主观意义上的“好”或者“坏”,而仅仅是按照规律进行。但在读过《道德经》的一部分之后,我认为我之前的判断是一种人云亦云的错误观点。老子并不是想要完全脱离出来的,他还是希望能够引导社会走向“平稳”“安定”的道路,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是“德行”,“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他所总结出的“自然规律”来引导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运行。但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完全主观的个体,怎么来判断我们总结的“规律”就是真正的规律呢?一方面,我们的意识是主观的,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主观的,规律就像一个黑箱,我们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即使通过“因”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果”,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推测的二者之间的路径就是“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规律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类的价值观为导向,其全貌也难以为人们所掌握。以经济学为例,无数计量经济学家针对某一个小的因果问题互相攻讦,然而他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变量、数据,很多时候做出一个看似“无偏”或者较为让人信服的结果,应用于实际却发现结果和期待大相径庭。“规律”难以琢磨,也难以被发现;而作为“规律”的大统的道,更是难以想象该是什么样的。可能这也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的一个原因吧。

  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死生相通,万物轮回。老子在这里并没有提及人死后该以何种方式去向哪里,只是提到生物都会回到“根”。“轮回”有多种解释,比如宗教中万物的灵魂在身死后要接受审判,作恶的下十八层地狱,行善的进天堂享乐。或者根据一些宗教里“轮回”的观念,坏人的下一次“轮回”会变成家畜为人奴役,或者变成蛇虫只能爬行;而好人则托生到家境富裕的大门大户,享尽人伦之乐。也有人认为,万物的轮回就像“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样,生命形态的变化只是分子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老子所说的“根”是什么?本源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还是虚无缥缈的意识?如果说它是物质,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源如果是意识,那么万物该如何回到“本源”?

  如果将意识和物质割裂开来,从物质上看,“本源”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它让我们联想到广袤的宇宙,宇宙诞生于一场爆炸,在漫长的未来里可能也会归于混沌;从意识上看,“本源”是一片空洞的虚无,一切都诞生于此,一切也都终结于此——这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人类潜意识的理论,比如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难以验证它们是否是一体的。

  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经》中,第十六章最后一句“没身不殆”的解释依旧是“可以终身免于灾祸”,我还是认为这句话的意义不应该仅止于此。第十六章先是提出致虚,随后提到万物归根,接着叙述只有遵从规律的人“明”公正且周全,然而这些道理与“终身不会陷入麻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个人有几种猜测。第一,老子希望通过“万物归根”的思想劝诫一些认为人类可以到达“永生不死”的人,希望他们不要为了如此虚无缥缈、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付出宝贵的时间,甚至尝试一些危险的药物,“陷入灾难”,然而这种解释的受众群体太小,老子也不太可能为了他们专写一章。第二,“没身”是否可以理解为“身死”?“殆”至麻烦、灾难,“没身不殆”可不可以理解为“即使身体死去了,得道者也不会陷入传统意义上的生死桎梏”,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传承,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永生。

  老子对于“静”情有独钟,他表达的“静”,更像是一种历经波折与磨难,在大彻大悟之后得到的心灵上的宁静与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论多么才华横溢、风光无限,在历经岁月之后总是要向着死亡的终点迈进。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强大,最后都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或许对于老子来说,与其要在大喜大悲中颠沛流离,不如从一开始就保持一种刻意而为之的平静,从而免于过多的波动。老子所观察、总结出的“道法自然”更像是顺从“天意”、顺从自然,而任凭事物自然法展,最后就会看到“万物归根”、生死归于平静。而这份静也不是古板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且在老子看来一定是向着积极的方向稳定运动的,比如有德行的“得道者”能得到更愉悦的人生、更能获得世人的赞同。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思想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见识了周王室衰微、相互征伐造成的生灵涂炭之后,老子仍然因为关尹的恳请而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他并不是想要独自一人超脱于世,将挣扎的百姓和飘摇的国家抛之脑后,而是仍然想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让世人理解他所探寻到的真理。在我看来,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一个人认清了悲惨的现实,经历了痛苦,终于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真理,却依然愿意直面现实,用自己的思想来修正现实,将世人从苦痛中拯救出来。

  虽然我只提到了德经中的两章,但产生的疑问已经很多。真正要透彻理解老子的思想,应该还要联系整本《道德经》,才能进一步把握脉络,不会一叶障目。但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我暂时还不能达到把握整体的高度。希望在今后还能够继续学习,和大家一起进步,共同探讨老子的思想。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时间很快,今天这两天开始读让孩子爱上《道德经》这本书,读的时候脑子里晃出了一些童年的往事。例如,读到第7页的一段“这就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会称呼你的乳名……在学校,老师同学又会叫你的学名……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有可能会给你起个有趣的外号”。想到这里,甜甜的微笑。

  想起我的乳名,平仔,羞羞甜甜一笑。小时候我在学校的大名是李旭平,而同学们给我取的外号是“猪宝”,因为我这个人小时候很笨的原因,头脑不灵活。现在长大了也还是那么笨,哈哈!头脑还是转不过来,还是不灵活。“猪宝”当时被我想成是侮辱性的外号,就因为这个外号,我被怂恿打了一场架,被老师批评了。这次后我再也没打过架,就算是上初中我被同学叫来一帮人大我,我也没有大打出手。我总是忍忍忍,好多同学都觉得我很傻,说我忍气吞声。连我二伯父都说我傻,也是说我被同学欺负还忍气吞声。就因为“猪宝”这个外号引来了好多矛盾,因为我对这个外号的反感。而现今我倒觉得这个外号很可爱。

  我还有个外号“憨豆先生”,因为我长的有点像外国佬,我的头发小时候是带有些黄的,面相看起来像搞笑大王“憨豆先生”。后来又被一个初中的同学取了个外号叫“专家”,想到“专家”就想起初中那位同学下课后上厕脚滑了下,刚好碰到我,我眼疾手快轻轻扶了下他才没有摔跤。

  读第22页的一句话“那时,我常常想象自己像孙悟空一样能腾云驾雾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它个十万八千里。”记得小时候,我时常想象孙悟空就在我身边保护我和我聊天,所以小时候的我不会感到无聊。相反我的朋友都会无聊,经受不了孤独的生活。

  读28页的一句话“在你很小的时候,你一定觉得爸爸非常高大吧!”想起小时候总以为大人没有烦恼,慢慢的长大才明白大人是有烦恼的,小时候音乐课上唱的一首歌《小小少年》,歌词我只记得一点点“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当时我的心是懵的,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读59页的一句话“不要动不动就锋芒毕露,觉得自己了不起,更不要咄咄逼人。”想到自己被人夸下就美美的飞上了天,不知道天高地厚,甜甜的笑。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奈何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 篇7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读书心得。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读后感 篇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稻草人读后感集合

稻草人读后感

最新项链读后感600字

项链读后感

大瀑布的葬礼读后感4篇

大瀑布的葬礼读后感

过去读后感系列

过去读后感

最新无常读后感(精选6篇)

无常读后感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精选8篇)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6篇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

《道德经》的读后感

关于最新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模板

道德经读后感

[精品]读书感悟读后感8篇

读书感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