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对“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篇由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精选的文章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读物。阅读过程中,仿佛我身临其境,被书中情感深深感动,为书中人物所折服。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疑惑,不妨将其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阅读心得的好方法,如果您喜欢本文,也可以和身边的朋友分享。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1】
读了这本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着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有很大感触,坚信健康人格对当代学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并促进其心理卫生,让我坚信从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作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生活质量。以前,我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是错误的,我认为从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的角度看待一个人的人格。现在,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有偏差。从《动机与人格》里让我逐渐明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与动机是有密切的联系。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书中内容丰富,我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需要层次论:
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我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而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
(二)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于自我实现理论。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2)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3)他们表现出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4)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5)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6)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7)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8)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9)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10)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11)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12)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13)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14)他们具有创造性。(15)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最残暴自私的人往往也是心灵最脆弱卑怯的人。我并不信奉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我相信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性本善。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灵最平静的人,他擅于内省,懂得快乐的源泉并不产生自财富与名望的累积,而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善的信仰。
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道德标准不是对个人的束缚,而是解放。细细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哪些事是真正令自己刻骨铭心的呢?我想大部分的回答不会偏离爱情,亲情和友谊。而这一切的一切终归离不脱两个字得失。热恋的情侣们,将付出视为最高尚最美好的快乐,并从爱人的每一次付出汲取最摄人心魄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来自于代代人无私的关爱与付出,孩子的茁壮成长与饮水思源的孝顺便是父母乐透心脾的灵丹妙药。生死之交的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或她甘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付托与那位知己的时候,我们如何不应赞美这份伟大的信任信任便是付出。反观失恋,亲人的逝去,友谊的破裂,这种种令人撕心裂肺噩梦般的过程,便是失去的极端。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邪恶,它给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难与无奈。而每一次的过错便是每一次噩梦的素材,作恶多端阴险狡诈的人为什么害怕睡眠?因为内心的折磨会化作梦魇将他吞没,在梦中的他无论现实生活中有多么权力熏天,多么富可敌国终究抵挡不住良心幻化成梦境的谴责。宽容是自信的表现,而残暴源自于自卑。
人类的艺术,制度,道德以及他所创造的种种无不在追求对称,追求和谐的完满。心灵的安宁源自于和谐,高尚的生命敢于面对一切丑恶。朋友们,当我们享受着锦衣玉食,享受着暖床高枕之时是不是应该思索着回馈于他人?!得到的终究会失去,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谁都曾希望轰轰烈烈地走完它,然而最炙热的火焰也有熄灭的一天,恶人在世也许一切顺利最终颐养天年,但是历史和后世的评价会让他付出代价,反之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历史最公正的报答。你知道吗,当你秉着一颗平静的心灵走完你的一生,你的事迹必然是轰轰烈烈的!
宗教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贴上了神秘主义的标签,然而当我们能已超越自我的心态对待世间的种种之时,我们又何需那个时刻注视着你我的神灵呢?心灵便是人类永恒的上帝!自从一个生命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停地经历着得与失的交替,在伴随着悲伤与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取舍,最终便会为失去而笼罩余生。须知,这个世界永远是平衡的,有得必有失!你的得到便是他人失去的结果,反之亦然。盈则溢,当一个人志得意满而目中无人之时,也往往是他将要失去一切之刻。朋友们,细细地深究过往的所作所为吧!我无意让每个人永远无私地付出自己而不索回报,因为这显然也有悖自然的运转。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在内心付出与获得和谐持平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要一致、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中,要有积极态度对待,要用科学方法、明智方法处理问题,让自己的人格向上健康发展,动机要积极向上,让我们作为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纯洁的动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书本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心理学书,值得要推荐给我的朋友阅读。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2】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那么未被选择和被淘汰者要被社会弃绝吗?由此,我更加赞叹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弗洛伊德代表者们,他们对那些不被理解、被边缘化的人不离不弃。
也许这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的表现:敢于说实话?!
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涉及到善与恶两方面,而马斯洛在本书的研究中只看到善的一面,邪恶和人性黑暗的一面的心理状况是如何的,他并没有提及。也许他以后的研究中会涉及到这方面,但最起码在本书发表以先没有看到。
人本心理学,既然以人为本,那自我实现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会不会有差异呢,我作为一名女性,目前不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但心理是健康的,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途中,感觉对被爱的需要、依附和亲密关系的重视会更强烈一些,这方面在人本心理学中也值得关注。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3】
看完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我对于其着重论述的自我实现者颇感兴趣,进而陷入思索,试图将其理论与东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对,看看两者能否融合贯通起来,且共同点与差异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着实让人兴奋!
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我试着对东方历史上以及现如今的着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筛选,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类型吻合这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而筛选的结果诸如尧、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来、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征都符合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描述。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东方称为圣人)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4】
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作者总结了16年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整体的、动态的和文化的整合,从而提出一种多重动机和多层次需要的学说。作者认为任何动机均由多种因素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满足了某一需要之后,立即会有新的动机。每种动机又都有最深层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学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完备的自我实现者,虽属少数,但毕竟存在。这种人超越国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达不到如此高级的水平,但只要顺应人性的需要层次发展,大体上能成为健康人。神经官能症患者就因为他的自我实现通路堵塞了。
他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变革,他说,这种完整的人生哲学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应用于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人类工作的一切行业和社会、教育、法律的一切机构。评论家认为,这部着作有一贯的乐观主义,信赖未来的人性和真正价值,它的缺点是主观唯心论,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关于完善的自我实现理论近于乌托邦。
之所以会看心理学,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发生的。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退化、恐惧、自我萎缩的趋势也并非不存在,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及其矛盾的心理,对他们既爱又怕。人们在达到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后,自然会以为能带来幸福,单随之而来的竟可能是病态的结果。
在本书的第十四章,详细讨论了这种与现实的优越关系的一个特别突出和富有启发的方面。过去发现自我实现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将此称为明净的眼睛。
对于健康人来说,既然未知事物并不可怕,他们就不必劳神去降鬼,吹口哨壮胆走过墓地,或者抵御想象的危险。他们并不忽视或者否认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是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们分类和成规化。他们不固守熟悉的事物,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也不象处于灾难中对确定、安全、明确以及秩序的需要那样。作为相反的例子,我们可在戈尔德斯坦的脑损伤或强迫性神经病的病例中看到突出的例子。当整个客观情况要求时,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也遇、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定、不明确或者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切在科学、艺术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这样,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对某些人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挑战,是生活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只是说在这个优势层次序列中,各类需要满足的百分比逐渐减小。此外,不同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作用,高级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幸福感或内部生活的丰富感。如果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的层次越高,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越少自私。求知和理解是用来解决问题,克服障碍,从而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工具。为全面正确理解这一理论,马斯洛还强调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动机不过是其中一种决定因素,而动机也往往是由几个或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的。
马斯洛的学说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评价。读了这本书,虽然对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太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更让我感觉到了心理学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心理学便是一位良师益友。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5】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000字:
马斯洛出生的时代是一个“人性一直被低估的时代”——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更准确的来说,人类行为被限制在了机械论和病态模式中。而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便是对人性更丰富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阐述马思想的在前三个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描述他研究人类科学时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方法论部分。下面简要的谈谈个人对这些部分的理解。
马斯洛的研究是一个体系,所以非常有层次和逻辑。文章开始的部分有这么几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个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金字塔的形状划分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翻译是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正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架构,自下而上的需要逐步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便让位于高层次的需要。尽管这只是它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却显得非常生动,尽管不能夸赞科学,却一直被人们重视。
马斯洛同样也有给动机进行了分类,让需要和动机从结构上有了结构上的联系。
动机理论部分对个人的详细阐述正是对第二部分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心理是许多个人造成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层面)做好铺垫。回到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尽管马斯洛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从他的逐步分析上来看:由剥削、威胁和冲突所造成的个人需要的受阻暴露出个人病态、从社会的广泛视野上看,病态社会由此诞生。可以见得,病态是无论那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存在,读后感.包括读者个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肯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存在。就像是人无完人一样,社会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同社会一样,他接纳我们的不同,我们同样应该接纳他的病态。
文中,马斯洛向五个所谓的“正常”发出质疑之声,并预言新概念的发展趋势。正常的人,最重要的是相信人都有一样有生来的天性和心理需求,然而也有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特质;其次是内在的顺从天性轨道的发展。
社会没有完善的存在,人也没完美的存在。但是自我实现的人确是不在少数。马斯洛同样对自我实现者也有一个层次划分,运用前面的理论,从他们需要满足情况观察发现他们的创造性、专注力非常之强。
通读全文,我受益匪浅。尽管个人已经足够渺小,但是需要却仍然有那么多层次。小到人际关系当中的微妙变化也好,大到商业大亨们的巅峰体验也罢,都透露着相似的规律。我们是相同的人,有着相同的思想结构,但是因为对于顺应内在动机却做出了不同的响应。必须接受,任何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
另一方面,马斯洛的思想带给我的是另一种人生观,他人所追求的,是和我一样人所追求的。病态社会正是基本需要受到阻挠:不充分的爱、感情、保护、尊敬、新人、真是与过多的敌意、侮辱、恐惧、轻蔑和驾驭。要造就一个没有病态的社会恐怕男有可能,但是如果从这几个方面下好功夫,或许也能让他人幸福。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6】
今天总算读完了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读的时候有种被点亮的感觉,马斯洛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实现,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理想奋斗——这句话听着很像小学思想品德书里的庸俗口号,但是当一个心理学家去研究分析陈述这一点并将其发展成一个流派传播给后人时,却让我有种莫大的感动和鼓舞。但感动完之后,我很快又有一种深切的悲哀。
因为从书里走出来,我回过头发现自己的人生怎么会是这样的,发现自己每天消耗大多数的时间,在做着完全与之背离的事情,在一种不排斥、不热爱的处境中,世事漫随流水。虽然这个过程也会夹杂着小的成就和小的快乐,但那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一个人如果永远不直面自己的最高需求,他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自身。
多么悲哀,如果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那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上帝赐予我生命,就只在于满足自己的兽性,在最基本的低级需求上往复吗?一切就像新裤子的那两句歌词,“物质的骗局,匆忙的蚂蚁,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从未教导过我们如何观察世界,清楚地认识自己,而是给我们配戴上一副预先已经造好的眼镜,作文按照一套标准价值观行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罪的,什么是要被歌颂的。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上,虽然有很多偶然,以及我们看似主动的选择,但背后仍然是一条无法脱身的不能回头的路。我承认自己很怯儒,从一开始就预设了自己是个能力不足的人,是女娲补天被遗落在青埂峰下的顽石,对很多事情都选择一种积极批判,消极解决的态度。总之我再也不想有来生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需求层次论的最高级是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而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中,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有奴役和不平等,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如果可以和魔鬼做交易,那么我希望用我未来几世的生命换取我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一天。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篇7】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