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2023-05-28 12:06:45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您一定在考虑如何去写作品读后感吧?作品这本书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被他的细节所感动。把你书中所感受到的内容写一篇记录,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2】

  看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了:拖延的背后是恐惧。

  一直以来,我以为拖延是一种对主观客观时间的认知错位(是对的,书中也提到了),是个人难以避免的一种天性。但当看到下面几种拖延-恐惧关系时,我在自己的行为找到了相符合的拖延动机: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对被控制的恐惧。主要影响我的,就是1对失败的恐惧,2对被控制的恐惧,以及少部分的对成功的恐惧。

  我简直可以作为理解此书的典型案例。举个例子吧。

  我从去年开始,就和一个朋友一起做一个创业项目。我一直想着要专心做这个项目,但是我的行为却处处拖着这件事相关的一切。比如,我想着“等我找到了纽约的工作,就可以和朋友在一个地方一起干了”,但自己却并没有认真去找纽约的工作,总在对自己说“我需要多准备”。又比如,我想着“我们做的这个项目,需要数据分析,需要内容管理”。我去找了一个在纽约的媒体教育创业公司做志愿者,给他们翻译文章,管理产品,做客户数据分析。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没给自己出了钱的,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做事;相反,我找了一个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无偿干活。

  当我今年来到纽约见我的伙伴时,我还在做着另外一家公司数据分析的活,并且已经因为拖延逾期未交许久了。我的伙伴就非常困惑:你为什么放着自己的投资不管给别人无偿干活啊?!

  看了《拖延心理学》对失败的恐惧一章,我立刻意识到,说的不就是我嘛!我产生了一种“只要这件事和我有关,那就会失败”的认知扭曲,并永远以“我在为了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准备着”拖延着。意识到这点后,我也尽快结束了另外的活,和朋友交流了一年以来我们的教训。朋友告诉我,“你是我们项目能走到现在的重要一员,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责任、和影响力”。于是我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正视了自己想要做的这件事和它的挑战。

  另外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对被控制的恐惧。我小时候父母永远是在管着我写作业的。周五放学回家后,我会自己看书、玩,周六上午看球,玩,周六下午开始写作业,周日下午甚至晚上才完成。有过几次,我尝试周六上午甚至周五晚上就开始写作业,但父母会说:“你为什么不周五晚上都写完呢?”于是我觉得既然我早做了也不会得到表扬,而周五晚上都做完又基本不可能,我怎样都得不到表扬,还不如趁着爸妈不在的时候尽量玩,作文反正最后也会被他们催的。平时早上,我也经常被父母大吼“都8:30了快起床了!”,结果过15分钟后起床后一看才8:20.在大学离开家之前,我周末从来没有在9:00后起来过,因为父母都会要我尽早起床。

  现在想来,其实早做完事,早点起床,都是好习惯。但问题在于这些习惯在当时都不是我自愿的,甚至有些是被父母欺骗下的。于是在我长大后,面对deadline我就非常的抗拒,不到deadline不做事。此外,当女朋友劝我做事时,原本本想做事的我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别人告诉我要做的,即使我本来想做,也不愿去做。

  觉察和理解了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最近我感觉自己也更容易从拖延的心态中调整出来了。在自己产生拖延情绪时,可以反问自己,这是因为你对什么的恐惧所以才拖延的吗?这种恐惧合理吗?符合你的目标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3】

  读《拖延心理学》王联锋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向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期望寄托在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去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崇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谭的出现。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比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能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应对拖延的挑战,学会理解,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4】

  看了这本书还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不过没有以前那么自责、抓耳挠腮了,可能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拖延有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认知吧,有些拖延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过还是有很多科学的战拖方法与小技巧来应对,不用担心。读这本书也搞清楚了自己现阶段拖延的原因、拖延的领域、常用的拖延借口,接下来就是好好治疗了。

  大脑其实无法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每次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0.7秒),如果过那么一分钟就刷刷手机、看个朋友圈动态、收收邮件,肯定无法正真集中注意力做事儿。

  一个小技巧,尝试在非常短的一小段时间内为自己的目标做一点点事儿。比如每次花15分钟的时间往前迈一步,或者10分钟、5分钟,最最重要的是去做!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小便签进行视觉提示,放在自己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提示鼓励自己先坚持做几分钟正事儿。太过沉迷网络的无法自拔的朋友,可以在做正事儿的时候试试关掉网络。

  PS:如果忙的飞起来,哪儿有那么多时候沉迷网络呀。也不能瞎忙,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执行计划。

  1、拖延者的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很大关系)。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2、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去做、去行动)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儿,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则去做事并不代表我一点权利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待。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5】

  天半的时间看完这本书。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很多话语都直切我的要害,发现了很多以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拖延问题。完美主义,对失败的恐惧。给自己诸多借口。

  今年才看了14本书,一半以上还都是中篇,才发现自己拖延症有多么的严重,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了不去浏览新闻,不进贴吧,空间,等等一些影响阅读的事情。

  同时每次想要给自己借口拖延时,都会在心里面说上一句:不要拖延,开始阅读。

  给自己制定了一天阅读两百页的任务,所以每次想要偷懒拖延时,就会很急迫的想我还有多少任务没有完成呢!

  就这样,自己也没想到的两天半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清晰的小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的笼统的目标,相当于没有目标。

  积极心态非常重要,以往遇到不想干的事情时,总是很消极很不满的情绪,可是又不得不去做,现在再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向好的开心的有益的方面去想,同样一件事,消极心态面对和积极心态面对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消极心态下,事情做的不情不愿,心情还会很不好,积极心态下,发现原来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气,并且心情好了,接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畅。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6】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拖延症的理解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后期限了才做,大概类似于“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那种感觉。而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的确,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解决。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汇总了很多摆脱拖延症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7】

  1 里面有些内容被称为拖延,有些牵强。

  人是一个拥有复杂情绪的动物,所谓的拖延可以被认为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没有更好的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规划。

  拖延症并不存在所谓的克服与不克服之说。当一个人无法承担因为延误所要做的事情到来的后果时,他自然的会将时间还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规划。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部分的问题。时间如何分配可谓之合理?如何将事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

  2 有些人会将拖延认为是懒。这是不对的,拖延和懒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关,但是却不能将它们画上一个等号。

  以前,在人类社会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们还只是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生存已经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开始考虑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层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无的理想。人们开始奋斗,开始越来越努力,开始过得比以往所有的时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懒惰开始披着理想的糖衣,行为被周围的言语驱使,木偶被一根根的丝线操纵。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8】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9】

  大部分的成果都在完美与糟糕之间,每次都想做出令人惊奇的东西,会让人什么也干不了。公司里常常说“现有东西,再做好”,跟咱们这个理念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战胜“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就要以发展的理念去看问题。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不懂的知识可以学习,不懂的技能可以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人担心努力工作取得成功,会让我们变成工作狂,会让我们远离人群(就像独孤求败那样,太成功了以至于找不到对手所以每天特别痛苦。对这个问题我认真想过,不需要担心我们成功了会不快乐,只要是走正道,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成功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只有太短期成功才会有问题。

  今后我该怎么做呢?除了上面说的与心态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对于某些琐事每周设置一个固定时间来处理,或者像书中提到的服务生那样思考,不让事情积压,处理完事情马上转向下一件。总之,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在当下,把生活当做道场。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0】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最后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最后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首先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但是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是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最后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最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最后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1】

  这本书是我在书楼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绝不犹豫地掏出来。原因很简朴,我以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峻之势。好比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恰好,不迟也不早;又好比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功课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必需打印,所以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但愿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仍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需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徐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邻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恰好,是因为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其实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因为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进步,同时我以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外别人临急抱佛脚的命运运限。但是,我好像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成!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好像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糊口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需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挡。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惊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施展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准确的。又好比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需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以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实下自己最真实的设法主意,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收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书信 | 日记 | 通知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格局》读书笔记合集

格局读书笔记

《男生贾里》读书笔记精选

男生贾里读书笔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热门15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通用

心理学读书笔记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

心理学读书笔记

《活法》读书笔记1000字

活法读书笔记

《好书》读书笔记1000字

好书读书笔记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000字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