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模板8篇)

2023-05-23 15:18:11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

  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作文,通过写作文学生与老师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我们写作文,要能够超脱模板不受拘束,作文到底怎么写才好?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和哥们在一齐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明白烦不烦,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电视都能看到它,或许是它足够经典吧,但是再经典的看来看去,真是倒胃口!

  拿着遥控板,把所有的电视台循环一遍,就是锁定不了要看的节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纪连海(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样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说纪哓岚。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但是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能够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一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

  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那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之后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和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务必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贴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纪连海说过这么个纪晓岚的讽刺别人的故事,一个中书科想请教他对个对子,上联是:水部失火,金xx大兴土木!这个中书科是南方人,但是却长的像北方人,纪就对: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你说可气不可气啊!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应对这个也有描述,但是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的,电视里面是和申给纪出的这个上联想刁难一下老纪,老纪看看和申,张口就说: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哈哈,当时和申这个大贪官立马无语ing!唯一遗憾的是,关于老纪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继续了,那时候我就开学了,看不上了,我也无语ing!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教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教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教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4】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5】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6】

  《康震评说李清照》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其中对于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分析和背后蕴含美学情感的表述流畅到位、情节感人,自不必说。读罢有些许感叹惋惜也久久挥之不去。

  感到书中亮点是在第122、第123页,《再嫁婚变》里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节。(李清照是否再嫁,从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说,争论不休。此本学者专家之分内,而非我等普通观众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观点,甚至从张汝舟的角度来分析李再嫁后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则让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画既不可得,家中一应事务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论行为也许还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热讽,这对于五十岁的张汝舟而言也难以忍受。由此看来,两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观念、双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较大差距,两人之间龃龉争吵甚至打闹势必难免。”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够在一起走下去?诚如作者所说,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剧。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毕竟是高级生理动物,再嫁又离婚,在传统的男权社会,李清照这样的举动要付出多大的勇气,背后又要承当多少流言蜚语、悲愤和孤独!然而曾经和赵明诚彼此真心相爱,这对李清照来说就已足够。为真爱的短暂难得而叹,为爱情的理想主义而叹。

  在《金石录后序》里记载经过颠沛流离,文物终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对文物的保护不周呢?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里,个人的力量终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却要在赵明诚后保护数量巨大的金石字画文物,谈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经收集整理,而是藏于民间,是否就能逃过战火洗劫和宵小计算?她说: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又说:“呜呼!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这是多么无望的表达,无助的旷达,无奈的坦然!为散失毁灭的文物而叹,更为个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灾难和时代悲剧而叹。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学于孙氏小女,岂料孙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这与朱淑真《杂题》云:“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则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后,陆放翁在为孙氏女写的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一代词宗就此没有传人,诚如作者所述:“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巨大遗憾,也是古典知识女性的遗憾。”所幸还有《后序》、《词论》,还有易安诗词传于后世,至今研读不衰,它渗入文明的点滴,甚或成为我们的文学生活方式之一,这正是易安永恒之所在!为李清照没有传人而叹,更为她的诗词穿越时空,依然优雅鲜活而叹。

  掩卷长思,时移事易。感谢康震老师带我走近李清照。云涛晓雾,星河帆舞,在时光深处,仍旧伫立着那个美丽的身影,清新婉约、风骨卓然,直到永远。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7】

  xx百家讲坛读后感

  1.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百家讲坛》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2.《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8】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x。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木棉花的作文9篇

木棉花的作文

泡泡的世界作文合集

泡泡世界作文

笑对挫折作文锦集14篇

挫折作文

写天津家乡的作文精选

家乡的作文

长水痘作文

水痘作文

道德模范观后感作文8篇

道德模范观后感作文

变形观后感作文(通用8篇)

观后感作文

青春观后感作文精选8篇

观后感作文

爱情电影观后感作文8篇

电影观后感作文

流浪地球观后感作文(系列8篇)

观后感作文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作文,通过写作文学生与老师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我们写作文,要能够超脱模板不受拘束,作文到底怎么写才好?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和哥们在一齐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明白烦不烦,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电视都能看到它,或许是它足够经典吧,但是再经典的看来看去,真是倒胃口!

  拿着遥控板,把所有的电视台循环一遍,就是锁定不了要看的节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纪连海(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样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说纪哓岚。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但是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能够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一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

  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那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之后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和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务必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贴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纪连海说过这么个纪晓岚的讽刺别人的故事,一个中书科想请教他对个对子,上联是:水部失火,金xx大兴土木!这个中书科是南方人,但是却长的像北方人,纪就对: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你说可气不可气啊!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应对这个也有描述,但是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的,电视里面是和申给纪出的这个上联想刁难一下老纪,老纪看看和申,张口就说: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哈哈,当时和申这个大贪官立马无语ing!唯一遗憾的是,关于老纪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继续了,那时候我就开学了,看不上了,我也无语ing!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教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教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教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4】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5】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6】

  《康震评说李清照》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其中对于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分析和背后蕴含美学情感的表述流畅到位、情节感人,自不必说。读罢有些许感叹惋惜也久久挥之不去。

  感到书中亮点是在第122、第123页,《再嫁婚变》里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节。(李清照是否再嫁,从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说,争论不休。此本学者专家之分内,而非我等普通观众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观点,甚至从张汝舟的角度来分析李再嫁后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则让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画既不可得,家中一应事务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论行为也许还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热讽,这对于五十岁的张汝舟而言也难以忍受。由此看来,两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观念、双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较大差距,两人之间龃龉争吵甚至打闹势必难免。”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够在一起走下去?诚如作者所说,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剧。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毕竟是高级生理动物,再嫁又离婚,在传统的男权社会,李清照这样的举动要付出多大的勇气,背后又要承当多少流言蜚语、悲愤和孤独!然而曾经和赵明诚彼此真心相爱,这对李清照来说就已足够。为真爱的短暂难得而叹,为爱情的理想主义而叹。

  在《金石录后序》里记载经过颠沛流离,文物终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对文物的保护不周呢?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里,个人的力量终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却要在赵明诚后保护数量巨大的金石字画文物,谈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经收集整理,而是藏于民间,是否就能逃过战火洗劫和宵小计算?她说: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又说:“呜呼!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这是多么无望的表达,无助的旷达,无奈的坦然!为散失毁灭的文物而叹,更为个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灾难和时代悲剧而叹。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学于孙氏小女,岂料孙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这与朱淑真《杂题》云:“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则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后,陆放翁在为孙氏女写的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一代词宗就此没有传人,诚如作者所述:“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巨大遗憾,也是古典知识女性的遗憾。”所幸还有《后序》、《词论》,还有易安诗词传于后世,至今研读不衰,它渗入文明的点滴,甚或成为我们的文学生活方式之一,这正是易安永恒之所在!为李清照没有传人而叹,更为她的诗词穿越时空,依然优雅鲜活而叹。

  掩卷长思,时移事易。感谢康震老师带我走近李清照。云涛晓雾,星河帆舞,在时光深处,仍旧伫立着那个美丽的身影,清新婉约、风骨卓然,直到永远。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7】

  xx百家讲坛读后感

  1.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百家讲坛》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2.《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作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8】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x。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