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观后感13篇

2023-05-15 12:20:27 我们仨观后感

  栏目小编经过详尽的调查和剪辑整理出了这篇“我们仨观后感”,你晓得一份标准的影评需求有哪些方面吗?每一次看完一部影片之后,都会对剧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影评应从观影者的角度去评价电影的问题和局限,经常写影评,会让自己的思维愈加丰盛,还请您收藏本文!

我们仨观后感(篇1)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观后感(篇2)

  一家皆才子,杨绛与钱钟书是清华学子,在校园一见钟情,满腹诗书的杨绛甘为钱先生的灶下婢,看他赋书写诗,为他添衣问暖,爱他一致如初,这就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和普通人的一样,相濡以沐。

  和想象地不太一样,我原本以为书香家族都是纪律严明,人人板着一张脸,说话吐字都要斟酌三分。

  后来,我看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书里详细记录了钱先生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看的过程中我时常痴痴发笑,原来文人也如此有趣,我甚至会羡慕他们都这种相处方法,他们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叛逆期,他们自己也是知事达理的父母,看完之后,余韵犹存。

  书的开头就有一封杨绛写的信,是用毛笔写的,下笔有神,落笔欢快,虽不似大书法家的墨宝,却也舒畅自然。书的第一部标题是“我们俩老了”,这一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讲晚年的老先生们经常多愁善感,夜晚总是会做梦,梦见相弃而去,醒来之后,又相拥而眠,太害怕失去才会做这些梦吧,可想而知,他们俩爱之深沉。

  书的第二章是“我们仨失散了”。开头便是父女两人在打闹,调皮的不是钱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钱钟书,他们仨人打着闹着,好像已经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后来,组织上通知钱钟书去开会,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开往不知道哪里去,这是杨先生的担心,来自妻子的关心,钱媛是个大学教授,刚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母亲一起去找父亲,她们一起到了客栈,一起到了古驿道,在船上相聚,虽只分别几日,却还是思念地紧,杨绛说如果没有钱媛,她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找到这里。后来,钱媛走了,杨绛还是会做梦,梦见圆圆生病住院,十分严重,我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觉得这还像并不虚假,阿圆病了,即使病了还时刻思念这父母。章节的最后,杨绛说,家已经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栈了。

  第三章讲的是钱杨二位先生相识到结婚到牛津求学的故事,出国在外,二人不免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也可相依为命。白天上课,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夜晚散步,生活平淡有味。一九三六年,二人随着共产党参加行动,后来又到巴黎求学,这一年,他们有了孩子,大夫问钱钟书要男孩女孩,钱先生说,要最好的。女儿出生之后,他们便不再是两个人,而是“我们仨”了,杨绛说,圆圆特别像爸爸,听话懂事,钱钟书也说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个孩子,就会把对圆圆的爱分给另一个孩子,那样对圆圆不公平。后来,钱钟书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离,钱钟书一路上对女儿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钱媛似乎还不知道思念为何物。圆圆自小聪明伶俐,八岁就过目不忘,识得到子让大人们惊讶,后来回国,分别已久的父女俩相见,也是乐趣连连,就连自家爷爷都说圆圆是家里唯一点读书种子。

  时间渐渐流逝,三人渐渐老去,最先走的是钱钟书,其次是钱媛,就像杨绛说的那样“自此,三人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我们仨观后感(篇3)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三口之家夫妻间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永远离开”后的种种想念。

  三个人经历几十年的平淡无奇、相守相助和相聚相失。

  文中的篇章,以梦为引,描绘了一个梦境,两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

  三人都走散了,温馨的小家永远消失了。

  年头和年尾,杨绛老先生相继失去了至亲和至爱。

  这份伤痛和难过是以怎样的强劲摧残着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一家人经历了人世间最多的苦难,最终却没换来最多的幸福。

  永远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

  他们仨,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他们是一个平凡且又不那么平凡的三口之家。

  论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

  论不平凡,也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有值得钦佩的骄傲。

  可世间哪有不平凡,万物皆有灵性,有灵则有情,亲情可占据大半。

  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况,但“家”却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知足常乐,爱自己,也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观后感(篇4)

  根据团支部的要求,我用了两天将杨绛写的《我们仨》散文集阅读了一遍。

  这其实是我阅读散文集最快速也是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我一般喜欢阅读小说,散文集这种形式的书籍之前基本上没能坚持看下去。

  仔细阅读后觉得散文集的魅力在于它的“形散而神不散”,始终有一条主线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慨。我在阅读时,一开始看不太懂第一第二部分,觉得作者的着笔点过于奇特,直到看到第三部分,才明白第二部分的时候作者是在用梦境的形式写丈夫和女儿逝世前的日子,感受到作者文字间对情感的克制。

  后来查找杨绛资料是才知道这本书是她在92岁高龄时,回忆他们一家三口这63年来的点点滴滴完成的回忆录,更加敬佩起她对情感表达的克制和冷静,回忆起已经离去的丈夫和女儿时并不见痛彻心扉,用细腻的文字去记录了生活中有趣的事件,让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又很能共情,这就是文人大家的魅力吧。

  看完更深的感触是一定要珍惜身边人,特别是现在正处疫情爆发期,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照顾好家人,珍惜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有多少家庭因为这次疫情失去了珍爱的亲人啊,现在的我们更加应该学会珍惜,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朋友。

  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最重要,杨绛笔下的温情家庭氛围给我们以温馨提示:要真切的生活,认真的对待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

我们仨观后感(篇5)

  全书看完,意犹未尽!平凡的生活,却酿就了醇美的感情!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在连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发现作者对灾难和痛苦总是一笔带过或者寥寥数语,更多是记下一家人的温情和美好。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这种看似浅薄的幸福:夫妻恩爱和睦,有共同的事业,相互关照体贴,儿女聪颖、活泼、大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女和爱人的相继离去,只剩杨绛一人。当看到“牛儿不吃草”,一下就忍不住掉了泪。朴实无华的语言,暖暖的亲情。他们仨善良、纯真、博学,叫人敬佩。人这一辈子要活好要开心要健康,如果能够遇到一位灵魂伴侣,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样,该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他们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谁也不落下谁,风里、雨里,手拉手一起走,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我们仨”的一生!非常喜欢这本书。通过杨绛先生,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们一家三口的心心相印,幽默风趣,钱先生的童真,杨先生的担当,女儿的善良,都是我们一生向往的美好。

我们仨观后感(篇6)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观后感(篇7)

  我们仨

  有书评说整本书充满了凄楚的笔触,我并不认同。杨先生整本书虽然是用来怀念先逝的女儿和丈夫,但记录的都是父母和女儿三人间的趣事和琐事,凄楚的言辞并不多,更多的还是浓浓的思念和让人会心一笑的暖暖亲情。甚至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和不能言说的十年间,也都是寥寥几笔交代了大背景,更多的笔墨用于记录家庭的趣事(翻翻附录就知道)。要多豁达的心胸才能在经历那么多苦难的岁月后字里行间依旧这么温暖。

  杨先生的万里长梦让我跟着她的心情跌宕起伏,最后猜到是描写钱先生入住医院,依然觉得梦无比精彩。但如果真的只是一个梦,那该多好……

  三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依赖以及互为知己都让人好生羡慕,一屋子爱书做学问之人,连游戏都那么有趣。也许更早年代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很多,没有现代社会的浮躁,没有现代社会的功利,做了学问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爱了一个人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想,杨先生字里行间的从容和淡定,需要岁月的历练和时光的沉淀……我喜欢这样娓娓道来的叙述,就像听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说着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

  吾心安处是吾家,女儿和钱先生走后,对杨先生来说,这世间再没有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可能才是全书唯一直面了悲伤的描写。先生走好,愿你们仨聚首后再不失散

我们仨观后感(篇8)

  读《我们仨》第二部分有感:用情至深,之前没读过,当时觉得太过深情,不适合我等爷们读,这次在武威一禾书店拜读,当真被打动。原来一个人身边至亲离自己而去就是这样的孤苦、失落。这样一个古驿道的梦,这么突然,这么残酷无情,把杨绛先生内心失去亲人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也许就是这么如梦幻泡影。杨绛先生的文笔有种独特的跳跃和灵动,初以为真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才知道这是杨先生用自己的回忆给“我们仨”重新安排了一场告别仪式。在那里,圆圆、锺书还是那样调皮、鲜活,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杨先生的内心柔软全部击溃。终于无法不面对现实,收拾好心情,重新整理我们仨相处的一点一滴,好好的生活。

  杨绛和钱锺书的爱情令人艳羡,两个高智商学者之间的爱情,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唯一无二。老乡加校友,杨女士当初也是才女加名门。选择了老乡大才子,甘愿照顾钱先生的后半生,真的让人感慨姻缘真实神奇的东西。曾经有个女孩说想跟我住在一起,做好吃的,两个人偎在沙发看电视,每天就这样。结果我无动于衷。我们之后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终于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后来,又有一个女孩跟我说,如果两个人总有一个先走,她愿意自己先走,这样不至于落得一个人孤苦伶仃。这是我听到这个问题最快的回答,不假思索,仿佛她一见到我就托付终身。我是否应该珍惜这份信任呢?

我们仨观后感(篇9)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至散文末尾,一种心酸化作干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静坐了好一会儿,仍是不舍得合上书的尾页,瞬时,痛苦、悲伤、难过与凄然仿佛都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杨绛先生那清澈的眸子里化作红尘中的平淡与安详。

  人生如梦,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何必去向往那荣华富贵,何必去在意那浮云粪土般的纸醉金迷呢?何不静下心,慢慢来,让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惊涛骇浪,亦没有狂风暴雨,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在和风里静静地数着阳光下碧水的波纹,简单又幸福。

  让亿万颗心随时光跳动,打响岁月的节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何不珍惜身边的爱人,品味生活的真谛,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彩云和琉璃里绽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脚印!

我们仨观后感(篇10)

  从20xx年7月17日到20xx年7月26日,用了9天的时间,陆陆续续的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首先说一下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几个关键词吧,亲情、温暖、知识阶层、时代变化、文人气息。

  亲情

  或许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亲情吧,由原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有情人,到后来生活中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离开这人世间,甚至和我们一块生活时间最长的那个贴心人,也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留下的只是他曾经我和我们共同生活的场景,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块出国留学,讲述了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一个喜欢外出探险,一个是宅男子,虽然兴趣爱好不能,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感情,因为他们有着一致的价值观,热爱文学、努力刻苦钻研,并在其余时间热爱生活,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但彼此已经成为了各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温暖

  再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钱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意识到他在文中所描述的孩子已经60余岁了,他们还是把她当作孩子,用俏皮诙谐的语言描写他们的生活场景,文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我们瑗瑗喜欢捉弄父亲,和父亲之间兄弟相称......”、“我们的瑗瑗好几天没有回来了”,甚至在钱钟书先生和瑗瑗即将迎来生命尽头的时候,他们依然互相挂念着彼此,杨绛先生作为传话使者,互相像他们传递对方的情况,在钟书先生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像钱瑗写信,钱瑗说父亲不用这么折腾自己,妈妈已经向我大致介绍了你的情况。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们之间依然用很亲昵的称呼。

  知识阶层

  一直到今天我都是不敢想象的,我能在几个国家之间申请学位,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有着坚韧的学习毅力,即使国外很苦,他们并没有放弃,并且也取得了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获得的学位证书。我感觉那个时候的知识阶层都是很优秀的,也或许是优秀的人周围都是优秀的人,也都是很纯粹的,虽然他们也为就业而发愁。虽然距离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光阴,但是他们的生活配备比今天的大部分好很多,这就是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区别吧。

  时代变化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机遇,虽然那个年代总体上物质条件偏差,但是他们的生活依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所不敢想的,他们也曾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我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同样都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

  文人气息

  一个人,无论在那个行业,只要认真努力、深挖,也要有一定的人脉关系,那么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番成就的,也要肯吃苦。向他们坚持写文章,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冷板凳,但是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可能有的作品的出名并没有亲眼看到。

  这个时代太浮躁了,我们很少有能像杨绛先生那样与世无争的心态,只愿能永远和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不要和别人比较,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这已不能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是态度,或许自己的父母并没有别人的父母富有、有文化、有气质、有内涵,但是他们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就是他们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爱你,想倾其所有,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从小事开始多为他们做一点,让他们开心一点,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亲人的爱是最无私的爱,把对别人的温柔转向他们吧。

我们仨观后感(篇11)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我们仨观后感(篇12)

  这部散文更像是是杨绛先生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三位知名人士,却很平凡的一生。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很短只有短短一页纸,讲的是杨绛先生常做的一个梦,她经常会梦到她丈夫(钱钟书)跟她走散了,苦苦寻觅却不得法。这样的梦我也做过一两次,梦见我找不到至亲的人,见到了许多不认识或不熟识的人向我走来却唯独没有我要找的那一个,梦里我漫无目的寻找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找不见,好不容易挣扎着醒来会发现枕头打湿一片,半天缓不过来。看完第二部分,才发现杨降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梦境,讲述三个人变为她一人的过程。但是那种悲痛的体验又是活生生的。读到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进行下去,杨绛先生描述的那种失去亲人心痛不已却又不愿相信事实的感受压的我上不来气。今年我又翻出这本书,从断开的部分继续,杨绛在送走了女儿阿圆时内脏受了伤,之后又送走了丈夫钱钟书,她的整个心都不在了。

  她悲痛欲绝,祈求变成一颗石头,一颗“旺夫石”,哀莫大于心死。在两年之内失去了唯一的女儿、相濡以沫的丈夫,镇定的文字下是记录了多少分的绝望、多少度悲痛,也许我没有完全感受,但是也已经很疼了。第三部分我读的很快,里面大多是一家三口温馨场面,从二人出国留学变为三口之家,从星海小姐出生到工作嫁作人妇。

  一家人状况不断,却都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解决,其乐融融。而钱老先生面对夫人就像一个笨手笨脚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错来找自己的母亲寻求帮助,时不时打翻墨水、砸坏台灯、弄坏门轴,甚至颧骨上长的疔,都坚信夫人“不要紧,她会修(治),两人达成默契,生活琐碎迎刃而解,读来很有意思。

  读完之后,我体会到找到对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颗乐观坚定面对生活的心更加重要,学会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有所坚持,同时珍惜亲人朋友的每次相聚,认真过好我的小日子。

我们仨观后感(篇13)

  读《我们仨》这本书,你可以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和女儿浓浓的爱。年轻时在国外求学,夫妻俩那种默契真让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爱情吧!起初,看到女儿和丈夫都一一离去,我也觉得悲痛。但,读完文章,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们三个之间的爱,很温暖,很舒适。人活一生,能有一个知己,能有一个孝顺又聪明的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记忆最深的是:每外出一趟,回到家中,都可以彼此分享奇闻趣,他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很有意思的一家人,也很会生活。

  看到女儿去世前几天,给妈妈写信的内容,她怕妈妈以后没人照顾,不会做饭,还特地写了食谱。好感人!钱钟书生病住院,也要坚持坐起来给女儿写信,女儿得知消息,还未收到来信就高兴的先给爸爸写回信。多么浓厚的父女情啊!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和杨绛一生都是不刻意追逐名利的。不管身处什么恶劣的环境,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学习的父母,爱看书爱思考,这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女儿。这种爱的教育是精神上的传达,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安全教育观后感(锦集15篇)

安全教育观后感

《领航》的观后感精选

《领航》的观后感

「必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观后感怎么写精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观后感

精辟的观后感模板6篇

的观后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观后感汇总13篇

信观后感(模板13篇)

信观后感

胜利阅兵观后感13篇

胜利阅兵观后感

观后感怎么写收藏13篇

深蓝浅蓝观后感模板13篇

深蓝浅蓝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