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您介绍,“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专门针对以上问题。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教案课件是必备的教学工具之一。如果您还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教案课件,那么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忘记重要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欢迎阅读本文,获取相关参考资料。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1
1、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课程资源。一位小先生在教读生字“海”时,读成“huǎi”。你说:“他平时读得好,今天是紧张才读错的”就让他坐下来。你是给尊严了,但没给机会。或许他真的不会,需要大家的帮助,或许这个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拼读的字,还有其他同学也需要正音。所以要给再读的机会,直到读准为止,并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拼读。“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让每一个上台的同学都能风光地走下来”是我们螺城教师恪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2、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中心能放在学生的思维上,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如,学生回答“如果登上鹳雀楼你想干什么?”扯到“要养一只猫,让它抓老鼠”、“我要变成诸葛亮”时,你表现得较从容,懂得追问,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指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3、②注重鼓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汉今天怎么了?甘愿服输?”
4、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5、《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6、《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7、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是赞美祖国河山之壮美,而是感叹人生之悲怆。
8、《登鹳雀楼》诗歌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写了自然景色。这句话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9、写字训练。学写字有如学游泳,下水体验比讨论要领更重要,过程建议这样展开:看字(帖)找关键——尝试写——展评体验关键——修正性练习。
10、教学过程要“丰实”:好课的标准,我们提出“四实”:真实、朴实、丰实、扎实。其中“丰实”是就教学过程上说的。在教学“打擂台赛读”这一环节时,你用激将法说“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那些尖子学生马上举手,你分别指示男女学生各一名表演读,然后组织评价。这就是传统教学“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做法,其过程是苍白的,参与面窄,效益低。建议这样转变:激发赛度的参与欲望——全体积极准备——“打擂赛读”,评价、点拨,共同获得读好古诗的策略性知识(节奏停顿、重音、进入角色等)——群体“体验性诵读”——个体“品味性诵读”。这样教就“丰实”多了。
11、白日、黄河分别比喻的是青春和岁月,“欲穷千里目”是心有不甘,“更上一层楼”,也只能从“二楼上到三楼”。人生不过如此。
12、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3、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性对读;
14、体现出了诗人本身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整体焕发着一种向上的力量,符合盛唐人文精神。
15、诗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16、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1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18、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19、二、课的增值
20、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性:
21、《登鹳雀楼》
22、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2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那时候是四年级的时候学的《登鹳雀楼》,毕竟太小了,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鹳这个字,也不方便书写。
24、一、课的价值
25、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2
1、这首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3、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4、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是赞美祖国河山之壮美,而是感叹人生之悲怆。
5、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6、这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一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7、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8、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9、夕阳依着山慢慢落下,黄河朝着东海奔腾而去,若想看到更广阔的风景,那只有登上更高的层楼。
10、《登鹳雀楼》
11、《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12、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13、诗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1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5、《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16、诗篇名。唐代王之涣作。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所见的壮阔景色,气象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境界,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17、《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18、登鹳雀楼讲解古诗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9、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20、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2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盛唐时期人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2、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3、登鹳雀楼这一课的近义词没有,反义词也没有。
24、白日、黄河分别比喻的是青春和岁月,“欲穷千里目”是心有不甘,“更上一层楼”,也只能从“二楼上到三楼”。人生不过如此。
25、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6、体现出了诗人本身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整体焕发着一种向上的力量,符合盛唐人文精神。
27、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得千古绝唱,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3
1、写《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建楼的传说是美丽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
4、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天际流:流向天边。
6、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性对读;
7、译文如下:
8、下:顺流向下而行。
9、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10、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11、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12、《登颧雀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
13、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渙,唐朝诗人,生于武则天天垂拱四年,主要作品有《登鹳雀楼》《凉洲词二首》等。登鹳雀楼----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也是唐朝诗人,主要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是五言律。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1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15、二、课的增值
16、店中吃酒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
17、碧空:一作“碧山”。
18、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19、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20、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1、《登鹳雀楼》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而不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22、这首诗全文如下:
23、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课程资源。一位小先生在教读生字“海”时,读成“huǎi”。你说:“他平时读得好,今天是紧张才读错的”就让他坐下来。你是给尊严了,但没给机会。或许他真的不会,需要大家的帮助,或许这个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拼读的字,还有其他同学也需要正音。所以要给再读的机会,直到读准为止,并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拼读。“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让每一个上台的同学都能风光地走下来”是我们螺城教师恪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24、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5、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26、此事迅速传开,酒店生意兴隆。
27、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8、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
29、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1、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2、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33、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3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
35、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36、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37、物,指艳丽的春景。
38、教学过程要“丰实”:好课的标准,我们提出“四实”:真实、朴实、丰实、扎实。其中“丰实”是就教学过程上说的。在教学“打擂台赛读”这一环节时,你用激将法说“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那些尖子学生马上举手,你分别指示男女学生各一名表演读,然后组织评价。这就是传统教学“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做法,其过程是苍白的,参与面窄,效益低。建议这样转变:激发赛度的参与欲望——全体积极准备——“打擂赛读”,评价、点拨,共同获得读好古诗的策略性知识(节奏停顿、重音、进入角色等)——群体“体验性诵读”——个体“品味性诵读”。这样教就“丰实”多了。
39、送别的是孟浩然
40、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41、唯见:只看见。
4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3、尽:尽头,消失了。
44、辞:辞别。
45、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6、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
47、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性:
48、《登鹳雀楼》非孟浩然所作,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之作。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文虽短却是千古绝唱。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49、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50、写字训练。学写字有如学游泳,下水体验比讨论要领更重要,过程建议这样展开:看字(帖)找关键——尝试写——展评体验关键——修正性练习。
51、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中心能放在学生的思维上,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如,学生回答“如果登上鹳雀楼你想干什么?”扯到“要养一只猫,让它抓老鼠”、“我要变成诸葛亮”时,你表现得较从容,懂得追问,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指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5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3、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54、一、课的价值
55、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56、《登鹳雀楼》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5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在三十五岁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不是孟浩然的作品。
58、②注重鼓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汉今天怎么了?甘愿服输?”
5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60、诗人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6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62、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4
1、重建了一次
2、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3、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
4、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5、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6、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
7、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8、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9、白日空腹尽,夜半响鸣流。欲惊君子目,更提一半肉
10、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11、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2、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13、改革开放以来,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14、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5、重建过六次,在北宋中期时,鹳雀楼仍然为当时的“登高胜地”。
16、《登鹳雀楼》的思想艺术特征表现为寓理于景,寓理于情。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7、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18、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19、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20、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5
1、《登鹳雀楼》罗宁知道,应该是一个叫王之涣的诗人写的,后面还有一句是“更上一层楼”。
2、登鹳雀楼的登释义:登上。
3、
4、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5、tangwangzhihuan
6、黄河入海流。yuqiongqianlimu,gengshangyicenglou。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9、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10、bairiyishanjin,
11、dengguanquelou登鹳雀楼tangwangzhihuan唐·王之涣bairiyishanjin,白日依山尽,huangheruhailiu。
12、dengguanquelou
13、拼音:guàn释义:造句:
14、huangheruhailiu。
15、唐·王之涣
16、登鹳雀楼
17、穷:尽,使达到极点。
18、yùqióngqiānlǐmù,gèngshàngyīcéngló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登鹳雀楼注音jiǒnglínfēiniǎoshàng迥临飞鸟上,gāochūshìchénjiān高出世尘间。
20、登鹳雀楼的“登”释义-
21、tiānshìwéipíngyě,天势围平野,héliúrùduànshān河流入断山
22、想要的意思。
23、《登鹳雀楼》王之涣
2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5、这是爱情的回音;徘徊于普救寺中我又宛如走进梦幻般的《西厢》;登上相距不过千米的鹳雀楼,凭栏远眺,耳边似乎响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6、回家途中的人生智慧。
27、出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8、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
29、白日依山尽国际音标注音是:白日依山尽bairiyishanjin,黄河入海流huangheruhailiu。欲穷千里目yuqiongqianlimu,更上一层楼gengshangyicenglou。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写的是咱们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的鹳雀楼,这个鹳雀楼在黄河的边上,登上楼顶就能看到滔滔不绝的黄河。
30、这三天来,李羽川早已经摸清楚了这个世界是没有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的,或者说从历史年份上来讲,还没有到唐代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放心吟出这首《登鹳雀楼》。
31、换。
32、登鹳雀楼注音jiǒnglínfēiniǎoshàng迥临飞鸟上,gāochūshìchénjiān高出世尘间。tiānshìwéipíngyě,天势围平野,héliúrùduànshān河流入断山
33、白日依山尽,
34、báirìyīshānjǐn,huánghérùhǎiliú。
35、登鹳雀楼:登deng一声,鹳guan四声,雀que四声,楼lou一声
36、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6
1、欲穷千里目,
2、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
3、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4、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5、《登鹳雀楼》
6、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诗篇中,摘取着最明亮的那颗星,他就是我们文化历史中的浪漫诗人李白。
7、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8、唐畅当《登鹳雀楼》
9、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10、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1、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2、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13、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如果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14、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5、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鹳雀楼在山西,位于黄河东岸。
18、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19、《登鹳雀楼》描写了作者在鹳雀楼上登高远望。
20、唐马戴《鹳雀楼晴望》
21、畅当〔唐代〕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22、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2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4、
25、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26、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27、《望庐山瀑布》
28、在楼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29、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30、主持古诗(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中间的串联词
3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2、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33、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34、夜宿山寺
35、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简析
36、更上一层楼。
37、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38、表现出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39、白日依山尽,
40、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1、前者用夸张手法极写山寺之高,后者先写景后议论,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
42、黄河入海流。
43、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44、这是唐代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5、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46、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47、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8、(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49、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50、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51、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52、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53、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4、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55、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56、(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57、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58、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59、李白
60、节目串词
61、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62、听,是羌笛之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63、占地面积
6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5、二年级古诗二首
66、登鹳雀楼
67、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68、唐耿湋《登鹳雀楼》
69、这是唐代李白的诗《夜宿山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0、不是一首诗里面的句子。“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1、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72、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7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那时候是四年级的时候学的《登鹳雀楼》,毕竟太小了,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鹳这个字,也不方便书写。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7
1、重建了一次
2、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3、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
4、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5、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远近、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6、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
7、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8、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9、白日空腹尽,夜半响鸣流。欲惊君子目,更提一半肉
10、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11、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2、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13、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14、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5、重建过六次,在北宋中期时,鹳雀楼仍然为当时的“登高胜地”。
16、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7、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18、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19、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20、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