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00字汇总

2023-05-10 18:32:57 资治通鉴读后感

  阅读作品后,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要从内容中寻找灵感,理解作者的笔墨之间所蕴含的深意。读完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精准鲜活的表达,这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时刻捕捉到我们瞬间的思考和灵感。建议大家阅读出国留学网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继续关注本网站。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1】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我当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辑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如同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触感染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特技,无所不通,文笔柔美,思维灵敏,还有意志坚强、勇敢坚决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沉没赵一样沉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严,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皇帝,却能以谦虚的立场,有“海纳百川,有收留乃大”的博大襟怀胸襟,管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劳苦功高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谰言,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中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聪明。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由于前几回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由由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回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恬澹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3】

  公元408年,《通鉴》记录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

  “南燕主超尊其母段氏为皇太后,妻呼延氏为皇后。超祀南郊,有兽如鼠而赤,大如马,来至坛侧。须臾,大风,昼晦,羽仪帷幄皆毁裂。超惧,以问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敛繁多、事役殷重之所致也。”超乃大赦,黜公孙五楼等。俄而复用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南燕国主慕容超尊奉他的母亲段氏为皇太后,封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有一天,慕容超到南郊祭祀上天,突然有一种样子像老鼠的野兽,红毛,像马一般大,自己来到祭坛的旁边。一会儿,狂风骤起,天色昏暗,王室仪仗的羽饰帘帐全部被吹毁。慕容超非常恐惧,问太史令成公绥这是怎么回事,成公绥回答说:“这是陛下宠信重用奸佞的小人,诛杀屠戮俊贤良才,赋税繁重,过分劳役百姓所导致。”慕容超于是下令大赦,罢免了公孙五楼等人,但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是的,人家太史令都已经解释得这么明白了,但这位南燕国主就是不听(难道他觉得这都是忽悠他的?)。不管他相不相信,现实的结果就是,两年后。

  也就是公元410年,南燕国就gg(灭亡)了。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4】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5】

  公元412年,《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夏,四月,刘道规以疾求归,许之。道规在荆州累年,秋毫无犯。及归,府库帷幕,俨然若旧。随身甲士二人迁席于舟中,道规刑之于市。”

  大意就是:东晋的荆州刺史刘道规因为身体有病,请求解职回京,朝廷准许。刘道规在荆州任职几年,丝毫也没有侵占百姓的利益。到他回京卸任离开时,荆州府库的帷幕都和他刚来时一模一样。曾有两名随行军士偷偷拿走草席上了船,结果被刘道规当众处以军法。

  当然啦,刘道规不只是品德一流,能力也强。他镇守荆州七年,剿灭桓氏残余势力,击杀后秦将领苟林,协助刘裕平定卢循之乱,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朝宋建立后,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临川郡王。宋文帝元嘉年间,追赠丞相。唯一可惜的是,他在43岁就病逝了,实在可惜。历史上真正德才兼备的人,真的少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6】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7】

  读来生动有趣,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由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版本权威珍贵,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读,寓教于乐。

  虽为编年史,但白话本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并衍生谈到管理者的核心,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此版书中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市面所罕见的。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学者顾炎武评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xx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00字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800字左右(汇集二十篇)

读后感800字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优质8篇)

读后感800字

读《百年孤独》有感1000字4篇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长津湖有感700字(精选7篇)

读长津湖有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华14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别饿坏那匹马读后感8篇

别饿坏那匹马读后感

《稻草人》优秀读后感(合集8篇)

《稻草人》优秀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集锦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

鲁宾逊读后感800字汇总

鲁宾逊读后感

家风读后感800字汇总

家风读后感

读后感珍妮姑娘800字汇总

读后感珍妮姑娘

[参考]朗读者读后感800字汇总

朗读者读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阅读作品后,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要从内容中寻找灵感,理解作者的笔墨之间所蕴含的深意。读完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精准鲜活的表达,这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时刻捕捉到我们瞬间的思考和灵感。建议大家阅读出国留学网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继续关注本网站。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1】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我当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辑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如同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触感染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特技,无所不通,文笔柔美,思维灵敏,还有意志坚强、勇敢坚决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沉没赵一样沉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严,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皇帝,却能以谦虚的立场,有“海纳百川,有收留乃大”的博大襟怀胸襟,管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劳苦功高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谰言,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中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聪明。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由于前几回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由由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回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恬澹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3】

  公元408年,《通鉴》记录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

  “南燕主超尊其母段氏为皇太后,妻呼延氏为皇后。超祀南郊,有兽如鼠而赤,大如马,来至坛侧。须臾,大风,昼晦,羽仪帷幄皆毁裂。超惧,以问太史令成公绥,对曰:“陛下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敛繁多、事役殷重之所致也。”超乃大赦,黜公孙五楼等。俄而复用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南燕国主慕容超尊奉他的母亲段氏为皇太后,封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有一天,慕容超到南郊祭祀上天,突然有一种样子像老鼠的野兽,红毛,像马一般大,自己来到祭坛的旁边。一会儿,狂风骤起,天色昏暗,王室仪仗的羽饰帘帐全部被吹毁。慕容超非常恐惧,问太史令成公绥这是怎么回事,成公绥回答说:“这是陛下宠信重用奸佞的小人,诛杀屠戮俊贤良才,赋税繁重,过分劳役百姓所导致。”慕容超于是下令大赦,罢免了公孙五楼等人,但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是的,人家太史令都已经解释得这么明白了,但这位南燕国主就是不听(难道他觉得这都是忽悠他的?)。不管他相不相信,现实的结果就是,两年后。

  也就是公元410年,南燕国就gg(灭亡)了。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4】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5】

  公元412年,《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夏,四月,刘道规以疾求归,许之。道规在荆州累年,秋毫无犯。及归,府库帷幕,俨然若旧。随身甲士二人迁席于舟中,道规刑之于市。”

  大意就是:东晋的荆州刺史刘道规因为身体有病,请求解职回京,朝廷准许。刘道规在荆州任职几年,丝毫也没有侵占百姓的利益。到他回京卸任离开时,荆州府库的帷幕都和他刚来时一模一样。曾有两名随行军士偷偷拿走草席上了船,结果被刘道规当众处以军法。

  当然啦,刘道规不只是品德一流,能力也强。他镇守荆州七年,剿灭桓氏残余势力,击杀后秦将领苟林,协助刘裕平定卢循之乱,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朝宋建立后,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临川郡王。宋文帝元嘉年间,追赠丞相。唯一可惜的是,他在43岁就病逝了,实在可惜。历史上真正德才兼备的人,真的少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6】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7】

  读来生动有趣,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由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版本权威珍贵,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读,寓教于乐。

  虽为编年史,但白话本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并衍生谈到管理者的核心,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此版书中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市面所罕见的。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学者顾炎武评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xx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