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读后感精选

2023-05-06 20:57:35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1

  也许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气太大,也许是这部小说太长,厚厚的一本,几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从书的名字上就能明白这是有关于一部女士的小说,猜测自然是关于感情的故事。

  这种题材的小说,古今中外很多。作为中国人熟悉我们的国家,但能否从大师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国的情景呢

  读完后,大家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贬不一。我小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坏。

  我们长大后,换了看法去认识人,此刻就能区分出真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开篇的一句话。多么经典的话。家庭虽小,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爱将我们聚集一个屋檐下。但当出现裂痕,漠视、侮辱却将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经过阅读,我对安娜的认识加深。开始安娜的出现是“救火员”,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机。给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遇到伏伦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难的人,是不是安娜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好说。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压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顾得向上追求个人的仕途,从年龄上有差异,性格上也差别很大。他们的夫妻之间却是毫无感情可言。

  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就为她的美丽,她的举止高雅深深吸引。抛弃对吉蒂的追求,专注与安娜。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安娜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此时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静的心就开始起伏。

  到两个人走到一齐,到此,我对安娜的印象还不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作者对平常的家庭生活描述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还有陶丽,一个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这种情景下的痛苦,为了孩子,重新与丈夫和好。有吉蒂,一个单纯的女孩,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不明白选择谁好,虚荣心使得她爱慕虚荣,不愿意理解心地善良、从乡下来的列文。期望收获美丽的感情,却因为伏伦斯基移情安娜,被抛弃。

  这些人之间除了亲情,有感情,有友情。爱与矛盾并存。

  伏伦斯基与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为不为上流社会理解,成为众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明白安娜的出轨,先自欺欺人,后无比痛苦,他先研究这件事对自我的地位的影响。他以儿子要挟安娜,以为这样就会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极端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剧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当今社会许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没有孩子倒也罢了,但有了孩子,这类矛盾的解决,有多少人顾及对孩子的影响安娜开始就不舍得孩子,不愿意丈夫的离婚条件。

  矛盾不解决,就只能加深,安娜与伏伦斯基逃离。为了幸福地长相守,安娜最终只能放弃自我亲爱的孩子,想离婚。但此时的卡列文却被别人挑唆,坚决不一样意离婚。

  杯具就此在向深渊滑去。安娜原先打算去乡下,逃离原先的生活,可此刻的情人伏伦斯基却依旧迷恋上流社会。安娜为此也以往努力,想回到上流社会,但此时却被别人唾弃,被别人侮辱。她只能蜗居在家里,独自忍受寂寞、孤独带来的打击。她此刻没有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依旧像以往一样,活跃在上流社会,出入俱乐部、赛马、喝酒与朋友聚会,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在加深。

  尤其安娜的猜忌让她的心开始扭曲。我开始不喜欢此时的安娜,她的变坏,让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话,预示着不幸的到来!所以我对安娜此时的做法,感觉到她变得厌恶起来。

  对伏伦斯基的猜疑,争吵,已经让她“精神错乱”,时时刻刻想到自杀。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卧轨自杀,我想到在安娜与伏伦斯基初次见面的火车站,那时就遇到一个人被火车撞死,此时安娜卧轨。难道这是命运

  再看看同样为命运困扰的列文,他在不断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怀疑吉蒂是否真的爱自我,婚后繁琐的家务让他感觉丧失自由。一场暴风雨,他担心自我的孩子,从心底涌出的伟大的爱,让他找到了自我思考的答案。

  爱是这部长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安娜追求的梦被火车碾碎。伏伦斯基后悔晚矣。他以往那么的爱着安娜,得到幸福后,他没有与安娜交流,没有研究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刚出现时,为什么不想办法去解决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为钱的有之;为情的有之;为性格差异的有之;但离婚就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离婚后,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过去永远无法忘记,带着压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样易碎。

  所以,我们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过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实实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安娜没想明白的问题,我们从列文身上学会了。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大师精辟的话,警示着我们。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2

  开学时,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3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4

  《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本经典巨作,这又是一部感情大片。

  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什么是幸福?列文说,“幸福就在于感情和期望,期望她所期望的,想她所想的,这就是幸福。根本用不着什么自由!”吉娣说,“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奥勃朗斯基说:“人生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幸福难道就存在于这光影之间,光是明亮的,影是阴暗的,联想到《白夜行》,是否这光这影意味着人性的善恶两面,善与恶有时候也只在一念之差。

  奥勃朗斯基与陶丽夫妻不和时,知书达理的安娜千里迢迢过来,和解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从此就回归了感情?就此幸福了吗?不,奥勃朗斯基仍然在外沾花惹草,陶丽被几个吵吵闹闹的孩子围着团团转,每一天有操不尽的心。自陶丽婚后,生活一向围绕着怀孕、生孩子、喂奶,忍受着通宵不眠,模样变丑。时时为孩子们的生病担心受怕,每每为孩子们的教育牵肠挂肚。外加一堆零零碎碎的家长里短等着她处理,永远揪住她作为母亲的心,她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应对孩子们的闹脾气、发牢骚,感受到陶丽的心力交瘁!丈夫对家里的大小事不闻不问,孩子多真是苦了她自我,也苦了孩子,还使丈夫厌恶,就这样的日子过上一辈子,陶丽想想也害怕。

  陶丽想到找安娜开解,陶丽认为安娜才是幸福的。安娜稳重端庄,落落大方。不仅仅会修饰装扮自我,还不断丰富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全身上下透露出让人心醉的风流韵味,着实让人着迷。列文也觉得安娜除了智慧、文雅和美丽以外,还有诚实的美德。很多人都欣赏她的美丽、聪明和教养,欣赏她的淳朴和真挚。不管是之前有富足的生活,一个能呼风唤雨的政治家丈夫,有漂亮可爱的儿子。还是当前安娜和风雅英俊的伏伦斯基结合,在陶丽看来,安娜又收获了一份感情,安娜看起来实在是幸福极了!安娜真的幸福吗?

  陶丽羡慕起安娜的幸福,感觉安娜的心里一切都是光明磊落。可安娜回答说,人人心里都有秘密。安娜的话中有话点醒了陶丽,她明白过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表面光鲜的安娜其实也有很多难言的痛苦。陶丽明白自我还是重回往日的生活,孩子们需要她,孩子们会不断成长懂事,不顾家的丈夫总有一天也会认识到自我的不是,重新回归家庭,她认定自我的选择,也就这样一向生活下去!幸福欢乐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更想不到,自我有钱有地位,一向被他深爱疼惜的娇妻背叛了他,在他原谅了妻子后,反而他的这份怜悯被妻子所支配,她仍然跟随了伏伦斯基,为了感情离开了原先家庭。卡列宁不能饶恕安娜,打心底恨她,觉得自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可安娜把这一切践踏了。爱那些恨您的人,却不能爱您所恨的人。卡列宁也不愿失去孩子和自我现有的地位,坚决不一样意离婚。在安娜心里,伏伦斯基和儿子谢辽查是自我最重要的人,她把他们视为比自我生命更重要的人,但他们两人却不能同时伴随她生活在一齐,这让她十分痛苦。安娜没有力量改变自我的现状,于是抛弃了儿子,同情人结合在一齐。

  当两人都心境愉快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加倍幸福。安娜与伏伦斯基经历过风风雨雨走到一齐,他们是彼此心照不宣,他们有足够的财产,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可爱的小女儿,各自都有自我的爱好兴趣活动,看起来是那样的和谐美满。

  当一个人情绪好,另一个情绪不好的时候,和睦还不会遭到破坏。但当两人都情绪不好时,就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冲突,事后甚至记不起来,他们究竟为什么吵嘴。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他们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争吵,偶尔也会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恼怒时都会认为错在对方,一旦找到机会就想着指责对方。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如原先那么好,不顾及她的感受,会有什么瞒着她,开始各种猜疑,不断无理要求,生他的气,又找种种理由发泄。安娜认为自我已经很迁就于伏伦斯基,却是他让她尝到了母子离别的痛苦,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动,把一切自我失去的都归咎于他的过错。

  安娜在感情上表现得越来越热烈,也越来越自私,而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想逃避。安娜把一切寄托于他的身上,但这种热情让他反感,感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她明明明白自我这样不好,会断送自我,但还是克制不住感情,不断对他进行指责。安娜又实在爱伏伦斯基,把他视为生命中的唯一救命稻草。爱之深,恨之切。在她无助时,她想到用死来捆绑他们的感情,惩罚他,让他一辈子愧疚于她。原本完美的一切都开始变质,他们的感情也变得一文不值,过去一去不复返。安娜怎能想到自我会走到今日这地步。她感到的尽是自我的不幸,但她的不幸完全能够避免,只要有一个知心人的开导和劝解,她也不至于如此。但她那禁锢在自我封闭世界是无法靠自我走出来,唯一能开解她的陶丽受困于家事,安娜也以往找寻过她们的求助,但她得到失望的答复。

  她真的是从一个奇妙、可爱的女子走向可怜的深渊。她自叹自怜,失去了自我,她也不明白自我还能去往何处,在地铁站她回忆起初次遇见伏伦斯基时有人卧轨轻生,由此她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安娜的人生只因一步错,步步为错,无法回转。情是人类的主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只能为她感到惋惜沉痛!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5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6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小说,它在文体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其流畅性、内在逻辑缜密性和自然的双线索交织等方面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还有它体现出的作者创作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交汇。

  正如开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说,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基于婚姻爱情关系展开的,主要涉及四对婚姻或爱情模式: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沃隆斯基,列文与吉蒂,奥布朗斯基公爵夫妇。安娜涉及了前两个不幸的模式,与她相对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认为安娜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另一种生命选择方式,是一种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较贴近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现实与理想交汇之后,宗教色彩浓厚的托翁在写作的时候很可能会想“可能的选择有无数种,上帝安排了最好的”,于是他极力要写出这个现实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带有可能性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光明,但会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写安娜时,多次通过旁人观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带着深藏的激情和摄人的活力,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花被沃隆斯基点燃的时候,作者持矛盾而偏于赞同的态度,安娜在观看赛马时流露出对沃隆斯基过分关注后,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她想的是“唉呀,多么光明啊!这是可怕的,但我爱看他的脸,我爱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谢谢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犹豫中追求爱情的幸福终于压倒了道德上的内疚。安娜是托尔斯泰设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抛弃家庭出走的假想行为。他为了抑制自己对这种假想的向往,便渲染了这种假想生活所面对的阻力——把爱情的困境,社会舆论压力,还有自己对于抛弃家庭孩子的心理谴责都详细地呈现出来。

  列文是现实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农村改革的激情与思考上帝与人关系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过我们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满,他和吉蒂虽历经坎坷但终成眷属,虽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并未出轨,这比安娜所追逐的爱情更符合作者对于现实的要求。《安》成功地塑造出安娜与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在现实与假想的交汇中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7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的感情真挚强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会的诋毁和侮辱。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会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体统和常规。她不愿也不想过这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爱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不在留恋了。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她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安娜卡列尼读后感 篇8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安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中活着读后感1000字精选

高中活着读后感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汇集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

2023传统文化读后感15篇

传统文化读后感

灰姑娘读后感汇总

灰姑娘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9篇

童年读后感

[参考]《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最新《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4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模板11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000字精选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凡卡》读后感700字精选

《凡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