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6篇

2023-05-04 15:15:07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下面我们为您呈上“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相关主题内容,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创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1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2.默写《竹石》、《石灰吟》。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2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xx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片,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性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4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5

  教材分析: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预习,约童趣

  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2)了解本科的主要内容。

  (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

  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

  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六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第二课时

  五、辐射,理童趣

  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六、扩写,展童趣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约童趣: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收听音乐,观看图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引童趣: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悟童趣: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想童趣:学生畅谈、展示,教师播放媒体。此举作为再现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绝轮的解说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此时适时让学生的感情表现出来。

  延童趣:古诗词赏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理童趣: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及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展童趣: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二十四节气白露诗句74条

二十四节气白露诗句

国庆祝福语简短诗句朋友圈17句

国庆祝福语诗句

二十四节气白露诗句有哪些43条

二十四节气白露诗句

古风汉服的诗句45句

古风汉服诗句

古诗词正能量说说189句

古诗词正能量说说

教案诗三首(通用5篇)

教案诗三首

诗三首教案2000字

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

诗三首教学反思

[荐]五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500字5篇

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500字8篇

四年级上册教案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下面我们为您呈上“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相关主题内容,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创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1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2.默写《竹石》、《石灰吟》。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2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xx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片,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性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4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5

  教材分析: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预习,约童趣

  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2)了解本科的主要内容。

  (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

  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

  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六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第二课时

  五、辐射,理童趣

  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六、扩写,展童趣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约童趣: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收听音乐,观看图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引童趣: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悟童趣: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想童趣:学生畅谈、展示,教师播放媒体。此举作为再现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绝轮的解说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此时适时让学生的感情表现出来。

  延童趣:古诗词赏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理童趣: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及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展童趣: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