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驻村工作日记”的全部情况吗让我们带您了解一下,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周记写作是一条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许多学生在学校都会被要求写周记。通过写周记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保持耐心和稳定。
驻村工作日记 篇1
今天,我们到学校实地调研,准备重新起草改扩建项目报告。
学校的主要校舍是个“工”字形建筑,还有一排教师办公室。学校有个标准篮球场和一个非标足球场,还有一些体育设施,图书室、音乐室也都有。但校舍因长期未修缮,顶棚多处已经烂了,取暖靠生炉子,上下课铃靠敲打一个废轮胎的钢圈。
到学校时,学生们正在上课。有的班在学习汉语,孩子们发言积极活跃,就像乌鲁木齐的小学生一样。六年级的尖子班共15人,通过考试后,可以去石河子市读初中,所有费用由国家承担。除学前班以外,学生们都穿着国家提供的校服,还有午间加餐,标准每人3元,费用由国家承担。今天的加餐是每人一包牛奶和一袋饼干。
下课了,学生们四处奔跑,有做游戏的,有玩器械的,校园里充满了欢笑声。看到我们拍照,孩子们立即拥过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学校的老师多是女老师,有的老师就毕业于这所学校。我们遇见一位刚从新疆教育学院毕业的维吾尔族帅哥音乐老师,他说,希望能把民族乐器冬不拉、午他尔等发扬光大。
下午,我们便起草好了项目报告,希望能早日让这些欢乐的学生在新教室里学习。
驻村工作日记 篇2
上午9点25分,自治区国资委全体机关干部为第三批驻村人员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越野车载着我们沿青藏公路奔向那曲地区比如县。途中多次看到青藏线上跑动着的火车,铁路一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点左右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海拔5200多米,身体明显感到不适,憋气。视野中白雪皑皑,格外壮美。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
15点20分测了血氧,低至72,创最低纪录,赶紧腹式呼吸。17点06分海拔降至4000米,感觉好起来。望着车窗外的牦牛,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啃着草根,欣慰了许多。
18点30分汽车驶进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住宿的地方是由农家书屋改造的,一个温馨的小屋。
驻村工作日记 篇3
9月8日,我陪同桂源电力、贺州市公安局八步分局城北派出所的领导到八步街道三加村、拱桥村8户贫困户的家中送去了他们单位捐赠的电视机。按照工作安排,今天必须帮助8户贫困户安装上卫星接收器,让他们能够收看电视。
一大早,我联系好荣盛电子安装师傅,带好相关设备及工具,按照制定的安装顺序入户安装,第一户来到了拱桥邹敏家中。她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个人带有两个小孩,因家中条件困难,一直不能收看电视,我和安装师傅爬上楼顶,选好安装位置。因其居住的房子被周边房子阻挡,电视信号一直不是很好,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选到了信号好的位置,接上信号接收器,电视有频道了。打开少儿频道,正在播放动画片,两个小孩很高兴,邹敏脸上也露出笑容。随后安装师傅教她使用方法,离开之际,邹敏一直说着感谢的话。虽然我身上衣服已被汗水打湿,但心里很欣慰。在顺利安装好第二户,我们开车30分钟到了贫困户蓝亚芬家中。因山区信号不好,经过半小时的寻找信号源,最后才顺利接通。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安装经验,接下来的安装工作就进行得很顺利,当第8个贫困户家中的电视机接通信号,能正常收看电视时,已经是晚上7点了。
安装结束后我还与荣盛电子协商好信号接收器的后续维修问题,确保我们的贫困户今后能顺利收看电视。
驻村工作日记 篇4
20xx年5月15日星期三晴转多云今天上午,在简短的见面会之后,我们11名选派到陵口镇的“第一书记”,分别奔赴各自的挂钩村,进入工作角色。我与所挂钩的乐善村党委书记邹双定算是老熟人了,20xx年采写张锁林典型事迹时,曾多次到乐善村去,与邹书记打过交道。在村委会,邹书记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丹阳日报社社长魏胜良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让我对乐善村有了新的了解。
驻村任“第一书记”,我倍感压力,深为忐忑。我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这是最近一直萦绕在我头脑里的问题。我想,自己要尽力当好“四员”:
一是要当好学员。虽然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充满深厚感情,但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报社工作,没有在农村干过,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驻村后,要虚心向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边学边干,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当好联络员。我既是市委市政府选派的“第一书记”,也是丹阳日报社派驻结对帮扶村的联络员,今后要发挥好乐善村与报社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借助报社的力量和资源,做好扶村帮户工作。
三是要当好服务员。乐善村要脱贫,百姓要致富,关键是要有项目和资金。听邹书记介绍,这方面村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今后要协助村里,积极做好对上项目和政策的争取工作,对外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利用自己部委办局人头相对熟识的优势,多做具体的跑腿服务的工作。
四是要当好宣传员。作为来自新闻媒体的一员,我将以此次扶村帮户为契机,结合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沉下去,深下去,报道乐善乃至陵口镇干部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报道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为地方发展推波助澜。
办法总比困难多,贫穷不会生根。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乐善村三年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愿离开乐善村时,我可以骄傲地说:乐善村今天的成绩里,也有我的一分汗水。
驻村工作日记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宜业新大埔建设,柳城县大埔镇在开展“美丽柳城·清洁乡村”活动中,全镇驻村屯干部每人手里揣着一本驻村日记,记录下清洁乡村的点点滴滴。
为方便干部更好开展“美丽大埔·清洁乡村”活动,正确引导群众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落实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正常运转的经费,帮扶群众清洁自己的家园、田园、水源。大埔镇印发“驻村日记”200多本,现已全部发放到驻村屯干部手中,要求每个在“美丽大埔·清洁乡村”活动中的驻村屯干部写驻村日记,记录下此次活动的点滴。驻村日记必须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不但要记下群众对“清洁乡村”活动的建议与意见,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清洁乡村”驻村日记不仅要记在本上,还要挂在嘴上和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让驻村日记发挥民情档案的作用,因村、因户、因人制宜,谋划帮扶措施和发展思路,帮助他们解决“清洁乡村”的实际困难,改善全镇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
驻村工作日记 篇6
“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付出了各方面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我们也获得很多东西,获得快乐、获得友谊、获得能力、获得经验等,是我们人生阅历中主要的一笔。”
如果站在文艺批评的角度,刘佳强的“诗歌”实在算不上是诗歌。他的创作基本上就是把会议纪要一样的文字配上感叹词分行排列出来,很难判断究竟是学生腔,还是文件体。
就像这类:
解决住房难问题,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走访慰问贫困户,带去政府关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这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晶啊!
……
尽管文学功底不算深厚,但是学生会主席出身,当过广州市优秀青年团干部的热血青年刘佳强,却总是在奋笔疾书,激情洋溢地写作,并且敢于把他的诗歌、散文、“三句半”等等作品发表到印数400份,抄送广州市各扶贫单位的《扶贫简报》上。
在跟结对帮扶的贫困户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他时常也扭转不过来这种语言风格,冒出一句:“我们尽力帮忙,你们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听得老农一愣一愣的。
这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是国企上市公司、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派驻从化市鳌头镇岭南村的扶贫干部。
从20xx年3月8日到现在,他已经当了半年“知青”。
“80后”的写作狂
刘佳强,生于1982年,自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进入珠江啤酒集团做企业内部的宣传工作。
他有着澎湃的文字热情,每天,都要把自己的工作情况、新闻新知、心情感受记录下来,就随手写在手机上,还配上当天的照片。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记录着自己扶贫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他也乐于帮岭南村年少时没好好学习的村干部写一些文书纪要;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扶贫干部,他更是义务承担了整个广州派驻从化扶贫开发工作队的简报编辑工作。每周花两个夜晚编辑修改几十页的《工作简报》。
每期十多篇的简报文章,多是来自于四个乡镇各扶贫单位干部的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或者文艺创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些人写的东西真的很难改,文字都不通顺,编得我很吃力。”刘佳强骄傲地说,“但是几十期编下来,我现在手起刀落,已经能很麻利了。一本刊物很快就能编好!”
除了编全工作队的简报,他自己还一月一次连采编带写作地出一份岭南村驻村扶贫工作的简报。编辑、美编、校对、责编全是他一个人。内容分门别类,基本是对口扶贫工作中的标志性事件、重要的成果、收获以及自己的思想汇报、文艺创作……
从化“双到”工作的大事记,在他精心的编撰下一本一本成册。同时,一个年轻驻村干部的成长历程,在这些文字之间,也点点滴滴地浮现。
“难忘三月八,难忘的是今天我们踏进从化的一片净土,176名精兵强将风尘仆仆,光荣地前行着,但我们心中多多少少有一丝茫然,我们要成为一名驻村干部了!”
“跟随村干部到每个贫困户家进行走访和慰问,将政府开展扶贫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告之贫困户,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贫困户眼中看出一种发自内心脱贫的需求和渴望,也可以看出农民身上的朴实气质,他们不是甘贫困、怕吃苦,而是怕没有出路,没有平台。”
“8月份,一共走访慰问了25户贫困户家庭,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制定详细的‘一户一策’帮扶办法和措施,涉及就业帮扶、养殖种植帮扶、医疗帮扶、学业帮扶、政府救助、危房改造等等方面。”
“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付出了各方面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我们也获得很多东西,获得快乐、获得友谊、获得能力、获得经验等,是我们人生阅历中主要的一笔。”
……
68份脱贫方案
根据广州市“双到”扶贫的任务要求,刘佳强需要代表珠江啤酒集团,对岭南村68户贫困户进行摸底,并且将他们的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整理备案,并基于此,拟定和汇报每一户的具体帮扶方案。
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很好的社会研究实践。因为有组织作为后盾,刘佳强拟定出来的帮扶计划并不算太难,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利用自家的捷径。
贫困户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总能找到帮忙的方法:
57岁的水泥工张浩明,因为太穷,7年前,老婆丢下他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跟人跑了。他一人靠每月一千块的工钱供两个孩子吃饭、读书,到现在已经是家徒四壁,自己也逐渐衰老。所幸,大儿子已经19岁,可以工作了。今年珠啤集团对他家的帮扶计划,就是将他的儿子推荐到旗下的珠江啤酒从化分公司去上班,工资2800一个月,年收入3万多,马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48岁的张煜祥,情况跟张浩明有所类似,他也是一个建筑工人,20xx年的时候老婆因病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儿子,现在都还在上小学。家里还有个83岁的老母亲,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因为张煜祥曾经有过养殖经验,珠啤集团对他的帮扶计划就是帮他买猪苗,让他重新开始养殖以增加收入。因为小孩也大些了,在家里也可以帮个手。
真正帮扶起来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又不够低保标准的村民。比如说三级听力残障人士张卫权,一直跟老母亲一起挤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住,没有低保补贴,也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对于这一类帮扶对象,他们目前只能采取慰问补贴,帮忙买保险之类的帮扶手段。
而对于整个村集体,他们计划了啤酒糟销售项目等可以长期增加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对于一些困难较大的贫困户,可以帮他们入股村集体经济分红,这样来解决长期的生活来源问题。
在初到岭南的半个多月里,刘佳强从早到晚,以每天跑四五户的速度,做完了68户贫困户的摸底和登记工作。
岭南的机耕道、荔枝林,他都已经走遍,雷厉风行风雨无阻,唯独到晚上的时候,会害怕四处行踪不定随时可能窜出来挡住来路的大土狗。如果手上没有带棍子,他会被吓得腿发软。
刘佳强说,跟他一起来的驻村干部,有很多人初到的时候,都不习惯。但是他因为生于农村,感觉就跟回家一样,很快能够适应。并且因为能够像做志愿者一样亲手帮助很多人,相当的骄傲和有成就感。所以那些诗句,全都是有感而发。
他每次讲起岭南,都很自然地用“我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