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越来越成为当下人选择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内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自己感受就来自于观看,而这些观后感的句子,就是观后的感受。怎样让作品的观后感看起来更加生动呢?下面是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天宫课堂2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1)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2)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20xx年3月22日下午,xx中学组织学生观看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相互配合给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这些实验操作从遥远的太空传到地球上,一下子吸引住了广大师生好奇的眼球。大家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当3位航天员老师展示讲解完一个实验,同学们总是自发的鼓掌。科学实验的开展与空间科学设施的介绍和展示,已经让一颗颗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尤其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观看完直播课后,我校物理教师冯永林还带领九年级学生结合空中课堂的实验,开展了实验课程。
xx中学一直以来就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建设学校科技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技活动室,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科学提供场所,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此次观看“天宫课堂”直播,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动力,以梦为马,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3)
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我国空间站正式开讲。时隔半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校40名学生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现场参与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西藏分会场活动。
活动开始前物理老师杨志成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地面课堂的活动,为同学们介绍、普及了有关宇宙知识、失重实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认真完成了各项实验。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在轨介绍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等授课环节,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
最激动人心的是“天地互动环节”,我校初二五班旦增曲珍同学与初二六班洛桑念扎同学通过天地连线,实现了与宇航员直接对话。宇航员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地向同学们解答了有关“太空上的月亮与地球上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拉萨市海拔较高热水不能烧到100℃,宇航员们在太空可以喝到开水吗?”等问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不断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4)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xx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xx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6)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太空舱里的知识还有很多,我需要积极去探索。太空舱里的东西很神奇,我要了解它们。太空里还有很多人类不知道的东西,我长大以后想要研究这些“不知道”这是一堂特殊的科学课。因为它的“教室”,设在远离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而负责授课的老师,正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九天揽月,谈笑凯歌。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身处太空,浩渺苍穹看似壮美辽阔,实际却无时不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极限,他们面临和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却挑起科普重担,为我们设计、讲解了有趣的空中课堂,让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这堂课,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还通过液桥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现象会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这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冬奥会遥相辉映,傲然闪耀的“雪花”,映出我们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我们看到航天员经过将近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虽然身体经受了莫大的考验,但依然精神矍铄,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通过天宫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就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起航。《天宫课堂》,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让坚定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信心与决心!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7)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8)
我在学校看了一场太空授课,这是由神舟13号飞船中的三位宇航员在天河空间站中通过视频方式给全国中小学生上的课,主要讲了空间站内部结构并做了在太空行走、做水膜等演示。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水膜的实验。宇航员把水袋子中的水用一根木棒在袋口刮了一下,水在无重力的情况下,变成了一片圆圆的、又大又薄的水膜,且中间厚、四周薄,透明度高,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放大镜。
下一个实验是把水膜加水使它变成水球。在加水不多时水膜仅仅是变厚了,但随着水的加入,膜渐渐向中间鼓起,最后变成一个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像水晶球一样的立在木棒上的水球。用针管往水球中打气,气会在水球中形成一个大泡,但气泡将留在水球中,不会出来。
最后,宇航员把水球染成了蓝色,染料在水球中渐渐布满整个水球的过程和地面上用染料染杯中的水效果差不多。接下来,宇航员把泡腾片放进了水球,泡腾片起的气泡除了在边缘的跑出了水球,剩下的都留在了水球中。
这次“太空授课”让我体会到了太空中的趣味和大自然的奇妙。使我领悟到有的事不是异想天开,想的和实际一样的。我还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也能上太空去研究、体验自然的奇妙。
初一5班张含溪:我觉得几位老师在太空中的生活非常新奇有趣,可以体验到与地球不同的生活感受,奇妙,也很有成就感,我印象最深刻的太空转身演示的这个活动,用地球上的方式无法转过身去,老师们试了很多种方法,最后用右手画圈的方式完成了转身。老师们还可以尝试更多方法。与地球上完全不同,很奇妙。在太空中睡觉也很有趣,醒来和睡的过程都与地球有不同的感受,醒来就像身处梦中一样,这种体验很有意思。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开了新的探索,航天的道路定会永无止境,无限壮大!
初一5班穆铮:天宫课堂这次课堂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再生水,细胞的研究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神奇。科学无处不在,认真观察就能发现科学的神秘,通过这次课堂也让我感受到了宇宙了奥秘和神局,对于转身云作我也感到神奇,在无浮力的情况下,身体总是拧着的。包括泡腾片,在悬浮的水中,开始沸腾,一样让我感觉很神奇,看第一时间看不出来这是个水球。我为中国先进的科技发展感到骄傲,我也应该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天宫课堂2观后感(篇9)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太空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