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孩子不是读后感模板11篇

2023-04-29 14:42:39 孩子不是读后感

  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作品这本书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被他的细节所感动。面对作品之中的精彩情节,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也许以下内容“孩子不是读后感”合你胃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书中写了好多好多孩子在父母控制欲下的不良状态,也描绘了父母的无奈和心酸。很多人,或者更多人,都会站在一个光明的位置,说要给孩子空间和温暖的爱,让他们自由又积极的好好长大。

  可是,谁能来帮帮父母呢?

  小朋友还没出生的时候,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怀着无限期待和美好的愿景,说自己要做一个温柔,不乱发脾气的,每天陪着亲子阅读,傍晚陪着小朋友去小区游乐园玩耍的好父母。

  可小朋友出生后,日常的琐碎对精力的消耗是无比巨大的,小朋友像一台闪闪发亮的永动机,精力十足,而父母,就像是一台半旧不新的手机,努力跟着节奏,可是电量真的撑不住很久。

  给小朋友读绘本,自己读到昏昏欲睡,被小朋友的一百万个问题,问到哑口无言。在小公园玩耍的时候,小朋友上蹿下跳不亦乐乎的滑滑梯,荡秋千,大人则像一根根木桩子,立在边上,百无聊赖的玩着手机。说是要一起玩耍,可难道要大人跟着一起在草坪上疯跑吗?

  书中或是隐晦或是直白的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放手去让他们自己成长。可这背后的代价,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承担的起的。

  想要小朋友快乐的学习,然后有放松玩耍的时间,可是学校现在的课业,分明就在告诉你,你必须要去做额外的练习,要去做更多反复的练习。如若不然,考试结果会狠狠地给你教训,老师会打电话给家长,说,你们家长要上心啊,要配合老师啊。言下之意,就是要学习,学习,更刻苦的学习!

  试问哪个家长能够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就想让我孩子快乐学习,你别给他太大压力。

  这种话一出来,有很可想而知的结果,老师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那个小孩,甚至不去管她,或是只在表面敷衍的管教。而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很会见风使舵的,如果老师不喜欢某个孩子,全班同学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一起排挤那个孩子。这样的后果,哪个家长能够承担的起。

  举个栗子,小朋友喜欢弹琴,不喜欢念传统的科目。但这艺术生,乐器艺术生背后的金额,几百万甚至更多,不是每个家庭能承担的起的。万一,万一,小朋友天赋有限,才艺学了个半吊子,传统学业又跟不上,那小朋友的将来,是他自己在负责,父母看着他辛苦的工作,甚至苦难的生活,这种沉痛,是谁又能了解的?

  父母,孩子,社会,以及问题,应该是父母+孩子+社会VS问题,可现在父母VS孩子VS社会VS问题。

  本该是一个战线的,都在互相对抗。

  如果说问题是一条恶龙,住在山洞里,抓了孩子,父母本来要拿着宝剑去屠龙的,可是,却逐渐的变成了另外一种恶龙,心里知道对错,明白初心,可现实把他们逼得迫不得已胁从。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2

  这样压抑的爱要来有何用?雍容华贵的外表下是千疮百孔的伤害。小圆妈对一只猫猫都能给那么多爱和耐心,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内心的关怀?在在眼镜仔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去努力要提高的成绩和妈妈的期待以及去习惯给他带来的一切压力,反而看不到别的孩子拥有的好的生活,好的物质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或许还会走向极端吧,真悲凉。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当父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当好父母真是人生最难的开始,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是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对父母的极大考验。

  父母给孩子的爱永远认为是最多最无私的,可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将就父母啊,他们也许给父母的爱不比父母给孩子的少,只是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可是事实呢,世界太多,人心太复杂。为了生活,为了一些说不清的东西,母亲也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小孩子是一种充满恶意的生物,必须随着年岁渐增,受到礼教的规训之后,才会学习收敛,或者懂得包装自己的恶意。

  最后,人无完人,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孩子以后都会成为父母,只希望父母都能做最好榜样。心系初见你的满足和快乐,不干涉不控制。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3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虽然对目前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尽认同,但对“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我们一家都是欣然而为的。从买书到读书,再到写读书心得,我都欣喜的处于一种“被推动”的状态,孩子成了主导——不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自己认真地阅读、学习,还督促我读、主动与我交流感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读完《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后,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贵的东西像废纸一样被无情地撕碎。书中的叶小开,是一个单纯、活泼、热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抛弃,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微弱地辩解。文中的结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赞同作者把这样的结局写在书里给孩子们看,但叶小开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对于教师来说,教好一个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教师更大的成就应该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单纯而天真。他们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时,为了达到被关注和认可的目的,他们采取的行动可能会超出常规,我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评判他们行为的对或错,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简单勾画出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上的瑕疵将少数教育者的思维导向推向了功利主义,不仅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没有给他们公平的表达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和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将那些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远比升学率、高分率这样的数字游戏更有实际意义。

  南非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作为家长,不能把教育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因为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现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不对称点,家长的受教育经历与现在孩子的受教育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别,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差异很大。在叶小开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小时候对父亲的依赖,到后来对父爱的疑惑,甚至到了后来的畏惧。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得不到来自父亲的理解、宽慰和肯定,二是亲子之间正常沟通交流的缺位。叶小开的父母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代人思想上的反差,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丧失了对孩子的信任,这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叶小开走向叛逆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的孩子,面对着一个令他感到绝望的环境,会是怎样的心态?

  我觉得,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慎用“标签”,不要轻易下“坏孩子”的定义。用同样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坏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就会真的按照“坏孩子”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缺少判断力的年龄,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们的责任在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镜,要给他公平的表现机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但引导不是命令,不是包办,不是决定。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对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时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从“小手拉大手”到“廉政进校园”,孩子们的纯洁和真诚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聆听他们的声音。

  虽然都知道成长比简单的获取知识重要,但落后的体制、浮躁的心态往往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孩子想的都不一样。作为家长,我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从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这篇心得的结尾:中国的教育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心底依然充满对教育的期待和热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听陈大惠老师的传统文化,听到第六课的时候,讲到了打孩子的学问,我心里开始有疑问了,到底该打呢还是不该打呢?最近看书一直是带着这个疑问在看

  这本书是一本书,一开篇就告诉我们用十天的时间可以缓解或者解决孩子叛逆的问题。

  Part1寻找原因

  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解决起来就会很麻烦。

  叛逆孩子都有着一些共同特点:非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几乎总是拒绝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权威。

  这个时候,你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只有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只有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受到严重挑战,他们常常气愤不已地大喊大叫“你们对我太不公平了”或者“你们为什么总是惩罚我”。

  因为叛逆孩子缺乏成熟的情绪情感,不能理智地处理挫折,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一旦你真正理解了你的孩子,学会了不要把孩子所说的当作他个人应该面对的事情,那么事情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孩子呢?

  1.掌握孩子为什么叛逆

  不要试图等待孩子自己走出叛逆期,这种消极等待的方法是父母在推卸责任。

  一些潜在的因素会诱发孩子的叛逆,包括:被同伴拒绝、学习困难、与父母相关的问题、外部创伤(例如性骚扰)、对外貌形象不佳的焦虑、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冲突、认为逆反很酷的观念。

  无论诱发因素是什么,孩子的逆反是有目的的,孩子以叛逆的方式做出反应是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当你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时,牢记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用暴力来对待叛逆的孩子时,其实你失去了掌控力,因为孩子会把自己接下来的一切错误行为都归咎于你的暴力。

  2.识别为人父母的积极行为

  以下行为,看看自己有没有

  微笑

  眨眼

  拍拍孩子

  站得很近

  说我爱你

  目光接触

  拥抱

  点头

  握手

  参加学校会议

  给予表扬

  给予赞美

  敦促上课

  给予奖励

  安排生日聚会

  敦促参加活动

  你每做一项,就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当你做到了以上所有方面,即使你的孩子口头上不承认,也会在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感激。

  3.识别为人父母的消极行为

  读一读下面的清单,检测你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

  吼叫

  嘲笑

  讽刺挖苦

  打骂

  忽视

  唠叨

  说教

  打断

  羞辱

  停留在过去

  批评

  引发内疚

  刺激挑衅

  撒谎

  跟别的父母说闲言碎语

  威胁

  贬低

  扔东西

  否定感受

  没有耐心

  不切实际的期望

  part2理解孩子

  在我们细致的检视过自己的行为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孩子的问题,可能出在了什么地方,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就是大人的复印件,大人需要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负很大的责任。遇到问题只知道吼叫和打骂,是不行的。

  进一步我们就应该去理解孩子了,也就是去感同身受,没有真正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想要真正的理解除了细致的观察还有就是积极聆听,这个概念我在以前好好说话的文章里详细的提到过,善听者为圣(点击查看往期文章),对待孩子更是如此。

  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放低,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要带有评判和对方谈论,给予对方充分发言的余地。所以,我们需要了解13种绊脚石(点击链接查看我以前写过的文章),尽量避免更多的问题产生。

  Part3避免大喊大叫

  面对叛逆的孩子,有两种错误的行为最为致命,一个是大吼大叫,还有一个是权利争夺。

  对于叛逆孩子的父母来说,大喊大叫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经常采用大喊大叫对孩子进行约束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和社会退缩,而且缺乏积极行为表现。

  在你大喊大叫时,孩子已经找到了你的弱点,并成功地干扰了你。他也跟你学会了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的诱惑在于它看起来会起作用,但是会导致孩子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父母对他的爱取决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这令孩子孩子非常沮丧和害怕,因为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你可以试想一下,你的配偶、父母、领导对你大喊大叫时你的感受。你会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爱他们并纠正自己的行为吗?没错,你的孩子也不会。

  大喊大叫的真实原因是你想表达你的愤怒。当你真的愤怒时,你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真的快要疯掉了。在我平静下来之前,我得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识别大喊大叫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减少大喊大叫呢?

  造成父母大喊大叫的主要原因来自于:

  1,遭受强烈挫折的反应

  2,我父母对我大喊大叫过,我也这样做了

  3,大喊大叫成为一种习惯

  4,大喊大叫是我唯一的选择

  在学习停止大喊大叫的方法之前,首先要明确两点心理准备:不要指望马上就产生效果;你的目标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对他。

  下面是帮助你停止大喊大叫的25个办法:

  1、成为主动的倾听者

  2、通过理解让你平静下来

  3、问一问自己到底是谁

  4、认识到愤怒的信号

  5、不要把所有事情当成针对你个人的行为

  6、提醒自己孩子并不总是不听话

  7、运用幽默

  8、用低声细语替代大喊大叫

  9、学会使用身体语言

  10、不要羞辱孩子或谩骂他

  11、就让他过去吧

  12、平静祈祷文

  13、记住你是要控制局面

  14、适可而止

  15、说让我想一想

  16、想象你家在电视直播里

  17、确保你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18、进行自我谈话

  19、对自己进行记录

  20、想一想心平气和、强有力的偶像榜样

  21、你的指令要简短清楚

  22、想想最后的日子(假如自己第二天就要死了)

  23、提前计划预演练习

  24、问题发生时就处理

  25、想一想总统就在面前

  你会发现,当你减少了大喊大叫时,孩子会更容易关注你所说的话。

  其实很多时候,大吼大叫的我们情绪很容易失控,如果知道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想要孩子能控制好,这怎么可能呢?

  如此看来,是不是教育孩子不能打呢?这个答案留在明天解答吧。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5

  这个假期我们的阅读任务是与中国地理有关的书,读完这几本书,我了解到很多的地理知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不是天生的坏孩子这个故事,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远古时期,黄河是一个可爱的乖娃娃,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总是乖乖地往前走,很少惹是非。后来,人们在黄土高原上砍伐树木、铲草皮、开荒种地,,使黄土高原慢慢变成了一片黄土荒坡。大量的泥土慢慢地流入黄河,形成淤泥,黄河的水也变成了黄色,不再清澈了。

  可是这一切我们能怪黄河吗?不,应该负责的是那些破坏自然的人们,所以请别怪罪黄河,别怪罪无辜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哪个孩子刚一出生都是一个样儿的,为什么慢慢长大以后,就不再乖巧听话了,甚至有点叛逆,这也不完全是我们孩子的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做父母的就要给孩子做榜样,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多给孩子正能量的东西,要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幸福温馨的家里长大,他们就没有理由变坏,所以请父母给我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我们会变的很乖!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6

  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你会严格控制孩子的各种需求么?例如,孩子这顿应该吃多少米饭,他该喝多少水,他想要去玩摇摇车而你急着要回家做饭?

  在书中《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有提到说,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时会用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再小一点的孩子则是直接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他们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所以,吃,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的饿了。

  还有的就是垃圾食品,大人们经常会对这些极其敏感,但是你要知道,人类都是有好奇心的,有时你越拒绝提供,孩子就越是想要。与其那样,还不如放开了给他吃,总有吃腻了的时候。

  尊重孩子,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他也有自主思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好他,让他在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然后让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不可能只有妈妈一个人的参与,还应该有着家里的其他成员,当然,孩子本身也是自己成长路上最大的负责人,只有父母足够强大,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他才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作者纵艺,笔名可可的粽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二胎心理、亲子关系等。这是她的一本关于亲子育儿关系的书籍,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人不是生来就是圣人,粽子妈也是在育儿过程中边琢磨边思考,育儿即育己,愿各位都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长。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7

  请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讲的是如何教育叛逆孩子。那些方法不仅适合于叛逆孩子,同样适合于非叛逆的孩子。书表面上是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实质是教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中,家长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刚出生的孩子几乎是一件空白的画布,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在画布上留下什么色彩。我曾经遇到一个三岁多的小姑娘,突然对着电话大喊大叫。瞬间,她惊到了我。我想,是什么事什么人能让一个温柔可爱的小姑娘,瞬间变的暴跳如雷?看看性格平和的父亲,只有妈妈喜欢大喊大叫这一个理由。事后证实确实如此。

  中国以重视教育闻名于世。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中国人的重要教育理念,这与本书的观点截然相反。我经常问我的患者:“你怎么爱你的孩子?”大多数人会一愣,表示不解,接着他们会说爱孩子就是让他们吃好、穿好、少受罪。这样爱孩子没有错,只是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爱孩子,孩子会收获什么?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流派。行为主义认为通过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也可以说观念)发生改变,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定式和固定的行为习惯,这些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思想观念。

  书中强调对待孩子不要大喊大叫和非控制式。不大喊大叫好理解,也好执行,什么才是非控制式呢?我们抛开非控制式的概念不说,思考一下并不少见的事无巨细的妈妈,她们正在想方设法控制着孩子,却不自知。事无巨细的妈妈最爱说:“孩子不听话。”先不讲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看看事无巨细的妈妈怎么做,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事无巨细的妈妈每天都很忙。她们以孩子为中心,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一切。管了孩子吃喝拉撒睡之外,还要帮助孩子做作业,安排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安排孩子玩的内容和时间,有些甚至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好点去贿赂老师。这类母亲忙碌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越来越叛逆,导致自己非常委屈。我经常问事无巨细的妈妈:“你的孩子聪明吗?”她们有些说聪明,有些瞪大眼睛一脸茫然。我们想想,如果孩子聪明,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地安排一切吗?什么叫聪明?我的理解是,聪明的孩子是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孩子,包括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既然孩子很聪明,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地照顾吗?事无巨细的妈妈只会把聪明孩子教笨。我相信,这句话一出口,事无巨细的妈妈肯定会骂我。仔细想想,聪明的孩子一定是能独立完成作业,能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还需要妈妈事无巨细吗?因此,还是留给孩子伸胳膊蹬腿的时间和空间更好些。我想对事无巨细的妈妈说:“你既然不是真理,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听话呢?听话孩子能叫聪明吗?”事无巨细的妈妈那样做,即便有千般理由万般道理,背后隐藏的只有“她们很不自信”这一个秘密。

  人的本事都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提高的,所以我希望最最辛苦的事无巨细的妈妈留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用空出来的这点时间多读读书,让自己变的更优秀,更美好。

  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最好的教育就像放风筝,时不时抻抻风筝线,引导风筝进入正确的飞行路线。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8

  逸爸在20××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9

  本周我们桃花源读写团队的共读书目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是我翻看一眼后就想要马上读完的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触也是巨大的。本书是一名年轻的台湾作家写的关于她在家教期间的所见所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9个真实案例在这方面体现了惊人的相似。9位母亲都过于卷入了孩子的生活,她们确实很努力,但明显用力过猛。她们为孩子规划人生轨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走向,“还不是为你好”、“为了你将来有出息”是她们总挂在嘴上的标签。若娃的母亲甚至因为女儿同学之间的聊天记录而给同学打电话大骂对方,以至于在无数孩子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时代,女儿却很少用手机,因为她已经完全成了同学的笑柄,被同龄人孤立。汉伟的母亲已经完全打破了孩子的生活界限,完全侵入了孩子的学习和私生活,让孩子最终完全放弃了自己,“随便你”、“都可以”这种没有生命力的麻木口头禅,却成了花样少年的生活观。

  曾听朋友说过一个有关教育的心得:她有一位老师,自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像在浇灌一棵小树苗,同时修修剪剪,给予阳光和雨露,慢慢地看着它变成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其实还是蛮期待且挺有意思。

  我无从评价这种教育模式,诚然,树苗在长大的过程中,科学地施肥和管理,合理的修建必定能让树苗更好成长,开花结果,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可是修剪的过程难道不会痛吗?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果园里精心栽培的果树比较有价值,还是在自然中野蛮生长的小树会更加快乐。

  然而也许我们又都错了,孩子怎么能论同树苗?我们常说,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你凭什么剥夺他自由成长的权利?你强加于它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否一定正确?你自己尚且有这么多的不足,又从何期待孩子成为你心目中那个最优秀的样子?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10

  配上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片尾曲——魏如萱的《dontcrydontcry》——心碎的力不从心的效果更佳。

  阅读教育性的作品的重点在于教育,奇怪的是,我是一个高中时就小心地跟母亲透露我不想生养孩子的人,以此练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仿佛没有意义。

  后来我想通了,阅读是疗愈的过程、是剖析自己的过程,剖析那个沉迷于按既定程序发生的故事和游戏的小学生、那个沉迷于数理化解题的少年、那个对看不到研究结果百般抗拒的青年,这也许是幼时随父母四处辗转、身边满是不确定的结果吧。

  我不清楚。

  正如我不清楚到底是谁错了。

  孩子吗?ta们是彻底的受害者呀。

  父母吗?ta们是因为爱呀。

  但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纪伯伦)

  既然我搞不懂,那我就是学不会了,学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我便没必要再带来一个孩子,让他重复我的痛苦和煎熬。

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11

  我家儿子不是老师眼中读书好,听话的孩子。所以当我在班级里看见这种孩子我都会想,怎么样的教育适合这样的孩子,今年大扫除我发现我家书架上有一本书《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我就赶紧趁着假期看看,一为自己解惑,也为更好的和家长沟通,探讨,打打基础。

  记得前言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地印象。这段话是这样的----“也许你会说:我根本没有管制过孩子!这么说,恰恰证明了你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也许你并不了解,打骂就是管制;坏脾气就是管制;冷嘲热讽就是管制;没有原则的溺爱就是管制;不懂言传身教的心态就是管制……因为当你做出这一切时,你就已经关闭了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大门,仅凭想当然来教育孩子。这,不是管制是什么?

  这段话说的非常直白,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它让我明白我思想中一些错误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我想只有认真地审视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地培养好孩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改变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很多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服从管教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当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反而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时,父母往往大失所望,甚至勃然大怒,进而惩罚孩子,有时候甚至是体罚。这样做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孩子也更加叛逆。

  现在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叛逆也不全是孩子的错。教育孩子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父母要转变思路,改变以往溺爱、过度约束的教养方式,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家,让孩子释放自我成长的天性,在迎接挑战、战胜挫折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变成自觉、自信、自强、自我负责的好孩子。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读秘密花园心得感悟集锦(7篇)

秘密花园读后感

最新道士读后感800字系列

道士读后感

善意的谎言读后感(范本6篇)

善意的谎言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优秀读后感合集8篇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学生读后感精选

巴黎圣母院学生读后感

[参考]唯一读后感(模板11篇)

唯一读后感

[参考]狼图腾读后感(模板6篇)

狼图腾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模板8篇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参考]乡村医生读后感1000字11篇

乡村医生读后感

[参考]大渡河的读后感(模板8篇)

大渡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