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时,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获得更多感悟,观后感是感触过后产生的文字。不妨自己动笔撰写一份全面优秀的观后感。我们将观赏一部作品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写作品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下“《相遇》观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相遇》观后感(篇1)
这是我读格非的第五本书,一部短篇小说集。
题材几乎全部来自史料记载,历史事件或故事传说。冯唐谓之最完美的作品。于或平凡或庄严的历史中截取片断,构思别具匠心,结局耐人寻味。
他站在历史深处深情凝望,将历史的画卷在读者面前渐次展开,我们彷佛也看到了亘古未变的江南烟雨,大漠黄沙,高原圣境,江山如画。那些人物从尘封的记忆深处走来,容颜依稀可辨,忧伤的无奈的迷茫的眼,英勇的刚毅而孤傲的心,会有刹那恍惚,前世的前世,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是故人,是路人,是我们。
《迷舟》,是英雄末路,还是佳期如梦?《凉州词》,是诗人落拓,还是边塞纵歌?《锦瑟》,是锦瑟流年的轮转,还是庄周梦蝶的翩跹;《相遇》是神圣预言的灾难,还是蛮荒心野的征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才子梦江南,魂兮归高原;《青黄》、《风琴》、《雨季的感觉》、《戒指花》……都是他深爱且忆不尽的江南……他们的爱恨,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英勇,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平凡,他们的神伤,使人一再陷入沉思和怅望。
他在另一部作品里说,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历史怎会被岁月遗忘?所有废除过去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人会做梦。即便没有书籍,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总体感觉,格非的文字功力在这些短篇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刚柔并济,精雕细琢,古典的底色,现代的洒脱,每每读到惊叹不已。
思想方面,依旧是对他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和追寻的人性和人类的终极归属的思考,依旧带着我说不清楚是尼采还是宗教的关于永恒轮回的神秘烙印。
朋友说这部短篇集里前两篇最好,我以为,最好的是后两篇,最后一篇尤佳。前两篇重美感,后两篇重思想。
如果一定要说出格非与王小波的区别,格非更像个战士,仍有热血,仍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世人仍怀一份悲悯之心,对人性人仍抱有希望。而王小波是个冷静的思考者。哲学是冷静的。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相遇》观后感(篇2)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的人对话。暑假期间,我读了《小王子》这本书,受益匪浅。
《小王子》讲述的是最美丽的伤感故事,飞行员我因为飞机出了故障,被迫降落于远离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中,这时一位迷人而神秘的小男孩出现了,执意请我给他画一只绵羊他就是小王子,纯洁、忧郁,来自太阳系中的某个不知名的小行星,爱提问题,但是对于别人的问题从不回答。在交谈之中小王子的秘密逐渐解开,他是因为与他那美丽而骄傲的玫瑰发生了感情上的纠纷才生气出走的。他在各个星球中漫游,分别造访了国王、自负的人、酒鬼、商人、掌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降临到了地球之上,试图找寻疏解孤独与痛苦的良方,小王子结识了狐狸,并同狐狸建立了友谊也从狐狸那里学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决定回到他的玫瑰身边,但是他的躯壳是难以带走的,于是他开始求助于那条三十秒置人于死地的毒蛇。
正是因为小王子在玫瑰的身上花费了时间,花费了心思,建立了友谊,有了密切的关系,才使这朵普通的玫瑰对他来说独一无二。
再美丽的东西,如果不用心去付出和呵护,那么它多于你来说也只是虚无,没与任何意义。反之,即使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它的独一无二之处。
这也就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样:对于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和千千万万个小男孩都一样。我不需要像你,你也不需要想我。对于你来说我只是一只狐狸和千千万万只狐狸都一样。但是只要你驯养了我,大家就要互相想了,对于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的唯一,我对于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的唯一。
用心投入普通亦能散发出对于你的别样的光彩。
《小王子》是伤感的童话,让人们沉浮的心回归本位,让蒙蔽的双眼重放光彩,让灵魂的深处照耀爱的光辉!
《相遇》观后感(篇3)
笛卡尔曾说过“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那些最杰出的人谈话”。是的,也许最杰出的人逝去了,但肉体的消逝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泯灭,我们无法站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交谈,但我们可以阅读他们留下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可以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品析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可以接纳或融入他们脑海中的理想国;也一定能学到为人处世的原则,学到与世界相遇的方式。
读书犹如“茶道”。茶所散发的醇香来自于他们在水中饱受的煎熬。从在茶树上吸收天地精华的缓慢生长到清明时节从茶树上被摘下、炒熟再到成为一杯香气四溢、清冽的茶汤亮相于世人面前,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神圣而不易的。这个过程如同我们读书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感到无聊,而成功瞬间带来的喜悦一定源于持之以恒的坚持,半途而废是最大的失败,这个过程也是磨砺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悦读”
人不能活得像鸡蛋。在最初的时光里,我们依靠心中的梦想来让自己成长,而经过了一些事我才意识到,实现梦想需要坚韧和执著,需要不断的阅读在书海遨游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读书时,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同一只蚂蚁在大象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成为你”正是这样的渺小,才激励着我不断成长。热爱读书也是热爱生命、渴望成长。
人不能活得像胡萝卜。从小学的天真幼稚到中学的逐渐成熟,自己的志向越来越清晰,读书带给了自己许多帮助。无论是流传千百年的中外名著还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传记或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或诗歌,总是能不断的带给自己一次次惊喜和收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算是读书带来的益处。
行万里路是脚步在路上,破万卷书大抵应该算是心灵在路上吧。读书是一种方式,改变我与世界相遇的方式。
《相遇》观后感(篇4)
这本书是根据钱理群在北大最后一次上“鲁迅研究”课的现场录音整理的文字稿。因为是课堂实录,所以现场感很强。通过阅读能够强烈感受到钱先生的风采,他的音容举止也仿佛就在眼前。这对于我来说,不用进入北大就能聆听到名师的教诲,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
这书我读了两遍。现在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钱先生的开场白。在开场白中,他说了一句话,“读鲁迅作品是要有缘份的”。我感觉是这样的。在中学时我不喜欢鲁迅,在大学时则开始喜欢鲁迅。要说道理这里面自然会有,但都没有这一个“缘”字来得简洁明了。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当然不需要。对一个作家来说也是如此。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他的文字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并立刻对他有感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缘来了。喜欢就是缘,不喜欢则是无缘,无缘对面不相识,再怎么说都是多余的。对于鲁迅这样的作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因为他的文字不会给人带来快乐。
他自己在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用锋芒毕露的笔来表现它来揭露它。他无情得解剖别人,也无情得在解剖自己。他的文字会给我们带来压抑,会带来直刺内心的阵痛。所以钱先生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进鲁迅了”。所以,与鲁迅相遇,需要一份机缘需要一份心境,不可强求。与鲁迅相遇,其实就是与鲁迅生命的相遇。这样的相遇,不会是欢声笑语的,不会是心平气和的,但一旦走进去,就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另一处是钱先生说1936年鲁迅与左联及中共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鲁迅对中共是取合作态度的,而这点完全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鲁迅说过一句话,“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他认为中共的主张和自己的追求(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是有着共同的地方,所以这成为他们合作的基础。有合作就会有妥协,鲁迅是非常清楚的,但这妥协是有限度的,就是“被利用无妨,占有是不行的。”他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坚守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自由权利。正因为这一点,他和中共也是时有冲突。到了1936年,鲁迅病最重的时候,发生了最为严重的冲突。这冲突和抗日统一战线有关。
鲁迅对上海文艺界党的领导人周扬等人提出的口号有自己的意见,但没想到却遭到他们的攻击。这对鲁迅刺激很大,让他敏锐地感到这又是一次历史的循环:从反抗奴役和压迫这道门走进去,却走进了制造新的奴役与压迫的房间,自己成了“奴隶总管”。而这是鲁迅所绝不能容忍的。他在这一年写的《死》中说了一句狠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钱先生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所谓“一个都不宽恕”,就是要坚持在每一次论战中的“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与奴役,以及为压迫与奴役辩解的任何理论与说教”的基本立场,就是要表明“坚守自己的目标至死不悔”的基本态度。这样,鲁迅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的锋芒,而这正是他伟大的所在。
这门课用钱先生的话说是一次“导读课”,正是通过他的导读让我对鲁迅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想将来我还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再来聆听他精彩的讲授。
《相遇》观后感(篇5)
内容简介:曾经她只是和黑夜一起入睡,拥残星入梦的孩子,在那个不肯谢幕的年华,他如天边彩虹,点亮她苍白穹空,一个是残酷漫长的现实,一个是华丽短暂的梦,他不知道,她鼓起多大勇气,才敢念念不忘,因为那双为她流泪的眼睛,她愿意再次相信这萧索的人生,当风筝厌倦了天空,是否会义无反顾地坠入大海?红尘中的相遇,究竟是错还是对?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结局?命中的相遇,只为命中的你……
只为命中与你相遇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本故事是讲述一个大龄女李红嫣和大学老师郑思安之间“模拟婚姻”生活,从最初的意外相识到最后的携手共度人生,这中间有笑有泪,虽然有些坎坷,但是两人都没有放弃过这段感情,带着这份执念一直走下去。故事里不止是李红嫣的感情生活,还有两个女人——她的大学同学,一个叫柳心心,一个叫慧慧。柳心心的婚姻看似和平,里面却波涛汹涌,离婚让她崩溃,却又使她生活得更顽强,去做自己的事业,因为她还有她的人生。而慧慧则是大学毕业就结婚,结婚一年又离婚,离婚之后又结婚,大概是这样的婚姻让她感悟许多吧,所以当她面对新的婚姻生活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相对与她们两个女人来说,红嫣就像是一个摸索期的小女孩,在两人的关系中磕磕碰碰,从一个对感情恐惧的人,到学着爱上一个人,又到恐惧婚姻,再到试着去了解并且解开心结。其实很多人都是如此,在这个时代里,很多东西让人应接不暇,快餐式的婚姻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婚姻关系让人未恋先恐,未婚先惧。
只为命中与你相遇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无论在什么时候,婚姻都是命中注定的大事,无论是否想要逃避,它都会过来,而我们就是站在地的承受物,静静地让它从身上碾过,留下岁月的痕迹。可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巨大,或者是另外一些,很多人都选择了相亲,这不失为一个获得婚姻的办法,却也让许多剩女失去了自由恋爱机会。失去自由恋爱的机会之后,却更期待在每一场相亲中得到心仪的人,或者是罗曼蒂克的恋爱,然而,这只是想象而已。多少次华丽的想象背后,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失望。对于这种只能想象,而无力抗拒的东西,我们只能让它缓缓地流逝,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发生着。
《相遇》观后感(篇6)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完全像我,看他就像看另一个自己,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浅蓝色的书面上的这句话,使我不由得拿起了这本书——《世界的另一个我》。翻开书,我顿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离奇、美妙又温暖的故事:女孩姚果粒发现家里的小猫正和窗外另一只一模一样的流浪猫对视,可没想到这古怪的事却眨眼间降临在自己身上。她遇到了她毫无血缘关系,却长得一模一样的的女孩蓝泰格。虽然长相相同,可他们的性格却截然相反:果粒随和低调,泰格骄傲高调、不可一世。这两个女孩时而互相排斥,时而又互相探究,最终成为朋友。
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世界上也会有另一个我吗?她是和我兴趣一样,还是和我性格相反呢?她能在跑道上健步如飞,在单杠上身轻如燕吗?她是害羞腼腆如小小的含羞草,还是热情奔放如火热的玫瑰?她是勇敢坚强如风雨中的大树,还是胆怯懦弱如纤细的小草?她是淘气顽皮古怪精灵,还是温婉乖巧嫣然?她是认真仔细勤学好问,还是粗心马虎厌学贪玩?……如果真遇到一个和我一样而又不一样的我,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也会像果粒和泰格一样互相探究吗?然后在排斥中成长成熟,在探究中热爱生活宽待世界?“另一个我”一定会让我改正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缺点,让我挖掘自己深埋着的闪闪发光的优点,观赏到自己身边不曾留意到的风景,享受生命中被自己忽略的快乐。。她轻轻地告诉我“你可以这样的!你可以这样做得更好过得更快乐!”她让我睁开了眼睛: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命原来是这样珍贵!
世界上那个一定有另一个“我”!她是上帝赐予我的独一无二的礼物!她现在正在热切地注视着我,深情地呼唤着我!她渴望着我心灵的发现!
《相遇》观后感(篇7)
上午沉浸在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的快乐中。非常感谢老公无意中给我买了一本这样的好得不能再好的书。
钱的文字很好,是沉静和纯洁的文字,干净得一尘不染,眼睛与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相遇着,冲撞着,净化着,美好着,快乐着。我读得非常仔细,因为几乎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和分量。
说真的,原先对鲁迅的感觉仅仅限定在一个文化的符号中,对其并无感性的感觉和喜欢。他的语言似乎总觉得太枯涩,太深奥,所以,每每拿起他的文章,总是踌躇不前。给我一种敬畏的感觉,因为敬畏,所以不敢接近,此所谓“敬而远之”吧。
想起了上初中、高中时学习鲁迅作品的情景。在老师并不深刻的近似于肤浅的讲解中,我也是懵懂不知。除了对其中一些篇章的背诵和记忆外,没有任何感觉。即使在教学生涯中,虽然也和学生一起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Q正传》,也从未真正理解过其中真味和精髓。想来很惭愧,耽误了学生。
一句话,真正的鲁迅从来没有进入到我的内心和灵魂。
遇到钱理群了,也算是在而立之年后的某一天,突然,理解了鲁迅,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战斗,他的精神,还有他的困惑,他的矛盾,他的痛苦,他的选择。鲁迅是伟大的,这句话终于发自肺腑地在胸腔激荡着。没有任何人的说教,没有任何意见的左右,这是真正的自己的个体话语。鲁迅一直在为整个国民,为整个社会,忧虑,操劳,不管是他的思想的“立人”,做一个真正的具有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的个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还是他的“为人生”的揭露病态社会的病态的人们以引起疗救注意的文学主张,还有他的走在路上的彷徨和困惑,都在深深颤抖着我的灵魂。
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仍然没有读过多少鲁迅的文章。我将把这课补好。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多少有些感慨,虽然不能说过去所有的岁月都是虚度,但至少让我不满意,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究竟应该怎样生活?甚至连这样的追问都没有。因为没有什么东西给我以方向,给我以启蒙。也或许,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碰到与遇到让自己的灵魂搅动起来的东西,就会一直在黑暗和蒙昧中混沌着,蒙昧着。这算是真正的虚度。幸福而幸运的是,因为哲学,因为研究生生涯,让我以后的岁月活得明朗而清晰而清楚起来。
我感激这一切,我更知道我应该怎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