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思想感悟是很多的,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动手将它记录下来。请阅读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你编辑的读后感教海漫记,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1
前段时间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近。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2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3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奖品虽然少但学生却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4
[原创]《教海漫记》读后感
翻开《教海漫记》,第一页很醒目的题目是:崇拜思考。
于永正老师崇拜思考,并勤于也善于思考,我们也崇拜思考,但却不想也善于思考。这就是差距。如果从开始教书那一天起就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不断总结与提升,也许,我们中也会出现某一位或某几位于永正似的教育大师。
我们习惯了走老路:这也许是经验作祟或是惯性思维。我们一直认为树林的树叶都是一样的树叶。所教的学生都是一般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觉得以往教的学生长大了,自己老了,但仍然在教书,其余没有任何改变。而于老师却能够运用他的智慧,把琐碎的教学演绎成艺术人生,淳朴恬淡,本色天然。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我们,跟于老师的天壤差距仅仅在于——他善于思考,我们不善于思考。有人说,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我们说,在教学上,于老师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
细品于老师的文章,则共鸣,则享受,则博爱。文风之质朴,如陶氏之史,恬静闲适。言语之醇厚,如老酒深巷,其味芬芳。读之,感同身受。思之,焉莫能复。善捕捉微小之点滴,映教育之大理。一篇篇锦绣文章之巧,把一份心境、一种情怀,演绎得朗然明澈,淋漓尽致。
请看:《露一手》:于老师说“本事越大,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越有分量”。这是显而易见的,有能力的老师一般是能受到学生尊重的,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最优秀,最有本领。相反,如果觉得自己的老师能力平平,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又怎能乐意服从老师的指挥呢?显然,这露一手就成了树立并提高威信的催化剂。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5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6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感受之一: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习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7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8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平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习永远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读后感教海漫记 篇9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
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