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读后感 篇1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的人生境界就是哲学家眼中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罗兰说过:“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句话可谓概括。儒,主张道德宇宙;道,重于艺术天地;佛,强调宗教境界。但由于处于中国文化这一土壤之中,却殊途同归,都是从突然的状态超越到应然的状态,而这种应然状态即人生境界的极致就是追求人的自觉圆满和与宇宙的圆融和-谐。
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周敦颐让他寻找“孔颜乐处”,即追求一种摆脱世俗名利,一生求“道”的境界。他所追求的“道”就是儒家的“道”,认为“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粹语》)。程颐在追述其兄事迹时说:“先生(指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兴老祖宗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老、释者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这说明程颢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此诗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作者展露出来的融合了儒释道精神状态的人生境界
闲暇无事之时,可以专注于自身,直观自身,只注重自身道德的圆满和精神的满足,即超越了世俗的约束,得到了自身的认同和自由,所以处事从容自得,这是儒家由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而实现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人生追求。达到这种境界,有很高的理想但并不需要作很大多的事情,可以睡到日上三杆,悠然自得。
人的动作可能停止了,但是思想不会。无论你在做什么事情,思想一直在运动。周围的事物不断出现,你处于中心,用心体味,便可以融于自然,物我皆忘。儒家强调通过自身的休养而达到天人合一,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剥离万物,达到自身的自由。一个人自身与自然的融合,一个是自然与自身的融合,虽方式不同但却一同追求个人与宇宙的圆融和-谐。
邹老先生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自然变化可以反应到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之中。所谓春德主生,秋德主刑。《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的哲学重天,但却不崇拜天,认为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感知天德,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自识本心;强调自性即佛,平常即道。人通过体察内心便可以感知宇宙。道是超脱于万物虚像中的终极存在,而思想的变化则可以体察事态风云的变化。这也是中国人生观中强烈个人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居陋室而知天下,处帷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强调智慧的力量。孔子的“君子不器”可谓是这种追求的完美概括。
理学毕竟是儒家的一种发展和分支。程颐作为新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尾联可谓是儒家人生观的再次展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从孟子开始已经成为了儒家的人生追求。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也成为了中国整体文化的人生追求。
千家诗读后感 篇2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徜徉书海,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给人美的享受。
我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千家诗》了。那个时候我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也不知道诗中的意思。妈妈就一遍一遍地教我读,直到我会背为止。刚开始,我觉得背诗很难,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并且越背越多,渐渐地爱上了读诗、背诗。现在我八岁多了,上小学三年级。《千家诗》成了我们学校的必读书目,我再次捧起了这本书认真地读、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理解力变强,我读起来只觉得口齿留香,感觉古诗词愈加有趣了。
《千家诗》这本书所选作品多为唐代诗人著名的绝句和律诗。篇幅短小,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意趣更是令人心情激荡。当读到唐代诗人李适之的《罢相作》时,我既敬佩又愤怒。诗句:“避贤初罢相,乐贤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让我想到诗人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情怀。他身居高位,为了国家,甘愿让贤,让人敬佩;也让我想到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俗士,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只有荣华富贵,巴结奉承,一旦别人退位,他们便避而远之,实在可鄙,令人愤怒。当读到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时,我觉得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爱生活的人。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雪和梅的争奇斗艳,又各显其美。不禁让我想到他在《雪梅》其二中的诗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诗人写出了雪和梅的相互映衬,相互成全,令人深思。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愿意在诗海中驰骋,独享那份心灵的宁静与安逸。诵读古诗词,我一直在路上。
千家诗读后感 篇3
千家诗,古典魂
夏日的午后,阳光暖软,从窗缝和门缝后悄悄溜进来,在地上、墙上留下影迹,一排排,整整齐齐,像琴键一样。我左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轻轻翻动《千家诗》的书页
还记得那个酒入愁肠,七分化为月光,余下三分化为剑气的李白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他在赞美杨贵妃的倾世姿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是他流放夜郎时依旧孤傲清高的性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是他背井离乡,想大醉一场,忘却对故乡的思念,豪情万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他送别朋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邻家传来一首《长安忆》,清丽伤感的音调让我恍若梦回大唐,好像看见李白衣袖飘飞间留下一片康桥彩云。李白的诗词或华丽,或浪漫,或豪放,都令我回味无穷。
让我最欣赏的是孙逖的《宿云门寺阁》。“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云门山下,缕缕佛香缭绕着寺阁,繁花如烟似梦,飘渺梦幻,那里幽静美丽得如同世外桃源。红日渐渐西沉,晚霞把天空渲染得流光溢彩。寺阁悬起灯盏,四周的山峰高大险峻,像一道道屏障。寺阁的布幔又被卷起,与五湖的秋色相对。壁画褪去了往昔华丽鲜亮的颜色,只剩下了南飞的鸿雁。不光是诗人,我也怀疑天路是否已近在眼前,与白云同游天界。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犹记当时年少,窗外传来朗朗读诗声,未脱去童稚的调儿拨动了我的心弦。那来自遥远时空的淡淡情思,如同一位手执书卷的美人,惊鸿一瞥,天地顿时失去了应有的颜色。
渐渐长大,不再满足于摇头晃脑地读诗、背诗,便拿着毛笔学学那些儒雅的诗人,抄诗、品诗,有时也会幼稚地写写根本就不成调的小诗。每当笔尖轻轻掠过纸上,墨汁流淌,形成字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仿佛一笔一生莲,笔笔莲花开。
有时看着一首首诗词,心里也会做做梦。远离俗世的喧嚣纷扰、灯红酒绿,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地方驾一叶扁舟,独自一人遨游天下,寻一寻谪仙人李白,讨一壶陈年佳酿,绣口是否也能如他一般吐就盛世云烟与繁荣;见一见陶渊明,体验一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居生活
不得不承认,诗词就像一杯香茗,氤氲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诗词常驻,诗情永驻,也算幸事!
阳光轻笑,从指尖,从书页上跳跃。诗词传唱千家,古典魂韵流传千古。我愿在这慵懒的午后,捧一卷清雅的《千家诗》,偷享清欢乐浮生,“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千家诗读后感 篇4
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沉浸在《千家诗》的诗情画意之中,闻着那一朵朵心灵奇葩,我的心得到了震撼,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
在战场的舞台中,他金戈铁马,横穿沙场,修长的剑舞出凌人的气势,他带着他的剑在战场上舞着他的雄心壮志,他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
在清透的蓝天下,有人忽远忽近的浅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壶美酒一个人,在浑浊的官场中,写自己的诗,喝自己的酒,“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他在坎坷的仕途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选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份洒脱,那份狂傲不羁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悠香的菊花丛中,我仿佛看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过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嘘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洒脱、宁静的乡村生活。在这里,我读懂了诗人自然而宁静的心灵境地。
我感谢《千家诗》,是他给了我自信的喜悦;我感谢《千家诗》,是他让我明白了希望的力量;我感谢《千家诗》,是他给了我可以翱翔的梦想;我感谢《千家诗》,是他让我明白了只有守好心灵的家园,才能开出朵朵心灵奇葩!
千家诗读后感 篇5
陈正浩
我读过许多关于诗词歌赋的经典古诗和古文,其中总最喜欢的莫过于《千家诗》。
《千家诗》这个书名可能让人乍一看就觉得:“哇塞!这本书怕不是记载着1000首诗吧?太可怕了!惹不起,惹不起!”其实“千家”只是来形容诗多而已,里面只有106首诗。
《千家诗》中的诗分为4个模块: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五言绝句(《长干行》四首、《独坐敬亭山》等),七言律诗(《归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和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这本书中每一位诗人都有专门的诗人简介,用精炼的语言带大家穿越到那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了解诗人生平;每一首诗都有专门的注释以及解说,带你轻松了解本诗,体会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有资深名师为之赏析,名师为之解读,带你更深入地探索诗的海洋。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首诗都是编者认真查阅后得出的作品原文,更是在诗海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千家诗读后感 篇6
千家诗读后感
在中国古代,《千家诗》是传统蒙学教材列“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必读课本,因为其诗“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人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题辞》)。其流的历史是久远的,流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过,虽说《千家诗》几乎妇孺皆知,但关于其编选者是谁,却颇多争议。或说是刘克庄,或说是谢枋得,或说是核枋得和王相,提法不一。
《千家诗》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启发少年儿童的灵感,而且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提高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的人生境界就是哲学家眼中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罗兰说过:“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句话可谓概括。儒,主张道德宇宙;道,重于艺术天地;佛,强调宗教境界。但由于处于中国文化这一土壤之中,却殊途同归,都是从突然的状态超越到应然的状态,而这种应然状态即人生境界的极致就是追求人的自觉圆满和与宇宙的圆融和-谐。
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周敦颐让他寻找“孔颜乐处”,即追求一种摆脱世俗名利,一生求“道”的境界。他所追求的“道”就是儒家的“道”,认为“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粹语》)。程颐在追述其兄事迹时说:“先生(指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兴老祖宗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老、释者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这说明程颢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 此诗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作者展露出来的融合了儒释道精神状态的人生境界
闲暇无事之时,可以专注于自身,直观自身,只注重自身道德的圆满和精神的满足,即超越了世俗的约束,得到了自身的认同和自由,所以处事从容自得,这是儒家由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而实现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人生追求。达到这种境界,有很高的理想但并不需要作很大多的事情,可以睡到日上三杆,悠然自得。
人的动作可能停止了,但是思想不会。无论你在做什么事情,思想一直在运动。周围的事物不断出现,你处于中心,用心体味,便可以融于自然,物我皆忘。儒家强调通过自身的休养而达到天人合一,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剥离万物,达到自身的自由。一个人自身与自然的融合,一个是自然与自身的融合,虽方式不同但却一同追求个人与宇宙的圆融和-谐。
邹老先生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自然变化可以反应到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之中。所谓春德主生,秋德主刑。《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的哲学重天,但却不崇拜天,认为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感知天德,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自识本心;强调自性即佛,平常即道。人通过体察内心便可以感知宇宙。道是超脱于万物虚像中的终极存在,而思想的变化则可以体察事态风云的变化。这也是中国人生观中强烈个人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居陋室而知天下,处帷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强调智慧的力量。孔子的“君子不器”可谓是这种追求的完美概括。
理学毕竟是儒家的一种发展和分支。程颐作为新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尾联可谓是儒家人生观的再次展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从孟子开始已经成为了儒家的人生追求。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也成为了中国整体文化的人生追求。
千家诗读后感 篇7
《弟子规·千家诗》是一本将《弟子规》与《千家诗》编合在一起的国学书籍,其中包含《弟子规》部分经典语句的解读分析以及《千家诗》中诗歌的赏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整本书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观念,为学生制定了行为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迪性质的格律诗选本,所选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包含“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四卷。
这本书《弟子规》部分对于提升人的品德修养、普及礼仪常识很有帮助,《千家诗》部分则给人以韵律、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千家诗》部分中,有几首诗让我随诗文游览了四季变换、西湖美景。
如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写了诗人驾舟游春的情景。本为春雨,却以烂漫的“杏花雨”代替,本为春风,却以柔情的“杨柳风”代替,细雨沾襟、清风拂面的春之美感从诗句中一下了迸发了出来。又如唐末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看似平平无华,仔细品味,却又不得不停留在“阴浓”二字感叹诗人的深意。阴浓,不光是树叶茂盛以至树荫浓郁,更给人夏天烈日当空,全被遮挡在树叶之外的感觉。将波光滟潋的池塘水面比喻成水晶帘,更因帘动而骤觉微风,闻得一院的花香,夏日虽酷烈,却因这微风、清香而使人觉得舒爽、心醉。真想前往这千年多前的山亭当中度过苦夏呀!再如宋朝刘翰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玉屏空,夜空如洗,玉色空明。这秋夜的天空,这皎洁的月光,美如玉色屏风。这秋意何处寻觅?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映着月光,原来就在眼前、身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政治意味或许多过景色描写,但只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便将西湖的山水楼台青山叠翠、楼宇繁华的样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再加上重读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不禁让人对西湖心生向往之意。
千家诗读后感 篇8
张天杭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句话激励着我,让我打开了千家诗。
刚翻开,其内容便令我为之惊奇。“玄都观里桃千里,尽是刘郎去后栽。”我看到了古时社会达官贵人的险恶,他们为了富贵和利润就好像去赶热闹看桃花一样,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些平民的困苦,他们被那些昏庸的富人压榨,每刻都过着坚辛的生话,与那些饮酒作恶,贪婪无度的达官贵人相比,那些平民的悲惨不禁让我感到惋惜。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这里春天的生机勃勃,淡化了诗人的伤春之感,这样的景色令我赞叹不已。后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表现了诗人留恋着春天与美景,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凄凉。
“烟笼寒雨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里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见所闻,揭穿了官服人员的昏君腐败,让我对平民惋惜不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更是深刻的印在我心里。这里揭露了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也突出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忧愁也不言而喻。
这本书给我的领悟无穷无尽,他让我明白了:“诗书,是万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