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里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想。 写读后感有助于展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从哪几点开始写作品读后感比较合适呢?以下的莫斯科绅士读后感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篇1】
故事开始于1922年,不会忏悔的“旧”贵族罗斯托夫被软禁在大都会酒店,直至1954年。三十二年里,罗斯托夫拥有自由之外的一切,金钱、修养、工作、友谊、情人、天伦之乐。
从罗斯托夫身上,我第一次见到完美的生活,无论身处何方,坚持所坚持的,遵守应遵守的,当然他有金钱做后盾,不必担忧衣食,但人的精神并不是金钱所能左右的,囚犯和绅士可以是同一人。
就像罗斯托夫讲述的公主的故事,为了送贫寒的老妇人回家,错过等候多时的宴会以至给家族带来龌龊也不改初心。
贵族意味着对自己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对别人用最低的要求,将尊严和荣誉视为生命。罗斯托夫在三十二年里,从贵宾到员工,从单身到扶养“女儿”,从囚犯到高官的半个老师,他在大都会酒店用人格魅力将贵族精神延续。他的朋友有各种出身,厨师、主管、调酒师、外交官、军队高官,其中他最得小孩子喜欢,从尼娜到索菲亚,都是生死相托。
贵族精神还有一个要素是“不合时宜”,喝勃艮第红酒用大肚球形杯、南欧利口酒用细脚杯,吃卡门贝尔乳酪时应该喝霞多丽酒,山羊奶酪的最佳拍档则是白索维农酒,拉脱维亚炖菜还是应该配穆库扎尼酒,开胃菜主菜甜品应该一道接一道的吃。罗斯托夫不明白,破旧立新和酒有什么关系,竟至于连标签都不能贴,那和饮牛有什么区别?面对,旧秩序全部被打碎,罗斯托夫想到了自杀,他连试都不想试试这个新世界。
还是这个世界拯救了他,秩序被打破、品味不讲究、只要是旧的都被推翻、贵族只能算是前人民,但是蜜蜂仍在追花,星空仍然闪耀,简陋工具煮出来的咖啡依旧醇香。罗斯托夫是有理由活下来并且活的很好的。
更何况,索菲亚来了。如果说绅士生活是沿着秩序一成不变,那么孩子就是秩序之外最美的意外。失去自由的父亲和失去双亲的女儿,在动荡的社会里,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了无限的世界。
其实,如果结尾不是成功出逃,我会毫不犹豫的打五分。设想一下,一名被终身监禁的绅士,像不像橱窗里的人,外人看他可怜可笑,他自己自得其乐,喝着红酒送女儿远走高飞,看朋友身心疲惫,用这世界新新旧旧为自己佐酒。他活成了一座雕像。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篇2】
英国的Channel5电视台播过一部纪录片,是关于人们在密闭空间里独处的一个实验。参加这愿者被要求只能携带三样东西,在没有手机网络的环境下;在一个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度过5天时间。在参加这个实验的5位志愿者中,第一位因为受不了而宣告放弃的人仅仅坚持了4个小时45分钟。而最后三位成功度过5天的志愿者,也纷纷表示这一过程非常难熬。
参加这个实验的志愿者,其实类似于一种被软禁的状态。当一个人被隔离出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被禁足于一块小小的地方时,他的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问题正是促使我翻开《莫斯科绅士》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莫斯科绅士是由美国作家爱默·托尔斯创作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发售后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排行榜。至今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销量超过100万册,并被多家英美媒体评为年度图书。比尔盖茨在自己的网站上为此书写了书评,而演员汤姆汉克斯也表达了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
《莫斯科绅士》讲述了一位俄罗斯贵族罗斯托夫伯爵,在10月革命之后,被软禁在莫斯科的大都会酒店里长达32年的故事。
作为一个曾经周游列国、生活奢华、游手好闲的贵族,如今却变成了一名囚徒,只能栖身于酒店阁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或许很多人都会预期,这样的命运改变将会使一个人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但罗斯托夫伯爵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谦和优雅,并在被软禁期间结识了朋友,收获了爱情,还养育了孩子,给自己的人生打开了新的天地。
罗斯托夫伯爵是怎么做到的呢?
“假如一个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会被命运掌控。这句在书中出现了几次的话,正是对上面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一、实用主义的人生智慧
1922年,33岁的罗斯托夫伯爵受到了新政府的审判。从那一天起,他被要求从他住着的莫斯科大都会酒店豪华套房里离开,搬进酒店阁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并且不许再踏出酒店一步。
当一个人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只是因为时代的变革而被定罪,失去尊严、地位和财富,是最容易使人心生冤屈愤恨的。但罗斯托夫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挑选了几件自己的家具和用品,搬进了这个10平米不到、只有一个棋盘大小的窗户、站起来头就磕到天花的小房间。
罗斯托夫尽自己所能适应着这个新的改变,他布置自己小小的栖身之所,用私藏的金币请人买来自己喜欢的床单和香皂,还设法利用阁楼空置的房间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秘密的书房。他保持自己阅读、用餐等的生活习惯,努力的在这个小房间里,在这间酒店中,维持着他所能做到的最满意的生活方式,来度过被囚禁的时光。
罗斯托夫也曾心灰意冷,在被囚禁的第4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时甚至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就明白过来:塑造未来的正是现在。
他抛弃了自己原来那种只把时间花在用餐,交谈,阅读和思考的绅士生活,成为了酒店餐厅的一名领班待从。他凭着在当贵族时接受的餐宴和礼仪教育及经验,很好地胜任了这份工作,并透过这份工作,保持了与外面社会的一种联系。
书中用了“实用主义”这个词,来形容罗斯托夫的这种在面对生活巨变时把握住自己命运的方式。
在小说《飘》中,女主角斯嘉经历了战争、家人逝世和庄园被占等变故,每次面对一个困境,斯嘉从不自怨自哀,而是用她所能想到的方法,作文尽她所能利用的手段,尽可能地保住她想要的东西和生活。在斯嘉父亲的葬礼上,邻居方丹老太太也告诉她,那些能够从变故中站起来的人,都不会把时间花在哼哼唧唧的诉说往昔的岁月上,而是去等待时机,随着变化的形势而变化。其实他们所运用的方式,是跟罗斯托夫一样的“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苦难挫折和重大的变故,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沉浸在对过往的追忆中,或陷于负面情绪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则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然后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过好当下的生活,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二、精神空间决定生活范围的广度
在罗斯托夫被软禁之前,他已经作为一名客人在大都会酒店住了4年,和里面的许多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而在被软禁的32年里,他更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朋友,特别是他与博亚尔斯基餐厅主管安德烈和主厨埃米尔之间,更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生活里互相关心。他们是罗斯托夫的倾诉对象,也参与进了他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对于罗斯托夫来说,他们不仅是同事,更是挚友。
另一方面,一次偶然,罗斯托夫与入住酒店的演员安娜不打不相识,后来更与她发展出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恋情。在小说的最后,两人最终厮守在一起。
而要说最奇妙的,莫过于罗斯托夫与两个小女孩之间的缘分。
在罗斯托夫被软禁之后,9岁的小女孩尼娜,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朋友。
16年后,尼娜为了去寻找被逮捕的丈夫,把6岁的女儿索菲亚托付给了罗斯托夫照顾。然而尼娜这一去却没有再回来。罗斯托夫充当了家长的职责,把这个叫他爸爸的女儿抚养长大。索菲亚的存在,弥补了被囚禁的罗斯托夫在亲情上的缺失。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三个问题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必须面对的,这三个问题是:职业(谋生)、社会(合作、友谊、对人有益)和性(爱情和婚姻)。
一个人如果这三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他会觉得自己的活动范围很狭窄,生活中有许多拘束和限制,活下去就变得是件艰苦的事。但相反地,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处理好,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活动范围广阔得多,生活中也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这里所说的活动范围并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种精神空间。罗斯托夫虽然被画地为牢囚禁起来,但是他却通过工作和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被需要的人。从而也让自己的精神空间不至于被挤压在那个10平米不到的小房间里。正是如此,他才得以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度过32年的囚禁生活。
三、守规则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在罗斯托夫小时候,每当过圣诞节的前几天,家里的客厅都会存放着满满的礼物,但罗斯托夫从不会受到这些礼物的诱惑而破坏规矩,他总是镇定的从它们面前走过,直到圣诞节前晚才和家人一起拆开。
在罗斯托夫的生活中,一直都保持着一种自律。即使在被囚禁之后,他依然坚守自己的某些生活方式,例如坚持阅读和思考,坚持每周理一次发。这种对于规律和规则的自发遵守,其实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秩序感。
而当罗斯托夫出手驯服在酒店乱跑的两只牧羊犬时,当他即使在受辱之后仍拾起掉落在地上的衣服挂好时,驱使他这样做的,也是他内心具有的秩序感。
一个人的内心秩序感不仅体现在他对自我生活的管理上,同时也会体现在他会在需要时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尽力。
前不久在网上有一则热搜新闻,湖南的一位外卖小哥在下雨天经过一座大桥时,看见桥边的水马被雨水冲倒了,他马上停下车,冒着大雨把这些水马逐一扶起来放到路边,疏通马路。
当时从桥上经过的汽车很多,却没有一辆车停下来做这件事,而其实外卖小哥自己骑的小电动车本可以轻易地绕开这些障碍,但他却自愿停下来把路面清理好。这正是因为他内心具有很强的秩序感。
“一个人能够通过哪怕最细微的举动,为恢复这个世界的秩序出一把力。”这是罗斯托夫的处事原则,也是他所坚守的秩序。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性格古板货,或不得不遵守这些规则,而是因为他明白:守规则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一个内心具有良好秩序感的人,懂得保有底线,坚守自我,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罗斯托夫来说,这种秩序感让他即使在面对生活的转变时,仍能稳稳地把住人生的方向。
结语
从豪华套房到小阁楼的斗室,从贵族到囚徒,罗斯托夫在巨大的人生落差前没有让自己跌入深渊,正是因为他做到了面对现实过好当下、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和保有内心的原则与底线。
《莫斯科绅士》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一个逆袭的故事,而是在面对人生挫折与变故时,如何像个绅士一样,靠着智慧体面且不随波逐流地过好自已的人生。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篇3】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看《莫斯科绅士》这本书时,我几次想起这段陈寅恪致王国维的悼辞,无论是王国维和陈寅恪,还是《莫斯科绅士》里的罗斯托夫伯爵,他们都是为“衰落”文化所化之人,他们面对的都是一种混沌、野蛮的历史环境,他们也都感到苦痛,也都曾想到了死亡。
罗斯托夫伯爵的好友曾对伯爵感慨,许多年前,你被判在莫斯科大酒店终身监禁时,你已成为了整个俄罗斯最幸运的。米什卡口出此言,固然是因为在苏联集权统治下的俄罗斯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但罗斯托夫伯爵的幸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身在斗室远离现实社会的漩涡,更重要的是他具备着乐观、优雅的人生哲学——身处于泥沼之中,仍然要仰望星空。正是因为这种人生哲学,他获得了与王、陈不一样的人生命运。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篇4】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囚禁在一家酒店长达30年,外面的风云变幻、四季更替你无缘品味,只能在一座看似浮华的酒店里蹉跎着人生。
而这,就是这部小说主人公罗斯托夫伯爵的亲身经历。换作常人,在这豪华的牢笼里一待30年可能难以想象,而这30年中发生的故事也大多平淡无奇。而伊里奇居然这度日如年的30年活得如此之精彩,甚至和主厨、餐厅主管、酒店裁缝、酒吧调酒师结下了深厚友谊,变成了过命之交。而且,为了让自己不会太过无聊,伯爵同志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份餐厅领班的工作。在此期间,一个美丽的女演员也对伯爵青眼有加,甘愿成为他的情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直单身的伯爵竟然有了一个知书达理、美丽动人的女儿。
本书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冷战时期。虽然作者把笔墨都放在了伯爵所在的大都会酒店,但是却刻意的在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苏联的生活面貌。从20年代的焕发新生,到30年代的步履艰难,40年代的艰苦抗争,再到50年代的两强格局,在作者笔下都不无体现。作为一个高度计划、之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政治体制,就像是钟表匠打磨的一只手表,一开始走时精准、铿锵有声,随着机芯的慢慢老化,逐渐开始不再那么准确,虽然经过小修小补可以让它尚能维持,但由于没有拆解大修的勇气,加上束缚日多,最终它举步维艰,不得不停摆。而以伯爵和索菲亚为代表的人民为了追求心中的自由,开始逃离这肉眼可见的将倾大厦。
小说的结尾在伯爵见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丽人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她是谁?是伯爵在家乡的旧情人?是尼娜?作者并未交代,但可以肯定的是,伯爵终于自由了。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篇5】
故事刚开始就出现了一句鸡汤:“假如一个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会被命运掌控。”忍不住想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俗套的励志故事,但读完全书便觉得,这句话被诠释得太完美了。
在动荡的莫斯科,一座俄罗斯风情的酒店,一个被软禁的伯爵,这几个元素加起来画面感就很精彩了。从大方面,在软禁的32年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十月革命、五年计划、一战、斯大林去世、解体前夕,酒店里便足以展现社会的变迁。从小的方面,伯爵在小小酒店里生活的32年也充满戏剧性,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因为蜂蜜而泡汤的跳楼计划,转而当起餐厅领班,与安娜的第一夜,索菲亚叫伯爵爸爸,三巨头的默契与友谊,被判软禁原因的那首诗其实是米什卡所写,当然还有《面包与盐》。
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小细节!比如法式海鲜汤的叛逆,俄式蔬菜汤的情怀,诺夫哥罗德苹果的思乡。还想夸夸那些轻描淡写出现的鸡汤:
“即使生活让追求梦想变得遥不可及,人们仍会义无反顾地追寻它。”
“我们今天在惊恐的深渊中灵魂迷惘,残破不全地半似盲人地四下摸索,即使在这惊恐万状的深渊之中,我也会一而再地抬头仰望那些旧日的星辰。”
唯有再看一遍才对得起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