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子弹读后感900字(通用10篇)

2023-04-12 18:17:53 一颗子弹读后感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000字:

  今早读完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所感悟。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随笔,掺杂一些政论时评。作者的字里行间颇有一些专业(政治学)特色,我猜,作者实际并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没那么热爱专业学术研究。

  读此书,一方面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让我和真实留学生的生活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随着作者的讲述,长了许多知识。

  对于政论时评我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欢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随笔部分。其实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优秀人的大学以及留学生活细节和我的大学生活细节究竟具体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我们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从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起点并无太大差距,最终的发展却相差甚远?别人和我是怎么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拉开差距的?读此书,让我捕捉到了些许我们成长中的细枝末节的异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我也对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更新,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际遇也有了些许宽容和内心的平静。我认识到,其实有很多像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学生,比我优秀的学生,也有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人生际遇,也有生活、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烦恼。并且让我开心的是,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诉我,我自己不是异类,我的每一个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这突然让我想到,也许当我也不确定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把发生的人和事写下来,能够帮我理清思绪,这何尝不是一种让自我更接近自己内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样,我也记性不太好,我也喜欢记录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让我生命里无形如流水的时间,转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物,从而获得时间带给我的安全感。

  作者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我也想通过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成立自己的人生个人历史博物馆,这光想一想,读后感·就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如作者所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不管认或不认,自己的未来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并不会按既定道路稳步前行,但活在当下,掌握当下,活好现在,珍惜现在的分秒,你的未来,定不负你!

  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样,“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阿尔莫多瓦式的电视剧,一部神秘的生存与情爱秘籍,一部八十年代的青春断代史。那时,只有爱情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大反差将所有人一次次打压。三个红颜,三个兄弟。记忆的江边,成了爱情和青春的沙场。暮然回首,已是遍体鳞伤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的美好,让我以为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关怀、雷志明、江林、卫铁民他们相遇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肆意妄为着,任意挥霍着青春。都天真的以为,青春无敌。但其实,青春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关怀与雷志明在那一瞬相视一笑中交付了彼此的真心;江林看卫铁民那炙热的眼神让你以为他们会相守到老。可是,志明与铁民结了婚;江林为了名利走向了另外一个女人;关怀远走他乡。再聚首时,又是一段纠缠不清的追逐。最后的最后,雷志明死了,江林与卫铁民凑合着走到了一起,关怀在回忆里怀念自己的爱人。

  而这一切得变化都因为两个字现实。青春里的所有幻想简单而美好,我们一直以为我的青春我做主,可是现实的摧残让我们的梦想破灭。还记得在那一集里,几个人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说着自己的梦想。本是孤儿的江林说他想要的就是一个家,一个完整的家;一旁的铁民看着江林认真的说:我最大的愿望是给江林一个家。这样的承诺在江林走后成为最大的笑话。雷志明呢,他说他想去西藏,一个人开着摩托车去西藏,去大草原上奔跑。很多年后,当他就要实现愿望时却因为一个摩托车撞人案被捕入狱,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他也没能离开故乡。关怀的梦听起来也是简单而美好的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一辈子。可事实上整个剧集里她与爱人相守的日子不到三集......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滋生了争吵、背叛、罪孽。我们的青春在岁月的敲打中渐行渐远。当你停下脚步时,眼角的皱纹、几丝银发,让你惊醒。青春早已不在。而最后你所实现的与你所希望的大相径庭。谁说青春是由你主宰呢?你的世界永远不止有你而已。父母、学业、工作伙伴、生长环境。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让你原本的梦想变得粉碎。就像关怀,以为她的世界就只有爱情。所以她为此抛弃家人、放弃高考、断送友情。可是最终却让雷志明对她由爱生恨,断送了自己的爱情,甚至陪上了爱人的生命。太过自我的我们,又哪什么来主宰青春呢?

  最后的大结局里,当所有人的青春都不在时,故事的主人公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岁月的侵蚀,青春的磨练中我想他们终是明白了,青春并不是由自己做主,现实犹在,这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现在,他们放开了

  年轻的我们都一样吧,为自己的青春在呐喊着。可是,永远不要忘记,你的青春里并不仅仅有你。也许残酷的现实是你不想触及的,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用一颗理智的心看待自己的青春,青春与我们的关系不应是主宰与被主宰,它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家人、朋友、社会这些沿途的风景是我们不得不留意的,把握好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吧,让我们少留些遗憾。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3)

  曾经很是佩服江南那华丽的文字,让人深深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而一次偶然的书评让我接触到了《子弹》这书,在经历了江南大大那绚丽辞藻的洗礼后我再次感到了震撼,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用,完全是最粗俗的词语,完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那些话来表达,让我体会到了那份亲切;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样通过最简单的直叙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再次的,在很久都没有从网络小说中得到刺激的我深深陷入了《子弹》的泥沼中。一段段毫无色彩的文字,本来是应该让人恹恹欲睡的,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累,跟随着作者手中那支笔心起心落,被作者的笔牵动心神,为那一点点哀伤感动,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兴奋。是的,就是这样,我沉醉其中,一口气把我以前无法想象可以阅读的文字通通读完,我的心还在那扑哧扑哧的跳动着,还不能从书中的境界中醒来。

  古龙的笔下是英雄的世界,同样《子弹》中也是英雄的世界,不过一个是写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而另一个是写那铿锵铁骨的热血军人。把故事的地点从江湖搬到了军营。不一样的英雄,给我的震撼却是相同的。军营中的热血男儿歌是丝毫不比那仗剑江湖载酒行逊色的。同样漂浮的视角,让人领悟到英雄原来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干下事业,只要证明自己存在。平凡的小事更能体现英雄的真谛。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的生涯中总是会要有红颜相伴的,但《子弹》留给我们的却是那深深的遗憾,爱过方知情重,当一份感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作文一份朦胧的初恋总是在面前若隐若现可是却总无法抓住。从这回忆的语气中透出对现在爱情的颓废味道让我不由更是产生了一种揪心之感。初恋是美的,回忆初恋则更美也更让人黯然情伤。

  军营中的点点滴滴绘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男儿的自强不息与卤莽冲动交辉相应,男儿生当如此!美丽的故事是难忘的,而这样美丽的故事则更让我牵肠挂肚。不煽情的语句能换到最真心的感悟,内心总用一种声音呼之欲出,想诉说什么,想发泄什么。从平实中感悟真实,不仅仅文字,同样是生活。

  感慨发完了,最后向作者提点意见。就是文章中不必要穿插那么多写作时候的心得,有点破坏文章整体阅读的流利感,并且有的地方多分点段。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4)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好吧,我承认我手贱,不喜欢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刘瑜女士惯常的模式就是剥离语境,把两种文化现象在表象的层面上扯在一起横向比较,不知纵向,然后得出一个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简单粗暴结论。欠缺女性主义意识的小女子情怀与世俗化的小聪明打底,加一点学术花椒、文艺/伪文艺鸡精,就乱炖出了知识结构破碎的所谓文化/政治随笔。她所呈现所表达......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6)

  少不更事时,对于作家的概念,我以为他们就是语文课本上那些诸如鲁迅、郭沫若、李白这些很厉害的人,这些遥不可及,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再年长时,开始接触到杂志等课外读物时,对作家更深刻的认知则多了那些在我翻开杂志时文章写得特别厉害的人,那时更多的觉得作家是多么的高不可攀,可以写出那么打动人的故事。

  后来上大学,一下子可以无拘束的接触互联网,一口气把从前在杂志上看到的那些作家微博都给关注上。因为太过激动,曾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把那些喜欢的作家所有微博、长博客都细细翻阅,甚至怀着雀跃的心情在他们的评论下留言,诉说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他们的文章曾陪伴我走过许许多多的年少时光,碰上自己的评论被他们的回复就会翻来覆去的看,开心到忍不住嘴角上扬。

  每次看到他们更新内容都觉得很厉害呀,即便一条他们微不足道的心情也觉得写得真有文采,忍不住点赞。

  不过那时的自己仍然觉得作家们很遥不可及啊,毕竟那些作家或是年少成名,或是很厉害的杂志主编,再不济也会是互联网上很厉害的红人啊。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7)

  一本很不错的书,记录的都是作者刘瑜的生活,有点小资的情调,谁叫作者是在国外生活而不在国内呢?

  作为一个愤青,而且还是政治学博士,刘瑜可以说是什么都敢说,不过她说的都挺有道理,批判也批判的入木三分,撇开这些愤青的思想不谈,我觉得就写写自己的生活还是挺好,尤其是这么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人大,清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最后又去了剑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么丰富的经历,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人,到了30岁还是单身,这也正好让她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天天缠着老公买这买那,或者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幸中的大幸。

  在此特意选两三篇文章摘录下,觉得不错,甚至和我的想法也有相似之处。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这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的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摘抄到此结束,不知道你能感受到什么,在脑海中肯定也有好几种声音在说话吧。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爱写,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她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在此我想回答一下大头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能记住这么多事情?这篇后记中作者的观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从上大学到现在,自己确实坚持写了很多字,我能体会到作者说的这些,只是我并不习惯重读以前的文字,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总结而已,所以我还是捡回到了若干个过去的自己。再回到本书后记,作者相信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来源,而这也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

  我想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送你一颗子弹的道理也就在此,她告诉你她体会到的,她感受到的,她所理解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至于你现在懂不懂完全与她无关,反正她把子弹给你了,你如果有一把刚好与子弹型号相符的枪,就把子弹装进去,然后狠狠地朝自己的生活射击吧。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8)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9)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 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0)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一颗子弹读后感900字(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小王子读后感感悟精选

小王子读后感

风眼读后感600字

风眼读后感

风筝读后感心得1000字通用

风筝读后感心得

关于小王子的读后感精选900字

小王子的读后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集锦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告别读后感通用10篇

告别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900字(通用5篇)

故乡读后感

《云雀》读后感700字通用10篇

《云雀》读后感

最新《伤逝》读后感(通用10篇)

《伤逝》读后感

读后感百万英镑通用10篇

读后感百万英镑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000字:

  今早读完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所感悟。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随笔,掺杂一些政论时评。作者的字里行间颇有一些专业(政治学)特色,我猜,作者实际并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没那么热爱专业学术研究。

  读此书,一方面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让我和真实留学生的生活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随着作者的讲述,长了许多知识。

  对于政论时评我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欢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随笔部分。其实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优秀人的大学以及留学生活细节和我的大学生活细节究竟具体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我们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从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起点并无太大差距,最终的发展却相差甚远?别人和我是怎么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拉开差距的?读此书,让我捕捉到了些许我们成长中的细枝末节的异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我也对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更新,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际遇也有了些许宽容和内心的平静。我认识到,其实有很多像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学生,比我优秀的学生,也有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人生际遇,也有生活、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烦恼。并且让我开心的是,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诉我,我自己不是异类,我的每一个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这突然让我想到,也许当我也不确定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把发生的人和事写下来,能够帮我理清思绪,这何尝不是一种让自我更接近自己内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样,我也记性不太好,我也喜欢记录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让我生命里无形如流水的时间,转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物,从而获得时间带给我的安全感。

  作者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我也想通过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成立自己的人生个人历史博物馆,这光想一想,读后感·就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如作者所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不管认或不认,自己的未来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并不会按既定道路稳步前行,但活在当下,掌握当下,活好现在,珍惜现在的分秒,你的未来,定不负你!

  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样,“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阿尔莫多瓦式的电视剧,一部神秘的生存与情爱秘籍,一部八十年代的青春断代史。那时,只有爱情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大反差将所有人一次次打压。三个红颜,三个兄弟。记忆的江边,成了爱情和青春的沙场。暮然回首,已是遍体鳞伤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的美好,让我以为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关怀、雷志明、江林、卫铁民他们相遇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肆意妄为着,任意挥霍着青春。都天真的以为,青春无敌。但其实,青春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关怀与雷志明在那一瞬相视一笑中交付了彼此的真心;江林看卫铁民那炙热的眼神让你以为他们会相守到老。可是,志明与铁民结了婚;江林为了名利走向了另外一个女人;关怀远走他乡。再聚首时,又是一段纠缠不清的追逐。最后的最后,雷志明死了,江林与卫铁民凑合着走到了一起,关怀在回忆里怀念自己的爱人。

  而这一切得变化都因为两个字现实。青春里的所有幻想简单而美好,我们一直以为我的青春我做主,可是现实的摧残让我们的梦想破灭。还记得在那一集里,几个人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说着自己的梦想。本是孤儿的江林说他想要的就是一个家,一个完整的家;一旁的铁民看着江林认真的说:我最大的愿望是给江林一个家。这样的承诺在江林走后成为最大的笑话。雷志明呢,他说他想去西藏,一个人开着摩托车去西藏,去大草原上奔跑。很多年后,当他就要实现愿望时却因为一个摩托车撞人案被捕入狱,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他也没能离开故乡。关怀的梦听起来也是简单而美好的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一辈子。可事实上整个剧集里她与爱人相守的日子不到三集......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滋生了争吵、背叛、罪孽。我们的青春在岁月的敲打中渐行渐远。当你停下脚步时,眼角的皱纹、几丝银发,让你惊醒。青春早已不在。而最后你所实现的与你所希望的大相径庭。谁说青春是由你主宰呢?你的世界永远不止有你而已。父母、学业、工作伙伴、生长环境。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让你原本的梦想变得粉碎。就像关怀,以为她的世界就只有爱情。所以她为此抛弃家人、放弃高考、断送友情。可是最终却让雷志明对她由爱生恨,断送了自己的爱情,甚至陪上了爱人的生命。太过自我的我们,又哪什么来主宰青春呢?

  最后的大结局里,当所有人的青春都不在时,故事的主人公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岁月的侵蚀,青春的磨练中我想他们终是明白了,青春并不是由自己做主,现实犹在,这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现在,他们放开了

  年轻的我们都一样吧,为自己的青春在呐喊着。可是,永远不要忘记,你的青春里并不仅仅有你。也许残酷的现实是你不想触及的,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用一颗理智的心看待自己的青春,青春与我们的关系不应是主宰与被主宰,它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家人、朋友、社会这些沿途的风景是我们不得不留意的,把握好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吧,让我们少留些遗憾。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3)

  曾经很是佩服江南那华丽的文字,让人深深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而一次偶然的书评让我接触到了《子弹》这书,在经历了江南大大那绚丽辞藻的洗礼后我再次感到了震撼,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用,完全是最粗俗的词语,完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那些话来表达,让我体会到了那份亲切;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样通过最简单的直叙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再次的,在很久都没有从网络小说中得到刺激的我深深陷入了《子弹》的泥沼中。一段段毫无色彩的文字,本来是应该让人恹恹欲睡的,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累,跟随着作者手中那支笔心起心落,被作者的笔牵动心神,为那一点点哀伤感动,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兴奋。是的,就是这样,我沉醉其中,一口气把我以前无法想象可以阅读的文字通通读完,我的心还在那扑哧扑哧的跳动着,还不能从书中的境界中醒来。

  古龙的笔下是英雄的世界,同样《子弹》中也是英雄的世界,不过一个是写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而另一个是写那铿锵铁骨的热血军人。把故事的地点从江湖搬到了军营。不一样的英雄,给我的震撼却是相同的。军营中的热血男儿歌是丝毫不比那仗剑江湖载酒行逊色的。同样漂浮的视角,让人领悟到英雄原来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干下事业,只要证明自己存在。平凡的小事更能体现英雄的真谛。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的生涯中总是会要有红颜相伴的,但《子弹》留给我们的却是那深深的遗憾,爱过方知情重,当一份感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作文一份朦胧的初恋总是在面前若隐若现可是却总无法抓住。从这回忆的语气中透出对现在爱情的颓废味道让我不由更是产生了一种揪心之感。初恋是美的,回忆初恋则更美也更让人黯然情伤。

  军营中的点点滴滴绘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男儿的自强不息与卤莽冲动交辉相应,男儿生当如此!美丽的故事是难忘的,而这样美丽的故事则更让我牵肠挂肚。不煽情的语句能换到最真心的感悟,内心总用一种声音呼之欲出,想诉说什么,想发泄什么。从平实中感悟真实,不仅仅文字,同样是生活。

  感慨发完了,最后向作者提点意见。就是文章中不必要穿插那么多写作时候的心得,有点破坏文章整体阅读的流利感,并且有的地方多分点段。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4)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好吧,我承认我手贱,不喜欢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刘瑜女士惯常的模式就是剥离语境,把两种文化现象在表象的层面上扯在一起横向比较,不知纵向,然后得出一个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简单粗暴结论。欠缺女性主义意识的小女子情怀与世俗化的小聪明打底,加一点学术花椒、文艺/伪文艺鸡精,就乱炖出了知识结构破碎的所谓文化/政治随笔。她所呈现所表达......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6)

  少不更事时,对于作家的概念,我以为他们就是语文课本上那些诸如鲁迅、郭沫若、李白这些很厉害的人,这些遥不可及,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再年长时,开始接触到杂志等课外读物时,对作家更深刻的认知则多了那些在我翻开杂志时文章写得特别厉害的人,那时更多的觉得作家是多么的高不可攀,可以写出那么打动人的故事。

  后来上大学,一下子可以无拘束的接触互联网,一口气把从前在杂志上看到的那些作家微博都给关注上。因为太过激动,曾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把那些喜欢的作家所有微博、长博客都细细翻阅,甚至怀着雀跃的心情在他们的评论下留言,诉说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他们的文章曾陪伴我走过许许多多的年少时光,碰上自己的评论被他们的回复就会翻来覆去的看,开心到忍不住嘴角上扬。

  每次看到他们更新内容都觉得很厉害呀,即便一条他们微不足道的心情也觉得写得真有文采,忍不住点赞。

  不过那时的自己仍然觉得作家们很遥不可及啊,毕竟那些作家或是年少成名,或是很厉害的杂志主编,再不济也会是互联网上很厉害的红人啊。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7)

  一本很不错的书,记录的都是作者刘瑜的生活,有点小资的情调,谁叫作者是在国外生活而不在国内呢?

  作为一个愤青,而且还是政治学博士,刘瑜可以说是什么都敢说,不过她说的都挺有道理,批判也批判的入木三分,撇开这些愤青的思想不谈,我觉得就写写自己的生活还是挺好,尤其是这么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人大,清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最后又去了剑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么丰富的经历,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人,到了30岁还是单身,这也正好让她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天天缠着老公买这买那,或者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幸中的大幸。

  在此特意选两三篇文章摘录下,觉得不错,甚至和我的想法也有相似之处。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这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的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摘抄到此结束,不知道你能感受到什么,在脑海中肯定也有好几种声音在说话吧。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爱写,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她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在此我想回答一下大头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能记住这么多事情?这篇后记中作者的观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从上大学到现在,自己确实坚持写了很多字,我能体会到作者说的这些,只是我并不习惯重读以前的文字,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总结而已,所以我还是捡回到了若干个过去的自己。再回到本书后记,作者相信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来源,而这也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

  我想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送你一颗子弹的道理也就在此,她告诉你她体会到的,她感受到的,她所理解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至于你现在懂不懂完全与她无关,反正她把子弹给你了,你如果有一把刚好与子弹型号相符的枪,就把子弹装进去,然后狠狠地朝自己的生活射击吧。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8)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9)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 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0)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