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读后感4篇

2023-04-07 09:38:53 《爱国》的读后感

《爱国》的读后感 篇1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爱国》的读后感 篇2

  前些日子,有些空,故在老哥那呆了几天,有吃有喝的,闲来无聊,听从老哥建议(其实他说的从没有反对过,无所谓“从”),坐在电脑前把他极力推荐的《血色湘西》从头看了遍。因以前喜欢湘西出来的乡土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尤其喜好小说《边城》,就对湘西的乡土民风、人情世故有着淡淡的兴趣与感情,所以对电视剧有些感概。

  从人性和对个体生命认同的角度,这应该说这是一部悲剧,只是其主调服从了时代的大背景——抗战,使悲剧色彩弱化啦。

  先需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从策划到编剧到演员都下了功夫,主题的把握没有以往那种过份的大唱赞歌,没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别的先进形象,突破了以前电视剧在抗战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偏见,淡化了党派意识与现代性对人的作用,显现了一个小城市偏远乡村中的一群乡下人与一群落魄军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的选择与牺牲,而把人类的野蛮与纯朴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电视剧也显示了导演们对故事与情节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态度,为突出湘西地域的特点及显出人物前后转变的反差而露出了不自然的痕迹,牵强得很,有时简直就是横空出世。回避了参战转变前后山民充满着的那种复杂难解的外在矛盾和内在矛盾,湘西山民的悲剧性存活状态与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及乡下人纯朴与蛮悍的民性对人生选择的影响,没有呈现出一种痛苦的思想挣扎与不适应,反而显现了导演们的个人的英雄主义与爱情力量的崇拜情结,可能有吧,这无可非厚,也许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眼光而不得已为之。

  剧中蛮悍的土匪头子石三怒、美丽坚强的湘妹子穗穗、孱弱聪明的乡下读书人龙耀文,甚至城府极深的顽固乡绅龙德霖都是湘西山民的典型。有着传统湘西山民与生俱来的纯朴善良野蛮愚昧,行为处事与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甚至不可思议。作为大山之中的山村,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泪,有大痛苦,也有大欢乐的人的世界,山民们无从弄明白外部世界的种种,其实他们在外面人头脑里,除了道听途说得来的野蛮与神秘的印象,也一片茫然。乡村的社会形态更多的是原始的,外部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社会的运转与维护自有其法则。生存环境的严酷,使人生命运充满随机性或偶然性。生死祸福全在不可测之天。人生命运难以自主地把握,人们也不曾认真想过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运。陷入迷乱的单纯理智只能将人生的无常归因于天命:一切都是命,万事不由人。愚昧到愚蠢!

  说说作为剧中唯一一个连接外部世界与湘西乡下的个体——龙耀文吧,搞笑的是其本身极具矛盾。乡下人的出身和周围的环境使其无法与愚昧的世俗抗衡,无法真正超脱“乡下人”的局限,同时由于在外读书而接触外部日夜变化的世界,使其思想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更不可能理解湘西乡下这个社会存在的机制,从而使作为个体的人永远也不可能为他人所彻底了解,反而在几天的团总任上出了不少错出了不少笑话。自己也感到无奈和无力。后来的出走,是书生本性孱弱的表现——对责任不敢当,同时也隐约暗示外部世界的精神衰败与中华民族的颓废堕落,无形中与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勇敢、雄强、纯朴、忠厚的品格和气质形成对比,为抗战的艰难寻找民族内部的不足。不过龙耀文告别故乡的出走,同时也意味着对过去岁月的告别,意味着对家乡几千年封建专制压抑下所形成的变态心理的反叛,正是这种内心的不满与叛逆为他后来在战争的奋斗提供了精神支柱——维护民族的尊严,求得生存的权利。

《爱国》的读后感 篇3

  最近有一部电影让我特别的感兴趣,前前后后看了四遍,它就是《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特别拍摄的一部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从清朝灭亡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它让我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国体是如何从封建帝制转型到了现在的民主共和制。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人有:孙文、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因为他们的出现拯救了中国、改变了历史,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辩论赛,以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为首的一方,坚持认为文化应跟着时代发展的前行而革新;而以辜鸿铭为主的一方则认为旧文化无错,我们应该尊重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旧两种文化在革新时期激烈的对峙与冲突。

  还 有一个片段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那就是中国在巴黎和谈上失败,充分验证了“弱国无外交”的说法,也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发言权和地位的,是不被各国列强所重视的。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些爱国志士的失落,我能深深地理解他们当时的那种爱国热情和对不平等对待的委屈和愤懑。

  同时通过这部影片,也让我对我们国家现在的强大感到由衷地自豪,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改变了很多,经济强大了、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足了,就连外国人也对中国越来越刮目相看。我们应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爱国》的读后感 篇4

  近日上映的电影《大有大无--身边人眼中周恩来》是流着泪看完的。周总理的“六大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六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没有哪一点不是人生之制高点,没有哪一点不让后人为之顶礼膜拜。被周恩来总理对国家对人民那份博爱所感动的同时,更让我思考一个优秀的审计干部真正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人民的浓浓爱戴,是人民的深深眷恋。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忠诚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体现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作为全党楷模,周恩来总理是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

  为了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文章和影片生动体现了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依靠谁?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文章和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群众冷漠,会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则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我是谁?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廉政,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滥用、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一是廉身,即在生活方面要廉洁,不搞特殊。周总理常用孔子的“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话告诫领导者,并提出过好“五关”的要求,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二是廉职,即身在岗位,要想到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格守职责,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不能以职务权力谋取私利。三是廉于社会,就是要先天下之忧而优。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要有利于社会,不能损害社会。领导者应多关心群众的生产安全,以及灾害、医疗、住房、交通等问题,他还主张领导干部下去工作要轻车简行,不能讲排场,浪费国家财物,要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负担。纵观总理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周总理仍顽强坚持工作,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时刻保持人民勤务员本色,时刻将人民的痛苦挂在心上,在细微之处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体贴人微,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是的,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个爱人民胜于爱自己的好总理,这样一个人民心目中亲人般的好总理。他的一生,不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的写照?每当提起周恩来总理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与敬意,追思伟人胸怀、缅怀伟人功绩、弘扬时代主题,我们审计人应该向周恩来总理学习,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爱国》的读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模板10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皮皮鲁压缩人生读后感通用

皮皮鲁压缩人生读后感

叮当的魔法读后感分享15篇

叮当的魔法读后感

狐狸乌鸦读后感(集合6篇)

狐狸乌鸦读后感

最新《百万英镑》读后感系列

《百万英镑》读后感

关于爱国的读后感(合集10篇)

爱国的读后感

阿凡提读后感4篇

阿凡提读后感

丁克舅舅的读后感4篇

丁克舅舅的读后感

《儿子》读后感4篇

《儿子》读后感

读后感被4篇

读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爱国》的读后感 篇1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爱国》的读后感 篇2

  前些日子,有些空,故在老哥那呆了几天,有吃有喝的,闲来无聊,听从老哥建议(其实他说的从没有反对过,无所谓“从”),坐在电脑前把他极力推荐的《血色湘西》从头看了遍。因以前喜欢湘西出来的乡土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尤其喜好小说《边城》,就对湘西的乡土民风、人情世故有着淡淡的兴趣与感情,所以对电视剧有些感概。

  从人性和对个体生命认同的角度,这应该说这是一部悲剧,只是其主调服从了时代的大背景——抗战,使悲剧色彩弱化啦。

  先需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从策划到编剧到演员都下了功夫,主题的把握没有以往那种过份的大唱赞歌,没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别的先进形象,突破了以前电视剧在抗战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偏见,淡化了党派意识与现代性对人的作用,显现了一个小城市偏远乡村中的一群乡下人与一群落魄军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的选择与牺牲,而把人类的野蛮与纯朴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电视剧也显示了导演们对故事与情节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态度,为突出湘西地域的特点及显出人物前后转变的反差而露出了不自然的痕迹,牵强得很,有时简直就是横空出世。回避了参战转变前后山民充满着的那种复杂难解的外在矛盾和内在矛盾,湘西山民的悲剧性存活状态与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及乡下人纯朴与蛮悍的民性对人生选择的影响,没有呈现出一种痛苦的思想挣扎与不适应,反而显现了导演们的个人的英雄主义与爱情力量的崇拜情结,可能有吧,这无可非厚,也许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眼光而不得已为之。

  剧中蛮悍的土匪头子石三怒、美丽坚强的湘妹子穗穗、孱弱聪明的乡下读书人龙耀文,甚至城府极深的顽固乡绅龙德霖都是湘西山民的典型。有着传统湘西山民与生俱来的纯朴善良野蛮愚昧,行为处事与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甚至不可思议。作为大山之中的山村,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泪,有大痛苦,也有大欢乐的人的世界,山民们无从弄明白外部世界的种种,其实他们在外面人头脑里,除了道听途说得来的野蛮与神秘的印象,也一片茫然。乡村的社会形态更多的是原始的,外部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社会的运转与维护自有其法则。生存环境的严酷,使人生命运充满随机性或偶然性。生死祸福全在不可测之天。人生命运难以自主地把握,人们也不曾认真想过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运。陷入迷乱的单纯理智只能将人生的无常归因于天命:一切都是命,万事不由人。愚昧到愚蠢!

  说说作为剧中唯一一个连接外部世界与湘西乡下的个体——龙耀文吧,搞笑的是其本身极具矛盾。乡下人的出身和周围的环境使其无法与愚昧的世俗抗衡,无法真正超脱“乡下人”的局限,同时由于在外读书而接触外部日夜变化的世界,使其思想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更不可能理解湘西乡下这个社会存在的机制,从而使作为个体的人永远也不可能为他人所彻底了解,反而在几天的团总任上出了不少错出了不少笑话。自己也感到无奈和无力。后来的出走,是书生本性孱弱的表现——对责任不敢当,同时也隐约暗示外部世界的精神衰败与中华民族的颓废堕落,无形中与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勇敢、雄强、纯朴、忠厚的品格和气质形成对比,为抗战的艰难寻找民族内部的不足。不过龙耀文告别故乡的出走,同时也意味着对过去岁月的告别,意味着对家乡几千年封建专制压抑下所形成的变态心理的反叛,正是这种内心的不满与叛逆为他后来在战争的奋斗提供了精神支柱——维护民族的尊严,求得生存的权利。

《爱国》的读后感 篇3

  最近有一部电影让我特别的感兴趣,前前后后看了四遍,它就是《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特别拍摄的一部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从清朝灭亡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它让我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国体是如何从封建帝制转型到了现在的民主共和制。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人有:孙文、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因为他们的出现拯救了中国、改变了历史,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辩论赛,以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为首的一方,坚持认为文化应跟着时代发展的前行而革新;而以辜鸿铭为主的一方则认为旧文化无错,我们应该尊重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旧两种文化在革新时期激烈的对峙与冲突。

  还 有一个片段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那就是中国在巴黎和谈上失败,充分验证了“弱国无外交”的说法,也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发言权和地位的,是不被各国列强所重视的。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些爱国志士的失落,我能深深地理解他们当时的那种爱国热情和对不平等对待的委屈和愤懑。

  同时通过这部影片,也让我对我们国家现在的强大感到由衷地自豪,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改变了很多,经济强大了、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足了,就连外国人也对中国越来越刮目相看。我们应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爱国》的读后感 篇4

  近日上映的电影《大有大无--身边人眼中周恩来》是流着泪看完的。周总理的“六大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六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没有哪一点不是人生之制高点,没有哪一点不让后人为之顶礼膜拜。被周恩来总理对国家对人民那份博爱所感动的同时,更让我思考一个优秀的审计干部真正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人民的浓浓爱戴,是人民的深深眷恋。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忠诚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体现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作为全党楷模,周恩来总理是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

  为了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文章和影片生动体现了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依靠谁?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文章和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群众冷漠,会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则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我是谁?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廉政,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滥用、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一是廉身,即在生活方面要廉洁,不搞特殊。周总理常用孔子的“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话告诫领导者,并提出过好“五关”的要求,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二是廉职,即身在岗位,要想到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格守职责,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不能以职务权力谋取私利。三是廉于社会,就是要先天下之忧而优。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要有利于社会,不能损害社会。领导者应多关心群众的生产安全,以及灾害、医疗、住房、交通等问题,他还主张领导干部下去工作要轻车简行,不能讲排场,浪费国家财物,要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负担。纵观总理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周总理仍顽强坚持工作,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时刻保持人民勤务员本色,时刻将人民的痛苦挂在心上,在细微之处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体贴人微,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是的,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个爱人民胜于爱自己的好总理,这样一个人民心目中亲人般的好总理。他的一生,不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的写照?每当提起周恩来总理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与敬意,追思伟人胸怀、缅怀伟人功绩、弘扬时代主题,我们审计人应该向周恩来总理学习,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