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观后感1000字通用9篇

2023-04-01 18:19:09 九零后观后感

  观赏影片得到的感悟不比阅读书籍来的少,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观后感,就是把看完之后的感受写下来的文字,写观后感不要为了标新立异从而扭曲原作的基本精神,如何写出有新意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九零后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九零后观后感 篇1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联大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中国昆明。因为中国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平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席位几近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联大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联大,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联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九零后观后感 篇2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九零后观后感 篇3

  不同于《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

  近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九零后观后感 篇4

  自5月9日起,电影《九零后》开启全国14城路演,回到与西南联大关系最为密切的三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汇聚,共同组建西南联大;如今,电影《九零后》将属于西南联大的真实记忆,重新带回西南联大的起点。

  5月15日,在南开大学,联大化学系41级毕业生王积涛的夫人、95岁高龄的葛稚芬女士出席放映。她听儿女提起这部电影,“非得要求来看”。她的儿女表示:“老人年纪大了,没什么愿望,能够在她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件大事,真是她没想到的,她一直以联大中的这几所大学自豪!”映后交流环节,一位历史系的同学情绪激动、一度哽咽:“这部电影和西南联大一样,都是火种。”

  同一天在北京大学,影片导演徐蓓回忆电影与北大的渊源:“《九零后》开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北大拍的。”一位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生同学“在观影的时候很强烈地形成了两种对自我的映射”,“第一种是作为北大学子的映射,第二是作为90后青年的映射。看到影片中的他们讲述这些青春的话题,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青春最好的状态。”这也是《九零后》继北大专家研讨会之后再一次“登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600多个席位几近满座,各系师生、清华附小的小学生、已退休的教授、91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巧合的是,放映当天恰逢梅贻琦老校长逝世59周年纪念日。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中国最传奇大学”走进全国高校多位观众感动二刷。除了与西南联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中国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九零后观后感 篇5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九零后观后感 篇6

  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安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弥漫,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九零后观后感 篇7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九零后观后感 篇8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九零后观后感 篇9

  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足球观后感(推荐12篇)

足球观后感

【热】我不是药神观后感怎么写系列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打开关于观后感汇总9篇

打开观后感

[收藏]天道观后感精选12篇

天道观后感

[最新]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

大国建造观后感

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1000字(通用9篇)

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

《王朝》观后感1000字9篇

《王朝》观后感

影片通用观后感9篇

影片观后感

煎饼观后感600字(通用9篇)

煎饼观后感

大地观后感(通用9篇)

大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