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经读书笔记6篇

2023-03-26 10:25:19 道德经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经过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1】

  【原文摘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现代汉语解读】

  大的怨恨和解了,一定还有余下的怨恨,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妥当呢?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拿着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向人索取。所以有德的领导者掌管契约,没有德的领导者则像掌管税收一样为自己收取利益。天道虽然不讲亲疏,却永远帮助行善的人。

  【读后感延伸解读】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须想办法消除。

  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容易责怪别人,因此而产生怨恨,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光。因为将产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认为外部环境对自己不好,别人对自己不好,而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负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还会进步呢?如果每个人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随缘,不要在意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约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执一半,其中左边一半归债权人保留,右边一半归债务人保留。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债券要求债务人偿还财物。彻:周代规定农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为法。读后感法需要道德的滋养,仅仅依靠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滋养与教育,整个社会都依靠法的张力,司法机构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法律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无法消除社会的怨恨,责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养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无亲,没有亲疏的差别,也就是没有没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你心里。只要坚持真理,做到内举不避亲,外兴不避仇,没有亲疏,只有好坏,这个社会才会公平合理。作者:高内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2】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现代汉语解读

  我的话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执行。但是大家不愿意去了解,不愿意去执行。我的话是有根据的,天下的事情都有它的法则。正因为大家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愿意了解道的原则。理解我的人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则更难得。所以圣人就好像是一个身上披着破旧的衣服,可怀里却藏着宝玉的人。

  延伸解读

  老子的道并没有很玄妙,也很好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很少,原因是我们的利己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多一点付出,多为他人考虑一点,慢慢形成爱的循环,大家都会慢慢感受到爱的.回馈,然后一起进步,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宗,根据。君,主宰,这里解释为法则。宗、君,都是指“道”,万物皆有道。无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我知,也即不知道我,这里的“我”也是指我阐述的道的原则。顺应“道”的规律,人生就能顺畅,而“道”的规律,就藏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而一般人往往不了解。

  我,代表圣人,也代表老子讲的道的原则,而不是代表作者本人,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常用的手法,否则会被认为老子自我吹嘘。则,法则,这里作效仿、效法。贵,珍贵、难得,与前面的希相对应,比希更少。被,同“披”。褐,粗布衣服,为穷人所穿。圣人被褐而怀玉,就是圣人很难被普通人理解。但是圣人做到内心光明,不阴暗,不纠结,这样的人生才幸福。

  被褐怀玉是圣人的富贵品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值得学习并可以努力效仿的。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个层面是对于自我的心态。这是对待自我的一种智慧,即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低调、不争、朴实、追求内在精神的态度做人。首先我们应该不去追求外在衣服的华丽,而追求怀中有宝,追求内在精神的纯朴、宁静;其次,当我们怀中有宝的时候,也不在乎身上的衣服。庄子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认为,衣服破旧并不代表精神萎靡。另外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别人。看待别人时不要只注重外表,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所谓“人不可貌相”,不要通过外在的东西下结论,地位高的不一定有真才能,夸夸其谈的不一定有真学问,口碑好的不一定是真好人。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虽然穿着旧衣服,但仍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破旧衣服难掩其精神的高贵;而有的人虽然穿华美的衣服而精神萎靡不振,但难掩其猥琐本质。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3】

  《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4】

  摘抄: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隐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时代,人们却厌烦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别,这样便使人趋向于旁蹊曲径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纪纲,其实都是用为化民的工具,但当今的人不这样看,将其大幅度删改;而且还喜好新人而讨厌老臣,经常更改国家的政策法度,将先代的经典楷模全部除去,这样做简直如同伤损人的元气一样严重。朝廷没有良好政治规则,民间则没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楷模,因而农民懒惰自安,田土荒芜,生出草莱也不去治理,财富的源头也会穷尽;颓废奢侈的花费越来越多,仓库里只有虚耗,颗粒无存,财力的储备也将耗空。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气的消耗磨损而不再有什么积累是一样的吗?

  不重视内养、只求华丽的外表,因此服装追求极致的光彩华丽,刀剑追求精致漂亮,饮食追求珍惜名贵的食物,财物追求越多越好,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变得多么的匮乏,却还在期望着枝叶越来越繁荣,这样做还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在施为而无所阻碍,岂不是太难了吗?这都是由于不能随顺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导致的。就象盗贼偷东西,藏住了头却露着尾;如同立起来的竹杆,只看到了影子却看不到竹竿,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乱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说什么吗?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这一章里说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无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鸿鸿蒙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难,难在合时宜的应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做,就非常不容易了。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前即是,转瞬则易受智巧的诱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觉,流于后天认知的限制里,这是顺其所往而行,所以说是可畏的。修行的人,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剑,能识别妖魔,斩断情丝,从采药到还丹,皆由良知而发动为良能,则能一路平坦,无有奇怪,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无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总想快速达到功果,往往不走康庄大路,而走旁蹊小径,还自以为得道,甚至终生不悟,真是让人感叹啊。“朝”是对身的比喻,若要修饬此身不至于覆灭,必须闲邪存诚,而后,能人欲才能开始尽为去净、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灵光焕发,心田何至荒芜?精神团结,仓廪何至空虚?无须文秀而自然有荣华,无须精美的饮食而能饱足,又何必追求华美的服饰、名贵的食材?况且,自心慧剑锐利,身外的利刃无须使用;精气神三宝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尽。象这样,真的能盗取天地灵阳之气以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来越趋向走邪径,一身的尘垢,除不胜除;而且由于妄作胡为,招来凶祸,导致元阳尽失,尘垢与纷乱此来彼往,心田鲜有空洞了灵之时,变得荒芜至极,如此,关窍岂不会被完全闭塞上了吗?力倦神疲,毫无充盈之象,财力缺乏而只能哀叹,精气都被耗尽了。追求外在的荣耀,而文采是将;追求利剑的锋利,而腰带是尚,也已经是末节了。与其挑剔饮食、快意于珍贵佳肴、追求富裕的货财,不如象学道的人那样,巧妙地利用机关,盗回元气,固守内在而不发越于外在。《易》曰: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这个意思啊。如果放弃它而追求别的,身命会越来越离散,岂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说,“介然”那几句,是倏忽间有一线之明,何尝不是真知?但是要验证它实践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说这是可畏的,这说明大道的实践是不易的。下一节,言说学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饰而不追求真迹,好其虚名,只是见影不识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来,所以说是盗竿。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

  古来,凡是有道的人,肌肤润泽,毛发晶莹,这类效验,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尝可以用来做定论的。另外,炼精炼气,阳火一临,阴霾难固,如同霜雪见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陈年老病都化为疮疡脓血,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不但初学的人会有,即使到大丹还时,也有变化,三尸六贼,流血流脓,臭不堪闻。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过,在经典中参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诚,去浊留清的道理,层层皆有阴气的消除、阳气的潜长,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说身体光荣、行步爽快这些,不可以当做什么终极成就,即使是能飞空走雾、出鬼没神,霎时千变,顷刻万里,也不以当成是大道本来。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异端邪教、剑客游之类都能炼习,不要误认是真理。如果将外在的表现当做是本真,必定会受到奇途的盅惑,变为异类,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门左道,本欲出世却堕入三途六道,这不是令人痛惜吗?

  太上此章,是教人从良知上体认,才能无所差误。可惜当今的修士,只追求容颜细腻、身体康强,哪里知道外务劳役身心,会致使心田荒芜、精力空耗,先天精气伤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内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采。与其驰逐于外在而夸耀饮食,莫不如求之于内,宝精裕气。当内财充足,外财也自然会完备。同样是盗,为什么不盗天地灵阳之气,而去盗圣人修炼的虚名呢?(是不是傻啊?)

  羽谦读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来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长的盘山路与隧道垭口,怎么选?家常饭菜与风味佳肴,怎么选?食疗与药补怎么选?内补气血与外打美容针,怎么选?传销式的短期高回报投资,稳赚的项目,做不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如果被人笑问“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这个年纪,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来到底谁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内炼的方法也是这样,踏实行持,遏欲存诚……,依祖师心法去做,内景十分平稳,气息也安和顺畅。安全!

  ——去浊留清在去除陈年固疾、阴消阳长的过程中,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我曾连着半年多左右眼轮着起针眼,去年开始排气味很重的气和大便,今年开始修女工,如果顺利的话,面色和皮肤将会很快有改善。此章说,这些表现,都不是大道本身,不要以这些效果为目标,慎养内三宝,令之团聚,盗取天地灵阳之气,才是大路。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5】

  《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文章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现在人心不古。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经?中我学习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6】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普通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书信 | 日记 | 通知 | 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最新道德经读书笔记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童年的读书笔记模板600字(精选5篇)

童年的读书笔记

《药》读书笔记摘抄1000字模板5篇

读书笔记摘抄

红岩的读书笔记通用

红岩读书笔记

关于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范文600字精选

呼兰河读书笔记

设计心经读书笔记汇总

设计读书笔记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

英语读书笔记6篇

英语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汇总6篇)

读书笔记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集锦6篇)

论语读书笔记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集锦6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经过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1】

  【原文摘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现代汉语解读】

  大的怨恨和解了,一定还有余下的怨恨,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妥当呢?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拿着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向人索取。所以有德的领导者掌管契约,没有德的领导者则像掌管税收一样为自己收取利益。天道虽然不讲亲疏,却永远帮助行善的人。

  【读后感延伸解读】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须想办法消除。

  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容易责怪别人,因此而产生怨恨,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光。因为将产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认为外部环境对自己不好,别人对自己不好,而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负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还会进步呢?如果每个人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随缘,不要在意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约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执一半,其中左边一半归债权人保留,右边一半归债务人保留。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债券要求债务人偿还财物。彻:周代规定农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为法。读后感法需要道德的滋养,仅仅依靠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滋养与教育,整个社会都依靠法的张力,司法机构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法律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无法消除社会的怨恨,责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养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无亲,没有亲疏的差别,也就是没有没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你心里。只要坚持真理,做到内举不避亲,外兴不避仇,没有亲疏,只有好坏,这个社会才会公平合理。作者:高内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2】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现代汉语解读

  我的话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执行。但是大家不愿意去了解,不愿意去执行。我的话是有根据的,天下的事情都有它的法则。正因为大家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愿意了解道的原则。理解我的人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则更难得。所以圣人就好像是一个身上披着破旧的衣服,可怀里却藏着宝玉的人。

  延伸解读

  老子的道并没有很玄妙,也很好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很少,原因是我们的利己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多一点付出,多为他人考虑一点,慢慢形成爱的循环,大家都会慢慢感受到爱的.回馈,然后一起进步,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宗,根据。君,主宰,这里解释为法则。宗、君,都是指“道”,万物皆有道。无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我知,也即不知道我,这里的“我”也是指我阐述的道的原则。顺应“道”的规律,人生就能顺畅,而“道”的规律,就藏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而一般人往往不了解。

  我,代表圣人,也代表老子讲的道的原则,而不是代表作者本人,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常用的手法,否则会被认为老子自我吹嘘。则,法则,这里作效仿、效法。贵,珍贵、难得,与前面的希相对应,比希更少。被,同“披”。褐,粗布衣服,为穷人所穿。圣人被褐而怀玉,就是圣人很难被普通人理解。但是圣人做到内心光明,不阴暗,不纠结,这样的人生才幸福。

  被褐怀玉是圣人的富贵品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值得学习并可以努力效仿的。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个层面是对于自我的心态。这是对待自我的一种智慧,即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低调、不争、朴实、追求内在精神的态度做人。首先我们应该不去追求外在衣服的华丽,而追求怀中有宝,追求内在精神的纯朴、宁静;其次,当我们怀中有宝的时候,也不在乎身上的衣服。庄子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认为,衣服破旧并不代表精神萎靡。另外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别人。看待别人时不要只注重外表,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所谓“人不可貌相”,不要通过外在的东西下结论,地位高的不一定有真才能,夸夸其谈的不一定有真学问,口碑好的不一定是真好人。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虽然穿着旧衣服,但仍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破旧衣服难掩其精神的高贵;而有的人虽然穿华美的衣服而精神萎靡不振,但难掩其猥琐本质。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3】

  《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4】

  摘抄: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隐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时代,人们却厌烦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别,这样便使人趋向于旁蹊曲径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纪纲,其实都是用为化民的工具,但当今的人不这样看,将其大幅度删改;而且还喜好新人而讨厌老臣,经常更改国家的政策法度,将先代的经典楷模全部除去,这样做简直如同伤损人的元气一样严重。朝廷没有良好政治规则,民间则没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楷模,因而农民懒惰自安,田土荒芜,生出草莱也不去治理,财富的源头也会穷尽;颓废奢侈的花费越来越多,仓库里只有虚耗,颗粒无存,财力的储备也将耗空。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气的消耗磨损而不再有什么积累是一样的吗?

  不重视内养、只求华丽的外表,因此服装追求极致的光彩华丽,刀剑追求精致漂亮,饮食追求珍惜名贵的食物,财物追求越多越好,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变得多么的匮乏,却还在期望着枝叶越来越繁荣,这样做还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在施为而无所阻碍,岂不是太难了吗?这都是由于不能随顺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导致的。就象盗贼偷东西,藏住了头却露着尾;如同立起来的竹杆,只看到了影子却看不到竹竿,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乱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说什么吗?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这一章里说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无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鸿鸿蒙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难,难在合时宜的应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做,就非常不容易了。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前即是,转瞬则易受智巧的诱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觉,流于后天认知的限制里,这是顺其所往而行,所以说是可畏的。修行的人,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剑,能识别妖魔,斩断情丝,从采药到还丹,皆由良知而发动为良能,则能一路平坦,无有奇怪,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无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总想快速达到功果,往往不走康庄大路,而走旁蹊小径,还自以为得道,甚至终生不悟,真是让人感叹啊。“朝”是对身的比喻,若要修饬此身不至于覆灭,必须闲邪存诚,而后,能人欲才能开始尽为去净、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灵光焕发,心田何至荒芜?精神团结,仓廪何至空虚?无须文秀而自然有荣华,无须精美的饮食而能饱足,又何必追求华美的服饰、名贵的食材?况且,自心慧剑锐利,身外的利刃无须使用;精气神三宝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尽。象这样,真的能盗取天地灵阳之气以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来越趋向走邪径,一身的尘垢,除不胜除;而且由于妄作胡为,招来凶祸,导致元阳尽失,尘垢与纷乱此来彼往,心田鲜有空洞了灵之时,变得荒芜至极,如此,关窍岂不会被完全闭塞上了吗?力倦神疲,毫无充盈之象,财力缺乏而只能哀叹,精气都被耗尽了。追求外在的荣耀,而文采是将;追求利剑的锋利,而腰带是尚,也已经是末节了。与其挑剔饮食、快意于珍贵佳肴、追求富裕的货财,不如象学道的人那样,巧妙地利用机关,盗回元气,固守内在而不发越于外在。《易》曰: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这个意思啊。如果放弃它而追求别的,身命会越来越离散,岂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说,“介然”那几句,是倏忽间有一线之明,何尝不是真知?但是要验证它实践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说这是可畏的,这说明大道的实践是不易的。下一节,言说学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饰而不追求真迹,好其虚名,只是见影不识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来,所以说是盗竿。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

  古来,凡是有道的人,肌肤润泽,毛发晶莹,这类效验,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尝可以用来做定论的。另外,炼精炼气,阳火一临,阴霾难固,如同霜雪见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陈年老病都化为疮疡脓血,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不但初学的人会有,即使到大丹还时,也有变化,三尸六贼,流血流脓,臭不堪闻。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过,在经典中参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诚,去浊留清的道理,层层皆有阴气的消除、阳气的潜长,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说身体光荣、行步爽快这些,不可以当做什么终极成就,即使是能飞空走雾、出鬼没神,霎时千变,顷刻万里,也不以当成是大道本来。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异端邪教、剑客游之类都能炼习,不要误认是真理。如果将外在的表现当做是本真,必定会受到奇途的盅惑,变为异类,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门左道,本欲出世却堕入三途六道,这不是令人痛惜吗?

  太上此章,是教人从良知上体认,才能无所差误。可惜当今的修士,只追求容颜细腻、身体康强,哪里知道外务劳役身心,会致使心田荒芜、精力空耗,先天精气伤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内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采。与其驰逐于外在而夸耀饮食,莫不如求之于内,宝精裕气。当内财充足,外财也自然会完备。同样是盗,为什么不盗天地灵阳之气,而去盗圣人修炼的虚名呢?(是不是傻啊?)

  羽谦读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来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长的盘山路与隧道垭口,怎么选?家常饭菜与风味佳肴,怎么选?食疗与药补怎么选?内补气血与外打美容针,怎么选?传销式的短期高回报投资,稳赚的项目,做不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如果被人笑问“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这个年纪,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来到底谁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内炼的方法也是这样,踏实行持,遏欲存诚……,依祖师心法去做,内景十分平稳,气息也安和顺畅。安全!

  ——去浊留清在去除陈年固疾、阴消阳长的过程中,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我曾连着半年多左右眼轮着起针眼,去年开始排气味很重的气和大便,今年开始修女工,如果顺利的话,面色和皮肤将会很快有改善。此章说,这些表现,都不是大道本身,不要以这些效果为目标,慎养内三宝,令之团聚,盗取天地灵阳之气,才是大路。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5】

  《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文章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现在人心不古。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经?中我学习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6】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普通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书信 | 日记 | 通知 | 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