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美丽眼睛看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桂文亚,上上一篇博文我也说了,桂文亚写的书我们小朋友可以理解,像别的太深奥的书我们这些低智商(我们不算低智商)的小朋友是理解不懂得,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之所以说这本书好,它好在什么地方呢,一会儿谜底马上揭晓。
这本桂文亚的《美丽眼睛看世界》我之所以说它好就是好在这一本书里面最突出的就是景物的描写,在这样的一本书里面景物写的是出神入化、就好像是在看5D电影一样,所有的不动的景物都浮现在跟前,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下面我在给大家讲一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呢写的是作者在旅游时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写下来写成的书,比如在沙漠里面车子掉进了沙坑,从而遇险然后再被别人就出来,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就把景物写得很好,整个时间段,作者并没有在意身边的车子,而只是在看沙漠里面的动人的黄昏天空,在看的过程中作者写的也非常的好,要想写得好就必须看到好,作者观察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才能把黄昏的天空写得那么的栩栩如生,使大家好像也置身于境内,这本书里面呢最重要的还有身边的人的动作、表情,写好这几点的话就算一本好书,桂文亚的书就有这几点,还有些人的时候,在其中一篇再见男孩的那一篇,就主要写了男孩,作者搞不懂为什么这些男孩要跟着车跑,搞不懂,让自己回家就找到了资料,这就是作者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以后努力改正。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2
在读之前,去Goodreads上看了许多对于Mafalda的评价,无一例外都是“Itwasamazing”的五星高分。一路看下来我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童年时看的Mafalda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理想甚至人生轨迹。对着“Shape”我犹豫了很久。
能说出“塑造了”自己的事物实属难得,这需要你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着很清晰的认识,能俯视到自己成长的图景,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被什么“塑造”。我知道自己曾经被所有生活中遇到的人、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影响,但是那些影响大多隐名消弥融入了我自己,而当我回忆起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某个东西的时候,却几乎总是回忆起小时候的记忆,也许塑造期真的发生在童年。
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我小时候看到这套书后今天的我的样子了,不过我很乐意这个“如果”可以真的发生,因为这个女孩的确给人质问的勇气。看这本书是一个很“嘲讽”的过程,因为我发现成年后的自己,也许真的没办法理直气壮问这个世界:
为什么大家不想改变现状,而只会在那修修补补?
或者站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插着腰大声询问所有路过的人:
要从哪里开始推动这个国家往前走?
玛法达式的嘲讽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来说张力十足,这幅漫画之中玛法达站在大街上的十字路口大声质问,身边的人频频回头,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跑到街上去找从“哪里”开始“推动国家发展”是幽默的表达,因为他们不理解抽象的“推动这个国家往前走”和真正意义上的“从某处出发,往前走到达某处”的区别,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大多成人几乎连提问的勇气也没有,毋论勇气,也许我们根本想不起来要去找到那个“推动国家往前走”的出发点,只是一昧遵循着某种指南,涌浮在人潮之中被推着前进。
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有具有真理性的一面,我想季诺在下笔的时候那个时代的阿根廷就是如此残酷,Goodreads有人说“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独裁国家的作者所作。”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越是独裁的,越是渴望自由的,越是认识深刻的,身在其中有身处其外的人无法体会的切肤之痛和认识之深。
(玛法达指着警察的警棍)看见没?这根棍子是用来打消胡思乱想的。
季诺同时没有忘记玛法达也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她“丧”得很真实。
早安,这世界上的不平等消失了吗?啊,还没有?那午饭时再叫我起床吧!
很难打起精神下床到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认为季诺伟大的地方,用漫画的形式,童真的语言,表达残酷的事实。小孩尚未被世界磨圆理想,他们(比大部分成年人)直率、恳切、一语中的,对于那些大人看起来有着“理所当然的答案”的问题有怀疑的勇气,他们没有被“常识”吓退。
我很讨厌“常识”的霸权。常识在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默认的预设知识,拥有常识就拥有了一种无形的权力,因为“常识”是“无知”的水平线,作文人人努力让自己超越这条线以不显得“无知”,越过的有权质问没有越过的:“你这都不知道吗?”或者“这不是常识吗?”我觉得这句话是非常多余而且讨厌的一句话,它没有传递关于“常识”的任何信息,只充斥着一种质问和责备的态度。如果责备是一种对于“无知”的不满的表现,那么除了表现外也应当付诸改变现状的行动。
说这话并不是倡导“没有常识”或者为“没有常识”壮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知识可以好好吸收以为己所用,只是常识并非真理或者“真实”的事实,如果有什么事实是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那么它也值得怀疑,就像Mafalda怀疑“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人”的命题而询问妈妈“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穷人?”;反对“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世界”的命题而站在家中椅子上、大街上“幼稚的”、“单方面的”进行宣布:“我要求立即停止核武器!”或者穿着睡衣大声的对打仗的士兵抱怨:“你们就不能结束这场混乱,让人安心睡觉吗!”
这套书选择了Mafalda中不少经典语录,对于小朋友来说应该是内容、趣味和观感俱佳的绘本书,但是对我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大册“警告”,时不时提醒我不要成为“理所当然”的俘虏:
天呐,我讲话的口气竟然像个大人!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3
我很喜欢曹文轩的书,就比如《草房子》
《草房子》讲述了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的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草房子》里最让我一向深刻的是第四章的艾地,故事里讲述了请大奶奶不愿把艾地让给校长,或许你们都觉得秦大奶奶都很讨厌但我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她的可怜。为什么因为要建学校就把秦大奶奶的房子拆了呢?校长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硬把秦大奶奶的房子拆了,把艾地铲平了,看到秦大奶奶躺在地里我的泪情不自禁的流下来了。秦大就留给了秦大奶奶这一片艾地和一个草房子。可校长却无情的摧毁了,但是最后请大奶奶还是放弃了因为她知道再也挽回不了这片艾地和一个草房子。
苏轼的《望庐山瀑布》里说过: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你们都会讨厌秦大奶奶,如果你们换个角度来看她,是那么可怜。
《草房子》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他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是有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而满怀希望微笑地去面对困难。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自从我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美丽的事物比丑陋的事物多。
书中写了故乡的荷田、屯溪老屋、诺日朗瀑布、没事,高山症、看见熊猫 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故乡篇中的《看见熊猫》这篇故事 。作者把熊猫的模样描写的非常详细、生动,连熊猫的眉毛是个八字她都没有忽略掉。如果是我,可能不会写的这么详细,会忽略掉这些小细节 。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生活中我们要多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来感受我们这个社会的美,让眼前一片美好。
读了《美丽的眼睛》之后,让我体会到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却让读者感受颇深。围绕表以美丽的眼睛为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得合情合理。从爸爸丢表全家人找表我找到了表,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聪明的、善解人意的、有着一双美丽眼睛的小姑娘。习作的语言富有儿童特点,而且充满了人情味。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5
最近,闲暇之余终于把杨恒均的《黑眼睛看世界》给看完了,非常的有感悟。
《黑眼睛看世界》的作者用最生活的眼光、最普通的事例,阐释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通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分析评论,指出支撑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和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使其得以生长的社会民情。
作者展示了我们社会的荒谬,一个明摆着圈养民众的事实,从上而下,大家都装作不知道,大部分群众都表示对生活影响不大。事实上,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要将所有人都拖进肮脏的泥潭,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坏,这也是当下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态:既然大家都混着,我也不妨浑水摸鱼,没有制度的支持,我就投机倒把。此书非是劣质环境生存指导手册,我们只需分辨事实,以坚己心。
普世的价值观,已经不需要再做渲染和鼓吹,几百年来都已经陈词滥调了,网络更是全知全能。有人极力找寻自己在这虚伪传奇国度中与世界主流合流的证据,希望顺势搭上天堂的列车;有人闭目塞听,强权黑洞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拼杀让他举足无措。所以,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在现在这个时代,德先生虽然屡遭禁足,但是套用一句恶俗的诗,“你见或不见,他就在那里”,胆大的人和胆小的人自然选择了见或不见。我们必须感谢网络,至少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照亮自己,并极力照亮周围坚石中的缝隙。
《黑眼睛看世界》虽然文采一般,有时逻辑稍欠,但毕竟是伴随着时代经脉,对我启发颇多。即使不以经天为务,也该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是多么孤独,坚守着一个必不兑现的大同谎言,还用沉默为虎作伥。黑色的眼睛一向是用来寻找光明,除非甘愿作瞎子。房间里的大象,一旦见光,就会变成庞然铁证,最后轰然倒塌。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6
在著名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这样的情节:外星人在远古的地球上树立了一块黑色方碑。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无数次去测量这块方碑,但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测量手段,这块方碑的三边比例,永远都是精确的9:4:1。外星文明用这样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力量,同时嘲笑着人类智慧的微不足道。
《三体》完美致敬了这个“细思恐极”的桥段。在战争前夕,“三体”文明向地球送来一个探测器“水滴”。人类马上发现即使用人类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水滴”的表面依然是完美的镜面,无法找到一丝瑕疵。“水滴”的存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科学所能理解的范畴。不久之后,这个探测器就只身进入战场,仅仅利用冲撞的方式,就将人类准备了数百年的舰队撕成了碎片。
黑色方碑也好,“水滴”也好,虽然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它们代表的巨大的未知却是实实在在的。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人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同时出现的还有更多超出我们理解的东西,比如黑洞,比如暗物质。在宇宙这个命题面前,人类知道的或许比蚂蚁知道的并没有多多少。
如何看世界观后感 篇7
一个静谧的夜晚,我被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故事吸引了。
小时候,莫泊桑总是写不好作文,他的老师福楼拜就让莫泊桑观察门前的马车。当莫泊桑一无所获时,福楼拜指点迷津,于是莫泊桑更加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并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享誉世界的名著。
这篇文章激起了我许多的回忆。平常的我总是埋怨写作文没题材,可莫泊桑居然从一辆马车中发现了那么多:他看出富丽堂皇的马车和装饰简陋的马车的区别;他发现烈日炎炎下和狂风暴雨中的马车的不同;他观察到赶车人的表情变化,可谓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可我呢,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我居然什么也没发现。
我想呀,想呀:平时的我总是写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半夜背我上医院是我对父母爱的体会;周末钓鱼时我对课余兴趣的唯一写照。……而莫泊桑却能在一株绿树上有很多新发现,真佩服他那惊人的观察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我只能大概地描述叶是绿的,是充满生机的;天下没有两株一样的稻草,可我只能粗略地记录稻田如海浪,至于稻草根本不值一提。记得“甲型H1N1流感”时期,我在街上闲逛着,只顾痛快地玩,根本没有发现周围有什么不对劲儿。等到老师让我们写观察日记时,我却挖空心思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结果还是妈妈帮了我大忙,从人们的打扮、医院的状况等方面向我介绍了“H1N1”的情况。我恍然大悟——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写作的素材才会源源不断。
我继续想呀,想呀:难道莫泊桑有特异功能吗?不!苹果从树上落下司空见惯,但为什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记得爷爷说过:“土地要辛勤耕耘,知识要反复探索。”观察是人的第三只眼睛,以后我也要装上它,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成为文学大海中的“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