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观后感通用

2023-03-20 15:07:33 袁隆平观后感

  看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放松和娱乐,在观影后心里产生的想法同样也是珍贵的。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写观后感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增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可能你对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棘手?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的内容均为栏目小编收集和整理的,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1】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一

  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二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平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平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平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平,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平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平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平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平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平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席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平,儿媳段美娟说:“平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平。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 ———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平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

  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_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已成为年过九旬的老者,可他真正诠释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句话,他仍然坚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探寻着更多可能。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名利守初心

  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平实而伟大!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四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五

  2001年8月21日午时,《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明白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供给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穷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富人”、城里人是靠数亿“穷人”养活的……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可是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2】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平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平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平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平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平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平的一席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平也与众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3】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 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4】

  今天晚上,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记录片,这位91的老爷爷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世界的粮食之父,在他没有发明杂交水稻之前,全世界有10亿人中,因为缺粮食,很多的小孩才刚出生,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袁隆平爷爷目睹了残酷的现实,看到世界人民缺衣少食,他决定发挥自己才智,用学过的知识,让世界人民摆脱饥饿。他的妈妈还是一位英语老师,他曾经写了一封信给妈妈,妈妈若不是你给我英语启蒙,我哪能学到英语,学到那么多知识。妈妈给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为祖国效力,做点事。他这样说道。

  还记得记录片中最深刻的一幕:一个雨夜摧毁了水稻,几百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被风吹跑了,过了几天他才在水坑里,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样子还很奇特。之后袁爷爷就拿到地里去种,坚持每年春夏秋冬一直研究,种呀种经过三年时间,终于一次种出了好多吨水稻,还创下了世界记录,可以供好多个家庭的粮食用。从此他就一直坚持研究水稻,就像他在记录片里说的:我不在家,就在田里,我不在田里,就在要去田里的路上。

  此外,记录最后一段是我们最难过的时候,好多同学也看哭了。在20xx年5月22日,这位伟大的爷爷走了。在记录片里,有一天他在田里面摔了一跤,已经91的他身体也开始不好,一直在与疾病斗争。在送别向袁隆平爷爷时,有很多人一边捂着脸哭,一边说,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记得您。

  我们也要用最好的方式来报答袁爷爷,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刻珍惜粮食,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就像种子,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我特别深刻,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好种子,为祖国人民效力。

  最后,我想送爷爷一首我在学校刚学会的歌: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

  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5】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清晨,望着熹微的远方,我总会不时的想起袁隆平院士,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中国科学家袁隆平》。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各路军阀混战,搅得他生活不能安宁。此后的日子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袁隆平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孤身一人做研究,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现今安详离开人世,国士无双,举国哀恸。

  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教导是不可获缺的,一个个故事,让袁隆平渐渐领悟了些许人生的哲理,读懂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里的悲寂,“女娲造人”使袁隆平知道了土地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为袁隆平“立志学农”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素履以往,独行愿也,他在一片又一片的反对声浪中逆水行舟,不曾回头。“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成为了袁隆平的前进动力,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所在。他就是这样,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默默无闻的奋斗着,壮年的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总结,不断的尝试,成功培育出优质多产的杂交水稻,功成名就,这是多少年的艰辛奋斗啊,他们凝结成“袁隆平”这个不朽的名字,照片也许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泛黄,而脚下的稻田会一直努力生长。

  星河灿烂,洪波涌流,袁隆平院士以梦想为舟,奋斗为桨,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淡泊名利,不愿做官,全身心投入研究。“我们吃饭靠两平,一是袁隆平,二是邓小平”,这是农民多么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呀!它是那么真诚,那么质朴。

  自古忠孝难两全,晚年的袁隆平,因为工作而不能回家,父亲重病不知道,为了不影响他工作,邓哲瞒住了袁隆平,这是一个多么通情达理的父亲啊!一九八二年春节,妻子与母亲患病,他照料的无微不至,是那么细心,袁隆平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是那么值得我们感动。

  他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操碎了心,稻子变酒精,是多么有创意的一件设想啊,他节省了能源,让农民从中受益,他为的永远是天下百姓。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粮食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一天还恍如昨日,他铺就了人民脚下的路,成了我们心中的明灯,他定永存我心。我们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科研工作者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不浪费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大的缅怀!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6】

  如果你问我:“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吗?”我会骄傲地点头回答:“那当然了!因为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老师安排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

  电影主要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看《袁隆平》时,我又联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袁隆平他们以前的生活好得多。袁隆平不仅十分认真,还很谦虚。他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他被人们评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研究出了许多水稻,他真是一代伟人。

  袁爷爷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小时候的他,就很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大树、喜欢花朵、小草。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抱着满怀对大自然的热情工作。

  袁隆平虽不是什么神秘人物,但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大英雄,他让我们吃得饱饭,不会挨饿,我要感谢您!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7】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一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

  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_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已成为年过九旬的老者,可他真正诠释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句话,他仍然坚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探寻着更多可能。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名利守初心

  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平实而伟大!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三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四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并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五

  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满江红观后感1000字

满江红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系列5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冬奥项目观后感(精选9篇)

冬奥项目观后感

2023苏东坡观后感精选

苏东坡观后感

全国劳动模范颁奖典礼观后感(合集6篇)

全国劳动模范颁奖典礼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合集

《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系列7篇)

《袁隆平》观后感

关于黄山旅游观后感通用

黄山旅游观后感

关于防溺水的观后感通用

防溺水的观后感

关于沉睡魔咒观后感范文通用

沉睡魔咒观后感